說說垂體腺瘤的症狀和治療,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垂體腺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2017-12-05 @ 右安門腦科中心

垂體腺瘤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研究顯示,大約有16.7%的人群內可發現垂體腺瘤。

垂體腺瘤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出現症狀,常因內分泌紊亂或占位效應症狀而就診。

許多垂體腺瘤患者可能長時間地延誤手術。

確定需要早期手術或擇期手術,通常由收治醫師按個人經驗或其醫療單位的方案決定,因此有顯著差異。

一、垂體腺瘤的分類:

1、功能學分類

分為功能性垂體瘤和無功能性垂體瘤,據瘤細胞分泌的激素將功能性垂體瘤再進一步分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類腺瘤等。

此分類法在臨床中最為常用。

2、腫瘤大小分類

按腫瘤直徑大小分類,≤1 cm者稱為微腺瘤; 1~4 cm為大腺瘤; > 4 cm為巨大腺瘤。

3、生物學行為分類

分為侵襲性垂體腺瘤與非侵襲性垂體腺瘤。

二、臨床表現:

垂體瘤可有一種或幾種垂體激素分泌亢進的臨床表現。

還可能有因腫瘤周圍的正常垂體組織受壓和破壞引起不同程度的腺垂體功能減退的表現;以及腫瘤向鞍外擴展壓迫鄰近組織結構的表現,這類症狀最為多見,往往為病人就醫的主要原因。

1、激素分泌過多症狀:

(1)PRL瘤:女性多見,典型表現為閉經、溢乳、不育。

男性則表現為性慾減退、陽萎、乳腺發育、不育等。

(2)GH瘤:未成年病人可發生生長過速,巨人症。

成人以後為肢端肥大的表現。

(3)ACTH瘤:臨床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皮膚紫紋、陰毛增多等。

(4)TSH瘤:少見,由於垂體促甲狀腺激素分泌過盛多,引起甲亢症狀,

(5)FSH/LH瘤:非常少見,有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精子數目減少等。

2、激素分泌減少

某種激素分泌過多干擾了其他激素的分泌,或腫瘤壓迫正常垂體組織而使激素分泌減少,表現為繼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3、垂體周圍組織壓迫征群

(1)頭痛:因為腫瘤造成鞍內壓增高,多數患者出現頭痛,主要位於前額、眶後和雙顳部,程度輕重不同,間歇性發作。

(2)視力減退、視野缺損:腫瘤向前上方發展壓迫視交叉,多數為顳側偏盲或雙顳側上方偏盲。

(3)海綿竇綜合徵:腫瘤向側方發展,壓迫第Ⅲ、Ⅳ、Ⅵ對顱神經,引起上瞼下垂、眼外肌麻痹和復視。

(4)下丘腦綜合徵:腫瘤向上方發展,影響下丘腦可導致尿崩症、睡眠異常、體溫調節障礙、飲食異常、性格改變。

(5)垂體卒中:瘤體內出血、壞死導致。

起病急驟,劇烈頭痛,並迅速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嚴重者可在數小時內雙目失明,常伴眼外肌麻痹,可出現神志模糊、定向力障礙、頸項強直甚至突然昏迷。

三、垂體腺瘤的治療

目前,隨著人們對垂體腺瘤認識的不斷加深,對垂體腺瘤的處理理念也發生了大的改變,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治療觀念的變化

把以往不顧及手術效果,一味地追求全切腫瘤變為把患者的生存質量放在首位,把切除腫瘤放在第二位。

2、提倡垂體腺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不斷宣傳垂體腺瘤的科普知識,使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包括眼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乳腺科、男性科對本病有足夠的認識,也使普通民眾對本病有一定的了解,大家提高了對垂體腺瘤的認識,就可以警惕早期輕微症狀,防止漏診誤診,由於有新的檢查設備對診斷提供了充分保障,如鞍區動態MRI掃描可以發現1mm左右的垂體微腺瘤,PET和PET-CT可以從代謝上早期診斷垂體微腺瘤,提高陽性檢出率,對一些複雜性垂體腺瘤提供幫助。

3、對垂體腺瘤的診斷和治療要規範化

垂體腺瘤患者由於疾病的類型、發病程度、個體差異不同其臨床表現而不同,就診醫院的綜合水平不同,採取的治療措施和治療效果也有明顯的差異性,為了保證臨床工作的需要,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與中華內分泌分會於2006年共同制定了《肢端肥大症診療指南》,並與內分泌學會及婦產科分會共同制定了《垂體催乳素腺瘤的治療指南》。

這是為了全面提高和規範垂體腺瘤的診斷治療水平制定的標準,為全國統一性臨床診治路徑。

能夠早日制定出《垂體腺瘤診療指南》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神經科醫生的迫切需要。

