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基因有什麼變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年來,「漸凍症」通過各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解,但大家對這個疾病的具體情況、病因等還是不太清楚。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什麼是「漸凍症」。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簡稱漸凍症,又稱為運動神經元病(MND)、,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就患此病。
該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肌肉也會因缺乏運動而萎縮。
基因解碼專家從接觸的大量案例表明,漸凍症的治療首先要從發病根源出發,找到致病基因對症治療,同時,致病基因的明確,也為後代的優生優育提供了遺傳諮詢依據。
例如患者吳磊(化名)、男、19歲,進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鑑定。
據吳磊母親王女士描述,孩子1年前不知什麼原因逐漸出現右下肢無力的症狀,就診於當地醫院,檢查右側大腿肌肉最大周長較左側減少10cm。
肌電圖檢查報告神經原性損害,診斷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王女士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震驚,說家族沒有人有相關患病史,為什麼孩子會患病,他之前是那麼愛跑愛跳,接下來的路他該怎樣去面對。
為了明確診斷,查找致病基因。
工作人員採集了吳磊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分析,基因解碼結果顯示:吳磊S**1基因發生突變,該基因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病的致病基因,隨後並對吳磊的父母進行該基因的驗證,父母均正常,考慮自發突變可能性大,如果生二胎的話將不會受到影響。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簡介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簡稱漸凍症,又稱為運動神經元病(MND)、夏科(Charcot)病、盧伽雷(Lou Gehrig)病,是一種影響運動神經元的進行性疾病,運動神經元是專門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存在於脊髓和腦中。
根據佳學基因在《人體基因序列變化與人體疾病表征資料庫》中記錄,在肌萎縮側索硬
化症中,運動神經元隨著時間流逝死亡(萎縮),導致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無法控制運動,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漸凍人症」。
美國報告ALS的發病率(每年新發病例)為2/10萬~4/10萬,患病率為4/10萬~6/10萬,中國尚無確切的流行病學資料。
發病原因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可分為家族遺傳性和散發性。
幾種基因突變可導致家族性ALS,並有助於散發性ALS的發展。
在美國和歐洲,C**72基因突變占家族性ALS的30%至40%;在全球範圍內,S**1基因突變引起15%至20%家族性ALS,TA**P和F*S基因突變各占約5%;與家族性ALS相關的其他基因突變各占一少部分。
據估計,60%的家族性ALS患者有遺傳性基因突變。
C**72,S**1,TA**P,和F*S基因是運動神經元和其他細胞發揮正常功能的關鍵。
通過基因解碼,佳學基因可以分析不同的基因突變是如何導致運動神經元的死亡,如何引起運動神經元過大而過度敏感導致功能異常。
在一些家族性ALS由於其他基因突變引起的病例中,基因解碼確定了導致ALS的機制。
一些基因突變導致軸突發育的破壞,軸突是神經細胞(如運動神經元)的專門用於傳播神經衝動的結構。
軸突結構、形狀的改變可能會損害從神經到肌肉的脈衝傳播,導致肌肉無力和萎縮。
其他突變導致運動神經元中軸突正常功能所需材料的運輸減慢,最終導致運動神經元死亡。
額外的基因突變阻止有毒物質的分解,導致其在神經細胞中的積聚。
有毒物質的積累可能會損傷運動神經元,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散發性ALS的原因是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的。
眾多的基因突變,增加了ALS的患病風險,導致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改變、降低或喪失。
具有ALS高風險基因突變的個體在基因和環境素因素誘發下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臨床表現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早期的症狀和體徵可能非常微弱,以至於被忽視,在沒有基因解碼的干預下,最早的症狀包括肌肉抽搐,抽筋,僵硬或乏力。
患者可能會有發音障礙,繼而發展為吞咽困難。
由於長時間生病,許多ALS患者由於吞咽困難導致的食物攝取減少,身體的能量需求(新陳代謝)增加,導致營養不良。
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更加萎縮,手臂和雙腿開始變的纖細,隨著肌肉組織萎縮。
ALS患者最終失去肌肉力量和行走能力,依賴輪椅,並且越來越需要他人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肌肉無力讓患者無法使用手臂功能,呼吸肌的衰弱導致呼吸困難。
大多數ALS患者在ALS首次出現體徵和症狀後的2?10年內死於呼吸衰竭,但病情的進展在患者之間的差異很大。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鑑定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遺傳性基因病,對人體的健康和心理都會造成一定傷害。
對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除了及早到醫院就診外,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一方面可以幫助制定高效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後代規避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發生。
結合國際國內資料庫,可在高通量測序的基礎上,精準分析導致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發生的上百種致病基因,實現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準確診斷與分型:
(1)對於未發病人群,提示個體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發病風險,幫助及早預防,調整心理和環境因素,有效避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發生;
(2)對於患病人群,找到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發病的基因原因,選擇高效、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精準治療;
(3)對於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家族史的人群,找到致病基因,可以指導優生優育,終止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在家族的延續,讓後代或者二胎不再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此外,正常夫妻也可能攜帶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基因,在備孕前進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基因解碼可以降低和規避後代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風險。
導致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基因眾多,如果患者選擇基因檢測,往往分析檢測個別基因。
基因檢測是在假設受檢者攜帶有已報導過的疾病基因位點的基礎上進行檢測,而不是試圖分析受檢者自身特有的基因序列,與基因解碼相比十分片面、不科學。
一個人的致病位點很有可能不在原來那些已報導位點的覆蓋範圍內,是一個新的、未被報導過的致病基因,而往往這個新的致病基因就是患者的真正的患病原因。
基因解碼能夠針對患者特有的基因信息進行分析,不會遺漏任何致病基因,從而找到發病的真正原因。
治療方式 美國基因解碼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用「基因剪刀」成功「剪掉」了小鼠運動神經元中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使攜帶致病基因小鼠的發病時間推遲、壽命延長,為治療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目前首先可以通過致病基因鑑定查找致病基因,找到對症的治療藥物。
適用人群 哪些人群需要進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鑑定?
1、 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臨床表型的患者;
2、 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臨床表型的疑似患者;
3、 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家族史的人群;
4、 生育過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兒的夫婦;
5、 想了解自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風險的人群;
6、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高發地區人群。
樣本類型
參考文獻
1、姚曉黎,張成. 家族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病因研究進展[J]. 中華神經科雜誌,2001,(3):177-179.doi:10.3760/j.issn:1006-7876.2001.03.026.
2、RABIN BA, GRIFFINJW,CRAIN BJ,et al. Autosomal dominant juvenile 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J].1999,Pt.8(Pt.8):1539-1550.
3、TANRIDAG,T,COSKUN,T,HURDAG,C,et al.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due to aluminium depositionin thespinal cord: a light microscopical study.[J]. 1999,2(2):193-201.
「漸凍人」的表現方式多是四肢無力,加上好發年齡多在中年,很多患者會誤以為是頸椎或是腰椎壓迫所致,所以,在沒有基因解碼的幫助下,「漸凍症」患者往往是發病後的一年左右由於病情急劇惡化才會被確診,耽誤了最寶貴的治療時間。
很多人擔憂,「漸凍症」這麼可怕,可以治療嗎?答案是肯定的,患者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清醒著看自己走向死亡——「漸凍人」的無奈
「漸凍人」發病率僅約為十萬分之二到十萬分之五,2014年「冰桶挑戰」活動風靡全球,「漸凍人」也開始逐漸被人們認識。「漸凍人」治療手段有限,預後差,發病兇險,發病至死亡仿佛逐漸被凍結。
湖北鍾祥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武漢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楚天都市報3月14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田娟)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不幸去世,享年76歲。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
漸凍人是什麼病 漸凍人有哪些症狀
漸凍人是什麼病?問起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知道,漸凍人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它是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後,導致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可以說這是一種對人傷害非常巨大的疾病。那麼你知道漸凍人症應該怎樣治療呢?下...
輝瑞達成基因療法合作協議,治療「漸凍人症」
據生物360報導,近日,Sangamo Therapeutics 宣布,其與輝瑞(Pfizer)合作研發一種使用鋅指蛋白轉錄因子(ZFP-TF)的基因療法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以及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