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沒有專業醫療評估和解讀的基因檢測都是耍流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5萬元基因檢測告訴你68種疾病風險和274種用藥指導、20萬元全基因檢測告訴你健康風險……個人基因檢測市場正成為「唐僧肉」,各種基因檢測項目層出不窮,老百姓眼花繚亂。

對於想要知曉自身患病風險的人來說,測還是不測?怎麼判斷什麼是靠譜的基因檢測?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今年3月最新開設了3種癌症的遺傳門診,有約君替您跑腿,以廣州女性高發第一位的乳腺癌遺傳門診為例(男性也會得乳腺癌哦,只不過幾率遠低於女性,所以男讀者請繼續看下去),了解專業三甲醫院的基因檢測怎麼做、做什麼、什麼人做?以及真正專業靠譜的基因檢測是怎樣的。

什麼人該做?

有家族史、高遺傳背景的

(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做)

中山腫瘤醫院乳腺癌內科首席專家王樹森教授介紹,對於基因檢測,非患者的普通人,最終的目的其實是想了解自己會不會患某種病,檢測基因只是了解手段之一。

「想做的人不妨先到醫院的遺傳門診諮詢,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決定是否需要、需要哪種基因檢測。

醫生會先了解家族史、既往病史、高危因素……如果通過前面的患病風險信息收集,覺得是個低風險的個體,可能就不建議做基因檢測,如果是高風險人群,則指導做何種基因檢測,根據結論做出干預建議,包括行為、藥物、手術等方法的干預。

例如,乳腺癌是廣州女性第一高發的惡性腫瘤,但是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做乳腺癌基因檢測呢?

首先,「所有中國乳腺癌患者中,只有不到10%存在乳腺癌相關基因突變。

」負責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乳腺癌遺傳門診的夏雯主治醫師介紹,「所以會先收集家族病史,如果諮詢者有很強的遺傳背景,例如家族中有很多人得乳腺癌或卵巢癌等腫瘤,親人發病年齡較早,或者家人中有攝護腺癌、胰腺癌,才會建議做基因檢測。

有約君觀察發現,專業負責的基因檢測,不是一錘子買賣,不是一上來先收錢做了再說,而是先要做專業醫療評估,醫生會告訴你,是不是高危人群,需不需要做基因檢測,該做的做,不該做的就不要哭著喊著硬要花冤枉錢了。

釐清兩個概念

1.不是每種病都與遺傳基因相關

「很多病人關心他為什麼得腫瘤,但腫瘤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基因,一方面是環境相關因素,當然還有一些我們並不明確發病原因。

」夏雯醫生介紹,例如廣東高發的鼻咽癌,跟EBV病毒感染相關;絕大多數宮頸癌的病因是HPV病毒;肺癌目前認為主要與吸菸及空氣污染相關。

醫學這麼關注遺傳基因問題,是因為遺傳基因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的,如果發現自己處於基因致病突變的狀態,這部分人發生腫瘤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得多。

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提示這種人,需要特別注意檢查這方面。

2.基因風險高不等於一定得

「乳腺癌目前已知的危險因素包括:初潮早、停經晚、未哺乳、多次人流、外源性補充雌激素等。

」基因方面,如果有BRCA1或BRCA2這兩個基因致病突變的話,乳腺癌的終身風險乳腺癌達到50%到70%,卵巢癌的風險達到30%到40%。

但是,風險高並不等於一定得,「即便有這兩個基因突變,也有20%~30%的人不得乳腺癌。

測什麼?

