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肥胖女性居世界首位 三分之一女人屬「隱形肥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國際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科學家在歷時40年對1920萬受調查成年人的體質指數(BMI)進行趨勢調研後發現,目前世界上胖子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瘦子,而中國的肥胖人口已超過美國列首位。

這份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科學家牽頭的研究顯示,1975年到2014年間,男性肥胖率增加了2倍,女性肥胖率也增加了1倍有餘。

此前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肥胖人口一直居全球第二,美國是第一。

此次調查指出,中國擁有4320萬肥胖男性和4640萬肥胖女性,分別占全球的16.3%和12.4%;美國則以4170萬肥胖男性和4610萬肥胖女性位列第二。

而在嚴重肥胖的人口中,中國從1975年男性和女性分列第60和第41位升至第二,僅次於美國。

① 中國三成人超重,一成人肥胖,10年超重人數增4倍

「有人預言,肥胖將成為壓倒美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中國人更胖不起。

」國家衛生計生委2015年6月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中國的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於已開發國家。

在二三十年前,中國幾乎沒有人體重超重,但在2005年和2011年之間,體重超重人數增加了4倍。

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高達30.1%,超重人口達3.25億人;肥胖率為11.9%,肥胖人口超過1億,肥胖症患者占總人口的5%。

中國的體重超重者有20%生活在大城市裡,在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出身的男孩中,體重超重現象尤為常見。

② 我國居民脂肪攝入過多,肥胖多是吃出來的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脂肪攝入過多,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脂肪攝入量為80克,比10年前增加3.8克,供能比為33.15%,超過國際上推薦的上限30%。

記者估算髮現,按1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算,約等於國人每天多攝入68.42千卡熱量,約7.6克脂肪。

記者查閱《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100克烤羊肉串、鴨肝、豬肥肉的脂肪含量分別是10.3克、7.5克、88.6克。

換算下來,就相當於國人每天多吃了約1兩半烤羊肉串,或2兩鴨肝、8.6克肥豬肉。

「很多慢性病其實都是吃出來的。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提醒,國人營養知識太缺乏,意識不夠,有的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願意改變大吃大喝的習慣。

很多人認為,多吃幾口或少吃幾口有什麼關係,但就「這幾口」,長年累月就可能引發身體的大問題。

如果不通過鍛鍊消耗掉,它們就會在體內沉積,導致內臟脂肪增加,給血管「添堵」,影響胰島素分泌,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風險。

吃的時候我們享受口腹之慾,但要鍛鍊掉這些熱量很不容易。

編輯:汪芳

③ 我國北方胖子比南方多,大城市肥胖人群數居高不下

北方肥胖率超35%,南方27%。

《報告》顯示,北方地區減肥人群肥胖率(身體質量指數BMI≥28.0,成人的BMI數值28~32就是肥胖)平均超過35%,而南方地區減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京鐘錶示,造成中國肥胖地圖上北方超重率多於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這與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多種客觀因素相關。

緯度越高的地區,天氣越冷,人們運動更少,代謝慢,這是肥胖的主要成因。

在東北高寒地區,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動的習慣,也就造成東北地區肥胖率居高不下。

遼寧省發布的數據顯示,遼寧居民的超重、肥胖問題明顯,肥胖率比全國高出了7個百分點。

南方地區肥胖率普遍偏低,其中十分關鍵的原因就是天氣熱導致當地人代謝快。

據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發布的數據,2012年貴州省成人超重率為24.6%,肥胖率為7.0%,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0.1%和11.9%。

除了天氣因素,肥胖還與人的飲食結構息息相關。

廣東胖子少,與廣東人飲食偏清淡不無關係;而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穀物偏少,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越來越多,並且北方人還愛「喝一杯」,日積月累,等於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京、滬等大城市肥胖者比例超40%。

《報告》還表明,大城市肥胖人群數量居高不下。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減肥人群中肥胖者比例均超過40%,其他城市平均為27%。

北京市數據顯示,2014年18歲至79歲常住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別為35.6%和21.9%,中小學生肥胖檢出率在2013-2014年達到15.6%。

