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高發!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2.5人死於這種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第十六個「世界慢阻肺日」,而慢阻肺是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動聲色」的隱形殺手!

最新數據顯示,慢阻肺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

我國目前約有超過4000萬慢阻肺患者,平均每分鐘就有2.5個人死於慢阻肺。

「慢阻肺」一直以來都是嚴重的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而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已經從2002年的8.2%上升到2012年的13.7%,慢阻肺成為我國第三位死亡病因。

慢阻肺患者多為中老年人。

慢阻肺早期沒有症狀或者只有輕微的症狀,當患者出現氣促等症狀時,往往肺功能已經損失50%以上,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而有70%的患者都屬於這種情形。

什麼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主要是氣道和肺部的炎症引起氣道、肺部的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出現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也就是「透不上氣」。

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是一種可以預防和可以治療的疾病。

慢阻肺像一把「慢刀子」

有一個詞可以形象地比喻慢阻肺—— 不動聲色的「隱形殺手」。

慢阻肺從發病到形成,明顯的症狀一般要經過5~10年,這期間病情很可能「不動聲色」,而等5年、10年之後,會形成比較嚴重的症狀。

按照國際上專家的共識,可將慢阻肺分為4級:

  • 第一級,一般為有點咳嗽等症狀;

  • 第二級,做劇烈活動時有點氣短;

  • 第三級,做家務、上廁所、上樓時會出現氣短;

  • 第四級,理論上就是在靜息狀態下,在床上坐著都會喘不過氣來。

值得注意的是,當慢阻肺患者出現氣短、上下樓梯或運動後感覺呼吸困難等標誌性症狀,甚至發展到平靜時也「喘不過氣來」,已多屬於中晚期,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肺通氣功能已損害50%以上。

中晚期慢阻肺發生感染後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機率明顯增加,5年內死亡率可高達20%~30%。

說到慢阻肺的危害,它損傷的靶器官是人體的肺臟,但同時慢阻肺是有多種肺外併發症的全身性疾病,常見的併發症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腫瘤、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和焦慮、抑鬱等。

患者如不早診早治,就會出現肺功能進行性下降,這種下降不完全可逆,且每次病情加重的發生間隔時間會越來越短,病情也會越來越重。

目前,慢阻肺雖不能治癒,但早期規範化治療,可延緩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運動耐力、生活質量及預後。

慢阻肺有哪些症狀?

  • 慢性咳嗽

疾病早期,咳嗽只是偶然發生,早晨比較重,以後早晚或整日都有咳嗽,但夜間咳嗽並不明顯。

  • 咳痰

患者在咳嗽後,通常會咳少量的黏液性的痰,當發生感染時,痰量會增多,常有膿性痰。

  • 氣短或呼吸困難

這是慢阻肺的標誌性症狀,早期僅在體力勞動時出現,後期則逐漸加重,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會感到氣短。

  • 喘息和胸悶

  • 全身性表現

有些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會發生全身性症狀,如體重下降、食慾減退、精神抑鬱和(或)焦慮等等。

40歲以上要查肺功能

鑒於慢阻肺症狀的「隱匿性」,定期檢查肺部功能對於儘早發現疾病至關重要。

如果在爬樓梯、做家務的時候比同齡人更容易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活動能力下降的情況,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

特別是高危人群,包括有長期吸菸嗜好的人群,經常暴露在粉塵環境中工作的人群,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的人群,年輕時反覆得呼吸道感染的人群,或者有慢阻肺家族病史、長期油煙接觸史的人群,都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

40歲以上人群,最好在常規體檢中包括肺功能檢查。

因為調查資料顯示,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發病率高達10%,而且年齡越高,發病率越高。

目前,慢阻肺最主要的檢測手段包括肺功能檢查、胸片和CT。

慢阻肺以氣道的慢性阻塞為特點,肺功能篩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的客觀指標,重複性好,因此成為診斷慢阻肺最簡便、最經濟、最準確的方法。

