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管子》,舊傳管夷吾著。

夷吾,字仲。

春秋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

生年不詳,卒於周襄王七年(西元 ... 聆聽MP3音訊檔: 點此開啟MP3錄音檔 課文教學: 國頌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

  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墇兩原,則刑乃繁;不明鬼神,則陋民不信;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弟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四維   國有四維。

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四順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

  故刑罰不足以恐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課文影音講解! 本課題解: 作者簡介:   《管子》,舊傳管夷吾著。

夷吾,字仲。

春秋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

生年不詳,卒於周襄王七年(西元前六四五年)。

  管子是春秋齊文化的代表人物,少時微賤,後因鮑叔牙的推薦,為齊桓公相。

管子不死公子糾之難,忍幽囚之辱,還事中人之主。

受命於危難之際,善於權衡輕重,轉禍為福;知民心向背,如水流上下。

周東遷後,王室式微、諸侯力征之際,管子以其聰明睿智與卓越才能,對內實行「富國強兵」,對外主張「尊王攘夷」,終能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武力,一匡天下。

卒使齊國成為春秋首霸,維持天下安定的局面,更維護了以人倫為主的華夏文化,不致淪為非禮非義的夷狄之邦,天下後世人民皆受其恩賜。

因此孔子極力稱許其有仁人之功:「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雖孔子深惜管子以功業自滿而小其器,只能佐桓公為霸而非王,然不失為一位通權達變和深明實務的傑出政治思想家。

  《管子》一書,西漢劉向校定為八十六篇,現存七十五篇,其餘十一篇有目無辭。

其書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初期的傑出作品,《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隋書‧經籍志》及《四庫全書》則列之法家,實則於儒家、兵家、農家乃至縱橫家、陰陽家之言無不涉及。

蓋其學說,權衡輕重,致實用為本,以尊君之旨,行順民之術,禮法並行,故能兼容並蓄,不囿於一說。

後代學者,踵繼發揚者眾,為管子學派融會先秦各家理論的總匯,具體展示了管子「富民興教」的藍圖。

先秦諸子多門弟子或賓客、子孫撰定者,不必手著,故《管子》亦非一人之筆,一時之書,然書中論點,自成體系。

書中所載管子相齊的治國學說與事蹟,其內容多與先秦古籍相合,向為研究管子的重要文獻。

書中論敘富國強兵的要務,齊民修政的正則,標本兼治,論卑易行。

劉向謂:「《管子》書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

」誠哉是言! 延伸教材 管仲故事 一、管仲之才:   桓公返齊繼位後,想任鮑叔牙為宰相。

鮑叔牙推辭說:「我只是個庸臣,君王嘉惠於我,使我不挨餓受凍,這是君王對我的恩惠啊!但如果真的要治理國家,則非管仲不可!管仲有五項優點是我所不及的:一、寬惠愛民;二、治國不失綱紀;三、忠信可以外結交於諸侯;四、制訂禮義,使四方效法;五、身穿戰袍,手持鼓槌,站在軍門,使百姓更加勇敢善戰。

」 二、知人善任:   管仲擔任宰相後,並不恃才傲物、大權獨攬。

他說:「外交事務我不如隰朋;農業事務我不如甯戚;軍事事務我不如王子城父;司法事務我不如賓胥無;直言進諫我不如鮑叔牙。

君王想要富國強兵,請用這五個人;至於要成為霸王,請用我來居中管理。

」 三、尊王攘夷   齊桓公三十年,齊國與楚臣屈完定召陵之盟,成就桓公尊王攘夷之業,而管仲為其時之關鍵人物。

當時周天子早已無力統治各諸侯國,這次事件中,管仲責楚不入貢包茅,是不尊王;召王南征不返,楚國責任更大。

於是以天子之命為辭,質問於楚。

雙方雖未兵戎相見,然楚卻應允入貢於周,承認周之天子名義,此可謂「尊王」。

而楚北侵,問鼎中原之野心,亦收遏阻之效,此可謂「攘夷」。

《論語》管子經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p>   或問子產。

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

曰:彼哉!彼哉!問管仲。

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晏列傳史記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

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徵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

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彊於諸侯。

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

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

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

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

夫於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及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

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 問題討論: 本文強調政治要「倉廩實」、「衣食足」,又主張提倡「四維」。

前者注重經濟,後者注重品德,你認為那一樣比較重要?它們的本末先後次第應是如何?試析論之。

何謂「四維」?其意義和效用為何?你認為這四種立國的原則仍能適用於時下的政情嗎? 何謂「四順」?管子為何主張牧民要施行「四順」?「四順」的道理適合現代的民主政治嗎? 管子為何說:「故知予之為取,政之寶也」試闡述此中的真諦。

這三篇短論具有嚴謹的結構形式,頗具論說文的特色,試加以評析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