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女大學生每月來兩次「大姨媽」?專家:警惕經間期出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揚子晚報網11月17日訊(通訊員 楊晶 記者 于丹丹)小倩今年21歲,是南京某高校的在校大學生。

最近,她發現自己月經老不正常,每次月經過後,沒幾天又要來一次「月經」,時間大概3-7天,而且出血顏色偏黑,量也不少,這可嚇壞了她。

在舍友的陪伴下趕緊前往醫院檢查。

經醫生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每個月來兩次月經其實是患了「經間期出血」,與她有同樣煩惱的女性不少。

較常見,大部分無明顯症狀

經間期出血,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兩次正常月經周期的中間,又多了一次額外的出血。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內分泌科陳捷醫生介紹,經間期出血有的人可能發生於月經剛乾凈一周左右,有的人可能會在下次月經來潮前5—7天左右,有的人可能剛好到月中的時候,又來了一次出血。

在日常門診中,每天都會接診到不少經間期出血的女性,臨床中,經間期出血的發病率超過了10%。

陳捷說,由於經間期出血的量不大,且在宮腔陰道停留的時間長,因此經間期出血的顏色相比正常月經會偏深,這是因為陰道HP值是呈酸性的,酸性會有氧化的作用,血液中含鐵,氧化的血就會呈現鐵褐色或者深咖色。

大部分經間期出血不一定有症狀,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疼痛。

原因多,需排除器質性病因

不少女性發現自己出現異常出血,會很驚慌,害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婦科腫瘤。

那麼,每個月來兩次月經,就一定是經間期出血嗎?陳捷表示,一些器質性的病變也可能引發經間期出血,因此當月經周期出現異常時,一定要先到醫院做檢查,不能盲目用藥,更不能掉以輕心。

經間期出血主要考慮結構異常和功能異常兩方面,結構的異常就是指有器質性的疾病,如是否有宮頸息肉、子宮內膜息肉、粘膜下的肌瘤等,如果檢查出為器質性病變,那麼首先要治療原發疾病,如通過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才會考慮可能是功能失調引起的異常出血,也就是經間期出血。

「功能失調引起的經間期出血分為正常排卵和不排卵兩種,對於沒有排卵的異常出血,我們一般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查明不排卵的原因,對於正常排卵期的出血,則不必太過緊張。

」陳捷表示,女性在排卵前後會有一個激素的波動,導致子宮內膜的局部剝脫,這種情況稱為排卵期出血,是一種生理現象。

如果出血時間不長,2—7天能幹凈,量很少,那麼青春期的女性留意觀察即可。

此外,還有部分在產前月經正常的女性,在生完寶寶後也會出現經間期出血的現象,這部分女性往往在剖腹產之後經期延長,通過超聲波檢查發現,在子宮疤痕的地方局部有缺損,醫學上稱為子宮切口憩室,需通過宮腔鏡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重檢查,保證定期婦科體檢

陳捷告訴記者,在臨床中碰到經間期異常出血的患者,首要任務就是根據患者的年齡、有無性生活史、有無生育要求等情況來幫助其排查異常出血的原因。

一般初診都會詢問患者情況,明確出血的模式(有無排卵),有個初步的判斷,然後通過超聲檢查,進一步排除子宮的問題和卵巢腫瘤。

條件允許最好可以進行婦科檢查(有性生活的女性可做內檢),這樣即可看到宮頸上是否存在病灶、宮頸上有無息肉、子宮是不是增大、是否有肌瘤等。

待查明經間期出血的病因後,便可進行正症治療。

陳捷說,由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短期出血,不管有無排卵,都建議進行內分泌的治療。

相反,如果是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病變等器質性疾病所導致的經間期出血,則需要積極治療。

而子宮切口憩室導致的經間期出血則需要根據子宮疤痕處缺損大小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果宮腔鏡診斷憩室較小,且無生育要求,可暫不處理;如果缺損較大,確實影響到月經,則要考慮疤痕修補。

最後,陳捷提醒廣大女性,對於經間期出血不必過於驚慌,也不可不聞不問,一旦發現經間期出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排查原因,進行相應治療。

平時,也要養成良好的體檢習慣,保證一年做一次系統的婦科體檢及超聲檢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姨媽走了又來?什麼鬼?

大姨媽是來了煩、不來更煩的「東西」,但如果才送走姨媽沒多久,就又「見血」了,那就不只是煩了,還有些驚慌了。難道經期紊亂了?內分泌失調?子宮肌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番,月經走了又來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