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產品經理系列-免疫知識細說之過敏反應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變態反應病

小桔燈提供了知識文庫的服務,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精彩的單元式分類精彩內容回顧,今天小編分享的是第9部分9.免疫相關檢測--變態反應病。

變態反應

節選《變態反應疾病診斷與治療進展》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皮膚科

王剛生 郭兵申

《過敏反應及過敏性休克》

變態反應(allergy),過去習慣稱超敏反應或過敏反應,是指人體與抗原物質接觸後發生的異常免疫反應,它與生理性免疫反應不同,不但不起保護作用,相反由於反應的過度劇烈而導致生理功能的紊亂或組織的損傷。

變態反應的發生需要具備兩個主要條件:

一是容易發生變態反應的特應性體質。

這是先天遺傳決定的,並可傳給下代,其機率遵循遺傳法則;

二是與抗原的接觸。

有特應性體質的人與抗原首次接觸時即可被致敏,但不產生臨床反應,被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時,就可發生反應,其時間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觸後數秒鐘內發生,慢者需數天甚至數月的時間。

一.變態反應病的分類

變態反應病(allergic disease)是由於異常的免疫反應即變態反應而引起。

目前變態反應病按變態反應分型,相應的分為I、II、III、IV型變態反應病,對各型的變態反應病的檢查是不同的。

二.變態反應病I/II/III/IV型

Ⅰ型變態反應 即速髮型,又稱過敏反應

過敏原進入機體後,誘導B細胞產生IgE抗體。

IgE與靶細胞有高度的親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表面。

當相同的抗原再次進入致敏的機體,與IgE抗體結合,就會引發細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啟動兩個平行發生的過程:脫顆粒與合成新的介質。

(1)肥大細胞與嗜鹼粒細胞產生脫顆粒變化,從顆粒中釋放出許多活性介質,如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趨化因子等;

(2)同時細胞膜磷脂降解,釋放出花生四烯酸。

它以兩條途徑代謝,分別合成攝護腺素、血栓素A2和白細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各種介質隨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於皮膚、粘膜、呼吸道等效應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嗜酸粒細胞增多、浸潤,可引起皮膚粘膜過敏症(蕁麻疹、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道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消化道過敏症(食物過敏性胃腸炎),全身過敏症(過敏性休克)。

小結:由於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應。

Ⅱ型變態反應 即細胞毒型

抗體(多屬IgG、少數為IgM、IgA)首先同細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於膜表面成分相結合,然後通過四種不同的途徑殺傷靶細胞 。

(1)抗體和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IgG/IgM類抗體同靶細胞上的抗原特異性結合後,經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系統,最後形成膜攻擊單位,引起膜損傷,從而靶細胞溶解死亡。

(2)炎症細胞的募集和活化:補體活化產生的過敏毒素C3a、C5a對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具有趨化作用。

這兩類細胞的表面有IgG Fc受體,故IgG與之結合併激活它們,活化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產生水解酶和細胞因子等從而引起細胞或組織損傷。

(3)免疫調理作用:與靶細胞表面抗原結合的IgG抗體Fc片段同巨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以及C3b促進巨噬細胞對靶細胞的吞噬作用。

(4)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靶細胞表面所結合的抗體的Fc段與NK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使它們活化,發揮細胞外非吞噬殺傷作用,使靶細胞破壞。

Ⅲ型變態反應 即免疫複合物型

在免疫應答過程中,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是一種常見現象,但大多數可被機體的免疫系統清除。

如果因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複合物沉積在組織中,則引起組織損傷和出現相關的免疫複合物病。

免疫複合物沉積的影響因素有如下幾個:

(1)循環免疫複合物的大小:這是一個主要因素,一般來講分子量為約1000kD沉降係數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複合物易沉積在組織中。

(2)機體清除免疫複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複合物在組織中的沉積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體的理化性質:複合物中的抗原如帶正電荷,那麼這種複合物就很容易與腎小球基底膜上帶負電荷的成分相結合,因而沉積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動力學因素:對於決定複合物的沉積位置是重要的。

