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發現|探秘「試管嬰兒」——來自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的真實影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胚胎

「你看他們發育得多好,多可愛!」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夏邦世指著電腦螢幕上的八細胞胚胎圖片喃喃自語,言語中掩飾不住的喜悅。

IVF-ET,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又稱「試管嬰兒」,是指分別將卵子與精子從人體內取出並在體外受精,發育成胚胎後,再移植回母體子宮內,以達到受孕目的的一種技術。

1978年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Louise brown誕生,迄今為止,每年世界上有數萬名試管嬰兒誕生。

我國1988年首例試管嬰兒誕生,同年首例胚胎贈送試管嬰兒成功。

舟山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成立於2001年4月,同年5月該中心曾進行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的研究,先後開展了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凍融胚胎、選擇性減胎術等技術。

2002年2月舟山市首例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妊娠,此後,舟山市首例冷凍胚胎復甦移植嬰兒、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嬰兒相繼誕生,2005年因醫院整合等諸多因素停止這項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和海島地區不孕不育人群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方便群眾就醫,2014年9月該中心獲得浙江省衛計委批准的試運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標誌著該院輔助生殖技術躋身於省內前列水平,從此告別舟山近10年無「試管嬰兒」技術的歷史。

由於胚胎實驗室是封閉的,進出實驗室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記者在更換衣物和鞋,佩戴手術帽和口罩,反覆清洗肘部以下的區域,經過黏塵墊和風淋才進入實驗室。

胚胎實驗室內光線很暗,因為在胚胎的培育過程中,要全程模擬媽媽的子宮環境,因此實驗室需要保持暗光線。

除了光線,還有溫度、濕度等指標需要嚴格控制,以確保成功的體外受精及最大限度的維持胚胎髮育潛能,獲得最好的胚胎質量,最終提高妊娠率。

當我們還是孩童時,總會好奇地詢問大人自己是怎麼來的,大人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

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走進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探秘生命的藝術。

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曹文麗。

曹文麗和同事在取卵室做術前準備。

曹文麗在超聲波引導下吸出卵泡液,卵泡液被迅速轉移到培養皿中,並通過專用通道送入實驗室。

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夏邦世。

夏邦世坐在顯微鏡前進行ICSI(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授精)的準備工作。

取精室一角。

取精後可通過牆上的通道將精液送進隔壁的實驗室。

「這裡的『小電影』是經過公安機關備案的,」蔣雁介紹。

夏邦世製作輔助工具,「我可以把玻璃管拉成頭髮絲那樣細的小管。

夏邦世提取-196℃的液氮,他必須十二分的小心,人體皮膚接觸液氮會被凍傷且不可逆轉。

蔣雁給試管貼上標籤,「這是一個簡單又細緻嚴謹的工序,我們必須對每一個生命負責!」

精子和卵子肉眼不可見,ICSI(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授精)得在顯微鏡下完成。

夏邦世藉助顯微鏡進行胚胎玻璃化冷凍。

胚胎裝杆後迅速放入液氮中,並做相應的處置,最後將載杆放入液氮罐中對應的位置保存。

將多餘的胚胎冷凍起來,假使第一次胚胎移植失敗,冷凍的胚胎還可以解凍、復甦,做第二次移植。

胚胎冷凍技術讓「睡美人」不再是童話故事。

顯微鏡下,精子拖著長長的尾遊動,像極了小蝌蚪。

授精示範,顯微鏡下,吸取了精子的注射針從卵母細胞9點鐘位置刺入,注入精子。

IVF-ET(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基本過程示意圖。

授精後逐漸發育的受精卵。

科學的解釋是:精子進入卵細胞後,尾部消失,頭部變圓膨大,形成雄原核;次級卵母細胞完成減數第二次分裂後,其細胞核形成雌原核。

雄原核與雌原核接觸,各自的核膜消失、聯合,二性染色體在其後的合子分裂中混合、配對,受孕宣告結束,一個新生命宣告開始。

感到神奇的同時,

更多是對生命的敬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