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命遺傳密碼——2018生殖遺傳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浦浪花千塵雪,東方明珠百度春。

初夏突降的驟雨洗去了夜的塵埃,但諸位學員的學習熱情卻越發火熱。

今日,由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診斷分會和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共同主辦的生殖遺傳高峰論壇暨第一屆婦產科領域遺傳性疾病分子診斷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於上海拉開了帷幕。

近年來,隨著遺傳學及其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對遺傳性疾病的提前診斷與治療成為了可能,甚至可以對基因這一神秘的人體遺傳密碼進行編輯。

本次大會就將圍繞遺傳學檢測技術的臨床應用及未來發展方向、婦產科領域常見遺傳性疾病的基因診斷及處理、罕見病及疑難病的產前診斷、胚胎植入前診斷最新進展等四個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共話前沿精彩!

開幕式

張月萍教授主持開幕式

張教授對蒞臨大會的各位領導、同道們表示歡迎,拉開了大會的序幕,張教授表示,本次大會的目的在於分享婦產科遺傳病方面的診療經驗,同時對常用的新技術進行普及,對於目前尚沒有定論的疾病機制或者治療方式提出問題與思考。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李大金院長致辭

李院長指出,隨著遺傳知識的不斷積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點也從免疫學逐漸轉向遺傳學,隨著對該領域的不斷深挖,遺傳學也會在醫學中不斷滲透,為理論和臨床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胚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現在的醫生們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李院長希望大家注意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兼顧,密切交往合作,共同推進臨床診斷的不斷發展,同時,李院長對此次會議表示了讚揚與肯定。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盧大儒院長致辭

盧院長代表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診斷分會,作為主辦方之一,對此次大會表示祝賀。

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診斷分會是去年成立的分會,其目的在於推動遺傳領域裡各種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生殖診斷里的臨床應用。

盧院長指出,遺傳學在疾病診斷領域,實際上從80年代開始就已經開始了研究。

隨著近年來的迅猛發展,當年的「陽春白雪」,已經逐漸深入發展,普及到了「下里巴人」,如今,基因診斷技術在多個領域都有了突破性的應用與進展。

盧院長強調,基因技術的基礎研究必須要和臨床工作進行緊密結合,並且希望能儘快推動規範性指南與共識的制訂。

學術講座

盧大儒教授:基因編輯與遺傳病基因治療研究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盧大儒教授就「基因編輯與遺傳病基因治療」和在場學者們進行了精彩分享。

盧教授從基因編輯及若干重要進展、基因治療及若干重要進展以及我們的遺傳病基因編輯治療研究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基因組遺傳信息,由冗長複雜的DNA分子寫成,宛若天書,這本書該如何解讀,如何修改甚至編寫呢?基因編輯技術,給出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盧教授分享到,目前編輯基因的三大利器分別是ZFN、TALEN、CRISPR,其中CRISPR/Cas9開啟了基因編輯的一個新紀元,哈佛大學的David Liu實驗室創建了新的Cas9融合蛋白,可作為「單鹼基編輯器」,將分子刀變為基因筆,直接對基因進行編輯,這種剪輯編輯策略有望治療數百種遺傳病。

隨後,mini-SaCas9和Cas12a(Spf1)的構建和發現,更讓基因編輯和DNA檢測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

在基因治療方面,盧教授介紹到,目前主要還是依靠病毒來進行基因的編輯和修改,其策略主要包括添加基因、封閉/開放基因和修改缺陷基因。

近期基因治療的幾個重要進展包括:先天性黑朦病基因治療、基因修復更換皮膚、地中海貧血基因治療、溶瘤病毒療法獲得FDA批准以及腫瘤CART細胞治療等等,隨後盧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帶領團隊近期在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方面的一些探索,盧教授帶領團隊對Cas9蛋白質結構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闡明Cas9特異切割分子機制,為Cas9拆分、提高特異性奠定基礎。

隨後,盧教授及其團隊對Cas9編輯效率檢測新技術、Cas9用於基因突變富集等課題進行了研究。

在基因治療方面,血友病B基因編輯治療,對其進行了高效的糾正。

在β地中海貧血基因編輯治療方面,盧教授提出了全新的糾正策略,創新的激活γ-珠蛋白的基因位點,採用獨特的單鹼基編輯方法以及最有希望的造血幹細胞,同時通過安全有效的RNP轉染途徑,為其糾正治療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李笑天教授:NIPT時代的產前超聲篩查技術和策略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李笑天教授為在場學者針對「NIPT時代的產前超聲篩查技術和策略」進行了精彩的講座,NIPT技術的問世為產前篩查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解讀NIPT結果時,即使準確性非常高,但還是有部分假陽性存在,因此,李教授強調,NIPT結果不是最終診斷,也不能作為終止妊娠的證據。

