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心得分享(1)-此品可彰顯佛的智慧跟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譬喻品第三這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三品,譬喻品是法華經正宗分的第二品經文,上一品方便品是正宗分的第一品經文,佛陀為說法華經是三根普披的,所以說種種譬喻令一切眾生開佛 ... chiameiHuang世界歡迎來到chiameiHuang的部落格,本部落格內容皆是chiameiHuang的一些佛學心得心情日記單車心得攝影及DV拍攝心得部分,歡迎指教....也歡迎facebook上以chiameiHuang加入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3172110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心得分享(1)-此品可彰顯佛的智慧跟內涵?佛學論述譬喻品第三這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三品,譬喻品是法華經正宗分的第二品經文,上一品方便品是正宗分的第一品經文,佛陀為說法華經是三根普披的,所以說種種譬喻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正宗分的第二品開始說明一佛乘殊勝的道理,把整個法華經的精要整理成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四個部分,第二品到第十品法師品都是講解開佛知見,第十一品見寶塔品開始是示佛知見,接著就是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此經很有條理的說明佛的法的境界!法華經的開佛知見,從第二品方便品開始佛就說過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無有餘三乘,這對於上根利智有智慧的人來說,一聽就悟到佛的道理,所以第三品一開始佛就替舍利弗受記他要成佛,將來成佛的佛名是華光佛,以表示佛法的上根利根器的第一個就是要有智慧,所以替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受記他將來要成佛;但是這個上根利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那麼上根利智!而中下根器的弟子尚未生起信解的心,所以也就勞煩佛陀講這個火宅喻來說明三乘同歸一佛乘的道理另外為何方便品之後第三品的名稱稱為譬喻品呢?因為從第三品開始佛陀跟佛陀的弟子們開始用種種的譬喻來接引中下根器的修行人,藉著這些譬喻頓入一佛乘的道理!法華經中一共有七個譬喻,第一個就是這一品講的火宅喻,三界如火宅如來慈父欲拔眾生的苦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讓眾生超越火宅苦海,無奈眾生嬉戲於其中,不知出要,佛陀就用種種的善巧方便種種的功德來誘使眾生願意修習出世解脫的善法等到他們都安然出離了火宅以後要給眾生所許的三車的時候佛陀不給這三車而給更殊勝的大白牛車,這三車就是聲聞僻支佛菩薩乘,但是佛給的不是這些小車而給一佛乘更高解脫的大白牛車乘,這是法華經中佛說明他的本願力!接著是信解品講的窮子喻是佛的中根弟子悟到了佛所講的一佛乘的道理說出自己的心得,於是講了一個窮子喻請世尊給他們一個印證,於是佛陀就替這些中根講藥草喻品就在授記品悟到一佛乘的四位弟子摩訶迦葉大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受記他們將來要成佛,這四個中根的弟子都是悟到空性覺性平等智慧的弟子!這時候上中根器的弟子都已經成熟了,剩下下根根器的弟子如來也慈悲也要他們同證佛智,於是佛陀就在化城喻品講了一個化城喻,待得這下根根器的五百名阿羅漢弟子都契悟了一佛乘的道理於是第八品就替這五百弟子授記成佛,佛陀替這五百個下根阿羅漢授記以後!無奈在法華會上還未證三果阿那含跟已證三果阿那含的弟子,佛陀也要度化他們入一佛乘,所以這五百弟子慈悲的把他們的心得講了一個衣珠喻,也令有學無學人都能契悟一佛乘的道理,於是佛陀等他們相信自己身中有一無價牟尼寶珠這個寶珠就是我們最寶貴的佛性也都有所契悟後佛陀在第九品替這些有學無學人授記都將成佛!但是這些都是在佛陀座下正法時期親聞佛法受佛印記都將成佛的弟子;所以佛陀又在第十品講解未來世中的我們如果信解受持這個法華經的人或是以佛法奉為老師的人都稱作法師,替未來世中我們這些業障深重去佛甚遠的將來都能得到見到恆河沙佛陀的功德都能得到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的功德!所以上述說到開佛知見的部分此經說了火宅喻窮子喻藥草雲雨喻化城喻衣珠喻共五個譬喻,從示佛知見的第十一品見寶塔品開始 此經在第十四品安樂行品講了一個髻珠喻來說明此經自性是第一妙寶的殊勝;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講一個醫生喻來說諸佛如來為醫眾生的眾業苦病遠至他國還到本國教令一切眾生依如來教修行服藥速離一切煩惱生死過患!所以本品以譬喻品為名,諸佛如來示佛知見以種種譬喻,欲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中有很多的譬喻乍看之下好像是一個很簡單容易明白的故事,但是裡面包含著甚深的義理,我們修佛的證量看不懂這些字面上背後所隱藏的道理,所幸祖師大德們用他們修行的證量幫我們解出這些譬喻道理背後所隱藏的含義!這也就是這一品所要表達的義理!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在法華會以前,佛陀在很多佛經都有記載著受記很多行菩薩道的弟子將來終將成佛的經文,但是佛陀座下的聲聞弟子們除了阿逸多(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以外都還沒有人得到佛陀的將來成佛的受記;就是為了這個法華會上最後的壓軸經文!所以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長子,佛陀將要替他受記,所以譬喻品的一開始,舍利弗就為了彰顯如來所說的聲聞並非究竟,還要頓入一佛乘的道理,來向佛陀祈請受記!其實一佛出世諸佛護持,在一佛座下隱了他的佛的地位,屈作聲聞弟子,舍利弗過去早已久修善根修菩薩道,所以明白佛的知見,這個時候機緣成熟了,佛陀可以暢所欲言一佛乘的道理,祈請世尊替聲聞們受記,以表聲聞最終還是要歸於一佛乘才是究竟!