除了與當地的生活水平、飲食習慣有關外,大城市較快的生活節奏與高強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間接原因。

「中國迅速的城市化正在給肥胖提供最有支撐力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生活久坐時間長、更多依賴汽車交通,也能更方便接觸到更多美食。

」王京鐘錶示。

④ 肥胖是種病,嚴重者可減壽8年還可能誘發多種疾病和癌症

《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作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馬吉德·伊扎蒂說,肥胖問題「將給健康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高脂、高糖飲食導致的疾病將越來越多,而對於肥胖導致的包括糖尿病在內的其他疾病,我們還沒有有效治療手段」。

2013年美國醫學會正式認定肥胖是一種疾病。

肥胖,嚴格的醫學術語叫做肥胖症,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其特點在於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或細胞數量增加導致個體脂肪占體重的百分比異常增高,並在某些部位過多地沉積脂肪。

肥胖的計算指標主要依靠體重指數,也就是BMI,指體重(kg)/身高(m)平方得到的數字,用以評估一個人的胖瘦程度,BMI在25~30之間稱為超重,BMI 30~35達到肥胖標準,而BMI大於35屬於重度肥胖。

肥胖或增加10種癌症風險,尤其是乳腺癌和子宮癌。

2015年底,《柳葉刀?腫瘤》上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較高的體重指數與10種常見癌症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

當體重指數在正常基礎上每增加5(單位是千克/平方米)時,子宮腫瘤風險增加62%,膽囊癌增加31%,腎癌增加25%,宮頸癌增加10%,甲狀腺癌和白血病風險增加9%;同時還增加罹患肝臟、結腸、卵巢和乳腺腫瘤的總體風險。

肥胖為何能致癌?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何生奇表示,肥胖症患者多偏好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食物,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的攝入量不足,加上運動量太少,很容易引發便秘。

長期便秘會使毒素在體內長時間停留,這其中就含有許多致癌物。

此外,高脂肪飲食還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對腸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損害。

身體長期處在這種刺激和損害之中,容易誘髮結腸癌。

「胰腺功能是消化脂肪,如果一個人總是吃高脂肪食物,一刻不讓它休息,必然會造成胰腺負擔太重,久之就容易誘發胰腺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忠說,此外,糖尿病也可能引起胰腺癌的發病率上升,而肥胖是引發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肥胖也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特別是絕經後年齡50歲左右的女性,實驗數據顯示,絕經後女性體重每增加10%,罹患乳腺癌的幾率約上升1.5倍。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表示,另外肥胖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關係更為密切,研究顯示,超出正常體重9~20kg者危險性增加3倍,超出20kg以上增加10倍。

肥胖可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北京宣武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褚熙指出,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公認的獨立危險因素,有肥胖因素的人,發生高血壓的機率是正常體重的3~4倍,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人的2~3倍。

因為肥胖者脂肪含量高,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即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下降。

肥胖者的心臟負荷明顯高於體重正常者,發生心衰的機率是普通人的1倍。

此外,肥胖者往往合併高血脂,血液中過多的脂質和膽固醇會附著並沉積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血管管腔越來越細,血管壁彈性喪失,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則會導致冠心病或中風。

調查顯示,肥胖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的2倍。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營養科主任鄭錦鋒表示,75%的肥胖人士可能有脂肪肝,大約一半肥胖者合併有脂肪肝。

血液里過多的脂肪在肝臟內存積,即可形成脂肪肝,脂肪肝逐步加重,便會發展成肝硬化。

肥胖還會擾亂新陳代謝,引發不孕。

另外,血液中的大量膽固醇還會導致黏稠度上升,增加患膽囊結石的可能性。

肥胖者的膽囊結石發病率是普通人的4~6倍。

由於體重增加,肥胖者呼吸所需的氧氣量也隨之增加。

而腹部脂肪的堆積會限制胸腔運動,從而減小肺的運動空間,限制肺的呼吸功能。

因此,往往很小的運動量就會叫一個胖子「喘不上氣」,這在醫學上稱為低通氣綜合徵。

長期的低通氣會導致腦供血不足,影響中樞功能,還會導致機體代謝紊亂。

肥胖帶來的低通氣綜合徵,白天表現為「喘」,夜間則體現為打鼾,也就是醫學上說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嚴重威脅身體健康。

