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首例試管嬰兒今年17歲,是對龍鳳胎!記者解密:他們是這樣誕生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1年1月,貴州省首例試管嬰兒在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誕生。

資料圖

一晃十七年過去了。

貴州第一例試管嬰兒已經成長為高三的學生。

他們是一對龍鳳胎。

這例試管嬰兒的「締造者」郭敬芝經常會想起他們出生的那一刻。

從1999年開始,這位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婦輔助生殖科的醫生,帶領醫療團隊開展了試管嬰兒技術項目的研究,這對龍鳳胎的誕生代表我省現代醫學技術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

隨著技術的成熟,更多的不孕夫婦藉助「試管嬰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從2001年至今,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已經有6000多例、近8000個試管嬰兒出生,試管嬰兒技術應用的成功率臨床妊娠成功率也由當初的10%-20%,達到了現在60%左右。

點燃了生命的希望

郭敏芝。

1978年7月25日,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於英國劍橋。

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

彼時,試管嬰兒對貴州來說,還是一個新鮮的概念。

很多人對這一現代醫學技術並不是很了解,「以為試管嬰兒就是在試管里長大的嬰兒。

郭敬芝在第一次了解到試管嬰兒時,抑制不住的驚喜。

身為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優生遺傳科主任的的她,在工作中接觸了太多不孕不育的病人。

1995年,郭敬芝向醫院提出進行試管嬰兒技術的嘗試。

「那時候,試管嬰兒技術在我國還沒有實現大範圍推廣,技術處於相對封閉階段。

」郭敬芝說,那個時代,人們的觀念相對保守,無論是專業人員還是病人,都對這一新生事物懷著擔憂和疑慮。

此事只好擱置下來。

郭敬芝不是一個執拗的人,但她沒有放棄,繼續逮著機會就向醫院領導做工作。

她說,所有的執拗都是因為太理解沒有孩子人的苦痛和掙扎。

「有的病人一進門,就撲通跪下。

」他們中很多婆媳不和,婚姻破裂,人生的火光被熄滅了。

轉機出現在1999年。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與較早開展試管嬰兒技術的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取得聯繫,開始探索這項技術。

由於條件有限,當時,參與這項技術攻關的研究所團隊包括郭敬芝在內只有3名醫護人員。

在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學習的20天,郭敬芝學習包括精液處理、胚胎培養、胚胎移植等實驗室這一套,臨床醫生黃繪學習臨床這一塊,護士長潘世春則學習護理。

一回貴陽,3名醫護人員立刻參與組建了醫院輔助生殖科(生殖醫學中心前身),見證了生殖醫學中心從原來只有100多平方米的試管嬰兒實驗室發展成了今天3000平方米的兩層樓規模。

2000年1月,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在貴州率先開展試管嬰兒工作。

「當時的條件真是艱苦!」整個操作過程都要一步一步摸索,每個人負責多項工作,比如診斷、手術、答疑解惑等等,都得由郭敬芝她們3人完成。

常常一觀察到病人的排卵跡象,無論白天黑夜,所有人員都得待命。

設備也是一項困難,很多設備國內沒有。

郭敬芝還記得,一次半夜,實驗室里的空氣過濾管爆了,情急之下得知腎臟透析過濾管可以替代,就連夜從貴陽另一家醫院買了一根腎臟透析過濾管,再一路小跑送到實驗室。

首例「試管寶寶」誕生

黃繪(左)與郭敬芝合影。

就在郭敬芝的團隊研究摸索試管嬰兒這一現代醫學技術的時候,張麗(化名)正為治療不孕四處奔波求醫。

因為輸卵管堵塞,她結婚十幾年,到了37歲仍沒有生育。

2000年,經人介紹,張麗來到了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輔助生殖科就診。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我們建議她嘗試試管嬰兒輔助生殖技術。