一方面,舍利弗聞唯有一佛乘沒有二三乘的道法,原來二乘法也不離一佛乘的教法,這正是大乘的方便,所以得未曾有的說明心中的感動跟心得!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聲聞乘為遠離世間的煩惱,行寂靜行,此乃方便之法,蓋以我們眾生自無始以來輾轉六道流浪生死,不知出要,都是因為不喜寂靜行,常於世間遇見種種眷屬愛恨情仇,或遇種種境界起貪嗔癡欲諸想,不知從這些眷屬境界中離世修寂靜行,歸於自性清淨;所以佛設種種方便,教導弟子遠離種種雜染世間行寂靜行!淨土法門也是一樣的,我們眾生心粗境細,無法靜沉諸想降伏種種煩惱習氣,所以彌陀世尊悲憫眾生,假設安立一個西方淨土讓一切眾生往生他國專精修行等到成就了還回本國普度跟自己有緣的眾生;這是諸佛的慈悲跟智慧;因為五濁惡世想要成就並不容易,業障深重,煩惱心重,業緣雜染,諸魔擾亂修行人,想要修行並不容易,<>說:未出輪迴,欲辨圓覺,無有是處!第一.我們的善根不夠,所以無法生於佛時,聽佛講道;生於佛時的殊勝之處就是佛陀善知一切眾生的根性,所以每次一講法就有無量的眾生當場就契悟法要證果!第二.我們跟佛的緣不夠,所以無法生於佛時,受佛教化,成道證果第三.我們的業障跟煩惱心重,所以無法生於佛前;要知道要招感諸佛來應化世間,必須要有眾生的眾善共業成熟了,才能感得一生補處的菩薩下生人間成佛受他的法化!而舍利弗等諸弟子都是過去生善業功德成熟故,招感釋迦牟尼佛捨兜率天下生人間成佛,並且受佛的法化,而佛陀知道娑婆國土的眾生喜歡熱鬧從而在諸眾生中造種種業行,不知出要,所以教令眾生出家,善知寂滅獨處能忍,在山林間靜坐修行禪定思維出世間的智慧,以便出離生死!佛時的諸弟子如此,我們去佛甚遠的佛弟子也必須如此學,總要花些時間離開世間的眷屬到寺院裡去或是自己一個人獨處專修禪定,遠離一切世間的雜染,方得生死解脫入於法性!這是這段經文的第一個義理,又此經第二個義理是--舍利弗明白其實大小二乘都以小乘為基礎,等出離了生死以後才有這個本事進求佛乘!所以佛陀在後面的火宅喻講得很清楚,佛陀(長者)也是先帶眾生(諸子)出離了三界了生死(火宅)以後才跟大家講後面的一佛乘(給大白牛車),這個知見才是佛的知見;但是現在的人都以自己為大乘行者自居,不屑於小乘法,或是有的人只想多聞佛法不肯真修實證,或是只想了解解決世間的問題不肯下功夫去修,眼高手低,這都是跟佛的知見相違背的!就跟佛時有一比丘對佛起了疑惑,說佛陀為何都不跟大家說宇宙人生的起源?我們是如何的墮落?佛陀就跟大家講一個譬喻:就好像有一個人被一支毒箭給射中了,轉眼之間就快要毒發身亡了,旁人要幫他上藥解開他的毒箭之毒,結果這個人不給上藥,他說:我一定要知道是誰射了這支箭?!這支箭上的毒是甚麼?!還有為何會被這支箭射到?!於是旁邊的人都笑他愚痴!佛陀說這個譬喻就是要我們先煩惱解脫先出離分段生死,然後才有多餘的時間來研究一佛乘以及其他種種更深的佛乘道理!何以故?<>上說:[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若世間無此三事,諸佛如來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調伏事及所證法;以諸世間有此三事,諸佛如來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調伏事及所證法],所以佛陀在出家前示現四門,一個是老一個是病一個是死;然後發心出家為替眾生解決這三種事情的苦難跟問題!所以出離生死,是聲聞緣覺乘,但也不離菩薩乘跟一佛乘的悲心跟道理!這部法華經這個地方,舍利弗第一個就表明諸佛一開始教導眾生行小乘的原因跟義理,等到大家都出離生死了才有本事講一佛乘的道理,所以舍利弗說: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其實佛門中的禪宗密宗淨土法門也都是一樣的道理:禪宗的修法是==先離欲寂靜好於阿蘭若處出家清淨的地方,先沉澱自己心當中的煩惱,等煩惱沉下去了,才好開始斷煩惱,去除心中的垃圾,等心中的垃圾清乾淨了,這個身心才能變成一個好的法器,去接受無上的佛法!淨土宗也是一樣,知道在這個娑婆國土裡,沒有一個人是清淨的,就算是寺廟再如何的清淨,還是不如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第一.歷史上有多少次歷經眾生的共業多少寺廟受到刀兵劫的干擾,歷經了好幾個皇帝滅佛,連出家人都被迫還俗招到迫害,想要修行都很困難!第二.光靠我們自己自力的福報是不夠的,我們要穿衣吃飯睡覺很多的障礙,寺院為了大眾要生存不得不坐佛事化緣種種行,來解決吃住的問題,不像西方淨土衣食自然,住的問題也解決!第三.我們心中的業緣不夠清淨,就算真心想要修行,無奈心中三毒未盡,如佛經上說:想要證得初果須沱洹如同截斷四十里寬的瀑流那麼難,所以要想專心一致的斷見思二惑的煩惱,還是要有很好的環境很好的諸善大善知識很好的環境跟助緣,這些都是娑婆國土所欠缺的!第四.我們生不逢佛時,雖然生於佛法末法時期還是有正法的佛法,但是一方面去法甚遠一方面自己的根器不夠一方面自己善根不夠,修行上終究還是有很多的障礙,所以佛陀施設種種方便讓我們有這個業緣可以去更清淨的地方專心修行,所以淨土才會有九品的階段,針對不同善根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佛法!第五.佛法的道理甚深甚遠,博大無邊際,證量甚深無底淵,都要很多的壽命跟時間才有辦法成就,我們娑婆國土的眾生壽命短促,當你還沒有完全了解佛法的大要,就已經大限已到,下輩子又再要重新薰修,加上還有吃飯睡覺為了生活無奈必須要工作,把大好的人身的時間都給浪費光了,就算有百歲的壽命也不夠我們來學殊勝甚深的佛法,所以佛陀慈悲教令大家往生西方淨土,壽命無量,才有無量的時間來薰修佛法!又舍利弗這段經文第二個中心思想是一佛乘也不離開這個小乘的義理,其實四聖諦法有藏教佛的四聖諦通教佛的四聖諦別教佛的四聖諦圓教佛的四聖諦,就算是已經頓入了圓教登地的法身大士還是不離開小乘法所講的四聖諦,這四聖諦都是一心開展出來的,只不過層次不同罷了!所以舍利弗說: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因為以前所學的都是一佛乘的前方便,是重要的地基,地基打穩了一佛乘也會逐漸的成就了!又舍利弗這段經文第三個中心思想是--佛陀不會捨棄一個眾生小乘人可以入一佛乘的機會,等到機緣成熟了,也是會要小乘人迴小向大行菩薩道一佛乘的道理;其實,以禪宗來說,從初發心到成究竟的佛果,都不離開這一心的覺;也就是六即佛的道理,小乘只是相似即佛的一個階段,再深入還有分證即佛跟究竟即佛,所以都是在一佛乘的範疇之內,舍利弗在這段終於明瞭了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這段經文!