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垂體出了毛病 閉經、不育、巨人症、視力下降都來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下丘腦

垂體

大腦

小腦

中腦

髓質

脊髓

視力不好、肢端肥大、月經紊亂、不孕不育……這些看似截然不同,應該到不同科室檢查的症狀,其實幕後很可能是一個共同的「黑手」——垂體瘤。

腦垂體,也叫垂體,雖然很小,但卻是人體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內分泌腺,分泌多種激素,這些激素對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

垂體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垂體後葉,也就是腺垂體;另外是前葉,一般是一些神經垂體,分泌神經激素。

絕大多數垂體腺瘤為良性

垂體瘤就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又稱為垂體腺瘤,好消息是,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很少有垂體腺癌,其發病率非常低,在垂體瘤裡面可能占萬分之一,很多醫生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

垂體瘤是一個常見病,發病率在神經系統腫瘤里排到第三位,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

另外,還有大量攜帶良性垂體瘤的人沒有臨床症狀地生活著,在國外屍檢里,發現有垂體瘤存在但是沒症狀的人占得比例非常高。

有些人長了垂體瘤,但是垂體瘤不長大或者是非功能性的,就不會表現出症狀。

垂體瘤的診斷主要依據相應的臨床症狀、體徵、垂體激素的檢測以及影像學的檢查等做出診斷。

目前來說,垂體瘤的發現率還是比較高的,病人有相應的症狀就去相應的科室檢查,比如內分泌激素紊亂就去看內分泌專科醫生,有經驗的醫生如果發現病人不是靶器官出問題,能夠逆向推出是垂體瘤引起的。

垂體瘤有多種亞性

垂體瘤可以按照腫瘤的大小和激素分泌的功能不同來分類。

根據腫瘤大小的不同,垂體瘤分為垂體微腺瘤(腫瘤的直徑小於1cm)和垂體腺瘤(腫瘤直徑大於等於1cm)。

根據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

其中,功能性腺瘤又根據分泌的激素水平,分成許多種亞性,主要有以下四種:

1.泌乳素腺瘤。

多數為女性患者,主要表現為閉經、泌乳、不育。

男性患者主要表現為男性性功能低減,如性慾下降、陽痿和不育。

2.生長激素腺瘤。

主要表現為巨人症(發生在骨骺未閉合的青少年患者)、面容改變、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碼增加)、多汗、骨關節病變、腕管綜合徵、手足指(趾)軟組織及關節的腫脹、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冠心病以及甲狀腺、結腸的腫瘤等等。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型垂體瘤。

主要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紫紋(身上紫紅色的皮紋)。

4.促甲狀腺激素(TSH)分泌型垂體瘤。

主要表現為高代謝的症狀怕熱、多汗、體重下降、心慌房顫等。

垂體瘤常見四大類症狀

前面提到垂體瘤比較複雜,有些又比較隱匿,那麼,垂體瘤有哪些常見的症狀呢?

1.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臨床表現,在上文分類中已有提到;

2.垂體瘤壓迫周圍細胞組織引起的相應激素分泌減少的臨床表現: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低減可以表現為食慾下降、乏力、消瘦、低血壓、低血糖、容易感冒等;甲狀腺功能低減可以表現為怕冷、食慾下降、皮膚粗糙、脫髮、便秘等,在兒童可以表現為痴呆、生長遲緩等;性腺功能低減可以表現為男性女性不育、性慾下降、女性月經紊亂甚至閉經、男性陽痿等臨床表現;生長激素分泌減少臨床表現,在兒童可以表現為身材矮小,在成人可以表現為身體脂肪集中在腹部、肌肉鬆弛萎縮、衰老、自我認知程度下降、骨質疏鬆、抵抗力下降、性功能低減等;

3.周圍結構受壓症狀:腫瘤向鞍上生長壓迫視交叉,會表現為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等,臨床上患者通常會主訴經常被撞傷等;若是腫瘤侵犯了垂體周圍的神經血管叢海綿竇,會出現神經受壓症狀如上眼瞼下垂、瞳孔變大等臨床表現;

4.垂體卒中: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由於血管供應差或腫瘤血管的異常生長,在一定的誘因下,會出現腫瘤出血,瘤體組織的壞死。

