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啦!孩子身高突增或是性早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據媒體報導,湖南株洲某醫院代謝內分泌科門診接診了20多例性早熟的孩子,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不明原因的真性性早熟,其中最小性早熟的患者僅有4歲。
「一般來說,性早熟的患兒以女孩為多見,約占總患病人數的75%—90%。
大多數的性早熟患兒為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特發性性早熟,約占總患病人數的70%以上,只有約占總患病人數不到30%的患者是男性患者。
」清遠市人民醫院專家表示,家長要定期察看孩子的身體,記錄孩子的身高,計算孩子的生長速度,如發現孩子生長突然加速或生長速率每年超6公分以上,則應帶孩子看兒科或內分泌科醫生,明確有無發生性早熟的可能,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4歲女孩發現「性早熟」
據媒體報導,4歲的妮妮(化名)是一個漂亮、聰明的孩子。
媽媽在給她洗澡時發現她的一側乳房有一個小硬結,用手壓時會感覺到疼痛,立即帶她到醫院檢查。
檢查後發現,妮妮不僅雙側乳房已經開始發育,她的卵巢也已出現卵泡,她被診斷為「性早熟」。
醫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介紹,性早熟是指青春期提早出現,即女性在8歲以前出現性腺增大和第二性徵,或者在10歲之前出現月經;男性在9歲以前發育。
兒童下丘腦主導青春期發育的部位被激活引起的性早熟,稱為中樞性性早熟,也叫真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約占所有性早熟的10%。
經醫生全面檢查後,妮妮被確診為「真性性早熟」。
什麼是兒童性早熟?對此,清遠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彩嫻介紹說,在青春期以前,與年齡不相稱地過早出現第二性徵,並促進體格發育,一般認為女孩在8歲以前出現乳房發育,在10歲以前月經初潮;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並伴有體格的過速發育,稱為性早熟。
據國內調查顯示,我國5—9歲兒童性早熟發生率為1%至3%,大致可分為外周性(假性)和中樞性(真性)兩類,大多患兒屬於假性性早熟。
所謂外周性性早熟,就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體內性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只有第二性徵早現,不具有完整的性發育過程。
而中樞性性早熟,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真正的啟動,不僅有第二性徵的提前出現,同時有性功能的提前發育成熟。
不少家長誤認為,性早熟就只是早發育,只有女孩子會性早熟,男孩子不會。
楊彩嫻分析,其實男孩子同樣會發生性早熟,一樣要重視。
雖然男孩性早熟發病率較女孩子少,但是並不意味著男孩就不會發生性早熟,只是男孩性早熟的表現更加「隱蔽」,容易被忽略。
身材長不高是直接危害
性早熟的普遍表現有哪些?據了解,女孩性早熟主要表現是乳房發育,身高增速,陰毛髮育,一般在乳房開始發育2年後初潮;男孩性早熟主要表現睪丸和陰莖增大,身高突增,陰毛髮育,一般在睪丸開始增大後2年出現變聲和遺精。
在發育過程中,呈現生長速度加快,心理發育與體格發育之間不均衡,促性腺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可有骨齡提前,導致骨骺閉合較早,生長提前停止。
其實,性早熟對於兒童生長發育有很多危害。
性早熟對兒童身心發育均有較大影響,最直接危害就是長不高。
因為兒童性早熟會伴有身高、體重增長加速,最終導致骨骼提前閉合,影響兒童最終身高。
此外,還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危害,如果發生性早熟,將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困惑,會產生難受、不自在的感覺,還可能遭受同伴譏笑,產生自卑心理,不願與人交流和交往。
醫學統計上,對矮小症有3%的說法。
也就是說,如果一百個同齡孩子站隊,那麼個頭排在末三位的,就要懷疑是否有矮小症。
嬰兒在出生之後,第一年身高一般要增長25厘米左右,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生長10—12厘米左右。
在三歲以內,孩子的身高基本上不取決於內分泌,絕大多數跟飲食有關。
有的孩子餵養不當,營養不良就會導致長不高。
家長及時地調理孩子的膳食,隨診觀察一段時間基本上都沒有問題。
不過,這段期間,也有的孩子是因為慢性病或者先天性疾病導致長不高。
而三周歲以上的孩子到青春期之前,身高增長每年不能低於5厘米,大約在5—7厘米之間,這個時間段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就比較多了。
3周歲是孩子身高增長的最關鍵時期。
家長要給孩子合理均衡的營養,進行疾病預防以及看看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的疾病。
這段時間的孩子長不高,有長期餵養不當孩子吸收不好的關係,也有孩子患有先天疾病,影響身體發育,也有孩子長期患有慢性疾病導致。
孩子經常生病就會導致吸收不好,這樣一來也就影響到了身高。
這個期間,影響孩子身高的除了遺傳和營養之外,還有體內的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
在青春期,孩子的身高發育也不能忽視。
按照標準,這段時間孩子的身高應該增長25—28厘米,不過也有些孩子長得比這個標準高,到了30厘米。
當然,也有的孩子青春期之前猛長,青春期增長得就緩慢了。
建議記錄孩子身高變化
據了解,正常的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激素分泌調節在人體內,下丘腦—垂體—性腺三者組成一個完整的重要功能單位,形成一個緊密連接的軸系,為古老內分泌學的三大經典軸系之一,掌管著生殖內分泌的頭等大事。
它具有指導人體的性別分化、促進生長發育和調節生殖內分泌等方方面面重要生理功能。