肥胖可能減壽。

大量的美國和歐洲的研究表明,肥胖症的致死率隨BMI而異。

BMI大於32可導致死亡率加倍。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每超過正常標準4.5千克,因各種肥胖併發症死亡的機率就會增加8%;超過標準體重50%的人,病死率較正常人增加30%;超過標準體重100%的人,病死率增加150%。

美國每年因肥胖症而增加的死亡人數,約在11.2萬到36.5萬之間。

2015年《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顯示,肥胖可造成壽命減少。

根據體重指數劃分,超重(BMI25-30)人群壽命減少0~3年,肥胖(BMI30~35)人群壽命減少1-6年,而嚴重肥胖(BMI大於35)人群壽命則可減少8年。

這一變化對青年人影響最大,其中35歲以下年輕的嚴重肥胖症(BMI>40)患者,男性預期壽命減少20年,女性減少5年。

老年期肥胖則對壽命沒有明顯影響。

⑤ 腰腹部脂肪多最糟糕警惕「隱形肥胖」要看腰圍和體脂率

一項報告顯示,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竟成世界之最,增幅超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醫師李光偉教授表示,中國人肥胖的標準和其他國家不同,主要有幾大特點:體型小,指數小,肚皮大,危害大。

「有些人現在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

」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營養科主任鄭錦鋒表示,中國人的肥胖主要是蘋果形肥胖,脂肪堆積在腰部,內臟周圍脂肪多,更易患各種慢性病;西方人的肥胖為梨形肥胖,脂肪堆積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病機率低。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朱惠娟介紹,白色脂肪組織分布於人體的多個部位,可分為內臟型肥胖和皮下脂肪型肥胖兩種。

其中,皮下脂肪指的是最接近皮膚的那層脂肪,能起到保溫和蓄積能量的作用。

一般來說,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多。

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

相比之下,男性的內臟脂肪更容易存積。

一般人外表上可能表現為「大腹便便」,但也可能看不出任何差異,很容易被忽視,所以被稱為是最危險的脂肪。

也就是說,要準確判斷是否屬於「胖人」,僅靠測量體重是不夠的,體脂率才是衡量指標。

朱惠娟表示,體脂率可用體脂儀測量,看脂肪肌肉比例,一般情況下,正常成年人男性在15%~20%屬正常,25%以上超重;女性20%~25%為正常,30%以上為超重。

研究發現,19歲以上女性,每3個就有1個屬於「隱形肥胖」,這部分人普遍體重指數值低,但體脂率超標。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但這個指標並不適用於中國人。

在相同的BMI下,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即使看起來沒那麼胖,也很可能超標了。

在中國,只要BMI超過了28,就意味著你已經進入了肥胖者的隊伍。

」 李光偉表示。

據世界心臟聯合會的統計,在醫療事業相對發達的美國,46%的人內臟脂肪過剩,而超過這個比例的人並不知道其危害性。

檢測內臟脂肪是否過多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測腰圍。

鄭錦鋒指出,中國人判斷肥胖還要看看腰圍,成年男性腰圍別超85厘米,女性別超80厘米。

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

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就屬於肥胖。

⑥ 「健康的胖子」患病風險也高,管住嘴邁開腿才能科學減肥

到底有沒有「健康的胖子」?針對一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個研究,他們追蹤隨訪了181名胖子,其中66人是「健康的胖子」。