遺傳基因突變

目前醫療界認為,與乳腺癌遺傳相關的有多個基因突變,其中BRCA1和BRCA2是最重要的兩個。

在醫院的遺傳門診,基因檢測報告出來之後,醫生會給出專業意見解讀報告。

「報告反饋回來會提示,有沒有突變?如果有突變,是肯定致病突變、可疑治病突變、意義未明突變、還是良性突變?」夏雯介紹,醫生會對這五大類信息進行評估和分析,從而給出患者專業意見。

通俗來說,基因檢測除了評估是否有基因突變,還要評估突變的位點及突變的意義。

一個基因所包含的信息是很長的,突變的位置(位點)不同,腫瘤發生的幾率,惡性程度也是不同的。

對個人來說,只有肯定致病突變和可疑致病突變對患者是有意義的,以往的經驗和研究證明,跟乳腺癌非常相關。

測了,也不一定有結論

其實在基因檢測的結果中,意義未明的突變占大多數,科學上還不知道這些突變代表什麼意義。

也就是說做了基因檢測也許也不會有一個很確切的答案。

對於個人來說,只有肯定致病突變和可疑致病突變會提示一些患病風險信息。

剩下的突變數據,對醫生探索這種疾病,累積大數據進行分析,有意義,目前對個人來說,暫時意義未知。

心理建設:測不測,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案例 自己基因突變,女兒怎麼辦?

該院乳腺癌遺傳門診接診過一個女性病人,20齣頭就確診為一期乳腺癌,她堅決要求做基因檢測,結果確實發現攜帶BRCA1基因突變。

這位年輕媽媽就開始非常痛苦和糾結,才一歲的女兒怎麼辦?要不要測基因?因為女兒有50%的可能遺傳這一基因突變,萬一女兒遺傳了,怎麼嫁人?

最終,醫生的建議是,即便有基因突變的患者,20歲之前發病的幾率也是很低的,孩子這麼小,不建議查,等她長大後,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查,要不要知道。

測之前,要想清楚這些

大部分人,對基因檢測的了解只是「吃瓜群眾」,並沒有真正做好心理準備。

因此,測之前要想清楚這幾件事:

基因是不可更改的,我要不要知道?

萬一測出來真的有,怎麼辦?能接受嗎?

會因此焦慮、糾結、寢食難安嗎?

要告訴家人嗎?家人能接受嗎?家人想知道他們有遺傳風險嗎?

如果沒有結婚,要告訴未來伴侶嗎?不告訴算不算欺騙?告訴了對方能接受嗎?

解讀報告: 測完之後怎麼辦?

對於非患者而言:

早檢查,可調整健康生活方式

如果查出攜帶BRCA1/2突變,怎麼認識這50%到70%的乳腺癌風險和30%到40%的卵巢癌風險?

夏雯醫生介紹,第一要重視,篩查年齡要提早一些,如果是有家族史的病人,在生病家人發病年齡的前10年要開始篩查。

比方親屬35歲得的,你25歲要開始篩查。

「乳腺癌還好,在體表可以摸到,卵巢癌則在身體深部看不到摸不著,彩超才能看到一些變化。

所以一定要定期檢查。

早檢查,一旦發病,通常就能早發現,從而早治療,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一期的乳腺癌患者,積極治療的話,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

此外,「即便攜帶基因,畢竟有20%到30%的人不發病,也許就是外因決定的,畢竟基因不可改變,但生活方式可以改變: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不要額外補充雌激素、注意心情愉快等。

例如到遺傳門診諮詢的一對非患者姐妹,年齡分別是48和45歲,她們的母親是卵巢癌,姨媽是乳腺癌患者,做了基因檢測後,結果姐姐攜帶了致病基因,而妹妹沒有。

知道結果後,姐姐心裡壓力很大,考慮做預防性手術,但沒下定決心,目前每3個月密切複查。

妹妹則相反,較檢測前心理輕鬆很多,每年做1次體檢就可以。

對患者而言:可進行指導治療

目前到中山腫瘤防治中心的遺傳門診諮詢並最終做了基因檢測的,還是以腫瘤患者為主,目的是家族遺傳風險初篩及指導治療。

例如劉女士,39歲時患雙側乳腺癌,手術後又復發且大範圍轉移,她的母親和姐姐,也都是乳腺癌患者。

由於有很強的家族史,醫生判斷她BRCA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有30%左右,強烈建議她做檢測,結果確實發現一個BRCA2的肯定致病突變。

於是採取了對BRCA敏感的鉑類藥物治療方案,後續參加專門針對BRCA種系突變患者的臨床研究,使用奧拉帕尼維持。

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腫塊從很大消到幾乎看不到,病人目前已經存活了3年半。

如何進行預防性治療?

