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歐美價格壟斷——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現造福中國腫瘤患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在CA Cancer上公布了2015年全國癌症統計數據,中國癌症的發病率正逐年增加,肺癌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尾隨其後。

隨著近年來腫瘤靶向治療的不斷發展,靶向治療給中晚期腫瘤的治療效果帶來突破性進展,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肺癌的治療水平已經發展到可以通過全面的基因檢測發現患者「自己的」突變基因,根據突變基因選擇針對的靶向藥物,做到「辯證施治」,真正走上了精準治療之路。

以非小細胞肺癌(NSCLC)為例,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治療靶點的不斷發現,現在已明確與NSCLC相關的驅動基因包括EGFR、KRAS、BRAF、STK11、PI3KCA、PTEN、DDR2、RET、ALK和ROS1等,相關的靶向藥物也從只有一個藥物靶點的一代TKI抑制劑發展到具有雙靶點的二代TKI抑制劑,直至第三代的TKI抑制劑。

2013 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上, NCI肺癌基因突變協會(LCMC)公布了他們對 1000 余例轉移性肺癌患者的臨床試驗結果: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尋找腫瘤驅動突變,並使用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可以延長患者近 50% 的平均生存期。

LCMC項目的研究結果提示,在62%的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對應藥物的分子靶點變異,給予相應靶向治療可使患者獲益,其中ALK陽性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療的中位總生存期(OS)可達4.3年。

腫瘤其實是一種基因病,患者是否適合使用靶向藥物,還得依靠系統全面的基因檢測。

腫瘤精準治療需要先檢測,後治療,要「檢測」,不要「猜測」。

二代測序技術為臨床提供的全面的多基因同時檢測,真正做到不漏檢,為臨床醫生對癌症患者的診斷和用藥提供了最佳選擇方案。

當然,如果一種新興技術成本過於昂貴,也會大大限制其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以二代測序技術為例,該技術最大的突破就在於檢測通量的急劇提升,隨之而來的是成本的幾何級下降,甚至這一規律已經遠遠超過了IT領域的摩爾定律。

從2001年六國科學家合力花費30億美元完成的全世界第一個人類基因組,到今天華大基因在自主研發的BGISEQ-500平台上實現600美元檢測一個基因組,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准華大基因歷時3年自主潛心研發的高通量測序儀BGISEQ-500用於臨床。

自此,中國自己有了首款可以量產的臨床級別測序儀,臨床基因測序的成本又再一次降低, 終於可以把腫瘤基因檢測成本大幅度地降下來。

在此歷史性的時刻,秉承 「基因科技造福腫瘤患者」的目標,華大基因的腫瘤個性化用藥檢測產品大幅度降價,打造每位腫瘤患者都用得起的基因檢測產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精準醫學離我們有多遠?

「今晚,我要啟動一個新的精準醫學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這一計劃將使我們向著治癒諸如癌症和糖尿病這些頑症的目標邁進一步,並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獲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