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女兒痛經,母親耐著性子也要看完。中醫辨證法治療痛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醫背景:痛經屬於祖國醫學「經行腹痛」的範疇,最早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創造性地提出瘀血為其基本病機以及創立了活血止痛的治療法則,其對痛經症狀和治法做了初步描寫。

接著是隋·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月水來腹痛候》,提出了痛經的病因病機。

後來,明清時期《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對本病辨證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宋代女科秘書》、《傅青主女科》等對本病治法及方藥作了大量的探索。

歷代醫家通過實踐,為臨床論治痛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 病因病機

歷代醫學家所論述雖有側重,但多數認為痛經的發病原因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六淫為害等,並與素體情況及經期或經前後的特殊生理環境有關。

中醫學認為,痛經的主要病因病機是,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由於血海由充盈漸之轉為泄溢,氣血變化較大且急驟,這時情緒波動、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虛而入,均易導致沖任失調、瘀血阻滯,或寒凝經脈、氣血不和,胞宮經血受阻,以致不通則痛,或致沖任胞宮失於濡養而不榮則痛。

2 辨證論治

戴氏云:「經水來而腹痛者,經水不來而腹亦痛者,氣血俱虛也。

」朱丹溪云:「經水將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

」再如《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行腹痛,證有虛實。

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

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

有滯無滯,於此可察。

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所以,臨床上應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辨其虛、實、寒、熱,辨證要抓住痛經發生的時間、部位、性

質、疼痛程度,以及月經期、量、色、質,兼症、色、脈進行辨證分型論治。

治療上,主要是調理沖任氣血為本,而在臨床論治時,根據不同的症候群,以行氣、活血、散寒、清熱、補虛、瀉實之異,再以標本兼顧、論治本病,月經期間調血止痛為標,平時辨證求因以治其本,並結合平素體質情況,或調肝,或益腎,或扶脾,使之氣血順和,沖任流通,經血暢行無阻,則痛經可愈。

臨床上痛經多責於寒、濕、熱之邪,加上情志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辨證分型為:

氣滯血瘀型:每於經前 1~2 天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脹痛,或月經先後無定期、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常伴有心煩急躁易怒,經凈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或弦滑。

治宜理氣活血、祛瘀止痛。

基礎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

寒凝血瘀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或經期延後,月經量少,經色瘀黯有塊,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溫,面

色白,舌黯苔白潤或膩,脈沉緊。

治宜溫經散寒、暖宮止痛。

礎方用溫經止痛湯加減。

濕熱下注型: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骶脹痛,或平時少腹時痛,經期加劇,或低熱起伏,伴經色暗紅,質稠有塊,或帶下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

治宜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基礎方用清熱調血湯加減。

氣血虛弱型:經期或經後 1~2 d,小腹隱痛,喜溫喜按,經水色淡,量少質稀,或月經後期,面色萎黃無華,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納少便溏。

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

治宜益氣養血、調經止痛。

基礎方用八珍湯加減。

肝腎虧損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月經量少色淡,腰部酸痛,頭暈耳鳴。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宜益腎養肝,調經止痛。

基礎方用調肝湯加味。

3 討論

中醫學對痛經的認識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痛經屬於「痛證」範疇,它的特點是經行小腹疼痛,並隨月經周期而發作。

月經周期是女性生理過程中陰陽消長、氣血變化節律的體現,因此,順應胞宮的充盈或虧虛,適時而調、因時論治,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痛經之病,乃由沖任失調、胞宮氣血失和所致。

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胞宮的藏瀉有關,經前至經時胞宮由藏到瀉,沖任氣血變化急驟,致病邪氣較易入侵而引發痛經。

其病在沖任、胞宮,又與肝、脾、腎等三髒緊密相關。

現代醫學據其有無器質性病變而劃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大類

以原發性痛經居多,多數患者年齡較輕,多為未婚或已婚未育者。

發性痛經與子宮痙攣性收縮有關,造成經血滯留,經血排出不暢,刺激子宮收縮。

原發性痛經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

繼發性痛經是盆腔器官發生病變導致的,其病因以子宮內膜異位症最為常見。

痛經的治療應辨明疾病性質、分型治之,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說:「凡婦人經行,挾虛者多,全實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法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於經前亦常有此證,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

」根據婦女的生理、病理特點,考察患者體質之強弱、病邪之盛衰,在靈活運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對各種證型的痛經,以「不通則痛」為原則,重視調整腎-天癸-沖任-胞宮的陰陽、氣血平衡,使內環境得到平衡。

疼痛發作之時,應

以治標為主,以調理氣血、疏導血脈以止痛為法;關鍵還是在治本,調整臟腑功能,結合素體情況,辨證求因,同時在治本的基礎上兼以治標,以祛除病因而調和氣血。

此外,注意生活調攝,飲食療法也能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

痛經患者起居生活應有常度,不要臨經之際強行冒風寒或涉水作業;應注意避免進食寒涼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以免經脈凝澀、血行受阻,經前宜活血祛瘀,經後宜補血養血;同時要保持情緒輕鬆,切勿精神緊張預先畏懼疼痛發生,加強心理治療。

臨床上痛經的病因不同、治法各異,在正確辨治的同時,尚須把握好用藥時機、綜合分析、對證遣方用藥,方能達到痊癒目的。

更多精彩文章,見武漢丞鵠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女性痛經,無需「一忍再忍」

撰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吳義春醫學博士微信公眾號:健康春旅(Tcm_wyc)每周六出診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女性患者來看痛經的問題,痛經屬於月經不調症狀的一種,對女性的身體和心理危害...

中醫說:有艾灸,再也不怕被痛經困擾了

有艾灸,不怕痛經 凡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程度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者稱痛經,是婦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常發生在月經前和月經期,偶爾發生在月經期後數日內。下腹痛呈痙...

婦科常見病之中醫診治——痛經(經行疼痛)

痛經是在月經來臨時,經前、經期、經後發生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以致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稱痛經。可分為功能性痛經和器質性痛經兩種,前者常始於月經初潮或初潮不久,又稱原發性痛經,後者可由子宮內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