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散發性遺傳性痙攣性截癱8型一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資料】

男,24歲,漢族,未婚,工人

【主訴】

因「進行性行走姿勢異常3年余,加重1年半」於2013-08入院。

【現病史】

患者於21歲時發現行走時姿勢異常,自覺跳躍感,足尖拖地,雙下肢僵硬感,長時行走時雙下肢有疲勞感,下樓梯困難。

上述症狀逐漸加重,1年半前患者行走姿勢異常加重,並出現行走不穩,抬腳尖費力,上樓、跑步困難,行走易摔倒,影響正常生活。

上述症狀呈進行性加重。

2012-05出現排便及排尿困難。

期間就診於多家醫院,外院行頭顱MRI+增強掃描、頸椎MRI+增強掃描、胸部CT、骨盆、腰椎平片均未見明顯異常。

腰椎MRI+增強示L4/5椎間盤膨隆。

【個人史】

該患者無相關疾病家族史,無癲癇病史。

【體格檢查】

意識清楚,智力正常。

患者行走呈痙攣步態,有弓形足,雙上肢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張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進,掌頜反射(+),雙側Babinski征(+),踝陣攣(+),昂伯征(+)。

無深淺感覺障礙、共濟失調、肌肉萎縮。

【輔助檢查】

誘發電位檢查結果示:(1)視覺誘發電位P100潛伏期延長;(2)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結果右側I波潛伏期延長;(3)雙上肢肢體感覺誘發電位N20潛伏期延長;(4)雙下肢體感誘發電位檢查結果右側P40潛伏期延長。

肌電圖檢查結果示:左腓總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全基因檢測及DNA序列分析結果: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後獲得的原始數據,經生物信息分析,在該患者KIAA0196基因發現異常單鏈構象多態性(SSCP)電泳帶。

隨後通過對比dbSNP資料庫、千人基因組資料庫、HapMap Project資料庫、炎黃資料庫等公共資料庫,均未發現上述變異。

將候選基因突變與之前已有報導的HSP相關致病基因SPG1-SPG48進行比較發現,該患者存在KIAA0196基因突變,即SPG8(圖1,研究已證實該基因突變與HSP發病密切相關。

DNA序列分析發現SPG8在此散發患者的突變型為雜合剪切突變,即KIAA0196基因位於編碼區第711號核苷酸後內含子中的第3位核苷酸由G變為A雜合剪切變異,有關此變異的致病性在國內外目前尚無相關文獻的研究報導。

【初步診斷】

根據患者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診斷HSP8型。

【討論】

HSP是一組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臨床上以逐漸進展的雙下肢痙攣、步態不穩、腱反射亢進及出現病理反射為主要特徵。

主要病理改變為脊髓中的雙側皮質脊髓束的軸索變性和脫髓鞘病變。

根據HSP有無合併脊髓外臨床表現,可分為單純性和複雜型2種。

單純型HSP患者臨床表現可單純表現為逐漸進展的雙下肢痙攣、步態不穩及腱反射亢進,可合併膀胱括約肌功能障礙、踝關節振動覺減退;複雜型HSP患者除上述表現外還可伴有眼震、眼肌麻痹、中心性視網膜炎、癲癇、智力障礙等表現。

按遺傳方式不同,HSP可分為常染色體顯性、常染色體隱性及X-連鎖隱性遺傳,其中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為常見。

本例患者屬於典型的單純型HSP。

HSP具有高度的臨床和遺傳異質性。

近年來,有關HSP的分子遺傳性研究進展非常迅速。

迄今為止,共定位了至少52個HSP致病基因相關位點,其中已有27個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分別引起X-連鎖隱性遺傳的基因L1CAM(SPG1)、PLP1(SPG2)、SLC16A2(SPG22);引起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CYP7B1(SPG5)、Paraplegin(SPG7)、Spatacsin(SPG11)、Spastizin(SPG15)、ERLIN2(SPG18)、Spartin(SPG20)、Maspardin(SPG21)、KIF1A(SPG30)、FA2H(SPG35)、PNPLA6(SPG39)、Connexin47(SPG44)、AP4B1(SPG47)、KIAA0415(SPG48);引起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Atalasin(SPG3A)、Spastin(SPG4)、NIPA1(SPG6)、KI-AA0196(SPG8)、KIF5A(SPG10)、RTN2(SPG12)、SPGD1(SPG13)、BSCL2(SPG17)、REEP1(SPG31)、ZFYVE27(SPG33)、SLC33A1(SPG42)。

該例患者經全基因掃描及DNA序列分析顯示患者KIAA0196基因出現c.711+3G>A雜合剪切變異。

KIAA0196基因是遺傳性痙攣性截癱8型的致病基因,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

SPG8型成年起病,一般在20~30歲之間起病,以雙下肢肌張力增高、痙攣步態為主要表現的單純型痙攣性截癱。

1999年Hedera等在分析一個白人HSP家系時在8q定位了一個新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兩點連鎖分析最大Lod值為5.51(θ=0)。

該位點位於8q23-q24D8S1804到D8S1779大約6.2cm範圍內,命名為SPG8。

KIAA0196基因長約為59.7kbDNA序列,包含28個外顯子,編碼一種長度約1159aa的strumpllin蛋白,該蛋白的具體功能及變異蛋白的致病機制國內外未見相關研究報導。

目前國內未見SPG8型病例的報導,到目前為止國外文獻一共報導了7例SPG8型家系。

2007年Valdmanis等報導了4個HSP家系,並對其致病基因進行分析發現其均為SPG8型,且在巴西家系中發現在KIAA0196基因位於14號外顯子上c.1937G>C的錯義突變;在英國哥倫比亞家系在KIAA0196基因位於15號外顯子上c.1956G>T的錯義突變。

2013年deBot等報導了一荷蘭人家系中有10例患病的HSP病例,發現在KIAA0196基因位於17號外顯子上c.2087G>C的錯義突變,為一新的致病突變位點。

本文報導的患者存在KIIAA0196基因上c.711+3G>A雜合剪切變異,這在國內外尚未見相關報導,可能為一新發現的致病突變。

HSP具體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臨床表現複雜,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基因診斷有助於最後確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單基因遺傳病 孕媽們知道多少

基因起源於單一(對)基因的突變。單基因遺傳病的傳遞方式是按孟德爾法則(Mendelian law)傳至後代的。新突變所致的患者可無家族史。目前已知的單基因遺傳病有3000餘種。根據突變基因所在的...

聽力障礙常見的遺傳方式

1、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致病基因位於1-22號染色體上,基因性狀是隱形的,即只有純合子時才顯示病狀,雜合時不發病,而攜帶致病基因向後代傳遞,稱為攜帶者。AR聽障患者常常是兩個攜帶者之間婚配所生的後代...

耳聾相關分子生物學研究

耳聾的病因複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據報導有大約60% 的耳聾和遺傳因素有關。國外報導新生兒重度耳聾發病率大約O.8‰ ~1‰ ,而且其發病率隨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我國新生兒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