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是道家還是法家?甚至還是個結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稱韓非子或韓子。
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
韓非(?一前233)是先秦法家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韓非子是道家還是法家?甚至還是個結巴?
2020-12-21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爲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被譽爲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爲莊周)。
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卻爲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
韓非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爲秦王所用。
韓非因彈劾上卿姚賈,而招致姚賈報復,遂入獄。
後李斯入獄毒之。
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爲秦國治國經要。
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
韓非子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爲一體。
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爲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爲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司馬遷毫不掩飾地講,「非爲人口吃,不能道說。
」口吃又叫磕巴、結巴,就是說話不利落。
醫學上屬於一種言語障礙症。
司馬遷這裡的「非」,說的是韓非子。
韓非子是個典型的口吃病患者,可就是這個連話也說不連貫的人,愣是一生忙著教人怎麼耍嘴皮子。
《史記》將韓非子與道家的老子放在一起列傳,但最終人們還是據實把他歸到了法家。
像諸子百家的很多領軍人物一樣,韓非的出身也十分高貴(儒家孔子的先世爲商朝王室,春秋宋國貴卿;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墨子先祖亦殷商王室;荀子先祖爲晉六卿之一的中行氏;莊子先祖乃宋國君主宋戴公……)「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
」韓非是韓國王室的貴公子,說具體點,他與當時的諸侯韓王是一母同胞。
依法治國韓非子著作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爲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
韓非子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爲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
(《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爲,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
他認爲,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這是對中國法治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韓非子認爲,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
「勢」,即權勢,政權。
他讚賞慎到所說的「堯爲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爲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法不阿貴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而以韓非爲代表的法家更把它發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即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
《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以法爲教韓非主張以法爲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
(出處《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爲教。
」)韓非的法家思想最偉大的實踐者是秦始皇,秦國的教育制度,便爲法家思想。
以法爲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強思想法制,鞏固中央集權的標誌之一。
法教是與禮教相對立的。
在秦未統一六國時,秦孝公就同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討論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國政權後,便強調以法製取代禮治。
所謂知者作法而賢者更禮(《商君書·更法》)。
他還寫了奏書,陳述明主忠民產於今世,而散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於法(《商君書·慎法》)。
法家思想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指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於道德之意」。
說明韓非思想源於道家,以老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道論與辯證法爲他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人南面之術」尋求哲學基礎。
在《韓非子》一書中,無論是《解老》、《喻老》,還是《主道》、《揚權》、《外儲說右下》、《八經·主道》、《南面》等,所闡述的都是「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本道》)。
韓非以「法、術、勢」皆源自對道家的政治解釋,關注政治與人生。
韓非在《解老》、《喻老》、《主道》、《揚權》諸篇中,都吸取了道家的思想。
韓非思想的根源來自於老子以及《鄭長者》。
韓非子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張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卻愛好「刑名法術」之學,且歸本於『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
韓非總結法家三位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此爲法家之博採衆長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見韓非著作部份篇文內容就佩服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游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了!在韓非死後,當代各國國君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子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繫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爲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強調君主統制權視爲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
韓非子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喻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爲道法家,意味從道家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
道是變化的,天地是變化的,人是變化的,社會是變化的,治理社會的方式方法也是變化的。
但道也有相應的穩定性,這個穩定,就是人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在現實中就是法。
法就是依著道而建立的。
法必須隨時代變化,法必須人人遵守。
因爲認識到萬事萬物的變化,韓非子同老子一樣,也是反傳統的。
韓非子取《老子》『無爲』的思想,《老子》認爲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與方式,只要順著大道即可。
韓非認爲無爲,落實在君王統治上,應該是無論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測與掌握,此觀點還包括施政習慣,統馭方式等,應該陰晴不定,難以掌握。
如此才不會反被臣下駕馭,這也就是申不害的「術」。
韓非子之學成爲法家,又歸本於道家。
其最高理想爲「君無爲,法無不爲」,認爲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爲而天下治。
但其學說過於尊君,爲後世所詬病。
唯物主義韓非子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
他認爲「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
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
」「宇內之物,恃之以成。
」(《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
他認爲,「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
」(《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子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
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韓非子反對「前識」的觀點。
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
