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害處多!吃貨們要注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全球超過20億人超重或肥胖,這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受超重或肥胖相關健康問題的困擾。

這份報告利用全球性衛生合作項目「全球疾病負擔」的調查數據,分析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重與肥胖及相關健康問題的趨勢。

研究顯示,自1980年以來,超過70個國家的肥胖率增加一倍,最令人擔憂的發現是中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青少年肥胖率增加了兩倍,這意味著青少年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等一系列疾病的發病率增加。

一張圖看清中國哪裡胖子最多

數據顯示,北方地區的肥胖率(BMI≥28.0)明顯高於南方。

北方地區肥胖率達35%以上,南方地區肥胖率則為27%左右。

其中河北、內蒙古、新疆位列前三,肥胖率分別為41.9%、39.6%和37.8%;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位則列後三位,肥胖人群只占總人群的24.5%、24.8%和25.1%。

為什麼南北肥胖情況差異大?

北方地區減肥人群肥胖率(BMI≥28.0)平均超過35%,而南方地區減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

【地域氣候】

專家也分析了北方成了胖子重災區的原因:緯度越高的地區,天氣冷,人們運動少,代謝慢,是肥胖的主要成因。

特別是在東北高寒地區,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動的習慣,造成東北地區肥胖率居高不下。

【飲食文化】

還有飲食上,專家還分析了,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攝入量越來越少,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越來越多,並且北方人還愛「喝一杯」。

北方人在這樣的飲食中日積月累,等於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生活習慣】

管不住嘴的「無肉不歡、三高(高油、高鹽、高糖)飲食」,邁不開腿的「以車代步、上班電腦掃描儀」等因素正是胖子和正在成為胖子的必經之路。

【工作壓力】

大城市較快的生活節奏與高強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間接原因。

上升到一定高度,肥胖已經成為21世紀頭號醫學問題之一。

肥胖是慢性病的罪魁禍首。

比較常見的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都和肥胖有密切的關係。

何為肥胖?

體重是最為常用的衡量好身材的標準。

標準體重計算可以以BMI為標杆。

BMI指的是身體質量指數,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

在中國標準,BMI≥28便是肥胖。

除了用BMI來判斷肥瘦之外,還可以看體脂率。

體脂率是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占的比例。

一般來說,男性體脂率在10%~20%為正常,女性體脂率在17%~30%為標準情況。

但是這個標準會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

女性超過50歲,男性超過55歲,每增加5歲,體脂率的標準可上調2%~3%。

體脂率的計算方式如下:

BMI=體重(kg)÷身高2(m)

體脂率=1.2×BMI+0.23×年齡-5.4-10.8×性別(男為1,女為0)

肥胖面臨哪些危害?

肥胖導致高血脂症,血脂中游離脂肪濃度升高,膽固醇甘油三脂、血脂等總脂成分普遍增高,血脂代謝紊亂最終將導致動脈粥樣化疾病。

肥胖導致其他心臟病,美國波士頓研究人員通過對11.6萬人各年齡段的調查表明30—50歲之間的婦女患心臟病的危險,是正常人的3倍,體重為68—78公斤的婦女,患疾病率為正常人的1.8倍。

肥胖可能導致少年兒童呼吸困難,更加容易發生肺炎、支氣管炎,嚴重的甚至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睡著後每次呼吸之間的間隔時間延長,造成缺氧,白天就會總是嗜睡,精神萎靡不振。

肥胖兒童的總智商低於健康兒童,其活動、學習、交際能力低,久而久之會出現抑鬱、自卑,使兒童對人際關係敏感、性格內向、社會適應能力低,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該怎樣預防肥胖症?

【少吃零食】

特別是糖果和含糖分較高的零食,最能為體重加碼了。

也不是說非要杜絕,偶爾吃一次半次也沒關係,只是千萬別經常吃。

要是想吃東西,可以改吃水果。

【愛上青菜】

平時要多吃一些青菜,炒菜時要少放油,油大會讓脂肪增加,少吃油才健康。

喜歡吃肉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葷素搭配,別光吃肉不吃菜了。

【三餐要有規律】

早中晚三餐,要有個固定的時間,不要餓了才想起去吃飯,一吃就吃到撐,那樣最容易發胖了,特別是晚餐,別吃太飽。

要給身體一個健康的生物鐘,早飯必須吃,晚飯別太晚,合理安排。

【夜宵】

如果你晚上餓了,或因工作性質的原因,很晚才下班,那是肯定要吃夜宵的。

很奇怪的是,人越到晚上,就越想吃點好的,再喝點酒,酒足飯飽後,確實很有滿足感。

但你想過你的體重嗎?長久下去,不胖才怪。

所以夜宵,我們選擇一些易消化的粥類,只是小小滿足一下腸胃的需求就可以了,因為它們還要休息呢。

【要常運動】

散散步啊,或各種體育鍛鍊,都能防止贅肉的產生,同時也防止便秘,便秘也是肥胖的元兇之一。

(內蒙古客戶端記者孫靜華綜合整理自新華網、光明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