腎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細血管是在高流體靜壓下通過毛細血管壁而超過濾的,因此它們成為複合物最常沉積的部位之一。

(5)炎症介質的作用:活性介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複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積。

(6)抗原抗體的相對比例:抗體過剩或輕度抗原過剩的複合物迅速沉積在抗原進入的局部。

常見的Ⅲ型變態反應疾病有:Arthus反應、一次血清病、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等。

Ⅳ型變態反應 即遲髮型

與上述由特異性抗體介導的三型變態反應不同,Ⅳ型是由特異性致敏效應T細胞介導的。

此型反應局部炎症變化出現緩慢,接觸抗原24—48h後才出現高峰反應,故稱遲髮型變態反應。

機體初次接觸抗原後,T細胞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使機體處於過敏狀態。

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時,致敏T細胞識別抗原,出現分化、增殖,並釋放出許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並形成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甚至引起組織壞死。

常見Ⅳ型變態反應有:接觸性皮炎、移植排斥反應、多種細菌、病毒(如結核桿菌、麻疹病毒)感染過程中出現的Ⅳ型變態反應等。

實驗室檢查:

1、當考慮為Ⅰ型變態反應病時,可選擇血清tIgE測定、吸入變應原和食入變應原篩查試驗(sIgE)、ECP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等。

篩查試驗陽性可根據病史和主要臨床表現選擇適當的變應原如花粉、雞蛋、牛奶等,檢測其相應的sIgE。

2、當考慮為II型變態反應病時,需檢測抗血細胞抗體。

Coombs試驗檢測抗紅細胞抗體;還可檢測免疫性血型抗體血型、血小板抗體等。

3、當考慮為III型變態反應病時,需檢測CIC和某些自身抗體等。

4、當考慮為IV型變態反應病時,需檢測淋巴細胞免疫表型和細胞因子等。

5、當考慮為混合型變態反應病或不明變態反應病時,可進行上述實驗項目不同組合試驗。

6、當變態反應病患者進行脫敏治療時,可選擇血清sIgG測定,監測療效。

三.過敏性休克

變態反應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特異性變應原作用與致敏病人所引起的以急性循環衰竭為主的全身性速髮型變態反應,它是所有變態反應性疾病中發病最急、病情最嚴重的病症之一。

變態反應性休克實驗診斷的目的:

一是明確反應的性質;

二是明確引起反應的變應原。

原則上對於發生嚴重變態反應性休克的患者都應盡力查明變應原,以防再發。

對這類患者進行體內試驗是非常危險的,這可能再次引起嚴重變態反應的發生。

這時進行體外實驗診斷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在休克狀態下,體內sIgE已被大量用於變應原的結合,故可能得出假陰性結果。

所以,體外實驗至少應在半個月後再進行,而且應在停用一切抗過敏藥物之後進行。

可按Ⅰ型變態反應病的實驗診斷策略檢查。

變態反應病的診斷原則

變態反應病的診斷,包括兩個主要內容,即非特異性診斷與特異性診斷,見圖10-5-1。

變態反應病的非特異診斷是指對變態反應病作出一般臨床診斷,如變態反應性結膜炎。

這類診斷是比較初步的。

在確定變態反應病後,則進一步查明它的病因,這就是變態反應病的特異性診斷。

由於體內試驗或多或少給病人帶來一定痛苦和危險性,對結果的判定有一定主觀性,所以,不斷地探索體外檢測方法即實驗診斷方法,查明病人過敏原因,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途徑。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可反應性升高,

嗜酸性粒細胞可升高

尿常規可出現蛋白

血清電解質、血氣可出現失衡

血清IgE升高

皮膚敏感試驗可出現陽性反應

心電圖可有ST-T改變或心律失常

胸部X線片可出現休克肺

實驗室檢查不是診斷過敏性休克必要的條件,不要為了檢查延誤了搶救。

四.支氣管哮喘

《2016年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

運城中心醫院呼吸內科楊先鋒

《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解讀

哮喘指南的推廣與規範化治療》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簡稱哮喘,由多種炎症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炎症介質(組織按、攝護腺素、ECP)和細胞因子參與的氣道慢性變態反應性炎症,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性喘息、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咳痰等症狀。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版》是在我國既往修訂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礎上,參考2015年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報告,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循證醫學研究結果,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由我國哮喘學組數十位專家集體討論和重新修訂而成。