1 吃藥:可能有副作用

對於確實攜帶突變基因的人,如果真的風險很高,而且天天為之焦慮,很希望解決,也有選擇,那就是預防性治療:可以吃藥,甚至像安吉麗娜·朱莉那樣手術,一切了之。

口服抗癌藥物也可降低風險。

絕經前的人可以服用他莫昔芬,絕經後可以選擇芳香化酶抑制劑。

但10%~20%的人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

他莫昔芬可能造成月經周期紊亂、子宮內膜增厚、增加血栓的風險。

芳香化酶抑制劑則可能帶來骨質疏鬆、血脂異常、肝功能異常等。

2 手術:一切了之

有的人,有很強的家族史,又有基因突變,發病的風險高達70%以上,覺得只有做了手術才安心,這部分病人會考慮手術。

為我們所熟知的案例就是安吉麗娜·朱莉。

根據病人的意願和情況,可以做預防性的乳房切除術和預防性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

預防性乳房切除術後,整形再造可保留外型,減少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例如安吉麗娜朱莉,預防性切除同期進行了整形手術,即使手術後依舊保留了性感的胸部外型。

保留外形的預防性乳房切除術是切除乳腺組織,保留乳頭乳暈,再做假體填充。

乳頭乳暈下方還是有少量乳腺組織,但是很少量,乳腺癌的患病風險明顯降低。

卵巢做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切掉以後,女性進入絕經後的狀態,但會增加骨質疏鬆、心臟疾病的風險,而且還會出現早衰的症狀,就是女人最怕的衰老,皮膚鬆弛沒有彈性啦,還有一些更年期症狀、心情煩躁、盜汗、潮熱等。

做這些預防性治療的前提都是,患癌風險真很高,以及跟醫生充分溝通之後,充分知情理解並堅持進行手術。

結論

1 普羅大眾不要無目的、盲目的做基因檢測

中山腫瘤醫院乳腺癌內科首席專家王樹森教授表示,基因檢測是醫學進步,是好事,但是「目前市場混亂,需要規範。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沒必要花費巨大、無目的、盲目的做基因檢測。

他認為,目前基因檢測的標準、方法、技術等一系列都沒有標準化的評價標準,適用範圍不是很明確,「對部分有高危因素的特定人群基因檢測是有幫助的」,需要做的人也「應該找到一個特別專業的醫生,對做什麼基因檢測給出特別專業的意見,對基因檢測結果又能做出一個特別專業的分析。

2 靠譜的基因檢測:專業醫療評估與解讀貫穿始終

綜上總結,真正靠譜的基因檢測,離不開對家族史、生活習慣、高危因素的分析。

不是老百姓理解的,抽一管血查一下就完事了;也不是讓檢測人拿著一份提示風險的基因檢測報告惶惶不可終日。

你需要做哪一類的基因檢測、結果出來之後怎麼理解、採取什麼措施……所有環節都應有醫生專業的評估與解讀貫穿始終,每一步都應有專業的醫療建議。

而且,即便檢測出真的風險係數很高,也要看個人怎麼認識和接受這個風險,如何選擇要好好考慮,好好跟醫生商量。

醫療,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依賴醫生的專業評估和建議,以及個人最終的選擇。

指導專家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乳腺癌內科首席專家 王樹森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乳腺癌遺傳門診 夏雯 主治醫師

門診時間:每周五下午

文/信息時報記者 蔣雋 通訊員 余廣彪
編輯/吳婉虹
圖@視覺中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拯救乳房 刻不容緩!

婦女節將至,女性健康的話題又燥了起來,而乳腺癌作為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理所當然成為公眾聚焦熱點。

媽媽生了乳腺癌和卵巢癌對女兒有影像不?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2013年5月,國際知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公開表示自己已經接受預防性的雙側乳腺切除手術,兩年後,再次公開表示自己已接受了預防性卵巢和輸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