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
韓非子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
「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就是實踐。
韓非認爲,不經過實踐(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
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顯學》)。
辯證法韓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
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著,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
」「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爲常。
」(《解老》)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論」的概念。
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啓發作用。
韓非子的政治思想爲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對立統一的矛盾論問題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
韓非不愧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道生法「無爲,而無不爲」「道生法」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韓非子看來,君王應當具備的一項品質便是「爲無爲」,自己表現出「無爲而治」。
韓非子說:君王應如「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
」(《韓非子·大體》)法家三治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羣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勢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但兩者有本質性的區別。
法家說白了就是古代的法西斯主義。
有人給法家洗白,說法家繼承了道家的「無爲而治」的思想所以就不是」大政府「等等;其實,用現代語言來說,道家所追求的是「權力無限小、責任無限小」的政府,而法家追求的是「權力無限大、責任無限小」的政府,所以兩者都提倡遵循「無爲而治」的「道」。
相關焦點
秦統一中國思想基礎:三合一的韓非子與法家的前世今生
在韓非子還沒有真正形成法家的統一思想之前,他們就代表了法家的三種流派:法、術、勢,如何解讀這三種思想流派呢?讓我們來一一分析。
一:商鞅的法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國的轉折就在商鞅的身上,原來的秦國是個怎麼狀況?邊荒蠻夷之國,未處中原富饒之地,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之中,其它六國如何對待秦國,就可以從一句話中看出:六國鄙秦,不與之盟。
這說明秦此時十分的弱小,不受其他國家重視。
爲何師從儒家的韓非子和李斯,最後卻成了法家的大佬呢?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最大。
儒家與法家涇渭分明,儒家強調仁政,而法家強調法治,兩者看起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
然而,翻閱歷史,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戰國末年,法家思想的大佬李斯和韓非子竟然都是儒家思想代表荀子的學生。
那麼,就奇怪了:爲何師從儒家大佬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沒有成爲儒家大佬,反而最後卻成了法家大佬呢?
以韓非爲代表的法家,爲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不管這一整體數目如何,最終形成有影響力的學派只有十幾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夫、名人、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技家等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
在秦代曾經出現過「焚書坑儒」,而在漢代則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罷黜並不意味著除儒家以外的其他各派完全消失,而是選擇儒家作爲封建思想文化的正統。
儒家爲法家背了多少黑鍋:法家思想的反思
儒家提倡「禮治」、「德治」或所謂「人治」,法家則崇尚「以法治國」。
很明顯,法家比儒家更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
他們對近代史以前二千年中國成文法制的影響也可能比儒家更大。
那麼,對於中國今天的法制現代化事業來說,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資源?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裡,那些二千多年前的法家典籍--如《管子》、《商君書》、《韓非子》等--是否還值得重讀?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的主張各是什麼?
在個人的道德理想上,孔子強調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個聖人,做個君子,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道德提升的途徑,是「克己復」禮。
每個人都要嚴格限制自己,而不是要放任欲望,然後才能達到復禮的目的。
第二是道家。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與孔子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觀。
貫通道家儒家法家!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這位?
千萬不能小看這三十多名弟子,個個都是頂尖的高手!因爲他們當中後來有人孕育出了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法家學派!由於孔子早年曾求學於道家思想,自己又創立了儒家思想,弟子們後來孕育了法家思想,這樣一來,我們就除了儒家思想外,還有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需要了解,才能弄清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脈絡。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當別人質疑自己的學說時,孔子並沒有理性地反思自己,他有時會轉移問題,或掩蓋問題,甚至上升到認識上的分歧,甚至對對方人格攻擊,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的表現。
孔子的學術態度還體現在排他性上,當面對異己思想時,孔子不是積極地融合它們,而是主張用政治力量消滅它們。
嚴格來說,張良出自道家,而非儒家
讓張良撿靴子的老人名叫黃石公,是戰國末期道家一脈「黃老之學」的傳承者。
張良所學的大部分都是從黃石公處得來,因此,他可以說是道家一脈的人。
而韓國早期能夠跟上其餘六國的發展步伐是因爲法家的申不害變法,後來又出現一個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
所以,張良早期受法家思想的影響可比儒家來得深。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爲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爲老莊。
法家思想的前世今生
他就是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形成分爲三個階段:1齊魯法家--法家思想初露鋒芒2秦晉法家--法家思想發揚廣大3韓非子-集法家大成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1.齊魯法家--法家學說初露鋒芒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就「禮」而言,齊法家主張「禮、法兼容」。
齊法家在強調「法治」的同時,還重視「禮」「義」的作用。
然後就「刑」而言,齊法家主張「寬刑省禁」。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爲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說在諸子百家當中明確提出統一概念,並爲此堅決執行不惜一切代價的,似乎只有法家。
但是法家在歷史上誕生的較晚,它是諸子百家當中理論體系構建最晚的一個學派。
雖然法家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時期就可以找到,但是相比於其他諸子顯學,法家依然是個後學之輩。
對於法家的起源衆說紛紜,其實一個思想學派的脈絡在最初的發展中本身就不明確。
可以肯定的是,法家最初是從儒家體系當中變化而來。
韓非的法家思想:中央集權封建政權
韓非是先秦法家的總代表。
他繼承、總結了前輩法家包括慎到、吳起、商鞍、申不害等的理論和實踐,加上自己的創造和發展,形成了一套較爲完整的思想體系,爲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提供了理論根據,並在實踐上對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關於韓非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徵,值得我們重視。
「廟」是道教還是佛教的?|道家|儒家|神靈_網易訂閱
2020-08-1615:56:20 來源:只爲音樂狂舉報 「廟」是佛教還是道教的
《韓非子》:《涸澤之蛇》:《內儲說》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稱韓非子或韓子。
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
韓非(?一前233)是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爲《韓非子》,共55篇。
這個中原省份,被秦始皇極度崇拜的聖賢韓非子各種黑,段子還編成...
