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垂體腺瘤的綜合治療——專訪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張建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保健醫苑」可以訂閱

張建寧教授

張建寧,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原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現任職務有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天津市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加拿大蒙特婁神經病學研究所高級顧問、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天津市醫學會副會長、天津市醫師協會副會長、天津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副總編,《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副主編,《ChineseMedical Journal》《中華創傷雜誌》《中華創傷雜誌英文版》《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誌》等雜誌編委。

從事神經外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 餘年,完成神經外科手術5000餘例。

擅長脊髓脊柱疾病、腦血管病以及鞍區腫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多年來致力於腦外傷救治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通過研究詮釋了腦外傷早期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衝擊治療的諸多困惑,更新了腦外傷的救治理念;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腦源性微粒的存在,並初步探討了其在腦外傷後凝血功能障礙發生中的作用機制;其還在國際上率先報導了腦外傷後內皮祖細胞變化的特徵及規律,探索了基於內源性內皮祖細胞動員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等腦外傷的新方略。

先後承擔了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以及天津市重大科研項目等多項高水平科研課題。

多次在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做特約學術報告。

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近300 篇,其中SCI 收錄近50 余篇。

●●●

垂體腺瘤為來源於垂體前葉腺細胞的腫瘤,在顱內腫瘤中僅次於神經表皮性腫瘤和腦膜瘤,占全部顱內腫瘤的10%,一般可見於各年齡組,但隨年齡增長而增加,30 ~ 60 歲發病最多,在育齡婦女中最多見。

那麼,垂體腺瘤患者有哪些臨床表現,垂體腺瘤如何確診,如何治療,帶著這些問題,本刊編輯部採訪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張建寧教授。

什麼是垂體腺瘤?

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但腦垂體瘤對人體傷害非常大,如果不積極治療,可因疾病不斷加重而引發過早死亡,所以垂體瘤要引起高度重視。

垂體腺瘤是一種多階段與多致病因素的腫瘤,垂體腺細胞異化增生可能與內分泌及下丘腦因素、遺傳和特殊基因突變有關。

垂體瘤臨床上主要有2種分類方法,按照腫瘤大小將直徑不足1厘米者稱為微腺瘤,大於1厘米者為大腺瘤,超過3 ~ 4厘米者為巨大腺瘤;按照腫瘤內分泌特點和侵襲性又可將腫瘤分為生長激素細胞腺瘤、泌乳素細胞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促甲狀腺激素細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細胞腺瘤、多分泌功能腺瘤、無分泌功能細胞腺瘤、侵襲性垂體腺瘤、原發性垂體腺癌。

垂體腺瘤患者有哪些臨床表現?

張建寧院長介紹,垂體腺瘤患者臨床表現主要分為神經壓迫和內分泌功能改變症狀兩方面。

神經壓迫症狀

①頭痛:早期垂體腺瘤在蝶鞍內生長,引起鞍內壓力增高、鞍膈受壓,引起頭痛。

此時頭痛多位於兩顳側、前額及眼球後部。

腫瘤向上生長,突破鞍膈後,鞍內壓力降低,頭痛可減輕或消失。

晚期頭痛則常因腫瘤向鞍旁發展,壓迫三叉神經和分布到顱底血管的痛覺感覺纖維,或瘤體增大突入第三腦室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出現顱內壓增高所致。

②視力障礙:多因腫瘤向上發展突破鞍膈,壓迫視神經、視交叉或視束所致。

其中最常見者為腫瘤自下而上地壓迫視交叉的正中部分所致的典型雙顳側偏盲;少數患者視交叉位置偏前者可僅壓迫一側視束而出現對側視野同向偏盲;視交叉位置偏後者,一側視神經受壓則出現一側視力減退或全盲,而視交叉壓迫症狀在晚期方開始出現。

此外,如腫瘤壓迫了大腦前動脈或前交通動脈、Willis 動脈環所發出的視交叉或視神經營養血管也可產生不典型的視力、視野改變。

視交叉位置偏後,或腫瘤向側方侵入顱中凹底部硬腦膜與顱骨之間,可無視力、視野改變。

腫瘤向鞍旁擴展侵入海綿竇,可損傷Ⅲ、Ⅳ、Ⅵ顱神經而引起眼肌麻痹。

腫瘤較大侵入顱中凹時,也可壓迫顳葉,引起同側象限偏盲。

內分泌功能改變

①泌乳素細胞腺瘤:腫瘤細胞過度分泌泌乳素,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血泌乳素增高抵制了性腺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能力,引起雌性激素減少。

