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鬱結證與脾氣鬱滯證鑑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定義

肝氣鬱結證

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職,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常見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竄痛,婦女月經不調等症狀。

脾氣鬱滯證

凡由飲食停積,或寒濕、濕熱之邪,壅遏中脘,以及情志不暢,肝鬱犯脾,導致脾土壅滯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常見脘腹痞滿脹痛,嘔吐,納差等症狀。

病因

肝氣鬱結證

情志抑鬱,悶悶不樂,憂愁過度,使肝失條達、宣暢,氣機疏泄不及而致肝氣鬱結。

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驚恐、慌亂,亦可導致氣機郁滯。

肝病多與情志有關,肝主調暢氣機,情志所傷多影響肝臟調暢氣機的功能,而變生諸多病變。

脾氣鬱滯證

暴飲暴食,飲食不化,停蓄中脘,壅遏脾氣。

或過食辛辣油膩,釀生濕熱,或外感寒濕,蘊胃呆脾,脾氣鬱滯。

若情志怫鬱,憂思不解,肝失疏泄,脾傷氣結則致氣機郁滯不利,故《醫門補要》說:「善怒多思之體,情志每不暢遂,怒則氣結於肝,思則氣並於脾,一染雜症,則氣之升降失度,必加嘔惡、胸痞、脅脹、煩冤。

病機

肝氣鬱結證

肝為剛髒,性喜條達柔順,主調暢情志,儲藏和調節血量,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若肝木郁滯,橫逆克犯脾胃,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則可導致胃脘痛。

若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為嘔吐。

若肝木氣逆犯脾,肝脾不調,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出現泄瀉,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症。

若肝失條達,肝氣橫逆,循經上攻頭目,亦令頭痛。

若因惱怒或驚駭忿郁等情志因素,致使氣機閉塞,肝氣橫逆,氣逆於上,壅遏元神心竅,而見氣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末厥冷等。

若氣鬱不解,則為氣逆,逆而為疝。

肝氣鬱結證,日久不解,常可氣鬱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證,火邪耗傷陰血,則易導致肝血不足證和肝陰虛證,肝之陰血不足,陰不斂陽,則可出現肝陽上亢證,陽亢風動,肝陽化風,又可引起肝風內動。

若肝血、肝陰不足,也可引發血虛生風和陰虛動風。

總之,肝氣鬱結證,既可以導致肝血虛證和肝陰虛證,又是肝陽上亢證、肝火上炎證和肝風內動證的病理基礎。

肝病又多侵犯他髒,如肝鬱克犯脾土;肝火上侮肺金;肝陰不足常累及腎精虧虛,而致肝腎陰虛;肝血不足,肝失所藏,心失所主,而致心肝血虛等等,其中以肝氣橫逆,延及他髒而常見。

脾氣鬱滯證

脾為濕土,喜燥而惡濕,外感寒濕和內生濕熱均易困遏中土,脾失健運,變生氣滯濕阻水停諸症。

此外,食積、停飲,鬱積中焦,亦導致脾氣鬱滯,氣機不利。

脾氣鬱滯,也更易導致痰飲、食積、水濕等病理產物的形成。

因脾主運化,脾能勝濕,脾氣被困,運化無權,水谷不化精微,反為痰濁、食滯、濕阻。

「濕能傷脾,脾土一虧,百病交作」(《名醫類案》)。

若肝鬱氣滯,克犯脾土,脾失健運,則氣滯濕阻,壅遏脾土,而病發鼓脹、脹滿之證。

肝氣鬱結證,常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即肝木克土,若脾氣壅滯,反侮於肝,使肝失疏泄,即土壅侮木,肝氣鬱結證和脾氣鬱滯證常可互相影響,終致肝鬱脾壅並見的病理轉歸。

鑑別要點

肝氣鬱結證

精神抑鬱,急躁易怒,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痛無定處。

胸悶噯氣,善嘆息,或頸項癭瘤,或癥瘕積聚,或咽部不適,有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礙飲食,或婦女經行腹痛,月經不調,甚則閉經,舌淡苔白,脈弦。

以情志改變,肝經循行部位(胸脅、乳房、少腹)所發生的脹悶疼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為臨床特徵。

脾氣鬱滯證

脘腹痞滿脹悶疼痛,不思飲食,嘔惡欲吐,呃逆噯氣,大便秘結或大便不爽,瀉下物粘滯,便時腹部有脹痛感,苔膩,脈弦或滑。

以脘腹痞滿脹痛、嘔吐、納差、苔膩為臨床特徵。

鑑別分析

肝氣鬱結證和脾氣鬱滯證,均為氣機郁滯的病理表現。

因而具備腹部脹悶疼痛,噯氣,脈弦等共同症狀。

但因病變臟腑不同,故臨床表現各異。

肝氣鬱結證

情志不遂,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運行功能發生障礙而郁滯不行。

因氣之運行及升降出入,貴在通暢,才能環流不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一有郁滯,則升降失職。

若肝經經氣鬱滯,則肝經所循行部位的胸脅、乳房、少腹就會出現脹悶疼痛,且因氣之聚散無常,故走竄攻痛,痛無定處。

因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噯氣。

肝喜條達柔順,肝鬱氣結,失其條達柔順舒暢之性,則精神抑鬱,甚者急躁易怒。

情志不暢,容易導致肝氣鬱結,而肝氣鬱結往往因調節情志的功能失職出現消沉抑鬱的狀態。

因此,情志活動失常既可以導致臟腑疾病,又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

肝氣鬱結,氣機不利,氣行不暢,嘆息則鬱結得以散達,故善嘆息。

肝氣鬱結,氣鬱生痰,痰氣交阻,搏於咽喉,則為梅核氣。

肝氣鬱滯,脈絡不暢,氣鬱痰凝,搏於頸項,則為癭瘤,甚者氣滯血瘀,瘀痰搏結,而腫痛質硬。

肝氣鬱滯,氣病及血,瘀血內結,則可見腹內癥塊。

血瘀為患,沖任失調,則見痛經,經閉,月經不調等症。

舌淡苔白,脈弦為肝鬱之象。

脾氣鬱滯證

多因有形邪氣(食積、水濕、痰飲)和無形氣滯,阻塞中焦,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而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如水濕、痰飲、食積停留中脘,氣滯不行,中焦不能轉輸運化水谷,加重了病理產物的蓄積,故脘腹痞滿脹悶疼痛。

