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學》痄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痄腮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

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

中醫稱為痄腮,民間亦有稱為「鸕鶿瘟」、「蛤蟆瘟」。

西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春易於流行。

學齡兒童發病率高,能在兒童群體中流行。

一般預後良好。

少數兒童由於病情嚴重,可出現昏迷、驚厥變證,年長兒如發生本病,可見少腹疼痛、睪丸腫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見於金代,《瘡瘍經驗全書·痄腮》記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聹」,通過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此是風毒腫。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機特點。

明代《外科正宗·痄腮》進一步闡明:「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

」並提出內服柴胡葛根湯,外敷如意金黃散的治療方法。

[病因病機]

痄腮病因為感受風溫邪毒,主要病機為邪毒壅阻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

風溫邪毒從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陽膽經。

膽經起於眼外眥,經耳前耳後下行於身之兩側,終止於兩足第四趾端。

少陽受邪,毒熱循經上攻腮頰,與氣血相搏,氣滯血郁,運行不暢,凝滯腮頰,故局部漫腫、疼痛。

熱甚化火,出現高熱不退,煩躁頭痛,經脈失和,機關不利,故張口咀嚼困難。

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里,熱毒熾盛,正氣不支,邪陷厥陰,擾動肝風,蒙蔽心包,可出現高熱不退、抽風、昏迷等症。

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邪毒內傳,引睪竄腹,則可伴有睪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

肝氣乘脾,還可出現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當地有腮腺炎流行,發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病時可有發熱,1—2天後,以耳垂為中心腮部漫腫,邊緣不清,皮色不紅,壓之疼痛或有彈性,通常先發於一側,繼發於另一側。

口腔內頰粘膜腮腺管口可見紅腫。

3.腮腺腫脹約經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1-2周。

4.常見併發症有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並發腦膜炎者。

5.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尿、血澱粉酶增多。

二、鑑別診斷

發頤兩頰腫脹疼痛,表皮泛紅,腮腺化膿,按摩腮部可見口腔內腮腺管口有膿液溢出。

多為一側腮部腫痛,無傳染性,常繼發於熱病之後,又稱化膿性腮腺炎。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痄腮的辨證要點主要是辨別輕證重證。

輕證不發熱或發熱不甚,腮腫不堅硬,屬溫毒在表;重證發熱高,腮腫堅硬,脹痛拒按,屬熱毒在里。

若出現高熱不退,神識昏迷,反覆抽風,或睪丸脹痛,少腹疼痛等併發症者,為變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著重於清熱解毒,佐以軟堅散結。

初起溫毒在表者,以疏風清熱為主,若病情較重,熱毒壅盛者,治宜清熱解毒為主。

腮腫硬結不散,治宜軟堅散結,清熱化痰。

軟堅散結只可用宣、通之劑,以去其壅滯,不要過於攻伐,壅滯既去,則風散毒解,自然會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對於病情嚴重出現變證,如邪陷心肝,或毒竄睪腹,則按熄風開竅或清肝瀉火等法治之。

本病治療應內服藥與外治療法配合應用,有助於局部消腫。

三、分證論治

(一)常證

1.邪犯少陽

證候:輕微發熱惡寒,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或伴頭痛,咽痛,納少,舌紅,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數。

分析:邪犯少陽,溫毒在表。

風溫邪毒從口鼻而人,邪郁肌表,故有發熱惡寒、咽痛;足少陽膽經繞耳而行,邪郁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故腮部腫脹疼痛;經脈受阻,關節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擾清陽,故頭痛;邪擾脾胃,則納少;舌紅,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數,為溫毒在表之徵。

治法: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牛蒡子、荊芥、桔梗、甘草疏風利咽;連翹、金銀花清熱解毒;配伍板藍根專解溫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結,僵蠶祛風通絡散結。

若咽喉腫痛,加馬勃、玄參清熱利咽;納少、嘔吐,加竹茹、陳皮清熱和胃。

2.熱毒壅盛

證候:高熱不退,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煩躁不安,口渴引飲,或伴頭痛、嘔吐,咽部紅腫,食欲不振,尿少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分析:溫毒入里,熱毒壅盛。