慣於拋頭露面,並直接推進青春發育的責任者,是性腺(睪丸或卵巢)所分泌的性激素(雄激素或雌激素),但其幕後操縱者,卻是遠遠地躲藏在大腦之內進行遙控的下丘腦。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青春期男性睪丸或女性卵巢所接受的「現在開始大量地合成和分泌性激素」的指令,正是由控制青春發育的高級指揮中心——下丘腦所發布,並經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包括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向性腺轉達。
青春發育初始,下丘腦的活動規律為「晝伏夜出」。
每當兒童熟睡之後,它才開始偷偷摸摸、斷斷續續(脈衝性)地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
下丘腦的這種「行為」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它標誌和宣告了青春發育的正式啟動。
隨著青春發育的進展,下丘腦的功能變得強大起來,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它都正大光明地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楊主任認為,男女之間存在明顯差異,與男性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呈現持續緊張的模式形成鮮明的對照,女性的分泌模式更為複雜,表現出以月經為標誌的明顯的月周期,並在排卵前夕建立起以促進排卵為目的的一過性的正反饋調節機制。
女性月經周期中,正反饋調節機制的建立標誌著女性真正性成熟的來到。
總之,下丘腦—垂體—性腺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上下級關係共同維繫人類兩性的正常生殖功能。
她表示,一般來說,性早熟的患兒以女孩為多見,約占總患病人數的75%—90%。
大多數的性早熟患兒為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特發性性早熟,約占總患病人數的70%以上。
只有約占總患病人數不到30%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其性早熟可以找到明確的病因如顱內腫瘤。
隨著醫療診斷技術水平的提高,偶有以前被診斷為特發性性早熟的患者後來卻被發現存在顱內腫瘤的報導。
這些腫瘤的性質,多為良性,發展緩慢。
儘管堅持定期隨訪並進行了仔細的頭顱影像學檢查,曾有患者在初次就診之後10年,才最終發現腫瘤的存在。
她建議,家長應養成給孩子記成長日誌的習慣,定期察看孩子的身體,記載孩子的身高,計算孩子的生長速度,如發現孩子生長突然加速或生長速率每年超過6公分以上,則應帶孩子看兒科或內分泌科醫生,明確有無發生性早熟的可能,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連結
少食用含激素類食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生長發育也在加速,不少兒童出現不同 程度的早熟。
早熟會導致兒童長大後身高低於正常水平等問題,家長要引起重視,家長要注意也不能讓孩子吃反季節的食物。
飲食不當是造成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原因。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會給孩子吃一些補品,如人參、蜂王漿、雞胚、冬蟲夏草等。
這些營養保健品中含有很多激素,不適合給孩子吃。
含催熟劑的蔬菜水果,含食品添加劑的零食,含激素的肉類等都是導致孩子早熟的因素。
少吃含激素類食物,給孩子吃當季的蔬菜水果。
家長少買一些飲料給孩子,喝白開水就好。
不挑食,均衡營養,以粗糧、米飯為主,肉食為輔,搭配蔬菜水果,孩子的生長發育需要豐富的戶外運動,家長要保證孩子每天有2小時以上的戶外運動時間。
根據給孩子年齡用專用的洗護用品,儘量不要給孩子化妝。
0—3歲用嬰兒洗護用品,3—13歲用兒童洗護用品,注意區分男童和女童。
給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保護孩子遠離一些污染。
孩子上網,家長要注意網絡安全,孩子5歲以上要及時與家長分房睡。
家長要留意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
如身高、體重等,與正常指標進行對比,發現異常,及時看醫生。
牛初乳、蛋白粉、動物脂肪等等食物中可能含有過多的激素,應儘量讓孩子少吃。
另外,雞脖、鴨脖是雞鴨淋巴結集中處,激素含量豐富,應儘量讓孩子少吃。
少吃反季節蔬菜水果。
反季節蔬菜水果多在大棚里生長,在生長過程中使用了某些激素,植物並沒有完全利用,吃了以後就可能促進孩子性早熟。
如果孩子吃的多,身體長得壯,也不要以為這就是好事。
營養過剩容易導致兒童性早熟,飲食應有節制,注意搭配蔬菜水果。
不要亂吃補品。
燕窩、蜂膠等屬於常見的補品,應儘量讓孩子少吃,此外,市場上銷售的兒童用維生素,吃多了也容易使兒童內分泌紊亂,從而導致其性早熟。
大人應注意放好自己的藥物和化妝品,特別是避孕藥和成人用的美白化妝品。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
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
歡迎關注,謝謝。
五大因素引發性早熟,您家寶寶躲開沒?專家說這樣做可以預防!
兒童性早熟是兒科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目前發病率逐年升高。我國兒童性早熟患病率約為0.43%,就診率僅三分之一。性早熟兒童可出現身高和體重過快的增長和骨骼成熟加速,出現骨骺融合較早,影響成年後身高,...
小雞雞太小,別去男科,去內分泌科——生長發育不僅是個子問題
京醫會新媒體記者 張國平 王書芳伍學焱,男,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垂體-性腺研究中心負責人。兼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性腺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