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專家:醫學界從無此說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上倡導「酸鹼性體質論」的信息漫天飛舞,稱研究表明,「癌症是不能在弱鹼性的人體中形成的,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不管你的情況有多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值到弱鹼性,你的癌症就不會擴散,就會好。

此類難辨真假的所謂健康消息即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轉發,其實關於「酸鹼性體質」的說法由來而久。

不過,也有網友指出這早已被證實是「偽科學」。

真相究竟如何?針對微博中的三種主要觀點,我們邀請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學專家一一進行解讀。

人分酸鹼性體質?

專家解讀:人體有三個調節系統可以進行酸鹼平衡,醫學界從無酸性體質之說。

微博表示,人體體液的pH值處於7.35-7.45的弱鹼狀態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數人由於生活習慣及環境的影響,體液pH值都在7.35以下,他們的身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這些人就是酸性體質者。

其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化學家Otto Warburg博士的話表示,缺氧使正常細胞癌變,而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南方日報記者查詢了解到,江蘇一家生物製品公司的董事長梁雙林,一直自稱是「酸鹼平衡」理論的首創者,提出的時間為2001年。

隨後,一些營養學家也積極宣傳推廣「酸性體質致病論」,將「酸性體質是百病根源」廣而告知。

對此,專家表示,醫學界從無酸性體質之說。

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公共衛生專業博士陳祖輝介紹,人體內微環境的酸鹼度是不同的,不同體液有不同的酸鹼度,且是每天每時動態變化的。

像胃屬於酸性較強的,而小腸、血液組織則屬於鹼性。

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間,而血液的pH值可以達到7.45。

即便是同一種體液,由於環境的不同,酸鹼度也會在一定的範圍浮動。

「個人的作息時間、生活飲食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導致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酸鹼度。

」陳祖輝表示,例如,尿液的正常pH值在5.0到7.0之間,其酸鹼度會受到所吃食物的影響,吃肉、蛋、奶時,pH值會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則會相對偏高一些。

「尿液的酸鹼度是腎臟調節的結果,而且作為被隔離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會影響到人體的機能。

北京中關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蘇明山和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董行運也介紹稱,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體內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含酸的代謝產物(碳酸、乳酸等)和鹼性產物,但人體有三個調節系統可以進行酸鹼平衡,腎臟可以通過尿液排掉多餘的有機酸,呼吸會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體液也會中和酸鹼平衡,所以正常生物體的體液酸鹼度(PH值)總是穩定在一定範圍之內,因此人體的體質不會是酸性的。

酸性體質者易得癌症?

專家解讀:其實是人患病後新陳代謝出了問題,進而導致身體出現酸中毒。

微博指出,癌症都是在酸性體液中生存,如果你的身體是酸的,你就會得癌症,如果是弱鹼的,你就不會得癌症。

如果你已有了癌症,只要你能將身體的值調整到弱鹼性,癌症就會離你而去。

其還引用美國著名營養學家Ragnar Berg博士的說法:「如果想維持健康的身體,每攝取20%的酸性食物,就需要80%的鹼性物質。

「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對此,陳祖輝表示,如果通過食物就能治療癌症,現代一些藉助化療的治療措施早就應該被淘汰掉了,完全沒有那麼簡單的事。

「不可能每天給患者喝點蘇打水,癌症就會不治而愈。

陳祖輝指出,並不是所謂的酸性體質才會得癌症,而是人得了癌症後服用了某種藥物或患有某種疾病會導致酸中毒,加重人體的酸性。

以糖尿病為例,有些患者由於治療不力,血液中的葡萄糖太高,超出了人體的代謝能力,此時會出現大量的酮體(如丙酮酸)。

這些物質呈酸性,如果在體內大量聚集,超出了腎臟的排泄能力後,就會產生酸中毒。

也就是說,是糖尿病沒有得到控制而導致了血液變酸,而非「酸性體質」引發了糖尿病。

「無論是嘔吐、腹瀉、糖尿病還是癌症晚期,都是因為新陳代謝出了問題才導致身體出現酸中毒。

」陳祖輝表示,如果血液pH值低於7.35,出現酸中毒後不加緊治療,很快就會出現生命威脅。

此時,最正確的選擇是趕緊上醫院,進行專業治療。

事實上,人體的消化系統、排泄系統和呼吸系統都能夠精密地控制酸鹼平衡,同時血液中有各類緩衝物質,它們組成了身體內部的酸鹼緩衝系統。

正常生理狀況下,人體有著嚴格的調控機制,血液的pH值都會被嚴格限定在7.35-7.45之間,PH值比這低就是酸中毒,比這高就是鹼中毒。

飲食可以改變人體酸鹼值?