4、重視個體化治療和綜合治療

對不同的患者,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既要結合病情、影像學診斷又要兼顧家屬要求,全面考慮做到個體化,包括從激素水平的控制、手術入路的選擇、術前準備、腫瘤的切除、預防併發症及術後隨訪等。

同時對垂體腺瘤要給予綜合治療,包括手術、藥物、放療等。

應提倡多科合作,包括內分泌、眼科、神經內外科、心內科、婦產科等,使治療效果達到最大化。

在診治過程中要防止「過度治療」和「危害治療,應遵循綜合評估、科學決策、規範化和個體化相結合的原則。

5、首先選擇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是:

⑴解除腫瘤對視路和周圍結構的壓迫;

⑵恢復或減輕內分泌激素異常,保留正常垂體及靶腺功能;

⑶切除腫瘤組織,獲取腫瘤標本;

⑷減少腫瘤復發的機會;

⑸為其它治療創造條件。

其中經蝶手術適用於絕大多數垂體腺瘤,與傳統手術比較,安全、簡單、快捷、經濟,並可以取得滿意或較滿意的療效。

6、對侵襲性垂體腺瘤要格外關注並採取多方法治療

由於侵襲性垂體腺瘤診斷標準不統一,單一手術切除困難,治療效果差,還易於復發,預後往往不佳,因此需臨床醫生從影像學、手術切除、病理證實及術後放療結合起來,才能提高手術療效。

需要在蝶鞍區解剖、影像學檢查、手術入路選擇、手術器械設備、手術技術、輔助放療和藥物治療方面,以及病因機制、分子生物學特性方面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7、要正確地選擇放療

由於放療能引起垂體功能低下和對視神經和下視丘不可逆的損害,在選擇放療時要根據病情、腫瘤大小、腫瘤與視神經的距離、手術切除程度、內分泌檢查、家屬意願等,由專科放療醫生制定放射治療計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確認識,積極治療垂體瘤

正確認識垂體瘤,走出治療誤區。垂體瘤實際上稱為垂體腺瘤,是常見的神經系統占位性病變。一般大多數人早期並未表現出相關症狀,在體檢時容易發現得了垂體瘤。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就和垂體瘤的分類有關...

三陸腦科介紹"垂體瘤患者有效治療方法"

垂體瘤的症狀垂體微腺瘤又稱為垂體瘤,是一種以青壯年為發病群體,約占顱內腫瘤10%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發生的腫瘤。垂體微腺瘤嚴重嗎?垂體胃腺瘤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而且會影響工作能力。一旦患病,患者應...

腦垂體瘤的症狀 吃什麼可預防腦垂體瘤

說到腦垂體瘤,可能很多人對此都是陌生的,甚至有許多人可能沒有聽過腦垂體瘤。因此也導致了許多人不知道腦垂體瘤的症狀有哪些,也不知道腦垂體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不過沒關係,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

得了垂體瘤 神外專家告訴你手術or吃藥?

垂體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第二,它是一種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垂體是身體里最複雜的內分泌腺,所產生的激素與身體骨骼和軟組織的生長息息相關,很大程度的影響內分泌腺的活動。門診...

無功能型垂體瘤什麼時候需要手術?

垂體瘤是臨床第二常見的顱內腫瘤,對患者主要影響是影響分泌系統。但是,臨床上有的垂體瘤患者不分泌引起臨床症狀的促激素和營養激素,稱為無功能型垂體腺瘤。那麼,無功能型垂體瘤是不是需要手術呢?什麼時候...

垂體瘤了解下 「垂體」究竟是什麼

垂體瘤:90%的人沒有明顯症狀,10%的人臨床上才有明顯症狀。臨床表現有甲亢、視力減退、肢端肥大症、溢乳症等。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發病年齡大多在31-40...

七成顱咽管瘤發生在15歲以下孩童

身體周刊:垂體瘤是一種常見的腦瘤,有何臨床表現? 王宇:由於影像學的進步,目前垂體瘤發病率已經上升至占所有腦瘤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膠質瘤,也是發病率最高的良性腦瘤,在屍檢中垂體瘤的發現率高達20...

揭開垂體瘤神秘的面紗

我們大腦中的「垂體」是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總司令部,而「垂體腺瘤」則是來源於垂體本身的一種腫瘤,絕大部分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少部分呈侵襲性生長甚至是惡性的。垂體位於顱內的「交通要道」,其周圍...

垂體瘤如何治療?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垂體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此組腫瘤以前葉的腺瘤占大多數,來自後葉者少見,多種顱內轉移癌可累及垂體,須與原發性垂體瘤鑑別。垂體瘤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