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四種子宮肌瘤的超聲聲像圖特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超聲聲像圖特徵

1. 漿膜下肌瘤

子宮增大,形態失常,漿膜向外呈圓形或半圓形突出,呈弱或中等回聲,局部加壓掃查,動態觀察,瘤體與子宮無分離現象。

CDFI 檢測: 瘤周呈現環狀血流信號,並向瘤體延伸。

漿膜下肌瘤突入子宮兩側闊韌帶稱為闊韌帶肌瘤,常顯示為子宮一側實質性圓形腫物,體積較大,僅一蒂狀與子宮相連,易變性;蒂部彩色血流信號來源於子宮,其彩色血流信號環繞瘤體。

2. 肌壁間肌瘤

多呈低回聲,大小不一,包膜完整,瘤體與宮壁正常肌層間界限清晰,周圍顯示環狀彩色血流信號。

肌瘤較大時,可壓迫和推擠宮腔,使宮腔內膜回聲移位或變形。

3. 黏膜下肌瘤

子宮內膜變形或缺損,內膜下肌層可見低回聲結節突向宮腔,肌瘤完全突入宮腔時,宮腔內顯示實性占位,但肌瘤與宮腔內膜間有裂隙,呈現「宮腔分離征」。

CDFI 檢測:瘤體周邊呈環狀或半環狀血流信號,內部呈條狀血流信號。


4. 肌瘤變性

以玻璃樣變、囊性變、鈣化多見。

玻璃樣變一般多為4 cm 以上的大肌瘤內出現無回聲區, 邊緣不甚清晰,後方回聲增強。

而囊性變則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圓形無回聲區。

肌瘤鈣化表現為強回聲的光團或弧狀光帶,後方伴聲影,絕經後子宮肌瘤多見。

肌瘤局限性脂肪變性可表現為強回聲,但無聲影。

肌瘤紅色變性與妊娠有關,聲像圖表現為液化。

絕經後子宮肌瘤增長迅速,內部回聲不均,邊界不規則應考慮肉瘤變性可能,此類少見。

鑑別診斷

(1)子宮腺肌症:不典型子宮壁間肌瘤超聲診斷時需行多切面掃查,觀察肌瘤的被膜回聲,藉助CDFI 檢測,肌瘤周邊呈現環狀血流信號,有助於子宮腺肌症鑑別。

(2)卵巢實性腫瘤:闊韌帶肌瘤需與卵巢實性腫瘤相鑑別,仔細查找肌瘤蒂部與子宮相連。

若能探查到腫物同側的卵巢可排除卵巢腫瘤的可能。

(3)子宮內膜息肉:完全突入子宮腔內的有蒂黏膜下肌瘤需與子宮內膜息肉相鑑別。

子宮內膜息肉常呈舌形或橢圓形,無被膜,蒂部子宮內膜連續,結節內常見有小無回聲區。

黏膜下肌瘤常成圓形或橢圓形,多為實性回聲,基底部子宮內膜斷開,結節表面在基底部與子宮內膜相延續。

子宮腔超聲造影有助於鑑別診斷。

(4)子宮肥大症:現子宮肥大症為子宮均勻性的增大,並且宮壁的回聲均勻,和周圍的組織有清晰的界限,弓狀血管處的血管呈充盈狀,多見於多產婦或者卵巢功能有障礙的患者。

超聲波檢查不到肌瘤結節。

臨床知識

子宮肌瘤又稱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肌瘤,好發於30 ~ 50 歲的育齡婦女。

由不同類型的子宮肌瘤可表現出月經過多、下腹部包塊或排尿、排便困難等臨床表現。

肌瘤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和結締組織纖維組成,其周圍有由被壓縮的肌纖維所組成的假包膜,較大肌瘤,尤其是帶蒂的漿膜下肌瘤,由於供血不足可造成缺血、壞死產生變性。

常見變性有水腫、玻璃樣變、囊性變、鈣化及脂肪變,少數有紅色變性及肉瘤樣變。

根據子宮肌瘤生長部位,可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


經典病例

患者,女,42歲,常規體檢。

超聲檢查聲像圖顯示:子宮前位,三徑正常,邊界清,子宮內膜欠清。

肌內可見多個低回聲包塊,較大者約1.7cm×1.4cm(前壁)、1.8cm×1.4cm(前壁)、1.9cm×1.4cm(後壁),邊界清,有假包膜,內部回聲均勻,子宮邊界規整。

CDFI探查:較大團塊周圍見半環狀彩色血流信號。

包塊內未見彩色血流信號。

宮腔內可見節育器影像,距宮底約1.5cm。

超聲提示:子宮肌瘤(肌間);宮內節育器,位置正常。

總結點評

超聲診斷子宮肌瘤的符合率高達90% 以上。

二維超聲能清晰顯示肌瘤的部位、大小、數目、肌瘤與子宮內膜及鄰近臟器的關係,CDFI 能顯示肌瘤的血供,為臨床決定治療方案或評判介入治療療效提供了可靠依據。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超聲掌中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今日薦讀!慢性盆腔炎超聲影像特徵

【知識要點】1.概述慢性盆腔炎常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因患者體質差、病程遷延所致,常見的有慢性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輸卵管卵巢囊腫及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