表現為閉經、溢乳、不育,可無其他神經症狀。

絕經後婦女及男性患者的內分泌症狀不顯著,早期不易出現,只有當腫瘤增大向鞍上發展引起視力視野損害時,才被診斷出來,這時瘤體多較巨大,臨床上還可出現其他神經症狀,或因垂體受到腫瘤壓迫而出現垂體功能減退症狀。

男性患者可表現為性慾減退、陽萎、乳房發育、溢乳、鬍鬚稀少,重者生殖器萎縮,精子減少或不育等。

女性患者則表現為乏力、嗜睡、性功能減退、毛髮脫落、肥胖等。

②生長激素腺瘤:腫瘤細胞過度分泌生長激素。

臨床內分泌症狀表現突出,且出現較早,主要為生長激素持續分泌所引起的骨骼、軟組織和內臟過度增長。

在青春期前的青少年患者中,表現為骨骺癒合遲緩,全身骨骼過度生長,身材增大,超過常人,呈巨人症;成年人骨骺已癒合則表現為肢端肥大症。

由於生長激素促使結締組織過度增長和末端骨骼肥大,典型的表現為顱骨增厚、頭顱及面容寬大、顴骨高、下頜突出、牙齒稀疏及咬合不良、手腳粗大、駝背、皮膚粗糙、毛髮增多、色素沉著、鼻唇及舌均肥大、聲帶肥厚及音調低粗。

男性患者早期可出現性功能亢進,以後性功能消失;女性患者出現月經不調或閉經、性慾減退或消失、溢乳等。

代謝方面:生長激素過多可致胰島素抵抗,糖耐量減低及糖尿病;血脂增高、血清鈣磷增高、泌尿系統結石、骨密度增高。

心血管方面常見左心肥厚、心臟擴大、血壓偏高等。

晚期患者則因垂體組織受腫瘤壓迫出現垂體功能減退症狀,其中以性功能障礙出現最早且最明顯,晚期則可出現全身無力、陽萎、閉經、兩性生殖器萎縮等。

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由於腫瘤細胞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血皮質醇增多症,臨床表現為庫興氏綜合徵。

腫瘤一般較小,不產生蝶鞍擴大及破壞,也沒有視力視野改變,多見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

病程數月至數年不等,發展緩慢,平均3 ~ 4年。

血皮質醇增高可引起脂肪代謝紊亂和分布異常,體重超重,呈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鎖骨上脂肪墊,腹部脂肪堆積下垂,動脈粥樣硬化。

由於血皮質醇增高引起蛋白質分解代謝大於合成代謝,抑制膠原合成導致皮膚菲薄,毛細血管擴張,面容呈多血質,面部皮膚菲薄、紅潤多脂、常有粉刺;全身體部真皮膠原纖維斷裂,顯露皮下血管,出現皮膚紫紋,多見於下腹、下腰背、腋下、臀及大腿部;皮膚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現紫色瘀斑。

此外,還可出現全身骨質疏鬆、腰背疼痛、血糖升高、糖耐量減低、嚴重無力、閉經等。

這些症狀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基本相同,故需與腎上腺皮質腫瘤、肺癌、支氣管癌等引起的異源性庫興氏綜合徵鑑別。

④促甲狀腺激素細胞腺瘤:臨床少見,此瘤生長緩慢,一般患者獲得確診時瘤體多已長得較為巨大,且腫瘤生長富侵襲性,常向外側擴展侵入鞍旁。

臨床上病程較長,多有長期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歷史,也有少數患者甲狀腺功能減退或正常。

⑤促性腺激素細胞腺瘤:以老年人最為多見,腫瘤生長都很緩慢,病程進程較長,獲得確診時腫瘤體積已較為巨大。

主要症狀表現為視力視野損害、垂體功能減退。

⑥無分泌功能細胞瘤:在臨床上無內分泌亢進的症狀,所以也稱非功能性腺瘤。

一般多為大腺瘤,常長出蝶鞍外,推擠周圍組織,造成視交叉、下丘腦和第三腦室受壓,且常為侵襲性生長,侵入海綿竇、硬膜外和周圍骨質。

主要表現為周圍神經組織受壓、垂體功能低下等。

垂體腺瘤如何診斷

垂體腺瘤的診斷主要根據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視功能和其他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學、影像學檢查的資料進行綜合判斷。

一般典型的垂體腺瘤診斷並不困難,但早期垂體腺瘤缺乏明顯的內分泌及影像學表現,有時難以確診,所以必須全面地了解病情及各方面的檢查結果,才能正確診斷及鑑別診斷。

在診斷中需確定是否患有垂體腺瘤,並了解瘤體大小,位置在鞍內、鞍上、鞍旁、鞍後還是鞍下,有無海綿竇及周圍組織的侵襲;此外,還需儘可能地了解腫瘤的生物活性、激素分泌特點、病理類型等,以便確定治療方法、手術方案等。

