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魠魚的真與假 - 健康遠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麗鰆,學名Scomberomorus koreanus,台灣常見俗名叫闊腹,因為魚身較大腹便便。

屬於鱸形目、鯖亞目、鯖科、馬鮫魚屬、馬鮫魚屬的條鰭魚。

體長約1.5公尺 ... 首頁 / 飲食飲食土魠魚的真與假【洪醫師的美食廚房】 洪醫師的美食廚房 2015-11-04分享傳送A+因為好吃的土魠魚賣得太好了,曾有人踢爆使用廉價魚,企圖魚目混珠,到底土魠魚是什麼?說到魚,必要從分類談起。

它是鱸目、鯖科,馬鮫魚屬,參考日籍書,日本語:スズキ目,サバ科,サワラ屬。

土魠、馬加、梭齒、白腹,闊腹、土魠舊等魚種都歸於此屬。

生長環境亞熱帶至熱帶,魚體呈長紡錘形,很漂亮的深藍色背部與銀白色腹部。

由於土魠屬於高級魚種,價格昂貴,肉質充滿芳香油脂,但是其他同屬魚種,由於美味程度遠不及土魠,所以矇騙消費者的情形比比皆是,由於價格懸殊,所以違反公平交易。

本屬中介紹常見的5種魚,分別為日本,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與台灣所最愛。

鰆為日本5大最愛的魚種之一,初春市場上要不是亮身魚,要不然就是紅肉魚,這是白肉的藍身魚,所以有市場性。

中華鰆則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中華料理常用的少數海魚,土魠魚則是南台灣的最愛。

做成魚羹,好吃得不得了,或是做成米粉湯,與羹類似,但是不加勾芡粉,而是加湯多一些來吸米粉,加一些青蒜,非常合胃口。

紅燒也不錯,可以先小煎,再加醬油水與香料。

土魠沙西米有點可惜,因為冰到了3-4度後,土魠魚油就固體化了,吃來有如嚼臘,不能發揮魚油的長才,新鮮的直接煮湯,很好吃。

地中海吃法為碳烤後,加上橄欖油,與地中海香料,別有一番滋味。

鰆魚日本網路評價為5星:特別好吃。

值得一提的是京都料理的「西京漬」,就是以京都西京產的味噌來漬鰆魚,再燒烤,此屬於皆適做成西京燒,也是老一輩台灣士紳心中的名菜。

日本吃法要考量魚身柔軟,假如想吃味噌漬,要比其它魚種漬久一些,以求口感與味道濃郁入味。

刺身常用昆布敷布,以增甘味。

或酢漬做成押壽司、鹽燒、照燒、醬煮、蕪蒸、油炸成天麩羅,都稱美味,與同科鯖魚最大差異在於沒有鯖魚的腥臭味,又有特殊的香味,可能造就本屬魚受喜愛的原因。

土魠學名Scomberomoruscommerson,台灣俗名:土魠,英語俗名NarrowbarredSpanishmackerel;日本名:よこしまさわら,漢字寫成「横縞鰆」,意為有橫紋的鰆魚,因為魚體上有橫紋由上而下,非常清楚與其牠馬鮫辨別。

土魠可能為台灣原住民西馬拉亞族語,因為大陸閩南稱「馬鮫」,日本語漢字也寫成「馬鮫」,而南台灣受中央山脈沖刷下來大量森林的浮游生物,所以嘉南平原與澎湖群島都是產地,歷史上老台北人較不熟悉此魚。

每100公克的土魠含有熱量177卡、水分68.6公克、蛋白質20.1公克、脂肪9.7公克、醣0.1公克、礦物質1.5公克、鈣13毫克、磷220毫克、鐵0.8毫克、鈉65毫克、鉀490毫克、維生素A醇12微克、維生素A的效價4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9毫克、維生素B20.35毫克、菸鹼酸9.5毫克等。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為0.87在理想值1~1.5之下,在深海魚中是較低的,Hegsted氏食物升膽固醇指數6.0,所以不容易上升膽固醇;n-6/n-3比為0.1在理想值5以下;維生素E/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為0.6,在理想值0.4以上。

闊腹高麗鰆,學名Scomberomoruskoreanus,台灣常見俗名叫闊腹,因為魚身較大腹便便。

屬於鱸形目、鯖亞目、鯖科、馬鮫魚屬、馬鮫魚屬的條鰭魚。

體長約1.5公尺,體重可達15公斤。

主要分佈在南日本、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溫、熱帶海域。

其體細長、側扁,體背為灰青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灰色斑縱列。

英語俗名Koreanseerfish;日本語名:ヒラサワラ,漢字平鰆、平狹腹;模式產地是韓國,學名命名者岸上博士以韓國為種名。

白腹仔台灣馬鮫學名Scomberomorusguttatus;日本語名:タイワンサワラ,漢字寫成台灣鰆;英文俗名Indo-PacificKingmackerel,台灣俗名白腹仔。

成魚體長約為1.5公尺,但是市場上多數是稚魚就抓上來賣,尤其在自助餐上,橫切,再沾粉油炸,或被當作土魠魚目混珠來賣,或做成魚羹,也稱「土魠魚羹」。

馬鮫日本馬鮫,學名Scomberomorusniphonius;英文俗名JapaneseSpanishmackerel;日本語名:サワラSawara,漢字寫成「鰆」、「狭腹」、「小腹」、「馬鮫魚」,日本語極大部分魚類的字,都是和製漢字,就是日本學了漢字後,依照六書的規則,以魚為左邊部首,右邊則以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方法,來造字。

本科的名「鯖」,就有bluefish(藍色魚)之意。

而屬名「鰆」的字源有二說,春天從近海來到瀬戸内海,春漁之魚,所以寫成「鰆」,另一說為自江戶時代起,因為此魚狹腹、腹小而名。

山口至九州に把30-40公分魚稱:ヤナギ・柳,似柳葉那麼細。

40-50公分稱:サゴシ。

關東把50公分左右,重量1公斤以下的魚,稱:サゴチ;把50公分左右,重量1公斤以上的魚稱:サワラ。

關西則把把50公分左右,重量1公斤以下的魚稱:サゴシ;把50-70公分左右,重量1-2.5公斤的魚,稱:ヤナギ;把70公分,重量2.5公斤以上的魚,才稱:サワラ,所以這也是「出世魚」,也就是隨著於體長大,在市場上易名。

因此在餐廳也會看到不同名稱的鰆魚,因為魚年紀不同,吃法不同。

 稀齒中華馬鮫,學名Scomboromorussinensis;日本語名:沖鰆おきさわら,或稱:ウシサワラUsisawara,漢字寫成牛鰆,神奈川名稱:ハザワラ・クサモチ,和歌山稱:ウチ,長崎稱:イヌザワラ等;英語俗名Chineseseerfish;台灣俗稱「稀齒」,西齒是台灣同音訛傳,錯誤的寫法,因為外型牙齒稀疏狀而名。

魚體長最長記錄2.18公尺,體重80公斤。

由於比較體形碩大,所以稱牛鰆。

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上方具10-12條不規則黑窄橫紋,幼魚則呈點狀。

產地模式是中國,所以是中華料理與中南半島的佳餚。

產地為台灣以南至南海為漁場。

成魚體形可達2公尺,日本人評價為味道次於其它鰆魚。

但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中華料理常用的少數海魚之一。

(本文作者為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瞭解更多人文醫師洪建德可至【website】/【時空旅人的部落格】/【個人臉書】/【人文醫師臉書】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遠見雜誌/天下文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哈佛商業評論/ESG遠見/1號課堂/50+Copyright©1999~2022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9:00~12:30;13:30~17:00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