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季一個大問題:體檢的輻射有多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眼下正是體檢季,很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幽門螺桿菌危害性有多大(本報5月5日14版曾作報導)?其實,很多人還關心另一個問題:體檢中有多項與電離輻射相關的項目,一次體檢下來,「吃」到的輻射有多大?畢竟,大家的印象里,電離輻射與致癌有一定的關係。

就在前天,一位男性體檢者問浙江醫院放射科的專家:因為年過40,又是菸民,想放棄拍攝胸片,改為體檢劑量的CT,「『吃』射線會不會很多?會不會引起癌症」?

體檢輻射真的安全嗎?

據浙江醫院放射科專家介紹,輻射包括天然輻射和人為輻射,人體接受的輻射80%來自天然輻射,20%源於人為的輻射,而在人為輻射中,醫療輻射幾乎占據了98%。

醫學輻射又可以分為多種,如果按照病人接受輻射的方式可以分為體外照射和體內輻射,體外照射就是我們常見的如X光、CT、骨密度檢查、核醫學顯像等。

而體內輻射則常發生在核醫學科。

在體檢和其他各種檢查中,就有X光、CT、超聲波、核磁共振(MRI)、PET-CT、骨掃描等,這些都是輻射源。

人為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指能夠使物質發生電離的高頻輻射,這種輻射會損傷DNA分子,因此有誘發癌症的可能,但不會助長已經存在的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非電離輻射是低頻輻射,沒有足夠的能量直接損傷DNA分子,到目前還沒有這種輻射會誘發癌症的證據。

但專業機構和科學家傾向於認為,低劑量電離輻射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只不過這種風險是很低的。

「對於健康人群來說,體檢是接觸輻射最主要機會。

在體檢中,X光、計算機斷層成像(CT)、核醫學試驗屬於電離輻射;而MRI(核磁共振)、超聲波屬於非電離輻射,相對來說是安全的。

據了解,與電離輻射有關的腫瘤主要是白血病,而且如果這個患者身上的白血病真的是因為輻射引起,那麼,白血病在人體接受輻射後幾年就出現了,其他腫瘤有肺癌、皮膚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和胃癌等,這些癌症通常要在接受輻射10到15年後出現,也很難說就是輻射引起的。

「當然,患癌和接受輻射的部位、劑量大小有很大的關係,兒童比成人對輻射更為敏感。

」專家說。

女性體檢中常見的鉬靶檢查,目前相關的研究有幾十項,其中少數幾項發現,健康婦女進行鉬靶年檢和不年檢的高危人群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險增加1.5倍,高危人群接受篩查和不接受篩查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險增加2.5倍。

但是,由於這幾項研究規模很小,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專家的看法是,健康女性40歲以後體檢,不會導致患乳腺癌的危險增加,這就是為什麼年度鉬靶篩查要等到45歲以後的原因,因為其致癌的可能性是很多年以後才出現的,如果45~50歲以後再篩查,人未必能活到因為接受這種輻射而得癌的歲數。

不少人在體檢拍胸片或胸透,做CT或鉬靶時擔心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

專家稱,這些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影響,取決於一次受輻射量、受輻射總量、受輻射時間,還有人體對這些輻射的調節功能。

總的來說,體檢接受的輻射在增加患癌危險上或者非常低,或者可以忽略不計,但前提是體檢不能太頻繁。

這樣才能保證利大於弊。

「體檢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領域,許多人不體檢,而有些人則過度體檢,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做了很多檢查,接受了不同程度的電離輻射。

如果年年這樣做,累計起來,其所引起的患癌風險就很高。

」專家說,凡事過猶不及,在健康體檢上,既不能不體檢,也不要一體檢就什麼項目都必須做。

就像CT,放射性輻射要比X光高500到1100倍,頭部CT達到2.6mSv(輻射的劑量單位毫希沃特),相對於一年的自然輻射量。

全身CT更達到10.6mSv。

因而只能偶爾為之。

一次體檢「吃」了多少射線?

其實,電離輻射在自然界中就有。

美國的一份調查說,居住在美國的人們平均受到的天然電離輻射量為每年2~3mSv,有些地區比如科羅拉多州高一些,每年達到10mSv。

而所謂的高劑量輻射,是指200mSv以上。

浙江醫院放射科專家給我們算了與體檢有關的一筆輻射帳:一張胸片的輻射為0.02~0.4mSv,相當於2.4~10天的自然輻射量;篩查乳腺癌的鉬靶檢查的輻射僅為0.4mSv,最多與胸片自然輻射量相當。

牙科X光的輻射只有0.01mSv左右,其致癌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計。

胸透,輻射量為1mSv,大概相當於3個月至4個月的自然輻射量。

肺癌篩查使用的低劑量CT,輻射量約為1.5mSv,相當於6個月的自然輻射量,雖然比頭部CT和全身CT輻射劑量低,但醫生也是近年才建議40歲以上、特別是吸菸者做肺部CT。