垂體腺瘤患者的綜合診治

張建寧院長指出,手術治療輔以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是目前垂體瘤治療的主要方法,但還需依據不同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

目前手術治療主要為經鼻蝶竇入路,通過顯微鏡或內窺鏡顯微手術將腫瘤切除,此外特殊種類的垂體腺瘤,如垂體侵襲性腺瘤,可行傳統開顱垂體腺瘤切除術。

對於未能全切的垂體瘤或患者身體情況較差,不能行全麻手術的,可行伽瑪刀治療。

對於特殊類型的垂體瘤,如患有泌乳素細胞腺瘤的青年婦女有生育要求而又不願手術者,可服用溴隱亭,有些患者可有月經來潮、妊娠生育,但在產後泌乳素細胞腺瘤增大時仍需手術或放射治療。

垂體腺瘤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垂體瘤術後,容易出現垂體功能低下,表現為機體應激功能不良以及尿量增多甚至尿崩。

也可能出現下丘腦損傷、視神經受損、腦脊液漏等情況,需在醫院嚴密監測和治療。

對於垂體功能低下患者,需根據自身垂體激素水平和應激刺激程度,調整激素替代治療劑量。

部分垂體腺瘤手術後復發率高,需定期隨訪,嚴密監測腫瘤復發。

查看

歷史消息

了解更多知識

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微信號:baojianyiyuan

更多精彩文章,請在當地郵局訂閱《保健醫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同類型垂體瘤該怎麼治療?

垂體瘤是源於垂體前葉和後葉以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的腫瘤,屬於良性腺瘤,對患者的主要危害在於腫瘤本身的占位效應和引起的內分泌功能異常。臨床上,垂體瘤可以分為泌乳素型垂體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生...

了解垂體瘤,戰勝垂體瘤之——泌乳素型垂體瘤

說到垂體瘤,我們已經了解了垂體瘤的分型和其發病的主要因素,那麼今天我們就從最常見的一種垂體瘤開始說起——泌乳素型垂體瘤。垂體泌乳素腺瘤是激素分泌型垂體腺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分泌型垂體腺瘤的40...

垂體泌乳素瘤的病因 垂體泌乳素瘤能活多久

垂體瘤有很多種,垂體泌乳素瘤是最常見的垂體瘤,垂體泌乳素瘤的患者多為女性,年齡多發在20~40歲之間,女性患者的幾率會比男性多大。那麼,引起垂體泌乳素瘤的病因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解答這方面...

20歲小伙猛長到188cm竟然是因為腦腫瘤!

俗話說:二十三,躥一躥。但是,你知道突然長高也可能是因為腦腫瘤嗎?有這樣一條新聞:四川南充人鄧某今年43歲,20歲之前身材矮小,但21歲和22歲兩年平局長高十幾公分,身高一下竄到188cm並且。...

七成顱咽管瘤發生在15歲以下孩童

身體周刊:垂體瘤是一種常見的腦瘤,有何臨床表現? 王宇:由於影像學的進步,目前垂體瘤發病率已經上升至占所有腦瘤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膠質瘤,也是發病率最高的良性腦瘤,在屍檢中垂體瘤的發現率高達20...

[科普]帶你了解垂體瘤

垂體腺瘤(簡稱垂體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由於腫瘤位於顱腦深部及內分泌中樞,對周圍產生壓迫和對內分泌的影響,常給患者的生長、發育、生育功能及生活勞動能力等造成嚴重損害。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腦垂體瘤的症狀 吃什麼可預防腦垂體瘤

說到腦垂體瘤,可能很多人對此都是陌生的,甚至有許多人可能沒有聽過腦垂體瘤。因此也導致了許多人不知道腦垂體瘤的症狀有哪些,也不知道腦垂體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不過沒關係,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

發現泌乳素型垂體瘤該怎麼辦?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可以分為生長激素分泌型垂體瘤、泌乳素分泌型垂體瘤、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型垂體瘤等多種類型。泌乳素是由垂體前葉合成分泌的一種激素,在生理狀態...

無功能型垂體瘤什麼時候需要手術?

垂體瘤是臨床第二常見的顱內腫瘤,對患者主要影響是影響分泌系統。但是,臨床上有的垂體瘤患者不分泌引起臨床症狀的促激素和營養激素,稱為無功能型垂體腺瘤。那麼,無功能型垂體瘤是不是需要手術呢?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