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80%源於免疫因素,精準免疫撥開「中國式保胎」亂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常規保胎治療中,眾多治療手段頗讓人迷惑:黃體酮保胎對免疫原因的習慣性流產有效嗎?針對血凝素高需要採取肝素治療嗎?封閉抗體缺乏或者胚胎滋養細胞功能不全是環孢素A的使用指征嗎?如果血小板聚焦率高或者自身免疫性抗體高是否要使用阿司匹林?

針對「中國式保胎」的亂象,今天,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承辦的「中美聯合生殖免疫大會暨第38屆美國生殖免疫大會暨第6屆中國生殖免疫大會」上傳出消息:隨著生殖免疫學的發展,免疫因素導致習慣性流產,採用「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才能從科學角度真正讓習慣性流產患者從中獲益。

「習慣性流產」研究新角度:母-胎免疫耐受微環境看

流產是妊娠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約在50%。

在這其中,同一對夫妻連續發生過2次或2次以上流產,就被認定為「習慣性流產」,占自然流產數的1%至5%。

近年來,生活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環境以及高齡二胎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習慣性流產發病率正不斷上升。

儘管大部分自然流產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其中80%以上都與免疫因素有關。

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李大金教授解釋:胚胎對母體而言是一種「異物」,當母體不排斥「異物」,同時觸發一系列機制來保護胚胎並促使其發育時,妊娠才得以順利完成。

科學研究發現,正是母-胎介面功能細胞及細胞因子相互協調作用,才使得母體形成了有利於正常妊娠的母-胎介面免疫耐受微環境。

醫學科學家從不同角度解析「母-胎免疫耐受」這一複雜生命現象,為反覆自然流產、子癇前期等發病機理的研究提供理論平台和切入點。

目前,李大金教授領銜團隊,正致力於尋找習慣性流產的早期預警靶點,從中為早期妊娠失敗的提前干預提供可能。

他所帶領開展的「母-胎免疫調節」的研究還發現,圍著床期干預協同刺激信號,有助於最終改善自然流產模型的妊娠預後,可為反覆自然流產的孕婦及家庭帶來希望。

免疫藥物療效顯著,但必須嚴格把關、規範應用

倪女士無疑是幸運的——

8年來她第6次懷孕,每當希望燃起,最害怕難逃厄夢般的結局,輪迴般的經歷讓她與家人苦不堪言。

這一次懷孕不到二個月,倪女士又不出意外地見紅了。

她慕名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找到李大金教授。

接受詳細檢查後,李教授基本判斷其習慣性流產與免疫因素有關,根據其個體情況,運用以環孢素A 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

兩天後出血量明顯減少,一周後血液中的β-HCG指標等值都接近了正常,超聲波檢查提示有正常發育的胚胎。

幾個月後,好消息傳來,倪女士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嬰。

倪女士這樣的成功案例,如今在臨床上日漸增多。

對於免疫因素導致的習慣性流產,準確合適的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是十分恰當的干預手段。

李大金說,「至今,團隊已形成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全面、系統而又個性化的反覆流產病因篩查、診斷和治療及孕期母胎監測方案;依據病因精準地開展針對性治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不過專家強調,「越是療效顯著的藥物,越要謹慎使用」。

例如,作為免疫抑制劑的環孢素A,在治療習慣性流產中的創新性應用令無數患者獲益,但臨床濫用現象也屢見不鮮,必須進一步規範用藥,把握好指征。

李大金明確,儘可能排除染色體異常、母體腫瘤、內分泌失調、生殖道感染等各種導致胎兒出現異常的可能後,環孢素A才允許被使用;與此同時,使用過程中須進行嚴密的監測以確保安全。

數據顯示,採用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李大金教授團隊每年接診復發流產患者80000餘人次,總的治療成功率在85%以上。

據悉,作為一門現代生殖醫學和免疫學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生殖免疫學的興起為習慣性流產深入研究注入新動力。

此次大會是國際生殖免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論壇——美國生殖免疫學會首次與中國生殖免疫協會強強合作,也是美洲免疫生殖大會第一次走出美洲,走進亞洲。

來自中美多位權威專家參與會議,分享研究最新成果,為生殖免疫的研究打開新思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習慣性流產要輸血嗎

引起自然流產的原因主要有:1、 遺傳因素,由於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異常所致的胚胎髮育不良,是流產最常見的原因,在占全部妊娠15%~20%的自然流產中,遺傳因素可占60%~70%。,(流產兒染色體異...

流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自然流產是指妊娠28周之前,胚胎停止發育,或自動從子宮內排出者。如果發生自然流產兩次或以上者,便稱之為復發性流產;3次或3次以上者,即是所謂的習慣性流產。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約15%,復發性流產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