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或在樹林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段是佛陀講起舍利弗過去生行菩薩道所集一切善根的因緣,佛陀會授舍利弗記,都是因為他過去生就已經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了!所以才會感得現在佛陀要替他授記的因緣!他蒙佛授記的因果有幾點:一.他跟釋迦牟尼佛的因緣很深,如經文中說起佛陀曾在二萬億佛所都教導過舍利弗無上道的道理,所以佛門中最重要的就是講一個緣字,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我們要常常到佛寺親近三寶!現在有很多人都濫用[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就產生了大邪見,以為修行只要在家裡修就好了,幹嘛要到外面的道場去修;或者說:有很多的老修行,家裡的事情不作,到道場裡甚麼事情都作;這都是邪見,都是偏頗!在法的境界來說,家裡是我們煩惱業業障的顯現,你要敦倫盡份;但是作得再多家人還是心無厭足覺得你作的不夠,你只能盡力的作;而外面的三寶道場則是我心當中清淨業緣的展現,道場裡的事情更要去作;要知道我們要去清淨的佛土,要有很多的資糧的!例如,你想去西方淨土,你就要習慣住在道場裡,念佛拜懺誦經打坐聽法作種種的善行,這些都是要去西方淨土習慣西方淨土生活的前方便,如果你連道場裡的這些事情你都不習慣都作不來,你又如何習慣西方淨土的生活呢?!但是我們眾生不懂這個道理,總是無法捨離眾生的情愛知見,趣入諸佛如來出世解脫的知見要知道社會家庭的形成只有兩種:一個是夫妻一個是兒女;夫妻是怨緣,有抱怨有愛怨,無怨是絕對不相聚頭的;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是無債不來;我們的眷屬都是我們不清淨的業緣的呈現,這世界每個家庭沒有一個不是吵吵鬧鬧的神仙老虎狗的;夫妻之間的關係都是因愛而生怨,沒有一個不報怨的,兒女是債你替他作得再多他也是覺得是應該的;這是娑婆世界雜染業緣的結果,你說要度眾生第一個就是要度自己家裡的人,哪有這麼簡單?!在地藏經上地藏菩薩在作光目女等等作人家的女兒,即使有大願力,他的母親都還是度不過,這就是世間雜染的業緣,所以想要出世解脫還是要到外面的三寶道場裡才能成就!所以佛陀在這一段還是要講要出世解脫圓證佛道還是要在諸佛道場裡親近善知識才有辦法成就的!接著佛又說: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一段就是我們無量生死最可悲的地方,三界生死最無奈的就是即便是菩薩都尚有隔陰之迷;像舍利弗一樣過去生中發大願心要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但是到了這一生還是不免隔陰之迷的問題,這就是變易生死;阿羅漢雖然證到偏空涅槃但是仍有變易生死;只有究竟的一佛乘成就佛陀的果位才能去除這個變易生死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佛陀用這一段來講解一佛乘的殊勝!所以佛勸大家往生西方淨土擁有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解決這個隔陰之迷中斷修行進進退退的問題!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西方淨土,因為每個人的緣不同,但是你今天在佛門中結下的緣也是不會白費的,所以要常親近三寶,到寺院裡親近善知識,因為三寶是眾生的良友福田,正如舍利弗一樣即使過去生修菩薩道這輩子忘了但是仍有這個緣受到佛陀的教化,讓他憶起過去生所發的誓願,繼續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國名:離垢。

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旁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

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

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佛法中凡事都講因緣果報的,因為舍利弗過去生中行過菩薩道,感得他這一輩子在佛座下成為佛陀的弟子,也感得了智慧第一的殊勝,所以功不唐捐,得到佛陀的授記,授記他將來要成佛,佛號為華光如來;佛的十個尊號都具足;這都是一步一腳印老實的修行所感得的果報!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這一段是現場的四眾弟子跟八部鬼神天人都替舍利弗能夠被授記將來成佛,而隨喜高興,這是普賢十大願王中的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如來跟諸弟子一起行腳,結果到了一處瓜田,瓜田裡有個老太婆在耕作,這個時候佛陀跟諸弟子們都覺得口渴;於是阿難就跟佛陀說他要幫大家向老婦人化緣幾個瓜幫她種種福報;於世阿難就去找這個老婦人化緣,結果被老婦人臭罵了一頓,連一個瓜都化緣不到,鍛羽而歸;於是佛陀就說:那就請大迦葉去化緣;於是大迦葉就去找這個老婦人化緣,沒想到這個老婦人一看到大迦葉就非常的高興,送了大迦葉很多的瓜,大迦葉還帶著老婦人來向佛陀求取三皈依;阿難就覺得很奇怪,向佛陀請教這是甚麼緣故?佛陀說:過去有兩個修行人,住在偏遠的地方,想要到熱鬧的城市裡去化緣,這個時候經過的路上有一隻死在路上的貓,第一個修行人看到這隻貓心裡就起了一個好嘔心的心念,然後就匆匆忙忙的走過去;另一個修行人從那裡經過看到這個死貓就起了一個憐憫的悲心,他也是從旁邊匆匆忙忙的走過去;這個死貓就是這個婦人的前世,阿難就是這第一個修行人,迦葉就是後面這個修行人;他們兩個都匆匆忙忙的從旁邊經過都沒有作甚麼事;但是僅僅只是小小的一個念頭,這輩子在化緣的時候所受的果報就完全都不一樣了!所以一個修行人都不要小看小小的一個念頭沒有甚麼了不起,果報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為佛陀跟這個老婦人過去生沒有甚麼緣分,而迦葉跟這個老婦人過去生有這一段的緣分,所以才由迦葉作個中間的助緣讓她可以因著迦葉的引見而得到佛陀替她授三皈依的緣分!所以我們不要小看緣跟心念,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心念不同果報懸殊;所以隨喜功德有很大的功德,你隨喜就是結下善緣,不論是果報還是緣的結果都是不可思議的!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善哉!世尊。

