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宮頸糜爛有的時候也會是一種「假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不少女性朋友以往去做婦科體檢時,「一不小心」會被醫生診斷為不同程度的宮頸糜爛,接下來又要開始各種治療,希望不要轉變為宮頸病變。

那麼,正常的宮頸為什麼就糜爛了呢?這個聽起來帶著強烈的畫面感和血腥味的詞到底意味著什麼?任其發展,是不是會演變為宮頸癌?

事實上,隨著醫學的發展、認識的加深,今天醫學界認為宮頸糜爛不是病!不是病!不是病!它就是是宮頸的一種正常生理狀態,和宮頸癌也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

宮頸糜爛的前世今生

宮頸是子宮的外露部分,位於子宮下部,近似圓錐體,長2.5~3cm,上端與子宮體相連,下端深入陰道。

婦科檢查中,醫生通過窺陰器肉眼即可看到宮頸 。

在宮頸口,有一個「鱗柱交界區」,上方(靠近子宮一側)是柱狀上皮,下方(靠近陰道一側)是鱗狀上皮。

育齡期女性在雌激素作用下,柱狀上皮會向下生長,即「柱狀上皮異位」。

而柱狀上皮很薄,下面的血管和間質清晰可見,外觀呈紅色顆粒狀看上去就像組織糜爛一樣。

於是就被草率而「不負責任」地稱為「宮頸糜爛」,並根據「糜爛」面積分為輕、中、重度三類。

其實,它只是看上去像糜爛一樣,而非真正的組織糜爛。

在我國,2008年之前,宮頸糜爛一直作為一種標準的婦科疾病而存在。

《婦產科學》甚至談到它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在其前言中明確表示:要和國際接軌,重視知識更新……不斷更新臨床診斷治療標準。

例如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代。

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內就逐漸開始取消「宮頸糜爛」這一說法,但臨床中有很多醫師仍在沿用。

「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沒有因果關係

許多女性都存在這樣的誤解,認為」宮頸糜爛"會引起宮頸癌,甚至認為其本身就是癌前病變的一種。

其實「宮頸糜爛」和宮頸癌並沒有因果關係,「宮頸糜爛」不會導致宮頸癌,兩者只是在外觀上相近罷了。

我們上文講過了,「宮頸糜爛」其實就是柱狀上皮異位,取代了鱗狀上皮,而其之所以會異位是因為受到雌激素的刺激。

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就會退回宮頸管內。

而宮頸癌是宮頸鱗狀上皮發生異常改變,主要原因是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

也就是說,二者的發生原因和機理是完全不同的。

單純的宮頸糜爛,如不合併HPV感染,並不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

要預防宮頸癌,不必在「宮頸糜爛」上糾結,正確的是做好定期的防癌篩查,如TCT和HPV。

「宮頸糜爛」需要治療嗎

如果TCT及HPV均為陰性,那麼說明此時的「宮頸糜爛」只是生理性的或是輕度炎症造成的,大可不必驚慌,無論是中度還是重度都無需干涉。

只要保證每年都完成TCT及HPV的檢測就行。

不過,由於宮頸上皮相對薄弱的時候可能會出血,表現為白帶有血絲、少量陰道流血、性生活後出血等,因此可能導致感染,引起白帶增多、異味、色黃等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抗感染的藥物或是中藥栓劑治療。

如果TCT及HPV有異常,則應儘早做陰道鏡檢查以明確診斷,之後再根據病理診斷選擇是否需要雷射、LEEP甚至手術治療。

當然,治療之後不能大意,必須要保證定期的複查和隨訪,以免復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