分期根據臨床表現哮喘可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持續期和臨床緩解期。

哮喘急性發作期是指喘息氣急、咳嗽、胸悶等症狀突然發生,或原有症狀加重,並以呼氣流量降低為其特徵,常因接觸變應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誘發。

慢性持續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症狀。

臨床緩解期是指患者無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症狀,並維持1年以上。

1.嚴重程度的分級:

(1)初始治療時嚴重程度的判斷,在臨床研究中更有其應用價值。

可根據白天、夜間哮喘症狀出現的頻率和肺功能檢查結果,將慢性持續期哮喘病情嚴重程度分為間歇性、輕度持續、中度持續和重度持續4級(表1)。

(2)根據達到哮喘控制所採用的治療級別來進行分級,在臨床實踐中更實用。

輕度哮喘:經過第1級、第2級治療能達到完全控制者;

中度哮喘:經過第3級治療能達到完全控制者;

重度哮喘:需要第4級或第5級治療才能達到完全控制,或者即使經過第4級或第5級治療仍不能達到控制者。

兒童

2.急性發作時的分級(表2):哮喘急性發作時程度輕重不一,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偶爾可在數分鐘內即危及生命,故應對病情作出正確評估,以便給予及時有效的緊急治療。

兒童

兒童

實驗室檢查:

①一般應首先檢測血清tIgE,可高於參考範圍上限2~6倍,可通過sIgE檢測尋找其變應原,包括吸入變應原(如塵蟎、花粉、真菌、動物毛屑、二氧化硫、按其等)、食物變應原(如魚、蝦、蛋類、牛奶等)和感染變應原(如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及某些藥物(如阿斯匹林)等。

②血液細胞計數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並發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

③痰塗片中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和Charcort-Leyden結晶。

④動脈血氣分析時,若哮喘嚴重發作時,可見PaO2減低;過度通氣使PaCO2下降,出現呼吸性鹼中毒。

若氣道嚴重阻塞,導致缺氧和CO2瀦留,有可出現呼吸性酸中毒。

五.濕疹

《皮炎和濕疹》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

高興華

接觸性皮炎:皮膚或黏膜在接觸某些外源性物質後,於接觸部位發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是經典的IV型變態反應。

濕疹:可由多種體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多與變態反應有關;皮損多形,急性期易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病程多遷延,容易反覆。

濕疹可分為

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自身敏感性濕疹

嬰兒濕疹

乳房濕疹

手部濕疹

肛門濕疹

錢幣狀濕疹

六.變態反應病的檢測方法

一、血清IgE測定

在人體血清五種Ig(IgG、IgA、IgM、IgD、IgE)中,IgE含量最低。

血清IgE升高提示有患變態反應病的可能。

1、血清總IgE測定

㈠適應症:

①用於Ⅰ型變態反應病如變態反應性休克、花粉症等的輔助檢查。

不明原因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或發熱;

②用於寄生蟲病的輔助檢查。

㈡標本採集:血清。

㈢檢測方法

1)放射免疫吸附劑試驗。

2)ELISA。

3)螢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FEIA)。

㈣參考範圍:血清tIgE<100.0 KU/L (FEIA法)。

㈤臨床意義

1)變態反應性皮炎,血清tIgE最高,可達10000 KU/L甚至更高,通常見於花粉(pollen)高濃度季節。

2)寄生蟲病。

3)免疫缺陷病:HIV感染,尤其是在感染的晚期,可出現變態反應樣綜合徵,有時可出現過高的tIgE水平,見於CD4+T細胞明顯減少之前。

2、血清變應原特異性IgE測定

㈠適應症:

①用於Ⅰ型變態反應病的病因診斷。

②監測變態反應病脫敏療效。

㈡標本採集:血清。

㈢檢測方法:FEIA、ELISA和放射變應原吸附劑試驗(RAST)。

FEIA在臨床較為常用。

㈣參考範圍:<0.35 KU/L (FEIA法)。

㈤臨床意義

1)確定變應原。

2)判斷變態反應程度。

3) 通過定期檢測血清sIgE量的動態變化來觀察療效。

隨著療效的提高, sIgE量將逐步下降。

二、變應原特異性IgG測定

特異性脫敏是Ⅰ型變態反應病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

通過檢測血清sIgG量可了解脫敏治療的效果。

㈠適應症:監測脫敏療效。

㈡標本採集:血清。

㈢檢測方法:ELISA和FEIA法,後者在臨床常用。

㈣參考範圍:陰性。

㈤臨床意義:

Ⅰ型變態反應病經脫敏治療後,使變應原進入體內作用於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sIgG,該抗體與以後進入的相應變應原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最後由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清除掉,從而阻斷或減少該變應原與sIgE結合的機會,故該sIgG又稱為阻斷抗體。

檢測sIgG濃度變化來檢測脫敏治療效果。

隨著療效的提高,血清sIgG量可逐漸升高。

三、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測定

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是嗜酸性粒細胞顆粒釋放的特異性標誌,反映了嗜酸性粒細胞活化程度。

在炎症過程中,能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並介導氣管上皮和角質細胞的損傷。

㈠適應症:判斷氣管炎的炎症反應程度,評價抗炎治療的效果。

㈡標本採集:全血標本在標準條件下(19~21℃,1h)凝固後分離血清,使已活化的嗜酸性粒細胞釋放ECP。

㈢檢測方法:FEIA。

㈣參考範圍:<13μg/L

㈤臨床意義:

1)血清ECP水平可反映嗜酸性粒細胞激活的程度和分泌毒性蛋白的能力,對反映氣管炎症反應的程度較為敏感,故ECP可作為監測氣管炎症反應的指標。

ECP含量越高,氣管炎症越嚴重。

ECP含量改變與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無關。

2)ECP可用於指導抗炎的指標。

患者經抗炎治療後,若ECP含量不降或輕度下降,可能藥物劑量不夠或需換藥。

在治療過程中,儘管患者病情好轉,症狀消失,但ECP還>13.0μg /L,預示患者可再度復發。

四、循環免疫複合物測定

循環免疫複合物(CIC)增高與較多的疾病有關,尤其是III型變態反應病。

㈠適應症:主要用於III型變態反應病,如SLE,免疫複合物型腎炎等的輔助診斷。

㈡標本採集:血清。

㈢檢測方法

1)聚乙二醇法。

在波長280nm下測量溶液的吸光度,換算成CIC的濃度,以每毫升相關單位(RU)或μg/ml報告。

2、ELISA。

㈣參考範圍:<20 RU/ml或<20 μg/ml(ELISA)。

㈤臨床意義:

血清CIC升高可見於多種疾病,如SLE,免疫複合物型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血清病、原發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活動性肝炎、惡性腫瘤等,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檢查指標,對疾病的診斷無特異性,而且僅憑血清CIC增高也不能確診為免疫複合物病,應結合其它指標綜合分析,連續監測CIC含量對判斷疾病活動性和治療效果有一定意義。

因此小編將在本周更新藍皮書的內容哦,請多多留言,敬請期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度哮喘:下一個抗體藥物的必爭之地

2017年8月,CFDA正式批准諾華茁樂®(奧馬珠單抗)用於治療中至重度持續性過敏性哮喘,意味著我國的哮喘治療步入抗體藥物時代。作為哮喘抗體藥物的老大哥,奧馬珠單抗已經在海外上市14年,2016...

春暖花開 花粉過敏

稿件來源:天水市三院 方潔芸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進入四月,春風宜人,鳥語花香,正是出去遊玩的好時候。隨著天氣逐漸變暖,各種植物也開始復甦,艷麗的花兒競相開放,紅得像火,白得似雪,黃得如金,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