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佛陀替舍利弗授記以後,舍利弗仍發大心為大眾請佛幫大家都能授記成佛,這是菩薩發心,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但自己得到授記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授記,這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但是授記是要有條件的,因為舍利弗屬於上根利智的聲聞弟子,佛替他授記是因為他悟到一佛乘的道理,而其他的弟子還不明白一佛乘的道理,所以舍利弗就替大家向佛陀請法,希望佛陀為大家開示,令大眾都能體悟一佛乘的道理以後,也都能得到授記!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在第二品方便品的時候,舍利弗三請佛陀講解法華經一佛乘的道理;佛陀都說:止!止!不復更說!因為一佛乘的道理太深了,難以令人信受,怕眾生因此而謗法華經受罪;另一方面也尊敬尊重法華經,因為此經甚深難說稀有出現,為了讓大眾覺得能聽聞到這個法華經,是多麼難得,不是宿世以來修集無量大乘法的善根是無法聽聞的!所以此段佛陀說:他在講法華經以前都不開示佛陀的本懷就只是講法華經讓一切眾生究竟成佛,其他都只是方便而已;這個原因有兩個:一.一佛乘最少是要修三大僧祇劫才能成就的,怕很多人一聽到就生起害怕退卻之心二.一佛乘要修難修的苦行要忍辱負重怕很多人因此意志退卻三.在場有些修小乘的修行人只想自己自利解脫不想再進趣大乘心志怯弱以為此生已辦不受後有,心生增上慢心,佛陀為了避免這一類的聲聞眾因此輕於究竟的大乘法,所以責令其退座,才開演這個一乘法要現在這些堪信在大乘法善根深厚的弟子都已聚集成熟以後,佛陀才說大乘妙法華經;要知道同樣是佛門弟子,有的人只堅信小乘,到現在還是這樣的,有修小乘的謗大乘教,說大乘法是非佛說;修大乘的也有人說修小乘的只知自利不知進求無上佛道,是焦芽敗種;同樣是佛門因為這樣產生僧團的分裂跟不和合,古今皆然,始終對於同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有很大的傷害;所以佛在法華經上才有此一說!另外一佛乘的道理,甚深難信難解,能說法者易難開示,諸佛世尊有大智慧力,說種種方便,令諸眾生藉由譬喻契悟佛的知見!於是此段佛陀就承前啟後,開始用譬喻來講諸佛一大事因緣的本懷!也就是下面的火宅喻,這個譬喻,都是為了開權顯實,每個譬喻都是有背後的意義,以顯佛的智慧!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這一段[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講的是長者喻!這個長者,就是譬喻是佛!長者,一定是個年事衰老高邁之人,就世間跟出世間的長者義理來說,世間的長者必須具足十種德行,出世間的長者必須具足出生於三世真如實際:一.種姓尊貴:一切種姓當中帝皇皇室的種姓最尊貴,而佛陀修行成道十號尊貴具足二.地位崇高:世間來說必須是輔弼阿衡,而佛陀則是不論是法財還是萬德功德都已圓滿,能給一切眾生安樂無有障礙!三.大富:世間的長者必是福報很大金穀豐饒;而佛陀因為智慧無量,十力雄猛,降伏魔軍降制外道都沒有障礙四.威猛:世間的長者你一見到他,就是尊嚴隆重不肅而成;而佛陀已經具足了一心三智(一切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於一切智威猛無不通達五.智深:以世間的長者而言,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如莊子所說:大勇之人有一把猛劍權謀之劍道法自然之劍勝於一切匹夫之勇;而佛陀於法華經上說他早已成佛,成佛以來在娑婆世界示現從初發心到成就佛道已經示現了八千多次,可見佛陀早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悟,久遠劫以來就已經成就佛的智慧所以說智深六.年蓍:世間的長者來說因為老者有智,所以受到年輕人的敬重;而佛陀則是三業都是依於智而行,日用現成作種種佛事都能運動無過失!七.行淨:以世間的長者而言,白圭無點,行為清淨,而佛陀具足佛的所有威儀,心如大海!八.禮備:世間的長者因為應人對事經驗老到,跟人相處周旋都發之中節沒有障礙;而佛陀久具善行十方大覺所共稱譽九.上歎:一人所敬,連國主上位都尊敬這個長者;而佛陀在五濁惡世甚難稀有之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悟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所以為十方一切大覺世尊共所稱譽十.下歸:四海歸心,具此十德,才堪稱為大長者;而佛陀四教果佛都圓滿的具足所有七種方便四教果佛同歸依止從觀心的角度來說:三世一切佛都從實相當中生出,所以稱為種姓尊貴;又佛陀三惑不起,已著如來衣,稱寂滅忍,所以稱位高;又佛陀三締圓融含藏一切功德,所以稱為大富;又佛陀,正觀之慧已圓滿具足,能降伏一切的愛見,所以稱為威猛;又佛陀中道雙遮雙照觀行圓滿,對於教化眾生以及一切權實智慧明白,所以稱為智深;又佛陀久積善根,能修一切觀行三昧沒有障礙,觀出七方便上,故稱年蓍;又佛陀觀於心性,名為最上定,能令三業無過,故稱為行淨;又佛陀歷緣對境,威儀無失,稱為禮備;又佛陀對於觀行,深信解相,諸佛歡喜,故稱上歎;又佛陀能稱歎一切持法修行的人,所以又稱為上歎;又佛陀堪受十法界天龍四部的供養,故稱為下歸!那麼這個長者呢?他處於國邑聚落,這個國邑聚落代表處所跟地方的大小,國最大,一個國家有很多的城鎮,這些城鎮就是邑,而邑裡有很多聚落;國譬喻是實報莊嚴土,邑譬喻是方便有餘土,聚落譬喻為凡聖同居土;譬喻佛陀以常寂光淨土為本,垂化其他的三土,令此三土眾生都能歸於究竟的常寂光淨土;此段國邑聚落有大長者的意思是說,佛陀三業隨智慧行,稱機施化三土眾生,名稱普聞,德性周遍法界!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這一段是說明佛的諸德具足;其年衰邁,表示年紀很高,表示佛的智德很高,可以博達古今;衰邁,表示佛的斷德,根志純熟所以為邁,能斷衰減一切煩惱無明所以為衰;又如來出現於世已經到了眾生善根成熟所以佛將示現滅度,所以稱為衰邁,又佛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已久遠劫來故稱其年衰邁財富無量,這個財富從三方面來說:一個是多諸珍寶,第二就是多諸田宅,第三是多諸童僕!