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臟疾病還是「心」的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醫療實踐證明,心理應激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引發心律失常者臨床上十分常見,如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大多與心理因素有關,然而,對這種心律失常的防治長期以來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

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應用於慢性心律失常只能減輕症狀或緩解病情,不僅不能改善患者的預後,反而會因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而增加患者病死率。

因此,由心理應激引發的心律失常不可貿然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來治療,否則有害無益。

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是因為人有一個複雜的大腦皮質,會產生許多複雜的對應機制和心理反應。

大腦皮質有一個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通道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密切相關,在心理應激、負性事件(如與別人激烈衝突、公開受辱、離異、喪親、生意失敗、股票暴跌等)時可導致各種心律失常。

幾年前,有一個心理應激與猝死相關性研究顯示,失去親人後心臟性猝死率明顯升髙。

Reich在一項研究中發現,117例惡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倖存者中,21例並無器質性心臟病,其中18例與負性事件有關。

另一組對潛在性惡性心律失常安裝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患者的回顧性監測發現,惡性心律失常放電高峰(除顫)多發生在恐懼及焦慮等心理應激狀態時。

調查發現,與其他心理因素相比,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與心律失常的關係更為密切。

在心內科就診的心律失常患者,有些患者病程幾年甚至幾十年總是治不好,經相關檢查也未發現有明顯器質性疾病,但這些患者胸悶、心悸等症狀明顯,經仔細了解後發現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或抑鬱狀態,而患者對自己的這種情況普遍缺乏認識,醫師提示也難以接受,但經抗焦慮、抗抑鬱藥物(如氟西汀)治療後,心律失常明顯減少,胸悶、心悸等症狀隨之獲得改善。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青少年因患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就診的人數日益增多,其中大部分是高中學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甚至小學生。

這類人群經臨床觀察和相關檢査並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疾病,其發病因素主要與競爭激烈的學業、就業和家庭壓力有關,小學生則由於課外作業過多,剝奪了他們的休息、睡眠和文體活動時間。

就診時當告知並無器質性心臟疾病的患者不需吃藥,並告知需調整作息時間及減輕壓力,並進行心理疏導。

在之後的隨訪中發現,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隨即減少甚至消失。

另外,A型性格是誘發心律失常的一個重要因素。

A型性格的人事業心強,易激動、憤怒、好爭,這種過度應激情緒與行為被稱之為「病態性格」。

由於A型性格的人對環境應激刺激具有強烈的變態神經反應,交感神經易高度興奮,使兒茶酚胺大量分泌和釋放、心肌電活動處於不穩定狀態而誘發各種心律失常,甚至突發惡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Mittlemen對心理應激的嚴重程度作定量分析為7個等級:1級,安靜;2級,忙亂;3級,不高興;4級,中度爭吵,音量已提高;5級,大聲爭吵,聲音極大,緊握拳頭;6級,極度憤怒,拍桌子,幾乎失去控制;7級,狂怒,完全失去控制,亂扔東西,傷害自己或他人。

凡2級以上的應激可稱為有害的心理應激,5級以上的激怒可引起嚴重心律失常。

由心理應激引起的心律失常屬於功能性疾病,一般經過相關檢查及嚴格的評估後進行心理治療及調整生活方式等措施,心律失常多可獲得改善或消失,部分患者需應用抗焦慮、抗抑鬱藥物(少年兒童除外)與β-阻滯劑等治療。

但心理應激引發的心律失常其發病機制比較複雜,有些患者往往是心理、病理、生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即有些心理障礙與生理功能失調和軀體疾病共存並互相影響。

因此,患有複雜或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必須由醫師尋找原因, 排除器質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不可輕易下心理應激性心律失常的結論,以免延誤治療帶來的不良後果。

對心理應激性心律失常,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當一個人處於心理充實、安寧、和諧的良性心理狀態時,人體就會產生許多種能強身健體的激素,其中作用最強的是β-內啡肽,它使人產生愉悅效應的能力是嗎啡的5~6倍。

對症狀比較明顯和心理干預效果不明顯的患者,則需要由心內科、精神科醫師聯合治療

實踐證明,抗焦慮、抗抑鬱藥物不但能調整精神障礙,緩解胸悶、心悸等症狀,還有直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當然,對有器質性心臟病伴心理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患者,心臟病的基礎治療也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Reich P,DeSilva RA,Lown B,et.al.Acute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preceding life-threaten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J].JAMA,1981,246(3):233-235.

[2]Langkafel M. senifw. Diagnosis of funetional heart complaints from the psyehosomatic viewpoint [J]. J herz. 2000,25(2);107-113.

[3] Culic V, Eterovic D, Miric D, et al. Triggering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meterologic and emotional stress [J]. Am J Epidemiol, 2004, 160(11): 1047-105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心理因素也和耳鳴有關

生活節促越來越快,衣食住行也越來越好,生活品質也越來越高。同時我們的學習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身體素質未必會越來越好。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聽到有人訴苦耳朵嗡嗡響即耳鳴。耳鳴在快節湊的今天已作為一個...

心臟病?別自己嚇自己!

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呼吸費力,胸悶,並全身發抖。一個念頭湧上他的腦海:「我是不是馬上就要死了?」立刻打120急救,可到了醫院,這些症狀神奇地消失了。檢查心臟等重要器官,一切正常。他究竟得了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