美國佬眼中的亞洲但我們的老祖宗,甚至是先哲大賢,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也沒少干跟風黑的損事兒。
諸子百家編造各種地域黑的段子無非就是擡高自己所處地方的「身價」,這樣的缺德事在春秋戰國時代也沒少干,而做的最早最出名的便是那時的諸子百家。
著書立說,脣槍舌劍已經不能滿足這些學者專家們互相攻訐的私慾,於是便「使壞」編造各種段子辱罵別國百姓。
霸道如「項羽」的法家,卻因1個字,輸給了溫和如「張良」的儒家
他沒有法家、墨家紅極一時,但是卻一直有其的地位,以至於在後世成爲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之一,甚至一度力壓「道家」。
法家本前途大好,最後卻被儒家吸收,斂去了鋒芒,甚至丟棄了「名字」,成爲後世儒家「治國思想」中的一部分。
實力超羣的法家,何以被儒家「中和吸收」?與儒、法學派特質有關,也與「物極必反」的規律有關。
子夏被認爲是儒家轉向法家的一個源頭,給法家思潮埋下了種子!
子夏當初講學的地方,子夏被認爲是儒家轉向法家的一個源頭,雖然他本人和荀子一樣一直堅守儒家身份與原則,但畢竟給法家思潮埋下了種子。
這是不是暗示了晉才是本來的第一強國。
晉本來就是第一強國,不用暗示。
是亂的一批還是亂的。
魏國爲啥不吃掉皮牢這塊飛地?我倒很費解爲什麼秦國那麼在乎這塊地。
我看了看網上的照片,給人一種扶貧山區的感覺,也許是一個重要的關隘?
集百家大成的荀子、命途迥異的法家「雙傑」:正在《中國》的洪流里...
隨後在荀子的引領和影響下,法家的兩位集大成者登上政治舞台。
韓非子、李斯雖然作爲同門師兄弟,在戰國末年至大秦帝國建立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卻相去甚遠。
韓非子,作爲後世談及法家想起的第一人無疑是才華橫溢、思想卓越,但和助秦國統一六國、後成爲秦國相國的李斯相比,韓非子的一生是被時代辜負的一生。
儒家認爲人性本善,法家認爲人性本惡。
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當明君如文王、武王興起時,百姓就人人心慈好善;而當幽王、厲王這樣的暴君興起時,百姓就個個心狠手辣喜好暴行。
第二種是人有性善有性惡。
堯爲君主時卻有像這樣的壞人;有瞽瞍這樣壞的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好兒子;有紂王這樣的君主,卻也有微子啓、王子比幹這樣的好臣子。
法家精神的現代續造
應該說,歷經兩千年的發展,國家治理的基本命題亘古不移,法家的很多論述跨越歷史長河與當下有諸多「共時性」命題,法家思想流變記錄了治國理政的思想脈絡的交織。
(二)法家精神歷史演進過程 「法家三期說」是由喻中教授首倡的法家思想演變的研究方法。
它將我國古代與近現代法家治理的主張和思維方法用一種內外聯繫的觀點加以闡釋和梳理,以期對現代治理提供「梯子」。
延伸文章資訊
- 1韓非子與老子的思想看上去大相庭徑,其實法家與道家殊途同歸
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
- 2韓非子遵承了老子怎麼樣的法家思想精髓? - 每日頭條
韓非子之學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其最高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 ...
- 3韩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非(約前281年-前233年),為中国战国末期韓國的宗室公子,又稱公子非。思想家,為中國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是法家 ...
- 4韓非之學歸本於黃老析探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老之學即道家之學,但《史記》所指之道家顯然不僅是後來所指的《老子》道家而已, ... 更當注意韓非對另類道家思想之繼承與改造,如此或許才能得其真實面貌。
- 5韓非思想所受道家影響 - 壹讀
按照韓非的理論,道只能為君主所掌握,而道又是獨一無二的,它起著左右和支配一切的作用。因此,道不同於具體事物。《揚權》說:「道不同於萬物,德不同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