佛於一切法寶都能稱說自在無礙故,所以佛是一切法王,一切法寶中自性實相為最上珍寶,以能離生死苦得大涅槃故,又佛陀又稱兩足尊福慧皆已具足,出用不窮所以這一段說財富無量,如<>中說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我們一般的眾生不管是在佛門中所修法財功德還是世間的財富都會施而有畏,因為我們的福報不夠,所以財產都是有限量的,如果我們的財富是沒有限量的也會施而無畏;所以佛陀福慧圓滿能施無畏!所以這一段財富無量可以說明佛陀的萬德莊嚴已經究竟圓滿的意思!田可以養命,宅可以棲身安住,所以田表示禪定可以資養般若,宅就是般若自性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田宅表示定慧不二,佛陀已能究竟圓滿奢摩他跟毗婆舍那的止觀之行,以此教化安立眾生沒有障礙顧說多有田宅這個童樸,就是神通妙用都能屈曲順從,為一切諸佛所用;這個神通妙用靈驗是一切眾生所樂欲追尋的,但是眾生為了神通才去修種種觀行,所以這類的眾生是被神通所用;而諸佛如來由於親證一切神通妙用的根本實相,從定慧不二的心當中生出於一切神通妙用自在無礙,所以一切神通妙用宛如童樸為佛所用!又童樸又表一切方便之法,佛陀教化一切眾生萬法明門具足無礙,對於一切方便知見也已具足,和光同塵,應機施教,依實相的智慧教令一切眾生依方便法門,令入實智,所以又說是多童樸!接著下一句: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這一段有三種譬喻,第一個是舍宅喻--其家廣大;第二個是一門喻--唯有一門三個是五百人喻--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舍宅喻來說--其家廣大,眾生被役使的是三界為家,所以又稱為宅三界,或稱三界火宅;對於諸佛如來而言,統攝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三土為宅的眾生同歸於常寂光淨土為家,這個家才是最廣大的;廣就是德披三根十法界依報莊嚴同歸一真法界,所以佛所教化的這個家稱廣,大大而無外,一真法界大而無外故稱大一門譬喻--唯有一門,譬喻佛說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都是為了宣示佛道,令能感的眾生,出生死界,同歸實相一門;正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修種種法門到最後都是要同歸一個常寂光寂滅之門!以念佛法門來說要念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以禪宗來說要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證此法身;以教門來說要大開圓解圓悟實相;以密宗來說要證大威德大手印實相;不管你修任何法門都要入這不二法門--實相無相無不相之門!所以說小乘教以三法印為印;大乘教唯有以一實相為印,這個實相就是不二門,所以此處說唯有一門五百人喻--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這五百人譬喻的是五道的眾生,這個百就是每一道眾生都能生起十法界的心,而每一法界的心都有十如是的作用,所以稱為五百;這五道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道散於這五道每一道都有,如地獄中有獄卒起修羅心制諸罪人;餓鬼有暴戾福報大的鬼管諸餓鬼;畜牲有暴戾福報大的獅虎豺狼吃諸畜牲;人道中也有黑道福報暴戾的修羅人道;天道也有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的修羅道與諸天爭地;所以說五道眾生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一般樓房最下層稱為堂,二樓以上稱為閣;所以這個堂就是指我們這個欲界,閣就是指色界跟無色界;朽就是朽壞,譬喻三界無常,日異朽壞;從我們這個人身來說,堂閣就是指我們的首面,朽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日漸衰老朽壞;牆壁隤落--牆壁就是我們的皮膚,隤落就是逐漸的老化;從法的意義來說牆壁就是譬喻四大,隤落譬喻四大會減損;柱根腐敗,這個柱根就是指我們的命根,腐敗就是危殆不久;從身體來說柱根是我們的腳足,年事衰老這個腳足也跟著顫掉腐壞;梁棟傾危,從身體來說,就是指我們的脊骨,人老了背也駝了,傾垂危險;從另一方面來說,梁棟是指我們的意識,傾危就是遷變不停,最後意識逐漸老化神智不清!這時候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是火起喻!這個能燒起火來譬喻八苦五濁,焚燒舍宅是所感的眾生;三界火宅,都是我們本來是清淨自性的心,八識田中周遭圍繞前七識的我法二執,於是燒起了無明大火妄生十二因緣火宅生滅的果報;又五蘊炙盛是五陰色身之火能燒眾生法身慧命故;舍宅為我們定慧不二的自性,但因從內 心生貪瞋癡三毒,加上身外四不善相生老病死一時相惱,內外夾攻內外毒發,識神所依的身名為舍宅,在眾諸境界上起惡念,火於是從內先發而燒身!所以這八苦都周遍從這四大生起,故說周匝;俱時就是無常;欻然就是忽然,本來沒有而今突然而有,本來沒有諸苦,因為起了無明之火而有,所以稱為欻然火起;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十二因緣都可以還滅;我們眾生的生死都是無明火起順十二生死因緣,才有最後一支的老病死憂悲苦惱愁歎的苦果,流浪生死不休!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這一段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是三十子譬喻,這三十子都是佛子,也就是三乘佛子,十代表聲聞乘,二十代表緣覺乘,三十代表菩薩乘;這個宅就是五陰,表示三界中的三乘的佛子根性都還在五陰舍宅當中,被五陰所遮障無法見到自性實相光明,如天空的烏雲遮覆太陽光明,佛性無法完全朗現!下一段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表示最初長者見火的譬喻,譬喻如來如同長者見到熾然大火,佛用佛眼觀見,所以稱長者見;大火四面起,是長者所見;長者見是能見的心,大火四面起是所觀的境界,也就是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界;這個所觀的境界就是六道眾生的境界,六道眾生造諸有漏業,修善雖得人福果,心起高慢造諸惡業,又輪轉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不覺不知,心起三毒火業力產生八苦交煎苦火,所以又說大火從四面起;這四面就是起淨樂常我的顛倒見,把不淨的當成是清淨的,把三苦八苦交煎當成是樂,把暫時的假相當成是常不知無常;把明明是隨業流轉一切無我當成是永遠不變的我;所以佛教令眾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故說是四面起!