菸民中,符合三項「20」的人,即每天吸20支煙、吸菸20年以上、20歲前開始吸菸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與這種危險相比,付出1.5mSv輻射量的代價,還是值得的。

就像浙江醫院專家所說,「放射線是一項非常有效的診斷技術,很多疾病要靠它來發現和確診,包括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不能因為可能的不一定的致癌性而因噎廢食」。

國外2009年的一項研究認為,只有常規胸部CT達到400至2000次,才會導致1例腫瘤。

一次腹部CT,10mSv的量。

據權威的美國FDA研究認為,接受10mSv的電離輻射,會增加死於癌症幾率0.05%。

0.05%是什麼概念?美國人一生死於癌症的幾率為20%,照一張腹部CT後,變成20.0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如果經常照CT,累計起來,危險性就會累加,比如照了100次,死於癌症的幾率就從20%變成25%,5%這種增加幅度就很顯著了,足以抵消一些健康習慣帶來的預防癌症的效果。

我們應如何減少輻射?

不管如何,能避免不必要的電離輻射,總是好的,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個平衡點:既滿足體檢需要,又要儘可能將輻射降到最低限度。

浙江醫院放射科專家的建議是:

照片取代透視:可拍片不胸透。

現在體檢透視的已較少,因為透視劑量大,大醫院一般會大力推廣拍照。

專家稱,可拍胸片就不選胸透,可拍低劑量螺旋CT不選普通CT,用於普通檢查的CT儘量減少,但用於診斷的CT不能免。

如果沒有明顯症狀或者沒有肺炎等疾病的人,例行體檢中的胸透或CT項目,就沒必要一年做一次。

一定要胸透,兩次透視間隔時間最好在一年以上。

已懷孕早告訴醫生,檢查治療半年後再懷孕;在診斷效果相同的情況下,儘量避免選擇放射性診斷技術,婦女、兒童要慎用射線檢查或治療;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婦女、哺乳期婦女,要儘量避免接觸X射線和放射性同位素;如果懷孕或正在哺乳期,一定要事先告知醫務人員,準備懷孕的女性應在檢查後半年再懷孕,以最大限度避免因體檢不慎帶來胎兒畸形。

避免過度和重複檢查。

不必要的檢查儘量別做,拍片後下次就診時要帶上,請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重拍。

此外,選擇檢查方法時一定不要貪大求全,用X線可檢查的,就不要做CT,只有當X線檢查無法確診時,才考慮用CT做針對性檢查,以免加大輻射劑量。

女性40歲以後,每年做1~2次乳房X線掃描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如果在40歲以前,經常做這樣的檢查或者一年超過一次,就會弊大於利。

同樣的,用輻射測量骨密度的方法,對於骨質疏鬆的診斷十分有效。

但接受這種檢查越早,輻射的危險也越大,所以除非特別原因,沒必要頻繁地做這項檢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低劑量CT體檢篩查,可發現早期肺癌

本文由浙江杭州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 趙志勇 通過"首屆中國健康科普創新大賽"投稿至壹壹得醫。更多科普教程請訂閱「壹壹得醫」的公眾號。從浙江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獲悉,為了進一步提高普通人群對肺部...

低劑量CT體檢篩查,可發現早期肺癌

為了進一步提高普通人群對肺部結節的早期診斷認識,減少常規體檢人群的輻射劑量,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將國際上證實的採用低劑量CT進行肺癌檢查能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檢查方式,應用於臨床診療及體檢...

放射科走廊等候區到底有沒有射線

【平台整理】問題:懷孕5個月時候進入放射科,我當時從走廊走進放射科的木門(門左上角掛著「放射科」的牌子,門上寫著「小心輻射 孕婦止步」),走進1米的樣子,待了半分鐘左右,(大致位置是:走廊-門-...

影像檢查的七大困惑 輻射量其實很小

患者到影像科室接受檢查時,最怕的就是輻射,尤其是X光、CT和PET/CT(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等。有的患者反覆諮詢醫生:「拍片子對我的身體傷害有多大?查這個病能不能不做CT?」更有甚者拿著檢查...

孩子要拍X光片?如何減少X光輻射傷害

孩子生病了去醫院時,如果醫生說需要去放射科做檢查,拍X光片、胸透或者CT什麼的,大部分家長都會開始擔心輻射對孩子的傷害。這是人之常情,因為X光這類電離輻射,的確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比操心WI-...

CT、X光、磁共振,這些檢查會致癌嗎?

輻射致癌,真的假的?輻射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以電磁波的形式傳導,稱為電磁輻射。依據電磁波的波長,可進一步分為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無線廣播、民用電、家用電器、電腦、手機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