專家解讀:在正常人體內,酸和鹼永遠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不論是什麼食物,吃到胃裡都會變成酸性的。

微博認為,通過飲食可以改變人體的酸鹼值,並分別列出了酸性和鹼性食物表。

對此,專家表示,「酸鹼性體質論」者根據食物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簡單地將食物劃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其實這是一種想當然的劃分方式。

食物確實有酸鹼之分,但一種食物往往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在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之後會產生多種不同化學性質的代謝產物,可能呈酸性、鹼性或者中性。

實際上,在正常人體內,酸和鹼永遠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

不論是什麼食物,吃到胃裡都會變成酸性的,因為胃酸是含0.2%-0.4%鹽酸的強酸。

當食物從胃進入腸道後,又會被鹼性的腸液影響,變成鹼性。

「飲食並不能改變人體血液的酸鹼性,任何食品,既不能引起機體酸鹼平衡的失調,也不能將體內生成的酸性物質轉化為鹼性物質。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徐璧雲指出,過多攝入鹼性物質,將降低胃液酸性,降低胃液殺菌和刺激胃蛋白酶分泌等功能,會引起多種疾病。

如果片面強調大量攝入蔬菜、水果,而攝入糖、脂肪、蛋白質過少,不僅會引起營養不良,而且將導致機體脂肪分解,反而會使酸性物質生成增多,甚至引起代謝性酸中毒。

陳祖輝指出,人的胃口是根據人體內的需求來的,一般身體缺什麼,就會想吃什麼。

人們比較推崇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所謂鹼性的作用。

「健康的飲食應該是均衡的飲食,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的食物都應該適量地合理地攝取,而不必在意什麼酸鹼性。

」陳祖輝建議,要想身體健康,最好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無論食物本身的酸鹼度如何,均衡膳食,平衡搭配,注重食物的多樣性才更有益於健康。

小貼士——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癌最佳方法

國際衛生組織曾提出三個1/3的觀念,即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1/3的癌症如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療的,1/3的癌症可以減輕痛苦、延長壽命。

控制吸菸、限制飲酒、拒絕超重和肥胖、平衡膳食、合理運動,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致癌因素對我們的影響,包括:

1.不吸菸,勸誡別人不吸菸。

吸菸可以導致肺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胃癌等。

2.不酗酒。

過量飲酒可以傷害人的胃腸道和肝臟,導致胃癌和肝癌。

3.不吃高脂、高糖、高熱量飲食。

4.不吃發霉變質的食品。

5.少吃醃製食品。

醃製食品中有較多致癌物質,可以導致消化道惡性腫瘤。

6.避免暴曬,尤其是皮膚白皙的人,減少皮膚癌發生的可能性。

7.經常運動,保持體重在正常範圍內。

8.保持樂觀的情緒,心理精神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腫瘤跟所謂的酸性體質沒有半毛錢關係

昨天咱們討論了飲食並不能改變人的酸鹼體質,今天接著聊一聊飲食的酸鹼度跟疾病的關係。因為很多小夥伴還是在糾結:你說飲食並不能改變體質的酸鹼,但是體質的酸鹼確實跟疾病有關係呀。所以飛鳥覺得有必要來把...

酸鹼體質論,別忽悠人了

曾幾何時,「酸鹼體質論」搞得人心惶惶,因為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鹼體質」造成的,甚至有人將這種說法當做一種「醫學常識」。事實上,現代醫學從來沒有「酸鹼體質」一說,這一「理論」...

還在說酸性體質致癌的,出來,我們聊聊!

酸性體質會致癌、鹼性食物能抗癌、環境污染會讓體質轉酸、癌症患者血液都呈酸性……近年來,「酸性體質」這個概念不斷在「神化」。對於癌症而言,並不是所謂「酸性體質」誘發了腫瘤, 而是腫瘤的生長會導致實...

酸、鹼性體質?就是個徹底的無稽之談!

導讀:近幾年,"人有酸鹼體質之分,只有呈弱鹼性才健康"的養生新說法持續火熱。在出版物和網絡中流行著一種"健康新說"聲稱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禍首都是"酸性體質"這些疾病涵蓋了當前幾乎所有常見病,如高血...

「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的真相是什麼?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體有了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之分,這種所謂的「酸鹼體質論」認為,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很多常見疾病甚至癌症都是由於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內酸度值偏高引起的,而鹼性體質更有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