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八成與免疫因素有關 免疫精準保胎將大幅提高妊娠成功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第6屆中國生殖免疫大會現場 院方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施捷 通訊員 沈艷)早孕期見紅,是回家臥床保胎還是到醫院尋求幫助?還是順應自然規律、優勝劣汰?今天上午,由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承辦的「中美聯合生殖免疫大會暨第38屆美國生殖免疫大會暨第6屆中國生殖免疫大會」上傳出好消息:隨著生殖免疫學的發展,針對免疫因素導致習慣性流產的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正使得越來越多的習慣性流產患者從中受益。

流產是妊娠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大約在50%。

其中,同一對夫妻連續發生過2次或2次以上流產,就被認定為習慣性流產,占自然流產數的1%~5%。

近年來,在生活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環境以及高齡二胎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一數字正不斷上升。

儘管大部分自然流產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其中80%以上都與免疫因素有關。

對於此類情況,如何進行細緻而全面的檢查、找出背後的免疫根源、在早孕期乃至備孕期便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成了專家們討論的熱點。

母-胎免疫耐受作為傳統免疫學原理的例外,一直備受關注。

通俗地說,胚胎對母體而言是一種「異物」,當母體非但不排斥這個「異物」,反而觸發一系列機制來保護胚胎並促使其發育時,妊娠才得以順利完成。

研究發現,正是母-胎介面功能細胞及細胞因子相互協調作用,才使得母體形成了有利於正常妊娠的母-胎介面免疫耐受微環境。

科學家們據此從不同角度解析母-胎免疫耐受這一複雜的生命現象,它不僅為婦產科某些常見疾病如反覆自然流產、子癇前期等發病機理的研究提供理論平台和切入點,還將為移植免疫學、腫瘤免疫學的發展提供借鑑。

「目前,我們致力於尋找習慣性流產的早期預警靶點,從中為早期妊娠失敗的提前干預提供可能。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一旦診斷為習慣性流產,建議儘快到正規醫院接受早期干預,以提高妊娠的成功率。

」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李大金教授介紹說,他所帶領開展的「母-胎免疫調節」的研究發現,圍著床期干預協同刺激信號,有助於最終改善自然流產模型的妊娠預後,為反覆自然流產的孕婦及家庭帶來了希望。

李大金教授舉例說明:八年來第六次懷孕的倪女士再一次懷孕不到二個月就「早孕期見紅」。

在紅房子醫院李大金教授處,倪女士接受了詳細的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李教授基本判斷其習慣性流產與免疫因素有關。

李教授運用了以環孢素A 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

兩天後,出血量明顯減少;一周後,血液中的β-HCG指標等值都接近了正常,超聲波檢查提示有正常發育的胚胎。

幾個月後,好消息傳來,倪女士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嬰。

對於免疫因素導致的習慣性流產,準確合適的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已被認為是十分恰當的干預手段。

「我們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全面、系統而又個性化的反覆流產病因篩查、診斷和治療及孕期母胎監測方案,」李大金介紹說,依據病因精準地開展針對性治療,往往會使得事半功倍。

比如作為免疫抑制劑的環孢素A在治療習慣性流產中的創新性應用使得無數患者獲益,但臨床中有「濫用」情況,藥物劑量需要進一步規範,同時在使用上也需把好指征關。

「越是這種療效顯著的藥物,越要謹慎使用。

」李大金說。

採用免疫精準保胎方式,李大金教授團隊每年接診復發流產患者80000餘人次,總的治療成功率在85%以上。

作為一門現代生殖醫學和免疫學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生殖免疫學的興起為習慣性流產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動力。

本次大會是國際生殖免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論壇——美國生殖免疫學會首次與中國生殖免疫協會強強合作,也是美洲免疫生殖大會第一次走出美洲,走進亞洲。

本次大會上,國際著名免疫學和生殖免疫學家與國內大牌科學家以及臨床生殖免疫學專家一起,圍繞「生殖免疫與母-胎健康」這一主題,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為生殖免疫研究打開新的思路、為習慣性流產等生殖免疫相關疾病的精準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策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