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分型,不收藏起來太可惜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

表現為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徵。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以及混合型共7型,大家一定要記住了!記住你就可以顯擺了!

常見病因

頸椎的退行性變,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慢性勞損,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病因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①椎間盤變性;②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③椎體邊緣骨刺形成;④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⑤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後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並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

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並不十分嚴重,但症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

因其有別於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係,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體位不良的睡眠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

(2)不當的工作姿勢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繡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

(3)不適當的體育鍛鍊正常的體育鍛鍊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

臨床表現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

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噁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係。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徵、腕管綜合徵、肘管綜合徵、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

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

(3)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曾有猝倒發作。

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頸椎有失穩或退變。

椎動脈造影陰性。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6.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

檢查

1.頸椎病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

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 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

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 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

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 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2.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

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

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下:

(1)正位 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

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

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2)側位 ①曲度的改變 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②異常活動度 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③骨贅 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④椎間隙變窄 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 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⑥項韌帶鈣化 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3)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3.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檢查都可提示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

4.CT檢查

CT已用於診斷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等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

此外,由於橫斷層圖像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

故能正確地診斷椎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檢查可診斷。

鑑別診斷

1.神經根型頸椎病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徵、椎管內髓外硬脊膜下腫瘤、椎間孔及其外周的神經纖維瘤、肺尖附近的腫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經痛性肌萎縮、心絞痛、風濕性多肌痛。

2.脊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

3.椎動脈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鑑別,如椎動脈粥樣硬化和發育異常等。

椎動脈造影是最可靠的鑑別方法。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需與食管炎、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難鑑別。

6.頸型頸椎病與慢性頸部軟組織損傷鑑別

因長期低頭工作,頭經常處於前屈的姿勢,使頸椎間盤前方受壓,髓核後移,刺激纖維環及後縱韌帶,從而產生不適症狀。

併發症

1.吞咽障礙

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症狀。

這是由於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2.視力障礙

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

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徵

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

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

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5.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

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

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

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椎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7.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

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這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治療

1.藥物治療

可選擇性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

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

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子,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

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

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2.運動療法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

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

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

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3.牽引治療

「牽引」在過去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但近年來發現,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後,特別是那種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

牽引不但不能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相反牽引拉直了頸椎,反而弱化頸椎生理曲度,故頸椎病應慎用牽引療法。

4.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

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5.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

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6.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

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患者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7.手術治療

嚴重有神經根或脊髓壓迫者,必要時可手術治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自查下症狀 你的頸椎病是不是有這麼嚴重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

睡覺時不枕枕頭能治頸椎病嗎?

以下是我臨床的經驗之談。關於骨科包括脊柱和其他關節的問題我也願意來回答與大家來分享。1、睡覺不枕枕頭只能緩解部分頸部不適症狀。舉例:骨質增生引起的頸椎病,睡覺枕枕頭、不枕枕頭,骨刺依然存在。2、...

頸椎病表現和飲食注意問題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

頸椎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隨著日常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頸椎病這種症狀在生活中病發率越來越高。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