其中陽性結果人群,需要侵襲性染色體核型分析,再進一步診斷中,羊水穿刺優於絨毛穿刺。

將NIPT作為低危人群的初級篩查,目前沒有衛生經濟學評價,並不推薦,但如果患者要求,還是可以作為初級檢測的。

對於胎兒畸形或存在其他染色體疾病風險者,不推薦進行NIPT。

多胎妊娠的NIPT結果解讀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一個胎兒的cfDNA占有比例降低,其證據級別弱於單胎,無法提供明確診斷,三胎以上的診斷方式尚未開發,且目前臨床沒有更好的辦法。

若雙胎中一胎死亡,死亡胎兒的cfDNA仍在繼續釋放,所以其結果判斷仍不準確。

NIPT對於微缺失,特別是22q11的微缺失進行診斷,理論上是可能的,但是臨床依據還不足,亟待進一步研究。

李教授強調,NIPT的敏感性高達99%,假陽性率低於1%,可作為高危人群的二級篩查,在患者知情並同意的情況下,其也可以作為普通人群的初級篩查,但其不能夠取代產期診斷的核型分析,也無法篩查其他染色體或基因疾病,所以在產前診斷時,我們不能過度依賴NIPT。

隨後,李教授又詳細和大家分享了超聲軟指標篩查方面的一些策略,包括早孕期的NT增厚、囊性水囊瘤、鼻骨缺失,中孕期的頸項軟組織,腸道強回聲,股骨、肱骨短小,心室強光點,胎兒腎盂擴張,側腦室擴張,單臍動脈,脈絡膜囊腫等等,李教授強調,如果NIPT作為二級篩查手段,那麼超聲指標+血清學的方法仍是可行的初級篩查方法,但閾值可能需要降低,即使在NIPT大量應用的時代,SM仍然是篩查結構畸形、非整倍體異常、妊娠併發症的重要工具。

最後李教授提出,篩查與診斷就像警察與法官的思維,初篩後找出「懷疑對象」,謹慎觀察並診斷後,才能夠作為可信的判斷依據,要珍惜每一個生命!

徐晨明教授:單基因遺傳病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徐晨明教授針對「單基因遺傳病胚胎植入前診斷策略」進行了精彩的講座。

徐教授從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及PGD概述、PGD家族的遺傳學諮詢及分子診斷策略、PGD的實驗室檢測策略三個方面開始了精彩的分享。

單基因遺傳病是指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性狀的遺傳,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

PGD是指對胚胎或卵子行卵裂球/滋養層細胞或極體活檢,作染色體和/或基因學檢測,將無疾病胚胎植入子宮妊娠,並生出正常子代的技術,是產前診斷的前移,即將胎兒診斷提前到著床的胚胎階段,可避免產前診斷可能進行非意願流產帶來的身心創傷,同時可以解決合併不育的遺傳患者的健康生殖,在倫理和宗教方面更容易讓人接受。

2008年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帶動了PGD技術的快速發展,規模也日趨擴大。

由於PGD流程比較複雜,所以在進行臨床遺傳檢測前諮詢時,臨床醫生需要明確檢測的目的、類型、內容,充分了解檢測方式和策略,對疾病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所諮詢疾病的診斷和確診方法、了解各個類型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及局限性、收集詳細的表型資料,必要時轉診專科進行臨床確診。

徐教授強調,我們需要建立基因與疾病的相關性,確定變異的臨床意義。

隨後徐教授通過多個臨床案例,詳細闡明了我們該如何對患者及其家庭進行諮詢和判斷,教授指出,若檢測分析結果95%為新發突變,建議其父母進行檢測,如果為新發突變,再發風險在1%以下,則再發風險沒有達到PGD的水平。

李教授反覆強調,在進行PGD前,必須要讓患者充分知情,包括檢測範圍和方法、技術缺陷與安全性、PGD簡要流程和操作過程以及各種分享,包括常規體外授精治療過程的風險;PGD/PGS技術胚胎損傷、取材丟失、DNA擴增失敗風險;個別胚胎可能不能得到明確診斷風險;經檢測後,沒有可移植胚胎的風險,除此之外,還有診斷錯誤的可能性。