熱毒熾盛故高熱不退;邪毒壅盛於少陽經脈,氣血凝滯不通,故腮部腫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邪熱內擾,則煩躁不安;熱毒內擾脾胃,則食欲不振,嘔吐;邪熱上熏咽喉,則咽喉紅腫;熱邪傷津,則口渴引飲,尿少黃赤;舌紅、台黃,脈滑數,為里熱實證。

治法: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清熱解毒;柴胡、牛蒡子、馬勃、玄參、桔梗、薄荷、甘草清熱利咽,消腫散結;陳皮理氣,疏通壅滯;僵蠶解毒通絡,化痰散結。

腮部腫脹疼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軟堅散結;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

(二)變證,

1.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不退,神昏,嗜睡,項強,反覆抽風,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頭痛,嘔吐,舌紅,苔黃,脈洪數。

分析:邪毒內陷,熱擾心肝。

邪熱熾盛故高熱不退;熱陷心營,心神被蒙,故神昏、嗜睡;熱盛動風,故反覆抽風;邪毒壅結不散,故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邪毒上擾清陽,故頭痛;熱毒內熾,胃氣上逆,故嘔吐;舌紅,苔黃,脈洪數,為內熱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熄風開竅。

方藥:涼營清氣湯加減。

常用藥:山梔、黃連、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清熱涼營;竹葉、玄參、蘆根清熱生津;薄荷辛涼透表。

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寶丹清熱鎮驚,熄風開竅;熱甚者,加清開靈注射液或雙黃連注射液靜脈滴注,以清熱解毒;抽風頻繁者,加鉤藤、僵蠶平肝熄風。

2.毒竄睪腹

證候:病至後期,腮部腫脹漸消,一側或兩側睪丸腫脹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紅,苔黃,脈數。

分析:邪毒不清,內竄厥陰。

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與足少陰膽經互為表里,病程後期足少陽膽經壅結之邪毒漸消,余邪流毒內竄至足厥陰肝經,蘊結於陰器,故見睪丸腫脹疼痛;流滯於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舌紅,苔黃,脈數,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活血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山梔清瀉肝膽之火;黃芩、黃連清熱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膽;延胡索、荔枝核理氣散結止痛;桃仁活血消腫。

睪丸腫大明顯者,加青皮、烏藥、莪術理氣消腫;少腹痛甚,伴腹脹、便秘者,加大黃、枳殼、木香理氣通腑。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柴胡沖劑每次1包,1日2-3次。

用於邪犯少陽證。

2.清開靈沖劑每次1包,1日2—3次。

用於熱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證。

二、藥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錠、如意金黃散,任選一種。

以醋或水調勻後外敷患處,1日2次。

適用於腮部腫痛。

2.鮮蒲公英、鮮馬齒莧、鮮仙人掌(去刺),任選一種。

搗爛外敷患處,1日2次。

適用於腮部腫痛。

三、針灸療法

1.針刺法取翳風、頰車、合谷,瀉法,強刺激。

發熱者,加曲池、大椎;睪丸脹痛者,加血海、三陰交。

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孫穴,剪去頭髮,用一支火柴棒點燃,迅速按於角孫穴上(火即自滅)。

火灸後局部皮膚發紅,或呈白色,別無不適。

1日1次。

四、雷射療法

用氦-氪雷射穴位照射。

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腫大的腮腺局部)。

配穴:曲池、風池。

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鐘,1日1次,連用3-5天。

[預防護理]

一、預防

發現痄腮患兒應及時隔離治療,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

流行期間幼兒園及小學校要經常檢查,有接觸史及腮部腫痛的可疑患兒,要進行隔離密切觀察,並給板藍根15乙30g煎服,或用板藍根沖劑沖服,連服3-5天。

二、護理

患兒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居室空氣流通,避免受涼,復感它邪。

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忌肥膩、辛辣、堅硬及酸性的食品。

注意口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

如出現神昏、抽搐、頭痛及少腹劇痛等症,應予特別護理,配合搶救措施。

[文獻摘要]

