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精準保胎:聚焦母胎健康,從源頭終結習慣性流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會主席、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李大金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

「又見紅了!」懷孕兩個月的准媽媽倪女士忐忑不已,這已經是她八年來第六次懷孕,此前五次都因為早孕期見紅讓她與母親這一社會角色擦肩而過。

這一次,倪女士慕名找到了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李大金教授。

一番檢查過後,李大金判斷倪女士習慣性流產與免疫因素有關,根據其個體情況,李教授運用了以環孢素A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

兩天後,出血量明顯減少,一周後,血液中的β-HCG指標等值都接近了正常,超聲波檢查提示有正常發育的胚胎。

幾個月後,好消息傳來,倪女士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嬰。

孕早期見紅,究竟是回家臥床保胎還是到醫院尋求幫助還是順應自然規律、優勝劣汰?記者從今日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承辦的「中美聯合生殖免疫大會暨第38屆美國生殖免疫大會暨第六屆中國生殖免疫大會」上獲悉,隨著生殖免疫學的發展,針對免疫因素導致習慣性流產的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正使得越來越多的習慣性流產患者從中受益。

早期干預,阻斷習慣性流產可能

流產是妊娠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大約在50%。

而在這其中,同一對夫妻連續發生過兩次或兩次以上流產,就被認定為習慣性流產,占自然流產數的1%-5%。

近年來,在生活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環境以及高齡二胎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一數字正不斷上升。

不容忽視的是,研究發現,這部分人群中80%以上都與免疫因素有關。

對此,如何進行細緻而全面的檢查、找出背後的免疫根源、在早孕期乃至備孕期便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母胎免疫耐受作一直備受關注。

通俗地說,胚胎對母體而言是一種「異物」,當母體非但不排斥這個「異物」,反而觸發一系列機制來保護胚胎並促使其發育時,妊娠才得以順利完成。

研究發現,正是母胎介面功能細胞及細胞因子相互協調作用,才使得母體形成了有利於正常妊娠的母胎介面免疫耐受微環境。

科學家們據此從不同角度解析母胎免疫耐受這一複雜的生命現象,它不僅為婦產科某些常見疾病如反覆自然流產、子癇前期等發病機理的研究提供理論平台和切入點,還將為移植免疫學、腫瘤免疫學的發展提供借鑑。

「目前,我們致力於尋找習慣性流產的早期預警靶點,從中為早期妊娠失敗的提前干預提供可能。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一旦診斷為習慣性流產,建議儘快到正規醫院接受早期干預,以提高妊娠的成功率。

」李大金教授介紹說。

他所帶領開展的「母胎免疫調節」的研究發現,圍著床期干預協同刺激信號,有助於最終改善自然流產模型的妊娠預後,為反覆自然流產的孕婦及家庭帶來了希望。

免疫保胎更需「精準度」

在常規保胎治療中,眾多的治療手段往往讓人莫衷一是——黃體酮保胎對免疫原因的習慣性流產有效嗎?針對血凝素高需要採取肝素治療嗎?封閉抗體缺乏或者胚胎滋養細胞功能不全是環孢素A的使用指征嗎?如果血小板聚焦率高或者自身免疫性抗體高是否要使用阿司匹林?這些疑問,不僅讓一知半解的習慣性流產患者迷霧重重,甚至於連臨床醫生有時也會陷入困境。

而事實上,對於免疫因素導致的習慣性流產,準確合適的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都是十分恰當的干預手段。

「我們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全面、系統而又個性化的反覆流產病因篩查、診斷和治療及孕期母胎監測方案,」李大金介紹說,「依據病因精準地開展針對性治療,往往會使得事半功倍。

比如作為免疫抑制劑的環孢素A在治療習慣性流產中的創新性應用使得無數患者獲益,而臨床使用的規範性也需要把好指征關。

例如,在儘可能排除染色體異常、母體腫瘤、內分泌失調、生殖道感染等各種導致胎兒出現異常的可能後,環孢素A才允許被使用,而在使用過程中,還需進行嚴密的監測以確保安全。

採用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李大金教授團隊每年接診復發流產患者八萬餘人次,總的治療成功率在85%以上。

作為一門現代生殖醫學和免疫學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生殖免疫學的興起為習慣性流產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動力。

而本次大會是國際生殖免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論壇——美國生殖免疫學會首次與中國生殖免疫協會強強合作,也是美洲免疫生殖大會第一次走出美洲,走進亞洲。

與會專家一起圍繞「生殖免疫與母胎健康」這一主題圍繞母胎介面免疫調節、生殖內分泌-免疫-代謝調節網絡、粘膜免疫與微生態、男性不育與免疫、生殖免疫相關疾病、祖國傳統醫學在生殖免疫相關疾病中的應用等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為生殖免疫研究打開新的思路、為習慣性流產等生殖免疫相關疾病的精準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策略。

作者:記者陳青 通訊員沈艷

圖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提供

編輯:顧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