對於拒絕接受產前診斷的患者,應在分娩時抽取臍帶血驗證染色體、基因結果。

在PGD的實驗室檢測策略方面,李教授指出,目前最大的技術難點在於診斷材料的稀少以及擴增引發等位基因脫扣從而造成誤判。

劉洪倩教授:分子時代產前診斷技術體系的搭建及CNV-seq的臨床應用

華西二院產前診斷中心的劉洪倩教授就「分子時代產前診斷技術體系的搭建及CNV-seq的臨床應用」話題進行了精彩講座。

首先從分子時代的染色體病產前診斷入手,劉教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年,染色體病的產前診斷髮生了什麼變化?」隨後給出了答案,現在的診斷方法變得多樣化了,產前診斷的指征構成變了,產前診斷想要了解的疾病結構變了。

在產前診斷方法方面,核型分析、FISH、QF-PCR、BOBS、CMA、CNV-seq等等新方法層出不窮,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

在產前診斷指征方面,影像學技術的發展、NIPT的臨床應用、國家政策調整等因素都會影響其指征。

但是,始終不變的是產前診斷的目的,其目的仍然是篩查和避免嚴重致愚、致殘性的出生缺陷,臨床可用的方法仍然依賴於介入性產前診斷。

隨後劉教授和大家分享了醫院關於的染色體病產前診斷和整體體系搭建的經驗,她指出,FISH檢測結果非常適合嵌合體的診斷,適用於孕周大、錯過染色體核型分析最佳時機的孕婦,設備要求低,適合於中小型產前診斷機構或產前分子診斷工作初期。

檢測時採用核型分析與QF-PCR聯用,必要時FISH驗證,採用兩種甚至多種方法相互驗證,可以提高成功率、準確性以及敏感性。

在經過了不斷的實踐和嘗試,最終劉教授及其團隊確定了產前診斷的體系,包括三種方案:1)核型分析+QF-PCR(孕16-22+6周);2)CMR+QF-PCR(孕16-34周);3)CNV-seq+QF-PCR(孕16-35+6周),這種體系可提供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的快速診斷,覆蓋全染色體數目異常,覆蓋孕周範圍大,且通過兩種及以上的方法互相驗證,確保產前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劉教授強調到,在進行產前診斷整體體系搭建時,需要著重強調產前診斷的準確性、臨床型、知情選擇以及服務型性,必須規範展開,因地制宜。

在第二部分,劉教授和大家詳細分享了CNV-seq這一種拷貝數異常檢測的新方法,該技術基於二代測序技術對樣本D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測序結果與人類參考基因組進行對比,通過生物信息分析以發現受檢樣本可能存在的染色體相關異常。

劉教授將CNV-seq和核型分析相比,從目前臨床結果來看,CNV-seq能將染色體異常的檢出率從1.48%提高到2.5%。

她著重強調,在進行CNV-seq檢測時必需注意強調前後的諮詢,告知其流程、風險、可能發生的誤差以及其他可用方法,這種檢測方法的優勢在於解析度高、通量高、周期短,但其局限性是不能檢測基因組劑量無改變的染色體變異,不能檢測單親二體。

Prof. Harvy Stern:genetic risks for reproduction in older parents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Prof. Harvy Stern為大家帶來了關於高齡父母的生殖遺傳風險的精彩講座。

Prof. Harvy講到,隨著女性職場壓力和學習壓力增大、結婚年齡過大以及二婚等因素的影響,女性生育年齡在不斷增加,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女性的生育年齡在不斷增大,但實際上,隨著女性年齡的不斷增加,其受孕率會不斷降低,同時還會面臨細胞遺傳學障礙的風險,輔助生殖技術周期活產率下降,流產比率降低。

女性生殖衰老與卵子息息相關,當女性還是個胎兒時,約有600萬顆卵子;新生兒時,約有100萬顆卵子;37歲時,約有2500顆卵子,到42歲以後,卵子僅剩少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子也在不斷損耗。

IVF的活產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降低,其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染色體異常。

胚胎的非整倍性作為一種機制,通過影響卵子的來「關閉」婦女的生育能力,是自然選擇的一種結果,很顯然,年輕女性更具保護和養育後代的能力。

對於父親高齡對生育年齡的影響,Prof. Harvy介紹到,由於預期壽命的提升和離婚再婚率的上升,高齡父親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目前我們對於「高齡父親」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通常假設在女性受孕時,男性年齡到達40-45歲,即為高齡,與高齡孕婦相比,高齡父親的風險明顯減小,但是依舊有著不可忽視的風險。