佛見眾生顛倒,於是即大驚怖,譬喻如來見眾生故而生起大悲憫心,念於要讓眾生驚恐憂怖於這些四倒見三界火宅五蘊熾盛的危險,所以說驚就是慈心,驚於眾生 處於本來無樂的三界,欲令一切眾生離生死得涅槃樂,怖就是悲心,憂於眾生有苦,欲令眾生於所燒之火宅之門安隱出離拔諸眾苦!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這個所燒之門就是空門,一切法空寂本來無生,火不能燒,諸佛如來三世聖人都以空門出離三界生死火宅,以三界本空,若悟此理即是一法門,不出三界就超越三界,以三界本空不生不滅故!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諸子等都在這個三界火宅中仍樂與著於嬉戲;不知無常大火,正報方面這四大假合之身逐漸無常終歸滅亡,大限來時就要隨業流浪生死;依報方面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隨時都有無常業緣現行種子隨緣受報,何有快樂?!眾生不知,樂著嬉戲,嘻就是著於我法二執見解,戲就是著於愛染為戲;又耽染於常樂我淨見四大顛倒見解,不知無常苦 無我不淨而求出要,名為嘻;把自己的法身慧命尊貴佛性給喪失了稱為戲;沉溺於五欲六塵是嘻,空無所獲是戲;我們眾生就是樂於耽染浪費生命在這些上頭,故稱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不認為有火,稱為不覺;不能知解火是熱法會燒疼痛,稱為不知;不知火熱,就不會思慮到火會傷身,所以稱為不驚;不怕斷命,所以稱為不怖!這一段譬喻眾生不覺五陰八苦,也不知四倒三毒,所以不驚於起惑造業會惑侵法身斷失慧命,自然也就不會怖畏生死三途之苦!從四聖諦來說,不覺得苦,也就不知道要斷集,不驚於自己所做是傷道法,也不害怕失去滅的涅槃之樂!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由於不知四聖諦,所以一時無常大火來逼身,這個身就是五識身,五識通於三受,這三受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所以念念之間都與這三受相應,所以稱為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這個心是第六意識的心,第六識攝於前五識的總成,只有他才能覺知道這前五識的苦苦壞苦行苦都是苦,但是因為六識於前五識所生境起貪嗔癡欲想,果能感因,自然就不會厭患求出離,將來就是感得流浪生死的苦果以五濁來說嘻譬喻是見濁,戲譬喻是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譬喻是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己,是命濁,心不厭患求出意譬喻是劫濁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械,若以几案,從舍出之。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這一段有兩段思惟,是佛欲勸眾生知三界苦尋求出離!所以這一段是勸門,無奈眾生不吃這一套,才有下面這一段[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的誡門;結果勸誡通通無效,因為眾生樂著嘻戲,所以知道眾生喜歡功德利益,而用三車的利誘令一切眾生出離火宅然後以一佛乘教令安住之!這一段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械,若以几案,從舍出之是第一段思惟,思惟甚麼呢?我就是佛,身譬喻佛身佛身有大神通大智慧大願力大無畏十八不共法能荷負化度眾生的力量;手代表智慧,佛能用智慧提拔眾生從愚痴無知入般若自性的佛慧;所以這裡就是說佛因為證到了三昧有斷一切無明煩惱的斷德,所以有大神通力;佛又有智慧的智德,則能替眾生說法令一切眾生得到出世解脫的智慧;從身來說法身不變是如如佛,真如不變十法界皆在真如妙用之中,佛能起一念真如感無不通一切神通妙用無所障礙;從手來說能以始覺之智照於本覺之理,這是智慧佛,能知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緣果報十如之理,教化眾生同歸真如!衣械,是盛花的器具,如淨土經上說:[其國眾生常於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所以衣械譬喻佛的知見,能用無量妙花(法)出離三界苦海;几案,几譬喻為四無所畏,案譬喻十力;所以衣械譬喻佛的知見知是一切種智,見是佛眼;几是小桌,佛仗著四無畏智能出三界;案是多腳的桌子十力是十腳佛能依仗十力出離三界!所以稱為從舍出之!第二段長者的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這個一門,一就是一真法界,一理清淨;門就是正教,就是通往一真之通口!唯有依於正教實相一理才能通往究竟佛果常寂光淨土!狹小,表示雖然教理無量無邊寬廣博大精深,但是實際上,理實在太深了,一真之境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微妙難知,雖說有門,實則無門可入,所以稱為狹門,眾生無法自行依於此理自通這一理實地,所以才說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這個諸子,有兩種,一種是幼稚墮落,常常想的都是五欲嘻戲,故於三界墮落,墮到三途惡道中;另一種是未有所識,譬喻眾生不識一佛乘究竟解脫的道理,佛為其說道,執物不堅,還妄生毀謗,又墮於三途惡道中;所以佛說諸佛子等雖然能於二萬佛所,教令修無上道,但是無奈大乘善根薄弱,雖然佛說完阿含,就用方等般若欲令小乘羅漢迴小向大,但是始終無效,所以才說幼稚;又有另一類的修行人,不識大乘才是究竟道,妄生毀謗,所以稱為無有識者!這個戀著戲處就是還有眾生處於欲界著於五塵的快樂,處於色界著於禪味,處於無色界著於定中,等到這些樂著散失以後還是要墮落到下面五道生死苦惱中,所以稱為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上一段是佛陀世尊用勸門欲令眾生出離生死三界火宅,知三界如火宅,我土本安然,從諸法畢竟空寂,不生不滅之門得以出離,無奈一乘實相太深奧!眾生不懂,且會毀謗!