《儲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風熱毒氣客於咽喉、頷頰之間,與氣血相搏,結聚腫痛。

《冷廬醫話·雜病》:「痄腮之症,初起惡寒發熱,脈沉數,耳前後腫痛,隱隱有紅色,腫痛將退,睪丸忽脹。

亦有誤用發散藥,體虛不任大表,邪因內陷,傳人厥陰脈絡,睪丸腫痛,而耳後全消者。

蓋耳後乃少陽膽經部位,肝膽相為表里,少陽感受風熱,邪移於肝經也。

《瘍科心得集·辨鸕鶿瘟耳根癰異證同治論》:「夫鸕鶿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脈絡失和。

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齊發。

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乾舌膩。

初時則宜疏解,熱盛即用清泄。

或挾肝陽上逆,即用熄風和陽。

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

[現代研究]

王瑞龍流行性腮腺炎治療小結。

雲南中醫雜誌19;13(2):26

將流行性腮腺炎分為3種類型,用中藥內服同時外敷消散膏治療。

輕證型,證屬邪在衛分,用銀翹散加減;普通型,屬溫邪內襲,用銀翹敗毒散加減;重證型,屬溫毒內侵,里熱熾盛,投普濟消毒飲加味。

腮部漫腫堅硬加夏枯草、昆布,高熱驚厥加鉤藤、全蠍,睪丸腫痛加橘核、荔枝核、金鈴子、延胡索等。

外敷消散膏由黃柏、大黃各200g,薑黃、赤芍、重樓各lOOg,血竭、冰片各50g,凡士林200g組成。

療效:全部病例皆治癒。

退熱時間平均為3.1天,消腫時間平均為6.2天。

王國忠.中藥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中醫雜誌1996;37(2):107

用中藥青寶丹(組成: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極細末備用),以鮮蒲公英或鮮半枝蓮汁調成糊狀,摻以平安散(由牛黃、火硝、月石、冰片、雄黃、硃砂、麝香組成,研極細末)少許,外敷患處,每日·3次。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205例,治療後1天熱退腫消者130例,占全部病例的63.4%;2天熱退腫消者65例,占31.7%;3天熱退腫消者10例,占4.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側耳環"(痄腮、流腮), 咋回事兒?

近日,有個小孩臉的側面腫得厲害,剛開始以為是水腫,到醫院檢查醫生卻說是流行性腮腺炎,就是俗話說的「側耳環」。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醫生說說流行性腮腺炎的事。什麼是流行性腮腺炎「側耳環」、痄腮、...

小孩腮腺炎臉蛋腫,仙人掌外敷效果好

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屬中醫「痄腮」「發頤」「溫毒」等範疇,是由腮腺炎病毒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的,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冬春季節發病較多。許多小孩都患過這個病,患病孩子大都出現發燒、耳根下紅腫、疼痛...

調治結合趕走腮腺炎

春季多發腮腺炎,腮腺炎俗稱豬頭皮,主要是由病毒感染腮腺所引起的疾病。中醫認為,腮腺炎病因為感受風溫邪毒所致,風溫邪毒從肌表、口鼻侵犯足少陽膽經,邪毒循經上攻腮頰,進而導致氣滯血瘀、運行不暢、凝滯腮頰。

春季應警惕腮腺炎與併發症

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是春季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它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發病年齡多在3~15 歲。病毒通過飛沫侵入上呼吸道,並在呼吸道黏膜表層組織中生長繁殖,經2~3 周潛伏期,然後出現腮腺腫...

蒲公英治療各類炎症的神奇療效

蒲公英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本草綱目》記載:「蒲公英主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滯氣,清熱毒,化食毒,消惡腫、結核、疔腫。」

秋冬季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預防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俗稱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見。是兒童和青少年期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肌痛、咽痛、...

腮腺炎別盲目用地龍

腮腺炎多見於細菌性和病毒性。細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現為發熱、腮腺局部紅、腫、熱、痛,白細胞計數增多;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見為流行性腮腺炎,還可見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在民間人們將腮腺炎稱為「痄腮」...

中醫說腮腺炎病因

腮腺炎又稱流行性腮腺炎,中醫名為「痄腮」,是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傳染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其臨床主要特徵。好發於冬春兩季,以兒童患病居多,重者可發生腦膜炎、睪丸炎等合併症。中醫認為...

《傳染病學》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豬頭瘋)

痄腮,中醫病名。痄腮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西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春易於流行。學齡兒童發病率高,能在兒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