」那時,試管嬰兒這項技術,知曉率還不高,郭敬芝還記得,當時張麗完全不知道試管嬰兒是怎麼回事。

試管嬰兒手術中,通過監視器內查看胚胎植入情況。

「試管嬰兒一樣要呆在媽媽的肚子裡十個月,因為這個過程的最早階段——卵子和精子相遇是在試管內進行的,才叫做『試管嬰兒』,並不是說嬰兒在試管里長大。

」郭敬芝一遍遍向張麗普及知識。

事實上,試管嬰兒只是採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形成胚胎後植入母體子宮內,之後與正常妊娠並沒有差別。

一度失去信心的張麗在朋友的勸說和醫護人員的鼓舞下,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技術。

根據張麗的病情,郭敬芝的團隊精心為其制定了治療方案。

採用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將優化後的精子和卵子放在一起,讓它們自由「結合」。

不是每個卵子都能受精,也不是每個受精卵都能發育成有活力的胚胎。

因此要從女性體內獲得多個卵子,才能保證有可以移植的胚胎,一般會取幾個到十幾個。

黃繪主任(左)正在植入胚胎。

張麗是幸運的,無論是取卵還是胚胎植入都很順利。

移植後14天,張麗來到醫院檢測血HCG值,結果顯示,成功懷孕。

這一刻,她等得太久了。

「夫妻倆激動得眼淚直流。

」郭敬芝說。

2001年1月13日晚,嘹亮的嬰兒啼哭聲從手術室傳出。

緊接著,另一道「哇……哇……」聲同樣迴蕩在醫院的走廊。

這一對龍鳳胎的體重均在3斤左右。

婦產科醫生立即檢查這對龍鳳胎的體表、心肺功能、呼吸系統等一系列指標。

一切正常。

郭敬芝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好久沒有這麼輕鬆了。

「當時我們都在歡呼,大家都激動得哭了出來。

」當年的輔助生殖科臨床醫生黃繪,現在擔任貴陽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在回想起1月13日那一刻時,依然抑制不住的激動。

她與郭敬芝、潘世春三人幾乎和孩子的媽媽一起參與了生命的孕育。

再過兩個月,貴州首例「試管寶寶」將迎來高考。

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

由於是貴州首例試管嬰兒,這對龍鳳胎也因此被賦予了符號的色彩。

17年來,張麗一家都不願意面對媒體。

「畢竟是第一例,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也很正常。

」郭敬芝說,醫院尊重患者的隱私,避免給對方生活帶來困擾。

「有了孩子,夫婦倆精神頭明顯不一樣了。

「黃繪每年都會對這對龍鳳胎進行電話隨訪,孩子的媽媽說,孩子身體和智力發育狀況都挺好,也很少得病,他們和普通的孩子沒有區別。

一轉眼兩個孩子已經上高三了,哥哥身高長到了1.67米,妹妹身高1.58米,他們至今不知道自己是試管嬰兒。

「這兩個孩子挺讓大人省心的,學習成績都不錯,還是班幹部。

」黃繪說。

「儘管和以往相比,接受試管嬰兒的夫妻越來越多,但大多還是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試管嬰兒。

」在郭敬芝看來,許多試管嬰兒的父母不願透露自己的孩子是試管嬰兒,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父母不願旁人議論他們不能生育,另一方面是因為不想讓孩子長大後遭遇異樣的眼光。

人類胚胎在電子顯微鏡下。

郭敬芝還記得,十年前,她給一對夫妻成功做了試管嬰兒手術。

「在醫院電梯裡我們碰到了,對方裝作不認識我,生怕周圍的人曉得,只有在懷孕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才會來生殖醫學中心找我。

根據相關規定,試管嬰兒出生後一年內,醫院每月要對其家長進行電話隨訪。

有的家庭做完試管嬰兒手術後,便搬了家,還將電話號碼也變更了,如此一來,醫院就沒法聯繫患者。

在郭敬芝剛開始開展試管嬰兒初期,一些人甚至存在這樣的誤解:進行試管嬰兒培育的過程中,精子是不是其父親的?孩子到底是不是我家的?郭敬芝說,聽到這些話,她只能反覆解釋。

「其實,試管嬰兒與普通胎兒最大的不同就是體外受精。

採訪時,貴州都市報記者在生殖醫學中心胚胎實驗室看到,在一個外形酷似小冰箱的培養箱,放著幾個蛋黃大小的透明玻璃皿,玻璃皿里裝有精子和卵子。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小玻璃皿上都標註著父母雙方的名字。

