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要義 - 禪心學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若聞此經,悉蒙授記, 信解受持,皆共成佛。
前言:成佛的法華. 佛門有三經,皆稱經中之王。
一者華嚴經,二者涅槃經,三者法華經。
首頁
學苑簡介
學苑簡介
學苑課程
課程日曆
影音下載
網站說明
網路講經
簡要問答
影音聽講
安心之道
智慧乃人生之出路
論語的聖賢之學
信心銘
金剛經實踐
傳心法要
壇經禪修
法華經
中觀論選頌
佛說無常經
念佛觀息參禪的理論及方法
線上聽講
心靈講座
心靈良醫
人生智慧
改變一生工作坊
道德經
易學啟蒙
論語
大般涅槃經
佛法概論
止觀坐禪法要
禪修開示
台北六祖壇經
台中六祖壇經
南投六祖壇經
高雄六祖壇經
達磨生平
達磨四行觀
達磨血脈論
達磨悟性論
達磨破相論
最上乘論
信心銘
金剛經
法華經
普門品
心經
有聲書
暢談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講記
一念之間
大陸弘法
生涯規劃-邁向成功人生
幸福之道
解脱之道
金剛經直說
從六祖壇經-談人生智慧
從《論語》談企業與人生智慧
幻塵夢話
佛法隨筆
人生夢境
生活閒談
生命省思
禪心對話
佛經註解
壇經要解
壇經偈頌
金剛經偈頌
金剛經要解
心經要解
信心銘要解
達摩四行觀要解
法華要義
八大人覺經要解
心地觀經
禪詩詮釋
詮釋一
寒山詩
禪心禪詩
公案解析
論語禪解
學而篇
為政篇
名言解義
六祖格言
聖賢格言
徹悟語錄
雲水新詩
達觀作品
一念之間
心靈語錄
隨緣自在
信心銘解
金剛演義
離苦得樂
課程講記
金剛經六祖口訣講記
六祖壇經講記
心經講記
普門品講記
傳心法要講記
人生智慧講記
改變一生工作坊講記
禪修天地
禪修課程
禪坐問答
禪七開示
公案選集
禪學文選
修行心要
禪宗修法
禪詩欣賞
禪宗法偈
禪宗祖師
禪詩意境
禪師語錄
佛學經典
佛教經典
般若經典
佛法概論
佛遺教經
八大人覺
四十二章
止觀坐禪
達摩論集
般若心經
百法明門
八識規矩
六祖壇經
金剛經
圓覺經
維摩詰經
永嘉論集
信心銘
傳心法要
頓悟入道
大乘起信
楞嚴經
法華經
最上乘論
淨土經論
十善業道經
彌陀經
其他經典
佛經名言
佛經法語
八大人覺
四十二章
金剛經
淨行品
法義
佛教月刊
學佛知津
大乘宗派
智慧故事
動畫影片
佛教故事
百喻經
法華經
金剛經
阿含經
因果圖鑑
百家故事
禪話典故
心靈故鄉
法師文章
高僧故事
憨山大師
虛雲大師
蕅益大師
蓮池大師
太虛大師
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
徹悟禪師
月溪法師
印順導師
慈舟法師
淨空法師
宣化上人
星雲大師
證嚴法師
達賴啦嘛
妙蓮和尚
聖嚴法師
道證法師
聖印法師
其他法師
居士大德
心靈小品
轉貼文章
禪心月刊
人間善行
學員心得
你目前位置: 首頁幻塵夢話佛經註解法華要義法華要義
週六,12二月201107:01
法華要義
作者
釋達觀
妙法蓮華,暢佛本懷;所說經中,法華第一。
諸佛智慧,難解難入;幽固玄奧,莫能測知。
六萬餘言,總歸八字;開示悟入,權實跡本。
開方便門,唯一說三;示真實相,會三歸一;悟佛知見,本自具足;入如來慧,能生萬法。
權分三乘,實為一乘;跡表相用,本即性體。
開權顯實,近跡遠本,初中後善,無二無別。
諸佛悲智,無量善巧;三周說法,隨機各解。
假名言辭,上根頓悟;眾說譬喻,中根能解;種種因緣,下根得度。
妙法即心,蓮華是性;性淨無染,心妙無礙。
蓮生於泥,穢不妨淨,眾處於塵,境不妨心。
污泥蓮華,淨穢不離;煩惱菩提,心境不異。
欲契實相,唯入不二,諸法平等,莫作分別。
若聞此經,悉蒙授記,信解受持,皆共成佛。
前言:成佛的法華
佛門有三經,皆稱經中之王。
一者華嚴經,二者涅槃經,三者法華經。
為何古大德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而不說其他經典呢?因為法華經清楚說明諸佛的本懷。
首先,能讓眾生開悟的經典,不只楞嚴經一部;還有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維摩經等。
而開悟只是修行的起點,故言:「悟後起修。
」真正離成佛,還有一大段距離。
再者,華嚴經最後由普賢菩薩,勸大眾導歸阿彌佛陀的極樂世界;但我們去西方淨土,是為了成佛,而非為了享受。
故阿彌陀佛!最後也會為大眾說法華經,為何呢?因為阿彌陀佛,亦聞此經成佛。
不但如此,欲生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最後亦會為大眾說法華經,因為阿閦佛,亦聞此經成佛。
還有彌勒淨土,彌勒菩薩最後亦會為大眾說法華經,因為彌勒佛,亦聞此經成佛。
最後,且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十方三世諸佛皆聞此經一佛乘的妙法而成佛,故佛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
經中更明確指出:日月燈明如來說法華經,度妙光菩薩(文殊師利);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度八王子,最後成佛者為燃燈佛;燃燈佛,度釋迦牟尼佛(金剛經所記載);釋迦牟尼佛,度彌勒菩薩成佛。
三世諸佛,最後皆聞此經而成佛,故稱為「成佛的法華」。
壹、佛來世間的目的
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
貳、釋迦牟尼的說法
因眾生根器不同,故說法有異。
上根者,為其說理;中根者,舉事譬喻;下根者,細說因緣。
經云:「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
一、開權顯實經云:「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
二、會三歸一經云:「諸佛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