一根火柴測出肺好壞

醫學上常用「肺活量」「一秒量」來檢測肺功能。

前者是指吸足空氣後再用力猛吹,能夠吹出來的最大氣體容量。

一般健康成人用力將肺部空氣全吹出來需要3—4秒,其中,第一秒能吹出的氣體容量即為「一秒量」,健康成人約為3—4升。

有研究表明,當一秒量降至1.5—2升時,做激烈運動時會感覺呼吸不暢;下降到0.5—0.6升時,在安靜狀態下也會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

除此之外,平時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簡單地進行肺功能自測。

吹火柴法

點燃一根火柴,盡力去吹,如果距離嘴15厘米吹不滅,說明肺功能有問題;如果距離5厘米還吹不滅,說明肺功能很差,如肺氣腫患者。

爬樓梯法

用不緊不慢的速度一口氣登上三樓,不感到明顯氣急與胸悶,說明心肺功能良好。

憋氣法

深吸氣後憋氣,能憋氣達30秒表示心肺功能很好,能憋氣達20秒以上者也不錯。

小運動量試驗

原地跑一會兒步,讓脈搏增快到每分鐘100—120次,停止活動後,如能在5—6分鐘恢復正常,說明心肺功能正常。

做到幾點阻擊「慢阻肺」

戒菸

長期吸菸是慢阻肺的罪魁禍首。

鍾南山院士於2007年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吸菸量與慢阻肺發病率呈正相關,吸菸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戒菸同時還要遠離「二手菸」,避免接觸煙霧、粉塵和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有條件的患者,每年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通過預防常見病原體感染來減少慢阻肺的急性發作。

疫苗的最佳接種時間一般在每年的9月-11月。

改善膳食

慢阻肺患者一般比較消瘦,抵抗力較低。

因此保證充足、均衡的營養很重要。

避免勞累和氣短

確診為慢阻肺的患者在搬重物或者挪動家具時,儘量使用帶輪子的推車,以減輕負擔,減少來回走動;嘗試坐著完成日常活動,比如坐著洗澡、剃鬚、穿衣、做飯;常用物品放在觸手可及處,避免彎腰或爬高取重物;學會使用輔助工具完成日常活動,比如用長柄觸及器輔助穿鞋、取高處或低位的物品。

少吃多動,改善呼吸

日常生活中,推薦大家多練練太極、瑜伽、八段錦等運動,慢阻肺病人最好注意調節呼吸,步行、上樓、騎車可以「一吸兩呼」。

慢阻肺患者在吃飯時還要細嚼慢咽,適當少攝入蘋果、花椰菜、碳酸飲料等容易產氣的食物和飲料,多喝白開水。

慢阻肺冬季高發

慢阻肺是冬季高發的呼吸系統疾病,患病人群中尤以老年人群最為常見。

最主要的症狀有:呼吸困難;伴有咳嗽;晨起時咳痰非常多。

在我國慢阻肺患者中2/3處於早期階段,由於僅有咳嗽、咳痰等表現,病人往往不去就醫,因此失去了早期發現的機會。

同時由於大眾知曉率低,造成漏診率達7成以上。

醫護人員提示,與粉塵和化學物質接觸者,有慢性咳嗽史、發作性喘息史等群體都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一旦出現疑似症狀,就應及時就醫。

一旦患上了慢阻肺該如何治療,生活中又要注意哪些細節呢?醫護人員介紹,患者在做好長期治療準備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暖、加強鍛鍊,防止病情復發或加重。

建議大家尤其是慢阻肺患者,霧霾天儘量減少外出,必須出門時戴上口罩;勤洗手,注意給手機消毒,預防感冒;通過看書、冥想等來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由於慢阻肺是氣道局部的病變,為了起到好的治療效果,經常用到吸入用藥,包括新型軟霧吸入裝置等新的用藥方式。

在慢阻肺的基礎治療中,堅持藥物治療是關鍵,這樣才能有效改善症狀和預防復發,減少急性加重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並起到改善健康狀況和提高活動耐受能力等。

最後,慢阻肺治療就像是在跑「馬拉松」,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患者應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並堅持長期的規範治療,不可隨意停藥換藥,唯有堅持長期治療才能穩定病情,如果患者中途放棄導致病情反覆或急性加重,都會使之前的治療成果付之一炬。

綜合 | 央視新聞、央視財經、健康時報、生命時報、丁香醫生、騰訊健康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