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教授PNAS發布第二代無創胎兒基因組分析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9月,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盧煜明(Dennis Ming Yuk Lo)教授因發現可以從母親血液中提取到胎兒DNA,而獲得高達1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大獎獎金。

作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盧教授早在1997年就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並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也因此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研究組近期發表了題為「Second generation noninvasive fetal genome analysis reveals de novo mutations, single-base parental inheritance, and preferred DNA ends 」的文章,通過針對母體血漿D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探索了第二代無創性胎兒全基因組分析方法的限制與改良。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3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第一代無創產前診斷是通過染色體倍數異常來判斷的,最典型的就是先抽取孕婦的外周血,提取游離DNA,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每染色體片段,判斷胎兒是否是21號三倍體。

第二代無創產前診斷分析的是基因突變診斷。

設想母親在某個基因的某個位置上的核苷酸是Aa, 如果胎兒的是致病的aa型那麼,考慮到胎兒的DNA在孕婦的血液中只占5%. 通過對孕婦的外周血的超高通量測序(1000倍覆蓋),如果測出來A占了42.5%, a占了47.5%,我們就可斷定胎兒的基因型是aa. 這裡的關鍵是測序深度要非常高,1000X。

最新這篇文章通過針對母體血漿D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195×和270×單倍體基因組覆蓋),探索無創性產前檢測的限制範圍。

研究人員結合一系列生物信息學篩選,完成了高於之前報導兩個數量級的陽性預測值檢測胎兒新發突變。

並且研究人員在一個CFC綜合徵案例中無創發現了一個新發BRAF突變,CFC綜合症主要出現在心臟方面,包括肺動脈狹窄、瓣膜發育不良等,通常病患沒有眉毛和眼睫毛,其指甲呈現發育不良或生長過快,這一綜合徵的致病基因屬於RAS-ERK訊息傳遞路徑中的成員。

研究人員指出胎兒母系遺傳可以通過全基因組分析確定,而無需母體單倍體信息,從而極大的增加了此類分析的解析度。

這些研究表明血漿DNA 片段末端(胎兒或母體篩選)的某些基因組位點可能存在重複報導。

作者簡介:

盧煜明教授屢獲國際殊榮,包括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2006年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分子診斷學傑出貢獻獎、2006年美國國家臨床生物化學學院(NACB)傑出科學家獎、2006年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07年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SigiZiering獎、2012年AACC-NACB臨床化學傑出貢獻獎、2009年富布賴特香港傑出學者獎,以及2014年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

盧教授亦於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在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獲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頒授年度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是全世界首位獲獎的華人學者。

(轉化醫學網360zhyx.co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產前檢測結果一大堆~該信哪一個?

前言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染色體拷貝數異常在產前診斷中被發現,尤其是在染色體微小片段異常方面,主要包括染色體微缺失/重複。目前,臨床上對染色體微缺失/重複大體上可分為良性可能...

無創DNA檢測的「創口」:真能保證「無創」嗎

近日,一篇《華大癌變》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傳,讓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NIPT)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低風險、高篩查率,這項讓醫療機構、商業公司乃至患者「推崇」的新技術,卻依然無法避免唐氏綜合徵患...

您真得了解羊水細胞染色體異常檢測嗎?

導讀:羊水細胞是來自胎兒的脫落細胞,具有胎兒的遺傳信息,通過檢測羊水細胞染色體能夠非常準確地反映胎兒的遺傳學狀態。對中期妊娠的胎兒進行產前診斷一般是在孕16-24周時,通過羊膜穿刺術,採取羊水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