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其實可以早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聊健康】

作者:王建業 (北京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一名五十多歲的男性白領,在打完網球後突然腰疼。

本以為是打球扭傷了,結果到醫院檢查,居然發現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

近年來,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泌尿系腫瘤中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且發病率不斷升高,嚴重威脅著男性健康。

但是,由於該病早期沒有典型症狀,因而,約2/3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中晚期。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與攝護腺癌相關的因素

攝護腺癌是一種老年病,正常發病年齡應該在60歲以後,如果在60歲以前發病,通常危險程度較高。

數據顯示,該病在小於45歲的男性中非常少見,但隨著年齡增大,攝護腺癌的發病率急劇升高。

60歲以後年齡每增加10歲,攝護腺癌的發病率幾乎翻倍。

該病還與遺傳密切相關,當有直系男性家屬患攝護腺癌時,這個家族中男性發病率明顯增高,約比普通人群高出3倍到5倍。

曾經有位男士,他的父親是我的一個老病人,所以他經常來替父親開藥。

有一次他來拿藥時,無意中說起自己的哥哥剛查出攝護腺癌,我建議他趕緊進行相關檢查,結果也查出了患有攝護腺癌。

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很多都是父子同患、兄弟同患。

因此,如果家中有人患此病,自己也要有意識地去檢查。

人種也是影響攝護腺癌發病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黑人的發病率最高,其次是白種人,黃種人發病率最低。

因此,西方人的發病率高於東方人,非洲裔美國人的發病率最高。

過去,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不高,主要是人種決定的。

但是,隨著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發生改變,黃種人的發病率也大大升高。

研究發現,移民到夏威夷的日本人中,第一代人的攝護腺癌發病率遠低於當地人,但第二代人的發病率開始升高,第三、第四代人接近當地發病率水平,這與飲食的變化有很大關係。

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的男性,是攝護腺癌的易發人群,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

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的男性,是攝護腺癌的易發人群。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如何儘早發現攝護腺癌

由於攝護腺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疾病,不但難以早期發現,而且確診起來也比較困難。

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或45歲以上且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每兩年要進行一次篩查。

目前公認的篩查手段是血液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聯合直腸指診。

約30%的攝護腺癌患者在直腸指診時可發現異常,但是這項檢查主要依賴於醫生的經驗與主觀判斷。

如果醫生經驗不夠豐富,就很可能檢查不出來,容易導致漏診。

因此,直腸指診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攝護腺組織中獨有的一種蛋白,健康人群雖也可以測量到,但一般數值低於4鈉克每毫升。

當攝護腺被癌組織破壞後,這種蛋白就會跑到血液中去,使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數值升高。

所以,通過抽血檢測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否出現異常,可提示攝護腺癌風險。

此外,對於40歲時的基線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數值高於1納克每毫升的男性,建議每兩年要進行隨訪。

不過,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雖然敏感性非常好,但特異性較差。

也就是說,影響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攝護腺炎、攝護腺增生以及急性尿瀦留等均可導致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數值升高。

這個指標出現異常,只能提示存在攝護腺癌的可能,數值越高,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越大。

但是,並不能依據這個檢測結果,就確診患上攝護腺癌,仍然還需要進行磁共振及攝護腺穿刺等進一步檢查。

因此,直腸指檢聯合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是目前公認的早期篩查攝護腺癌的最佳方法。

如果能夠儘早發現攝護腺癌並早期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95%以上,5年存活率高達70%左右。

攝護腺術後保健三要則 韓鶴松繪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最易「侵襲」中老年男性

「股神」巴菲特、台灣作家李敖、傳媒大亨默多克……這些業界大佬大家耳熟能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們都是攝護腺癌患者,而且治療後都有著不錯的生活質量。目前,攝護腺癌發病率在全球男性所有惡性腫瘤中位...

如何確診是否患上攝護腺癌?這3種檢查最有效

中國人攝護腺癌臨床發病率不像美國那樣高,但病理學研究顯示,那些潛伏在攝護腺中的腫瘤發病率並不低於歐美國家。北、上、廣等城市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發病率年增長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預計年...

男人過了45歲必做兩項檢查

很多男人忙於工作,常常忽略了對身體的檢查,其實每年做一些檢查是很有必要的,男人過了45歲必做兩項檢查。以往,攝護腺癌被認為頗有「美國特色」,因為在美國男性中的發病率最高。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和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