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醫療輻射對患病兒童的影響?「ALARA原則」帶來希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放射科主任鍾玉敏教授(左)在讀片。

醫院供圖。

一些生病的孩子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影像檢查,如何避免或減輕輻射的影響,已進入醫學影像醫生的考慮視野。

記者從近日(21-24日)在上海召開的第17屆亞洲大洋州兒科放射學年會上獲悉,以「ALARA原則」為代表,在上海部分的兒童類醫院已開始在臨床上採用調低輻射劑量等做法,最大限度地讓孩子在接受必要檢查的同時獲得更多保護。

「ALARA原則」又稱輻射防護三原則,是英文「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的縮寫,意指在合理範圍內儘可能的採取低輻射。

該輻射防護三原則包括:輻射實踐正當化、輻射防護最優化、個人劑量控制。

「它並不是說劑量要越低越好,而是要綜合平衡檢查的必要與可能造成的傷害風險,根據個體給出最優化檢查方案。

」本次大會執行主席、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放射科主任鍾玉敏教授告訴記者。

兒童醫學中心已將「ALARA原則」應用於臨床影像檢查。

比如,在兒童接受腦部CT檢查時,醫護人員會考慮保護兒童的腹盆腔、甲狀腺等部位;在CT劑量的選擇上,會根據兒童的體重、年齡等,綜合具體疾病情況,制定出個性化放射方案。

鍾玉敏教授稱,這一理念與做法的進步首先得益於技術的進步,醫學影像設備的更新疊代讓醫生可以實踐「ALARA原則」。

影像檢查設備的升級,也支撐著臨床診斷的飛躍。

本次大會以「先天性畸形及腫瘤影像再認識」為主題,細分心胸、神經、腹部、骨骼肌肉、胎兒、超聲、泌尿生殖、核醫學部分展開新技術、新理論探討,就是因為醫學影像設備的進步,讓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更為深入,用專家的話說就是,「原本通過胸片看不見的疾病,如今通過CT看得十分清楚了;原本通過CT能看清的疾病,現在結合CT、核磁共振等,還能進一步看到疾病的分期、功能改變等。

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為例,每年僅用於兒童心臟疾病的檢查,要完成近3000例的CT、1000例左右的核磁共振。

如今,CT、核磁共振、超聲波等醫學影像設備已全面介入兒童疾病的早期發現、診斷、治療、康復等環節。

隨著技術的進步,胎兒核磁共振、胎兒心臟超聲波等新技術,還實現了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就能通過醫學影像檢查,早期排查一些疾病。

針對家長關心的醫學檢查的輻射影響,專家提醒,不能因為懼怕輻射而影響治療,耽誤病情。

「其實,兒童胸部攝片的射線量僅為0.02毫西伏。

超聲和磁共振是完全沒有輻射的,但這兩種檢查不能適用所有情況。

」鍾玉敏教授稱,當患兒必須接受檢查時,要儘量配合醫生,確保一次完成檢查,以避免反覆檢查而增加的射線量。

本次大會由亞洲大洋洲兒科放射學協會(AOSPR)主辦、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承辦。

這是亞洲地區小兒放射影像學科的盛會,今年的參會總人數近300人次,外籍註冊人數62人,為歷屆之最。

AOSPR現任主席溫迪·萊姆(Wendy Lam)、前任主席大衛·斯特靈(David Stringer),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巴西、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的兒科放射專家與會。

認識生活中的輻射,兒童更易受二手菸輻射影響

文/鍾玉敏

「射線」是一個讓普通人多少感到有點恐懼的名詞。

在臨床中,不少家長對孩子是否會受到輻射影響感到焦慮。

那麼,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到底有多少輻射?輻射是怎樣影響健康的?嬰幼兒是否更易受輻射影響?如何科學防輻射?