以法門來說,禪宗就是直接了當從中道實相觀,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一路都是用這一個覺去下手,這是最快的,無奈眾生不信,或沒有感應沒有境界就妄生毀謗,不知沒有境界就善境界;真心實相就像尼姑是女的雲本來就在天上那麼自自然然的,所以平常心是道,無奈眾生不知也不信這個是道;總想去追尋神通感應,都在妄想心上去修所以佛隱實顯權,教大家念佛誦經拜懺持咒修種種行,從這些有形相的修行以毒攻毒心沉澱下來了妄想也打失了連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就這樣沒有妄想分別下去,一路到底就能圓成佛智永不退轉!無奈眾生持習慣了這些權巧法門,又不肯放下,就好像跛腳的人醫生治療他為了給他復健,要他持拐杖走路,等到會走了就要連拐杖也要放下;結果這個人還害怕沒了拐杖又不會走了,抓著拐杖不放!法門也是這樣,<>: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非法就是佛教導大家權法!所以這一段佛陀知道眾生要一下子入這個一真實相的窄門並不容易,所以開權顯實!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佛為一切眾生說三界火宅皆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之相,無常大火常在汝邊,如<>中一個故事一樣,有商人趕著一群的羊要到市集中宰殺,這些羊在被趕羊的路上還在那裡一面走一面嘻戲,佛跟佛弟子們看到了,佛就跟弟子們說世間的人也是如此,不知無常大鬼何時而至,不知修善不知修出世解脫道,如同彼羊通往死亡之路不知不覺嘻戲玩鬧! 所以我們眾生也是如此,終日為了毛頭小利的眼前利益,不知修善不知解脫道!所以佛陀教令大家要警醒世間無常!是名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此段是說--眾生不知八苦五濁能燒我們的善根慧命,所以勞佛教令我們應該即時趕緊出離接著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為何佛告訴眾生要速離三界,但一切眾生仍樂著於五欲過患,不肯出離?<>就是誡門(就是佛教誡眾生這三界的真相),無奈眾生認不清楚真相,不知不苦不樂的行苦是苦,也不覺樂是壞苦,遇到了苦受也沒有智慧懂得如何出離這個苦苦,所以勞佛勸誡無奈眾生只顧眼前一時的安逸跟快樂,不知出離解脫道!還謗如來為何要教誡我們出離!所以南閻浮提的眾生堪忍世間一切的苦,把苦具當成是樂具,顛倒知見,勞佛勸誡也沒有用!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不知是火,就是不識八苦交煎五濁惡世能燒善根;不知何者是舍,不知回頭即是岸終日向外馳逐聲色犬馬,六根對於外面六塵境界迷惑造業,不知真正安隱處就是此清淨自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因而喪失法身;不知何者是失就是背覺合塵,失去自性清淨本然;東西走戲就是生死往還東西馳走,淪落六道不知出離,境界中如戲子,演出一幕又一幕不同角色的迷惑生死大戲,由此妄受生死,無出離期;視父而已就是不能順從佛的大教教誨遠離虛妄行寂靜行!這個火就是上面所講的八苦五濁能燒善根,這個不知舍就是眾生不識五陰十八界都是苦器,要知五陰色受想行識都是苦,只要一念無明妄動,就有三細六麤一切境界相都是妄動受苦之相,由三細六麤後這一念本來靈明妙覺湛然不動之靈知靈覺,妄用對境於是妄有六根妄對六塵起了六識等十八界,十八界純一是苦,即便生於色界有諸禪境也是壞苦,生於無色界有諸定境饒你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八萬大劫壽命一盡行苦即至;故此五陰十八界表面上看是舍,其實非舍,真如境中皆是虛妄不實了不可得,何來是舍?!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這是說我們的五陰舍宅已被五濁及三毒大火所燒害;長者及子若還不能一時出去,必被大火所焚燒,所以當設三乘法的方便,讓這三十子(聲聞緣覺菩薩乘根器的弟子),免於這五濁跟三毒的燒害!這一段開始是設立暫時權宜之計的三車譬喻,因為佛思惟到過去諸佛都有用三乘教法來教化眾生先出離生死,再用實教來教引眾生歸於實相;所以佛也尋念方便,用三乘教法來教化眾生!所以佛就隱了一乘實教的教法,改用三乘方便教法,要知道大乘教化是諸佛慈父的使命,令一切眾生都能入出離生死,如果眾生諸子不能出離生死,大乘實教更無法教化,所以佛父設立三乘方便!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這是諸佛順眾生性,因為眾生喜歡離苦得樂,一切眾生都有這種想要離苦得樂的本性,所以他知道三乘不同根性的佛子,各自的喜好樂欲都有所不同,而權巧設立種種法樂珍異玩好,來吸引眾生;例如:佛常在大乘經典中說,信解誦持為人解說某某經典可以得到什麼什麼樣的利益,修持戒法善法會得到甚麼樣遠避災禍的好處,將來可以得到甚麼樣的善果;佛用種種因緣果報的道理教化眾生,令眾生畏懼造惡因,因為未來會招來甚麼樣的苦果;又知道眾生喜歡快樂的果報,而教化重生說作甚麼樣的種種善法,就能讓眾生得到什麼樣的樂果!等到眾生得到人天善果以後,再進趣聲聞緣覺乘,說證真空可以得到涅槃樂;對於菩薩則說六度波羅密可以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將來可以得到諸佛國土黃金為地只有快樂無有眾苦的殊勝;這都是佛知眾生性懼苦喜樂的教化,依眾生對於三乘不同的樂欲,施設三乘的權法!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這一段是諸佛讚歎三車稀有的譬喻,這是如來三轉法輪來先以欲為勾後令入佛智的權巧這三轉為勸轉,示轉,證轉;如佛在鹿野苑三轉法輪,佛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勸轉,欲令想要知道諸心性智慧的利根弟子得到真實利益,此段[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是勸轉,利根的弟子一聽到就想要珍惜稀有難逢的機會,修心聖道,如果不能把握這個機緣就無法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但這種遇見佛法就懂得稀有難逢馬上把握的人並不多,眾生大多是遇到苦楚逼迫難過才會想到要修行;接著佛陀在鹿野苑知道五比丘就只有橋陳如的根性才能聽懂初轉法輪證阿羅漢,所以佛陀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二轉是示轉,示轉是開示要如何去修行的這條路最後趣入成道證果,第二類的人沒有那麼上根利智渴望聽到真理,一聽到真理就知道自己要用甚麼方式去修行,反而都只想著要如何依照這個方法就可以得到真實利益,所以佛陀就告訴弟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本段的[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就是示轉,告訴三乘的修行人你用這個方法,可以得到出世解脫證大涅槃,遊戲就是依照這些方法去作就可以解脫;此段舉個例子來說:實相的境界是無相無不相,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我們一般的眾生一向大都取相分別,要他一下子頓入實相,實在困難,所以佛教眾生種種法門,這些法門有持咒念佛拜懺誦經修種種行,這些法門是屬有相的修持,ㄧ般人依照這些有形有相的方法,一路用功下去到了一心不亂,一樣可以證到禪定,再由禪定發慧,再由有相歸到無相,達到理一心不亂,一樣可以親證實相,這些有形有相的法門就是示轉,給大家一條通往實相的路,最後一樣可以斷生死得解脫,這就是示轉!