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科醫生是這樣解讀類風濕因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類風濕因子陽性究竟應該如何解讀?

作者丨未雨綢繆

來源丨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作為風濕科醫生,我們知道不能僅僅依據類風濕因子(RF)陽性,輕易下診斷。

RF陽性究竟應該如何解讀?

1

RF是什麼?

RF因其最初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中發現,故此命名。

RF的產生原因和機制目前還不清楚,目前認為,它的形成可能是由於病毒、支原體等持續感染刺激機體產生了抗體(即免疫球蛋白IgG),當抗原與抗體形成複合物,使自身的IgG變性,變性的IgG又成為新的抗原,促使機體再產生抗IgG的抗體(即抗抗體),這種抗變性IgG的抗體(主要為IgM,部分為IgG)就是RF。

2

RF可出現在哪些疾病中?

約5%的健康老年人,細菌性心內膜炎、B肝、C肝、結核、麻風等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硬皮病、銀屑病關節炎等)患者,均可監測到不同滴度的RF。

目前RF升高/陽性,僅對關節疼痛患者、有風濕病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RF雖因類風濕關節炎(RA)而得名,但其卻可存在多個疾病譜中。

一個疾病的診斷,絕不能通過RF陽性「一錘定音」,一定要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從患者身上探索到更多的「疾病密碼」。

3

RF的監測方法

目前RF的檢測方法有多種,簡單概括為定性(結果為陽性/陰性)和定量(結果為具體數值)。

膠乳凝集法是較早的測定RF的方法,但僅能對RF進行半定量測定,且只能測定IgM-RF。

該方法雖然操作簡便,成本較低,但由於其特異性和靈敏度較差,不能定量且受環境及個體差異等影響因素較多,目前已被大多數三甲醫院淘汰,僅部分基層醫院還在使用這種檢測方法。

免疫比濁法、ELISA和化學發光法是目前常用的RF定量檢測方法,定量檢測能檢出RF的滴度,及RF不同分型(RF-IgG、RF-IgA、RF-IgM),敏感性及特異性均明顯升高,對診斷價值更大。

目前臨床上以RF定量檢測結果為準。

4

RF在風濕病中的公式運用

關節痛,涉及臨床疾病譜非常廣泛,而RF也可出現除類風濕關節炎以外的多種疾病中。

RF陽性+關節痛的公式里或許加上其他「證據」,能讓患者的診斷更加清晰明朗,比如↓:

RF陽性+關節痛 +抗CCP抗體陽性 ≈類風濕關節炎;

RF陽性+關節痛+銀屑病病史/家族史 ≈銀屑病關節炎;

RF陽性+關節痛+口乾眼乾/抗SSA、SSB抗體陽性 ≈乾燥綜合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類風濕因子是什麼?

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朋友都知道類風濕因子,但是到底類風濕因子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就有類風濕因子嗎?這些問題就不是很清楚了。北京市垂楊柳醫院骨科何玉寶博士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風濕免疫病的血液檢查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風濕免疫病的常用血清學檢查是風濕病診斷、鑑別診斷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部分檢測項目可以作為病情和預後判斷、療效考察的參考指標。臨床實踐中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