父親高齡(APA)可能會引起宮內發育遲緩、流產、死胎、妊娠糖尿病等嚴重的胎兒和母親併發症,對胎兒會造成特殊影響,可能會造成先天缺陷,新顯性突變風險增加,同時也有研究指出,APA可能會造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及雙相型障礙風險的增加。

另外,APA會造成男性精液質量的下降,降低受孕成功率。

最後,Prof. Harvy總結到,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生物學不同,男性和女性的生殖調節部位也不同,與原始受體細胞相比,原始卵母細胞經歷有限的細胞複製,額外的重複會導致新的顯性突變的發生。

雷彩霞教授:NI-PGT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雷彩霞教授就無創性植入前遺傳學檢測(NI-PGT)的最新進展進行了精彩講座。

雷教授介紹到,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目前分為兩類,即,全染色體非整倍體篩查的植入前檢測(PGT-A)和單基因疾病植入前檢測(PGT-B)。

目前,對胚胎進行活檢可能會帶來胚胎損傷、植入潛能下降、表觀遺傳變化以及成年後可能的遠期影響,所以亟待開發微創甚至是無創的檢測方法,防止對胚胎形成損傷。

另外,縮短PGT報告時間、擴大PGT篩查範圍以及明確嵌合體的臨床諮詢意見,都是亟待我們解決的問題。

針對於活檢損傷的問題,NI-PGT應運而生,有一系列研究數據表明,由於胚胎培養液及囊腔穿刺含有胚胎游離DNA,其中含有基因組DNA以及線粒體DNA,所以其可能能夠用於預測胚胎的發育潛能,培養液中的蛋白分子及RNA可能能夠用於預測胚胎的發育潛能,另外,新的影像學技術還可以實時動態觀察胚胎髮育節點。

但就目前NI-PGT的研究進度來看,我們還面臨很多問題,該項技術尚不能應用於臨床。

通過對一系列NI-PGT的結果研究,雷教授提出,目前在該領域在游離DNA方面的關鍵性問題包括確定游離DNA的性質及來源、是否有母源性污染的影響、是否受胚胎嵌合體影響、胚胎培養液中是否含有DNA的影響、檢測技術和擴增方法是否會影響到DNA等等。

對於這些問題,雷教授進行了大量研究,她提出,母源性污染不可能完全去除,只能通過顆粒細胞的完全剝離,將其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時間節點選擇在胚胎完成第一次卵裂,發育為6-8細胞卵裂期,對胚胎影響小。

通過是否去顆粒細胞的實驗,雷教授發現胚胎去顆粒與不去顆粒囊胚形成率差異並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和人工誤差相關。

對於擴增方法的選擇,目前游離DNA的擴增並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PCR擴增效果更好一些。

隨後,雷教授就NI-PGT的檢測效能及臨床應用、培養液DNA來源解釋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的分享,為在座學者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推進、思考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至此,首日的精彩學術講座落下了帷幕,明日的會議中的精彩內容更加引人入勝,敬請期待哦~

主持人風采

精彩花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專題

世界首例「試管嬰兒」於1978年7月25日誕生於英國奧德海姆總醫院,我國首例 試管嬰兒於1988年誕生於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超過600萬例的試管嬰兒。自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

怎麼做到基因以及遺傳病篩查?

目前能做到基因和遺傳病篩查的技術相對比較先進的,屬於美國的PGS和PGD技術,PGD和PGS技術的區別都有什麼呢?這是許多想做懷孕的家庭非常關心的問題,試管嬰兒技術始於1978年,至今已經有3...

注意!試管嬰兒術前需做染色體檢查

試管嬰兒的染色體檢查是什麼?對於適齡女性35歲以上時稱為高齡,高齡女性懷孕有一定風險。因體內卵子中染色體異常率高,會導致不孕不育。而試管嬰兒就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但試管嬰兒技術實施之前,需要進行...

俄羅斯第三代試管嬰兒如何實現優生優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夫婦受到了不孕不育疾病的困擾。但是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應用不僅可以幫助不孕夫婦實現生育的夢想,而且還實現了優生優育,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未來寶寶的健康...

給胚胎「看病」,有效阻斷200多種遺傳病

為實現優生優育,林戈團隊建立了一系列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查新技術——給胚胎「看病」,有效阻斷200多種遺傳病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董雷卵子和精子結合後的3至5天,形成的胚胎有多大?大...

新診斷方法可避免試管嬰兒遺傳病

新華社華盛頓12月28日電(記者林小春)中美研究人員28日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了一種成本低、容易操作且適用範圍廣的診斷新方法,只需利用單個細胞便可檢測準備植入母體內胚胎的遺傳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