若是腫瘤完全出血壞死,腫瘤包膜破裂,會有劇烈的頭痛、噁心嘔吐甚至失明、昏迷,需要外科急診手術處理。

多數垂體瘤的卒中表現為不完全或部分垂體卒中,可以是輕度的頭痛、噁心嘔吐伴全身不適,不需要特殊處理,患者的症狀會在幾周內自行緩解,某些激素分泌型腫瘤的臨床症狀減輕。

本版由婁四龍講述 重慶晨報見習記者何可人整理

治療>

名醫簡介

大多數腦垂體瘤手術 不需要開顱

講述人:婁四龍

婁四龍,重慶市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委會青年委員,《中國神經腫瘤雜誌》編委。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近10餘年,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神經系統腫瘤、複雜顱腦外傷、功能神經外科、放射神經外科等方面具有相當經驗。

現負責重慶市局科研課題一項,已發表高質量論文10餘篇。

門診時間:周四上午

關於垂體瘤的治療,主要根據腫瘤的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患者併發症的情況決定治療方案。

垂體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藥物及放射治療三種治療方法。

總的來說,手術還是占比較多的一個治療方式。

醫生會根據患者垂體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況、併發症及共患疾病的情況、患者的年齡、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患者的經濟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垂體瘤的手術治療是傳統的治療方法。

有些功能性腺瘤是需要積極手術治療的,比如因為患者的垂體過量分泌激素。

對於這類垂體腺瘤,經手術切除後,大多數患者體內的激素水平可恢復正常,症狀得到緩解。

大多數手術不需要開顱

那麼,手術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呢?

大多數垂體腺瘤已經不需要開顱,是經鼻孔和蝶竇進行微創切除的。

蝶竇是距離後鼻孔不遠的一個由骨質圍繞的氣腔,它的骨性結構包繞著垂體所在的部位,即垂體窩。

垂體就像騎馬一樣穩穩座落在這個蝶骨背面的凹陷之上,因而蝶骨的這一部分又叫做蝶鞍。

手術經過鼻孔,通過打開蝶竇進入垂體窩,醫生就能在顯微鏡或者內視鏡的幫助下,在較小的手術空間下完成手術,減少手術帶來的副創傷。

不過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醫生也需要進行開顱手術,以便於充分顯露較大的腫瘤。

經蝶入路手術的操作通道非常小,大約直徑不到15mm。

因此,必須要藉助於輔助工具來了解手術區域內腫瘤的情況。

高倍率的手術顯微鏡和光纖內窺鏡,可以幫助外科醫生通過小孔細緻觀察腫瘤區域。

手術雷區多,有時分成兩階段

垂體腺瘤通常質地較軟,可以通過長柄刮匙刮出。

為了能夠通過一個小孔切除大腫瘤,醫生可以把腫瘤切成小塊,分塊取出。

但是往往有一些巨大垂體腺瘤,其生長邊界超出了垂體正常的生長範圍(蝶鞍),周邊腫瘤不能被完整切除。

比如,如果腫瘤橫向生長過度,突入海綿竇(位於蝶鞍兩側,是人體頭面部靜脈的匯集區,不僅如此,這個區域還有控制眼球運動的重要神經和為大腦供血的頸內動脈,處處是「雷區」!),這種情況下則很難通過手術完整切除;但是如果腫瘤是向上生長過度,即瘤體大部分位於蝶鞍上方,那麼上方的腫瘤就可能會在下方腫瘤被清除後「掉下來」,從而被進一步切除。

藉助這個思路,醫生有時候將垂體巨大腺瘤的切除手術分成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嘗試在手術中切除鞍隔「下方」的垂體腺瘤,術中通過升高顱內壓使得位於鞍隔「上方」的腫瘤脫落,「掉進」鞍區,然後再繼續手術切除,個別情況下甚至需要分兩次進行手術切除。

10%的患者術後可能垂體功能減低

垂體瘤手術治療的效果如何呢?這取決於腫瘤的類型、大小、位置以及主刀醫師的經驗。

整體來說,垂體瘤預後都比較好,畢竟是良性腫瘤,而且治療手段總體也比較成熟。

不過,侵襲性垂體腺瘤非常難治,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有惡性腫瘤的特徵,復發率很高。

當然,手術也是存在風險的,切除腫瘤的操作,難免會在損失一些人體正常的垂體組織,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垂體瘤手術專家,在切除垂體巨大腺瘤後,仍有約5-10%的患者出現術後垂體功能減低。