「這是為了避免一方重名引起混淆。

」黃繪說,實際上,這只是辨別方法之一,整個試管嬰兒培育的過程中都有著嚴格的程序。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這些落後的觀念正逐漸更新,每年都有一些試管嬰兒的父母主動抱著孩子來到醫院,看望、感謝中心的醫護人員。

不允許進行性別選擇

這是一支胚胎移植管,就是靠這個移植胚胎到人體內。

在貴州首例試管嬰兒成長的17年間,試管嬰兒技術逐漸走入了老百姓視野,得到了社會的接納、認同。

僅在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就已經有6000多例、近8000個試管嬰兒出生。

這個群體不再特殊。

2016年初,二孩政策全面放開,貴陽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門診比起以前更忙碌。

這其中不乏期盼已久卻受政策限制不敢生的家庭、再婚家庭、失獨家庭。

黃繪明顯感覺到,35歲以上的高齡婦女想做試管嬰兒的在增多,甚至還有50多歲、60多歲來諮詢的,由於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等原因,很多想要二孩的家庭考慮選擇試管嬰兒技術求子。

「2016年生殖中心試管嬰兒做了2500個周期,同比增加了50%,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

這當中,有不少人將試管嬰兒作為生產雙胞胎甚至多胞胎的捷徑。

「為了追求雙胞胎、多胞胎,一些並沒有不孕不育症的人群傾向於試管嬰兒,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們國家是不允許的。

」黃繪說,試管嬰兒是針對不孕不育的一種治療手段,並不是可供選擇的一種懷孕方式。

對於35歲以下,第一次進行試管嬰兒的女性,最多可以將兩枚胚胎植入子宮內,而35歲以上或非首次進行試管嬰兒的女性,最多可以植入三枚胚胎,目前的雙胎妊娠發生率大約為30%左右。

胚胎儲存需要特定環境。

同樣不能迴避的一個事實是,許多做試管嬰兒的夫婦希望能通過試管嬰兒進行性別選擇。

常常有病人跑來生殖中心,很神秘地詢問試管嬰兒能不能做一個男孩。

這樣的請求常常令黃繪很無奈。

事實上,為了選擇胎兒性別而進行檢測,這在我國是不允許的。

「做第三代試管可以選擇性別,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只有當檢測中發現與性別相關疾病時,才有可能考慮性別的選擇。

」黃繪說,我國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開展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貴州省在這方面目前還是個空白,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將於近期在全省率先開展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試管嬰兒技術分為三代,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是將一顆卵子和上萬顆精子放在一起,讓他們自由「結合」,這是針對一般不孕症。

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則是由醫生選擇一顆活力和質量好的精子,用針注射進卵子裡,強行讓其「結合」,而這主要是因為男性因素,比如少精症、弱精症導致不孕。

隨著科學不斷發展,試管嬰兒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稱為「定製寶寶」,這是一種高規格遺傳學手段。

「就是通過植入前基因診斷,將那些能夠明確診斷是單基因遺傳性疾病,進行篩選、排除,讓夫婦有機會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也降低將來罹患家族病史的機濾。

」黃繪說。

珍惜最佳生育時機

手術利用胚胎移植管,將胚胎移植到人體內。

2009年,62歲的郭敬芝退休了。

多年來,郭敬芝隔三岔五都要來生殖醫學中心轉轉,她放不下這裡的一切。

這期間,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輔助生殖技術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這讓郭敬芝感到欣慰。

2010年8月,貴州省首例未成熟卵體外成熟(IVM) 試管嬰兒在醫院誕生。

2008年,生殖中心開始對「凍卵」技術展開研究,4年後,貴州省首例卵子凍存復甦試管嬰兒在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成功誕生。

隨著技術的成熟,更多的不孕夫婦藉助「試管嬰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017年4月14日,44歲的貴陽市民王歡(化名)生下了一個胖小子, 7斤2兩,健康。