《病機匯論》對積滯腹痛結合病因病機亦做了詳細的說明:「腹痛之病其因有三,曰寒凝氣結食滯而已。

蓋腹中為至陰之地,脾胃大腸小腸居之,胃主盛受而脾主運行,小腸腐熟水谷而大腸傳化糟粕,一或形寒飲冷飽食太甚,憂思過度,皆足以阻其四運之軸,於是乎三焦否塞,升降無權,六府不行出入斯阻而腹痛之證作矣……」脾與胃互為表里,氣滯於脾,胃失和降,受納不及,氣逆於上,故不思飲食,嘔惡欲吐,呃逆噯氣;脾氣鬱滯,氣機不暢,不得宣達,胃失通降,大腸傳導失司,糟粕內停,不能下達,故大便秘結,因而,尤在涇認為便秘是「氣內滯而物不行。

」因水濕、痰飲、食積,內停中焦,下注大腸,則瀉下物粘滯不爽,氣滯腹中,則排便時自覺腹部脹痛。

苔膩,脈弦或滑,為痰濕、水停、食積、氣滯之象。

肝氣鬱結證和脾氣鬱滯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雖然均有腹脹痛,但前者是因肝經經氣不舒,尚兼有胸脅、乳房脹痛的症狀;而脾氣鬱滯證,因實邪壅滯中焦,僅有腹部症狀,即腹痛兼有腹部痞滿的症狀。

二者雖然均有噯氣,因胃失和降使然,但單純的肝氣鬱結證,其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的症狀並不嚴重,而脾氣鬱滯證因脾與胃互為表里,同居中焦,納運相得,升降相因,燥濕相濟等諸多生理聯繫和病理影響,故消化、吸收的功能失調症狀卻很突出,不僅表現為噯氣,還有噁心嘔吐,呃逆(胃氣上逆動膈),受納功能失調的不思飲食及氣滯胃腸、通降失司、糟粕內停的大便秘結等症狀,其消化系統的功能障礙,較之肝氣鬱結證,明顯加重。

但情志因素的增減變化,對於肝氣鬱結證的胸脅、乳房、少腹脹痛以及痛經卻很敏感,若心情愉快,諸痛得減,若惱怒忿悶則諸症加重,而脾氣鬱滯證,往往因食積、濕停而加重症狀。

就病機病勢而言,肝氣鬱結證的主要病機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調,經氣不利,肝失條達柔順之性,甚則氣病及血,氣滯血瘀,沖任不調或氣鬱生痰,痰氣交阻;脾氣鬱滯證的主要病機表現為脾被邪困,失其健運,氣機升降失職,胃失通降,肝脾不調。

二者均為實證,均因氣滯所致,均可有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症狀表現,但肝氣鬱結證的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是肝鬱脾虛的病理轉歸,而脾氣鬱滯證的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是本髒受病,邪氣困脾的病理體現。

肝氣鬱結證,病位在肝,常可影響脾和胃,脾氣鬱滯證,病位主要在脾胃。

肝氣鬱結證和脾氣鬱滯證,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因情志不遂,憂鬱惱怒,突然的精神刺激等情志因素而引發,故有平素精神消沉,悶悶不樂的病史;後者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宿食停積,或寒濕、濕熱之邪內困脾胃,或飲停、濕阻等病理產物蓄積中焦,或肝鬱及脾,肝脾不調等因素,從而形成脾氣壅滯證。

肝氣鬱結證,臨床治療宜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脾氣鬱滯證,治療宜開郁導滯,健脾消積,方用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故《醫旨緒餘》云:「土郁奪之,土郁者,脾郁也,奪者,攘奪之謂也。

……又如腹中窒塞,大滿大實,以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承氣湯下而奪之,是中滿者瀉之於內也,飲食傷脾,痞悶,痰涎日生,以橘半枳術丸;憂思痞結,不思飲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滯湯、消痞丸消而磨之,亦攘之之意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常聽別人說的肝氣鬱結,到底是怎麼回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人似乎都陷入了亞健康的狀態。對於亞健康的解釋,想必不需要小康說明大家都能自行理解。對於亞健康人群,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脾虛濕氣重的人,不過另一種狀態,也屬於...

解密——乳腺癌的中醫治療法

《素問》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生活淡泊質樸,心境平和寧靜,外不受物慾之惑,內不存情慮之擾,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僅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石,很多人卻未真...

肝鬱脾虛的症狀

養生之道網導讀:肝鬱脾虛的症狀,現代人有很多都是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其中的一種就是肝鬱脾虛型亞健康。肝鬱脾虛有哪些症狀?下面一起來看看肝鬱脾虛的症狀。肝鬱脾虛的症狀肝鬱脾虛,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

氣愈系的進階——氣滯,快看,沒準你也有!

各位看官,上周小編連續和您聊了氣的六大作用與氣虛的種種表現,今天小編就和您聊聊另一個當代人易患的氣系疾病——氣滯。孔夫子有云:溫故而知新。小編還是先就什麼是「氣」的問題和各位親溫一下故哈。我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