以三根來說是屬中根器的!隨汝所欲,皆當與汝:這是第三轉的證轉,以佛在鹿野苑第三轉轉法輪的時候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在第三轉法輪的時候,下根器的也都因為信心的關係,感應法門的眾生因為相信佛陀已經證了道法,以信心入門證了道法!例如:淨土法門,上根的人你直接了當跟他講常寂光淨土,心淨則佛土淨,直接就從心地下手,就成就了;對於中根的人,你要跟他說你要持名念佛,要修淨業三福,要佛門中種種的持戒佛行就可以生淨土將來可以成佛,給他希望給他方法他就老實的去作;但是有的人根器沒那麼好,你就要跟他講西方淨土有多麼好多麼清淨莊嚴讓他相信生稀有心從信心下手念佛的名號一心求生一樣可以成就,這就是證轉---相信佛陀所言非假信西方有淨土信這個法們可以得到解脫,從信心門入手,一樣可以斷煩惱證解脫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這一段是說大慈佛陀,依三種佛子不同佛乘的根性,說這三乘有多少的好處(解脫得到福報)玩具(得到殊勝的煩惱解脫法門及感應神通),於是心各勇銳勇猛精進於佛所教導的道法,去惡就善,..眾生就是這樣,知道念佛可以得到生西得到離苦得樂的快樂果報,就高興的去修持;知道誦經可以得到比佈施更殊勝的功德就高興的去誦經;知道持咒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就高興去持咒;也真的得到這些好處,有了好處就更有信心,勇猛精進,最後因為這些法門而得到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出離了生死到達了涅槃的彼岸!這就是爭出火宅!這個適其願故,就是說直接依照各人的心願根器,用相應的教法來教化他,這個是聞慧(四念處);這個心各勇銳就是思慧,因為懂得了法門,要重慮緣真,法門想一遍想兩遍想千萬遍,一直薰修,這個是思慧,這樣就可以成就四正勤;這個互相推排,就是一直推求這四真理,功夫上手了,把見惑給伏下來,再來經歷觀行八諦三十二行,這就是互相,入了修慧,成就了煖頂忍位;競共馳走這個競就是爭取殊勝的道理,是忍法位,趣入苦法忍,馳走就是入了見道位一十六心,速疾見理,分分感應部分涅槃的要理;爭出就是思惟道,爭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最後就是出火宅,證阿羅漢果斷生死證涅槃真空!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這個時候父看到所有的兒子都已經離開了火宅不再有被火宅大火所燒的危險,非常的歡喜,所以這一段是父見諸子免難歡喜的譬喻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四衢道是譬喻四諦觀,苦集滅道都已成就;露地就是譬喻三界思惑已盡,此生已辦不受後有,頓入空性;而坐,就是住在這個果位上已經達到不退位,但是不思進取住果不進!所以諸佛見三乘弟子都證不退位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這一段是諸子索車譬喻,這一個父先所許玩好之具就是道法成熟,可以修無上道的機緣成熟了,請佛賜與先前許我的無上道法更進一步的修持! 下一頁接續--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心得分享(2)--一乘大白牛車chiameiHuang/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超度常識(從經藏福利社的Y...|日誌首頁|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心得...上一篇超度常識(從經藏福利社的YAHOO部落格轉貼過來)...下一篇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心得分享(2)--一乘大白牛車...回應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我的相簿 加我為好友以印光大師開示的內容為我的座右銘: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喫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身在禪宗道場但是我的本懷是以藕益大師的以禪心方式持修淨業以有禪有淨土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為勸修自他的菩薩行為己業,希望有志於修行或期望來生都能往生無量光無量壽佛佛剎的大眾一起勉勵日誌相簿影音 姓名:ChiameiHuang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huangchiamei's新文章佛學論述含早晚課誦連結歡迎大家點閱指教[置頂]2022-07-30晨間團騎新埔箭竹窩涼傘亭大北坑(崇越)2022-07-29中壢返家新竹之新埔遊騎行2022-07-28夜騎蘆竹大古山2022-07-25晨騎羅馬公路一遊紀實2022-07-16~17宜蘭兩日遊2022-07-16~17兩日中壢新竹返家騎行記2022-07-21夜間2p團騎乳姑山(崇越車隊)2022-07-12夜間團騎湖口老街戰車坡土地公廟及OPEN將小七(崇越)2022-07-10晨間團騎後龍往訪記(崇越)2022-07-09三峽鳶山晨間團騎(崇越) huangchiamei'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好友動態 [此功能已終止服務] 累積|今日loading...... 平均分數:0顆星投票人數:0人我要評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