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疫苗上市——國內宮頸癌年死亡超3萬人,發病症狀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語:宮頸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於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據相關組織公布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萬名婦女死於這種疾病。

近年來,已開發國家的患病率在慢慢下降,而發展中國家的宮頸癌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健康。

其中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並且趨於年輕化。

國內首批宮頸癌疫苗於7月31日上市

葛蘭素史克(GSK)7月31日正式宣布,國內首個獲批的宮頸癌疫苗希瑞適(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16型和18型])已上市。

臨床研究表示,在所有亞型的宮頸癌前病變中,16和18型HPV占到了70%左右,而在16和18型HPV引發的病變前,2價宮頸癌疫苗的預防保護效力可達到100%。

所以國內首批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主要針對HPV16型和18型,針對人群是9到25歲的女性。

目前鄭州二七區、金水區、鄭東新區等疾控部門已引進,部分衛生服務中心已經開放接種。

那麼宮頸癌的症狀有哪些?導致患上宮頸癌的原因又有哪些?下面小編就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

宮頸癌—第二大女性惡性腫瘤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常見鱗癌、腺癌和腺鱗癌三種類型。

其中亞型宮頸癌以HPV16HPV18兩種病毒感染為高危型病毒感染。

宮頸癌多發於35歲以後的婦女,高峰期則為45~59歲,但近幾年,它的發病年齡大大提前,很多得病的女孩只有二十幾歲。

HPV感染是所有子宮頸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發病的主要病因,HPV感染分為一過性和持續性感染。

只有高危型HPV持續性感染才是宮頸癌發生的致病因素。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為已婚婦女。

性生活紊亂、性生活過早、多產、吸菸、營養不良等都會增加子宮頸癌發病的風險。

性夥伴越多,其宮頸癌發生的相對危險性越高;產婦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此外,結婚次數越多、生育次數越多患病風險也就越大。

還有攜帶單純皰疹病毒Ⅱ型、人乳頭瘤病毒、人巨細胞病毒以及真菌感染可能會引發宮頸癌;患有宮頸糜爛者,宮頸癌的發病率比正常女性要高。

所以預防宮頸癌,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早、晚期宮頸癌的症狀

宮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與慢性宮頸炎無明顯區別,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主要是性生活、婦科檢查及便後出血。

由於年輕婦女處於性活躍期,雌激素水平和性交頻率均較高,故更易以性交出血為首發症狀。

此外,白帶增多也為宮頸癌常見症狀。

晚期症狀主要有:1、陰道不規則出血,這是宮頸癌病人的主要症;2、側腰痛,腫瘤開始壓迫周圍神經。

3、體溫發熱,晚期患者因為壞死組織感染而引起發熱,一般體溫都在38℃上下;3、尿急、便血、腎盂積水甚至患有尿毒症;4、陰道分泌物增多,陰道排液出大量米湯樣、膿血性液體伴惡臭。

宮頸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對後期的治療還是十分意義的。

因此在癌症防控上,我們可去正規醫院做相關檢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一)子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是發現宮頸癌前期病變和早期宮頸癌的主要方法。

但注意應結合臨床情況,並定期檢查,以此方法作篩選。

(二)碘試驗 正常宮頸或陰道鱗狀上皮含有豐富的糖原,可被碘液染為棕色,而宮頸管柱狀上皮,宮頸糜爛及異常鱗狀上皮區均無糖原存在,故不著色。

(三)宮頸和宮頸管活體組織檢查,(四)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不能直接診斷癌瘤,但可協助選擇活檢的部位進行宮頸活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期編輯:李鄒鄒

更多精彩盡在中原學宮,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婦科檢查的普及可降低宮頸癌發生率

研究發現,定期的婦科檢查可以使女性遠離宮頸癌。目前已證實宮頸癌的發生和感染HPV(人類乳頭瘤狀病毒)密切相關,HPV的感染途徑包括性接觸、陰道分娩以及皮膚接觸的微創傷口,一般要在感染該病毒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