10年後,41%「健康的胖子」出現了健康問題,20年後,這一數字變成了51%。

20年中,還有11%「健康的胖子」變成了「健康的瘦子」,也就是說,只有38%的人在20年間保持健康且肥胖。

研究的結論是:大多數肥胖者最終都會產生各種健康問題,想做個「健康的胖子」沒那麼容易。

即使成功保持健康且肥胖,這些人的患病風險也明顯高於體重正常的人。

如何降低預防肥胖所帶來的致死性和致病性風險?專家建議,必須重視肥胖問題,儘早實施對肥胖的有效干預,科學控制體重。

管住嘴邁開腿。

專家指出,防治肥胖首先要管住嘴,合理營養,再通過合理運動消耗足夠的能量。

褚熙提醒,在對體重的管理上,飲食更重要,「多吃一口,也許就需要多運動20分鐘來消耗這部分能量,比如吃一個雞翅要走3000步才能消耗。

」北方飲食普遍高熱、高脂、高鹽,食物越來越油膩、越來越咸,高熱、高脂食物和肥胖相關。

褚熙建議,日均攝入油量25克、鹽6克為宜,少吃快餐和零食。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肥胖與糖尿病減重外科中心學科帶頭人、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院長汪建平提醒,要想減肥,一定要放慢進食速度。

「通常情況下,當胃腸道感覺到膨脹,就會把『飽了』的信號發送到大腦,大腦皮層就會分別向飢餓中樞和飽食中樞發出『吃飽了』的指令,從而停止進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

」他解釋,如果吃得過快,等大腦發出「吃飽了」的指令時,你其實早已進食過量了。

所以,進食速度一定不要過快,避免吃得過飽。

另外,運動形式、時間也非常重要。

肥胖者可以請營養專家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基礎代謝所需的能量攝取和消耗計劃。

「每天的飲食在基礎代謝上再加幾百大卡,然後運動也要把這幾百大卡消耗掉。

」褚熙建議,有超重或肥胖問題的人,即便沒有發生疾病,也可以到醫院的營養科門診就診,關注自己的身體問題。

但每個月減1公斤體重是正常可行的速度,減重速度太快可能會有潛在風險,而且也不容易讓人堅持。

管理體重要從娃娃抓起。

很多孩子嬰兒時期就超重,沒有引起家長太多重視。

專家指出,很多成年肥胖和兒童期肥胖有關,脂肪的細胞總數在兒童期就形成,生長發育過程中脂肪細胞會增加,成年後主要是脂肪細胞體積的增大。

如果兒童期很胖,脂肪細胞的數量就會產生很多,成長過程中每個脂肪細胞體積放大,成年肥胖就形成。

專家特彆強調,管理體重要從娃娃抓起,包括青少年的體重控制。

「北京市青少年肥胖率每年都在增加,超重肥胖率這麼高。

我們主張從嬰兒就開始體重管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健康須知:女性腰圍超80cm危害多

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心臟病和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所以,測試腰圍是預測心臟病最簡單、省錢的方法。對亞洲人而言,如果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超過80CM,就要警惕心臟病了。

用一根尺子量一量你的「壽命」

仔細觀察生活中的老人,我們會發現肥胖的老人幾乎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相反,在長壽老人中,幾乎沒有胖子的存在。可見,體型與健康有著密切關係,而且這個觀點早已被醫學承認。

肥胖害處多!吃貨們要注意!

據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全球超過20億人超重或肥胖,這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受超重或肥胖相關健康問題的困擾。這份報告利用全球性衛生合作項目「全球疾病負擔」的調查數據,...

8種病和肥胖有關,體重合格的你也可能中槍

你知道什麼樣的胖子最容易被疾病盯上嗎?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調查發現,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數已經超過體重過輕者,而中國的肥胖人數以男性肥胖人數4320萬人,女性肥胖人數4640萬人,高居全球第一……...

人到中年為何會發胖?它是一種病,得治!

編者按:臉慢慢變圓,肚子大了起來,晚上睡覺打呼......人到中年,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奔波忙碌壓力大,但同時也面臨著「中年發福」這個大問題。本期,《金台養生園》欄目,小編和您聊聊為何人到...

人到中年為何會發胖?它是一種病,得治!

編者按:臉慢慢變圓,肚子大了起來,晚上睡覺打呼......人到中年,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奔波忙碌壓力大,但同時也面臨著「中年發福」這個大問題。本期,《金台養生園》欄目,小編和您聊聊為何人到...

肥胖人群是不孕不育疾病的重災區

2015中國肥胖指數階段發布會於10月21日在北京召開,現階段我國肥胖人群特徵得到多家媒體報導和關注,因此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肥胖症的廣泛關注和反思。近年來,我國肥胖人數逐年增加,分布特徵由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