而損傷一旦發生便無法修復,可能需要長期採用激素替代療法。

需要強調的是,腫瘤手術後複查非常重要。

少量殘餘腫瘤規律複查即可

由於垂體瘤屬於腺瘤,本身對放療的敏感性較差,放療後將近70-80%的患者出現垂體功能低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放療只適用於手術殘餘、不能耐受手術、對藥物不敏感、有共患疾病不能夠接受手術或藥物治療的患者。

如果手術後仍有相當體積的無功能性垂體腺瘤殘留,可以通過放療來阻止殘餘腫瘤的進一步生長。

如果術後發現只有極小部分殘餘腫瘤,通常病灶在幾年內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如果殘餘病灶保持不變,患者通過定期做鞍區MRI規律複查即可。

對於肢端肥大症或者泌乳素瘤等功能性垂體腺瘤切除術後的殘餘腫瘤,則可通過藥物治療控制患者體內激素的過量分泌。

不是所有垂體腺瘤都需手術

並不是所有的垂體腺瘤都需要通過手術來治療。

比如功能性垂體腺瘤中的泌乳素瘤,現在已經有治療的特效藥物,一般就不用手術治療。

此外,直徑小於25mm的無功能性垂體腺瘤(即垂體微腺瘤)可先不急於手術治療,可以通過定期MRI檢查隨訪觀察,如果無功能的微腺瘤不長大,也就不必進行手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些垂體瘤患者需要手術!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垂體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此組腫瘤以前葉的腺瘤占大多數,來自後葉者少見,多種顱內轉移癌可累及垂體,須與原發性垂體瘤鑑別。

[科普]帶你了解垂體瘤

垂體腺瘤(簡稱垂體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由於腫瘤位於顱腦深部及內分泌中樞,對周圍產生壓迫和對內分泌的影響,常給患者的生長、發育、生育功能及生活勞動能力等造成嚴重損害。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垂體瘤如何治療?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垂體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此組腫瘤以前葉的腺瘤占大多數,來自後葉者少見,多種顱內轉移癌可累及垂體,須與原發性垂體瘤鑑別。垂體瘤的症狀...

揭開垂體瘤神秘的面紗

我們大腦中的「垂體」是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總司令部,而「垂體腺瘤」則是來源於垂體本身的一種腫瘤,絕大部分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少部分呈侵襲性生長甚至是惡性的。垂體位於顱內的「交通要道」,其周圍...

發現泌乳素型垂體瘤該怎麼辦?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可以分為生長激素分泌型垂體瘤、泌乳素分泌型垂體瘤、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型垂體瘤等多種類型。泌乳素是由垂體前葉合成分泌的一種激素,在生理狀態...

無功能型垂體瘤什麼時候需要手術?

垂體瘤是臨床第二常見的顱內腫瘤,對患者主要影響是影響分泌系統。但是,臨床上有的垂體瘤患者不分泌引起臨床症狀的促激素和營養激素,稱為無功能型垂體腺瘤。那麼,無功能型垂體瘤是不是需要手術呢?什麼時候...

視力下降不要忽視垂體瘤可能

垂體瘤是源於垂體前葉和後葉以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的腫瘤,是最鞍區常見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臨床上,垂體瘤患者可能出現多種症狀,比如肢端肥大症,閉經、不育或陽痿、頭痛等。近日,唐都醫院神經外...

垂體瘤 手術還是吃藥?

垂體調控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要是垂體長了瘤子,就會導致視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難道非得手術切除嗎?吃藥不能治療嗎?根據是否具有分泌功能,垂體瘤大致分為有功能性的和無功能性的。對於無功能性的垂體瘤,...

七成顱咽管瘤發生在15歲以下孩童

身體周刊:垂體瘤是一種常見的腦瘤,有何臨床表現? 王宇:由於影像學的進步,目前垂體瘤發病率已經上升至占所有腦瘤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膠質瘤,也是發病率最高的良性腦瘤,在屍檢中垂體瘤的發現率高達20...

腦垂體瘤的臨床症狀與危害要重視

腦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臨床上有明顯症狀者約占腦瘤的10%。男性略多於女性,垂體瘤通常發生於青壯年時期,常常會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生育功能、學習和工作能力。...

經蝶手術是腦垂體瘤最佳療法

一說腦子裡長瘤總是讓人扼腕嘆惜。但是有一種叫做腦垂體瘤的腫瘤是成年人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並不可怕,是一種良性腦腫瘤。它的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10%~12%,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多發生在20歲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