王歡覺得這一刀挨得雖然疼,可那天是她這輩子最幸福的一天。

王歡是二婚,結婚後她和丈夫備孕了兩年多還沒動靜。

在醫院檢查,診斷結果為男方患有無精子症。

2016年夫妻倆在黃繪的幫助下,應用試管嬰兒技術,終於懷上了自己的孩子。

10個月的暢暢(化名)虎頭虎腦,臉蛋粉嫩粉嫩的,一會兒好奇地拿著手機點圖標,一會兒又調皮地爬到沙發上,見記者在拍照,乾脆就對著鏡頭揮起小手,模樣非常可愛。

「特別聰明,4個月的時候就一天咿咿呀呀的發出『爸爸爸爸』的聲音!」王歡告訴貴州都市報記者,兒子長得跟他們夫婦一樣,也是個大個頭。

現在才10個月就已經長到80公分,24斤了。

暢暢被他們兩口子當成了手心裡的寶,身邊的人也都知道暢暢是試管嬰兒。

「我覺得試管嬰兒沒有什麼不好,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兒子才來到這個世界,等兒子大一些,我們就會告訴他。

」在王歡眼裡,通過試管嬰兒進行生育並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

工作人員正在對胚胎進行查看。

黃繪說,試管嬰兒技術在貴州已經走過17個年頭,人們從一開始的懷疑、不理解,到如今普遍接受,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這一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現了誤區:以為輔助生殖技術很強大,在該生育的年齡不生,等到年紀大了再去做試管嬰兒。

」黃繪說,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抱有「先拼事業後生孩子」的想法,一再推遲結婚生育時間。

每個月,黃繪及其團隊都會對本月成功受孕的患者進行統計,她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試管嬰兒的臨床妊娠率會降低。

據統計,在該中心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的平均年齡在32至33歲,現臨床妊娠率已經達到50%以上。

但40歲以上的女性臨床妊娠率則明顯下降,而且出生缺陷的風險上升。

「這是因為,女性的卵子質量、數量與其年齡是息息相關的,一旦超過35周歲,其卵巢功能會像拋物線一樣急速下降,這種下降是不可逆的。

」黃繪說,在卵子少、質量差的情況下,即使有「小蝌蚪」游來,成功受精的可能性就會打折扣。

黃繪提醒適齡女性,要珍惜生育的機會,遵從自然規律,到了35歲還沒有孩子的已婚女性,應早點兒去醫院檢查,及時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醫,以免延誤最佳的生育時機。

關於未來,王歡沒有想太多。

暢暢開始學走路了,扶著沙發搖搖晃晃地邁開小腳,即使絆了一下撲倒也不哭鬧,馬上又開心地翻身爬起來。

王歡在一旁看著,自顧自驕傲地笑,眼睛眯在一起。

文圖:記者 王奇 邱凌峰 劉婷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湖北首個第三代試管嬰兒滿月啦

記者黎清 通訊員田娟今天,同濟醫院出生一個試管男嬰小新(化名)滿月了。他的非凡意義在於,他是革命性的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湖北首例。同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專家解釋: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解決的是因女性因素...

看看這些有關輔助生殖的事兒!

看看這些有關輔助生殖的事兒!生育問題是家庭問題一個微觀的展現窗口,身處其中的適育人群都不自覺地成為並參與著整個社會生活模式走向的一個變量。人類對輔助生殖技術的態度也在不斷變化,從歧視到理解,從禁...

去未來生孩子?威海也能冷凍保存生殖細胞了

大眾網威海4月9日訊(記者 宮正) 近日,威海市婦幼保健院與威高新生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強強聯合,創立威海婦幼-威高生殖醫學中心。該中心可進行第一代試管嬰兒涉及的常規體外受精,以及第二代試管嬰兒的卵...

不再談虎色變,眾多不孕家庭選擇做試管嬰兒!

第一代試管嬰兒也稱常規試管嬰兒技術,是為了解決女性因素導致的不孕問題,如輸卵管、內分泌、宮腔問題等而誕生的。這種技術將精子與卵子放在體外共同培養,靠精子和卵子的自由結合來實現受精過程。第二代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