其實,輻射原來就存在於自然界,我們俗稱的「射線」,學名叫輻射。

輻射存在於整個宇宙空間,宇宙射線、放射性氡氣、核燃料、X光、岩石及土壤中各种放射性物質、家用電器等都有輻射。

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

一定量的電離輻射會引起基因或分子結構變異,破壞器官組織,對人體造成傷害。

日常生活中,電離輻射包括:家庭裝修的大理石、花崗石;機場、地鐵行李安檢儀;乘飛機到達高空;醫院的放射檢查等。

還有一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時常接觸、但不太了解的,比如漂亮新奇的夜光手錶、夜光礦燈、鑲有某些寶石的首飾,甚至香菸中也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質釙210。

那麼身處輻射中,我們會不會生病呢?其實,人們在生活中一直暴露於天然的輻射環境中,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中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甚至人體內也有相當量的放射性元素。

研究顯示,天然本底輻射導致的個人年輻射量通常在每年1-10毫西伏,全球平均為每人每年2.4毫西伏,我國平均為3.1毫西伏。

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天然本底輻射水平對健康沒有影響。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標準,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伏,即人體每接受1000毫西伏的輻射劑量,只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

當受到1000-2000毫西伏照射時,人體會受到明顯損傷,感到疲勞、嘔吐、食慾減退等;只有當受到2000-4000毫西伏照射時,人體會發生嚴重的射線疾病,如骨骼和骨密度遭到破壞,並伴有內出血、腹瀉等症狀,體弱者可能死亡;當受到大於4000毫西伏照射劑量時,將直接導致死亡。

相對於電離輻射,電磁輻射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各種電器、電子設備、移動通訊設備等裝置,只要處於操作狀態,周圍就會存在電磁輻射。

人們熟知的微波爐、手機、高壓線、電腦產生的輻射就屬於這一類。

電磁輻射到底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影響,學術界還沒定論。

但就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展開的全球迄今最大規模的手機安全研究顯示,使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沒有明顯關係。

雖然電磁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尚無定論,但做好輻射防護也是必須的。

當人們面臨電離輻射時,比較熟知的防護方法有:遠離輻射較高的地區;進入放射性污染嚴重的地區時用手帕、毛巾捂住口鼻,減少放射性物質吸入;穿戴帽子、眼鏡、手套等有助於減少體表放射性污染。

要特別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和食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引起的輻射污染被人們忽視,比如,年輕人喜歡螢光閃亮的飾品,大量吸菸以及二手菸也會使周圍的人受到輻射污染,長時間看電視、看電腦、打遊戲等都會增加人體接受輻射劑量。

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對兒童的輻射影響更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比如,中國有1.8億15歲以下兒童深受二手菸影響,香菸點燃後產生煙氣,煙氣中包含了大量的微小粒子,釙210和鉛210喜歡附著在這些微粒上,從而進入到人體的呼吸系統中。

人的呼吸系統由氣管和肺等器官組成。

釙210會聚集在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泡的分叉處,成為核輻射「熱點」,持續危害人體健康。

二手菸對孩子的輻射影響遠遠超出本底輻射和醫學檢查。

因此,不在公共場所,特別是有嬰幼兒在場的地方吸菸,可以有效減少輻射對孩子的影響。

此外,還有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減少輻射影響。

首先,多讓孩子參加戶外運動或體育鍛鍊,以替代長時間坐在電腦或遊戲機前,這不僅可以增強體質,也是預防電磁輻射的有效途徑。

其次,外出回家先洗手、洗澡,做好個人衛生,這不僅可以防止病從口入,還能洗掉附著在衣物、皮膚上的放射性污染。

第三,倡導低碳生活,各種家用設備在暫停使用時,關閉電源,不要讓它們處於待機狀態。

雖然它們只產生微弱的電磁場,但長時間也會產生輻射積累。

(作者系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放射科主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要拍X光片?如何減少X光輻射傷害

孩子生病了去醫院時,如果醫生說需要去放射科做檢查,拍X光片、胸透或者CT什麼的,大部分家長都會開始擔心輻射對孩子的傷害。這是人之常情,因為X光這類電離輻射,的確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比操心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