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抑鬱症:多方法協同治療 足量足療程防復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網財經3月19日訊 近日,瑞輝在京召開為期三天的 「輝瑞中樞神經峰會」。

作為中樞神經領域高規格的學術盛會,來自國內外的數百位中樞神經領域權威專家,共同針對抑鬱症、焦慮障礙、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最新診療觀念、研究新進展及臨床管理等方面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多方法協同治療抑鬱症 藥物選擇重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約為11%。

從疾病負擔看,目前抑鬱症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冠心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

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抑鬱症發病率高達5%~6%。

另據一項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抑鬱焦慮患者已達9000萬人。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李凌江教授指出,「抑鬱症給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困擾,嚴重者會出現自殺想法和行為。

數據顯示,有10-15%的抑鬱症患者最終可能死於自殺。

而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鬱症患者占50-70%。

然而,面對抑鬱症的嚴重危害以及高發病率的特點,患者接受相關藥物治療的積極性並不高,只占現有抑鬱症患者不到10%。

面對龐大的抑鬱症患者人群和治療現狀,量化評估和規範治療就變的尤為重要。

李凌江教授表示,目前抑鬱症的治療方法分三種: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但是沒有任何一種治療的效果是100%,要根據病人病情來選擇一種治療方法或者多種方法協同治療,但是總體來說,三個方法裡藥物治療最普遍。

國際權威APA《抑鬱症治療實踐指南》基於大量證據指出,在選用抗抑鬱藥時,更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預期的藥物副反應、安全性及藥物相互作用等。

另外,患者是否合併軀體疾病,也是選擇抗抑鬱藥物時,重要的考慮及影響因素。

李凌江教授強調,臨床醫師對病人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在藥物治療抑鬱症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軀體疾病的狀況。

同時,應叮囑患者足療程足量規範使用抗抑鬱藥物,即使治療開始起效,也要繼續服用,不能擅自停藥或換藥。

因為抑鬱症的治療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鞏固期和維持期,才能使療效持續,更有利於軀體疾病的治療、預後及恢復。

關於心理治療,李凌江教授指出,接受過心理治療專業培訓的醫生治療方法和效果會更好,雖然我國一般的精神科醫生都懂一些心理治療知識,但是正規的、科班出身的心理治療醫生相對較少,有待發展。

抑鬱症發病易反覆 足量足療程治療是關鍵

抑鬱症一般獲得一次性治療有效並不難,但大部分患者在首次發病之後會終身多次復發。

據統計,單次發作的抑鬱症,50%~85%會有第二次發作。

75%-80%的患者會多次復發。

主要是由於這些抑鬱症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過程中,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不規範的現象,這不僅造成了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於患者的病情恢復。

有資料顯示,抑鬱症急性期治療後立即停止服用有效的抗抑鬱治療藥物,病情在一年之內復燃的比例高達50%。

相反,繼續服藥的患者中,在為期一年的維持期服藥治療過程中,約有85%的患者能夠保持病情的穩定狀態。

北京大學教學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表示,抑鬱和焦慮接受藥物治療後,一定要連續、正規、系統地治療,而且要爭取急性期6到8周時間內控制病情。

如果6到8周沒治好,就要聯繫醫生看治療方案是否需要調整,是否要換藥或者聯合用藥,或者增加其他治療手段。

病情控制之後一定要維持近一年的時間,不要隨意中斷藥物,否則可能一兩個月就會復發。

針對抑鬱症容易復發的情況,目前國際提出的抑鬱症治療方案強調足量和足療程治療理念。

在每次的抑鬱發作期內一定要堅持足夠時間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堅持系統的藥物治療不僅可有效地降低復發的風險,還有助於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認知和社會功能。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三科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教授也表示, 作為一種慢性病,抑鬱症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復發,所以對抑鬱症的治療要強調維持治療和長期治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心臟病?別自己嚇自己!

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呼吸費力,胸悶,並全身發抖。一個念頭湧上他的腦海:「我是不是馬上就要死了?」立刻打120急救,可到了醫院,這些症狀神奇地消失了。檢查心臟等重要器官,一切正常。他究竟得了什麼病?

抑鬱症治療怎麼確定用什麼方法?

抑鬱症不同於通常的情緒波動和對日常生活中挑戰產生的短暫情緒反應。在典型的抑鬱發作期,患者心情鬱悶,喪失興趣或享受感,且精力不足,連續兩周以上乏力少動。許多患者出現焦慮症狀,睡眠和食慾紊亂,並可能...

關注抑鬱症 遠離自殺風險

據媒體報導,2015年3月13日上午,導演李曉因抑鬱症在家中自盡離世,終年42歲。抑鬱症,又奪走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波動起落的時候,遇到不開心和不如意的事,我們的情緒亦會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