三、付囑弟子經云:「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
四、方報佛恩經云:「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
參、世尊久遠劫已成佛
一、教化無數經云:「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
二、彌勒有疑經云:「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早已成佛經云:「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
四、方便教化經云:「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
肆、開示諸法的實相
法華經之宗趣為,「開、示、悟、入」;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六祖解釋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何謂開示悟入?根據憨山大師的科判如下:
一、「開」方便門──從方便品第二至法師品第十。
二、「示」真實相──見寶塔品第十一。
三、「悟」一佛乘──從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至囑累品第二十二。
四、「入」如來慧──從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以此四大綱要,來受持法華,定能契入。
【開方便門】
世尊實要以一佛乘濟度大眾,如法華經所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因「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
」如來已悟大乘法,故不會吝法教小乘法。
故自述:「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
但如來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弊,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
…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
凡愚五欲障重,三毒不斷,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以善巧方便,讓眾生離開執著,因此佛說:「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
如何一乘說三乘?「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
1、為三惡道的眾生,說三皈、五戒,因果報應,終有成佛之日。
2、為三善道的人天,說三皈、五戒、十善、禪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終有成佛之日。
3、為三聖道的聖賢,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終有成佛之日。
故經云:「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
4、為三根器的大眾,不論上根、中根、下根,已學佛或未學佛者,詳細解說、舉例、譬喻,一切唯心所造之真相。
心善一切善,心正一切正,心淨一切淨,心悟一切悟;只此一心,別無二法。
若能體悟,言下即心開悟解;悟後起修,一切生活、工作、佛事,盡是修行,無一事不是修行,若能真知真行,終有成佛之日。
不只現今釋迦佛這樣教示眾生,而是三世諸佛皆是如此教授,故云:「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八萬四千法,總歸一佛乘;千說萬說,唯讓眾生悟佛知見,見自心是佛。
【示真實相】
真實相,簡稱實相。
實相即是真如、佛性、自性、本心,如來藏。
實相無相,即是法身,性空無實;實相無不相,即是報身、化身,緣起無虛。
今舉法華經〈見寶塔品〉中為證,「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我身即多寶佛,表法身;佛即釋迦牟尼佛,表報身;彼佛分身諸佛即世尊分身諸佛,表化身。
然必須三身具足,實相方是圓滿,故六祖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
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三身即是一身,此身為實相。
但三身之義為何?六祖解釋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即是吾人之體相用。
而三身的關係是「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故三身不可分。
實相即是自性,性中無有分別、對待、人我、是非、善惡、能所等,故六祖言:「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經中亦云:「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不論法性或本性,其性本空,故實相乃是平等。
因此多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以過去多寶佛,來證明現今釋迦佛,所言真實不虛,佛佛道同,無有二法。
既然實相無二亦無別,就不該有淨土穢土之分,故該品指出,「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
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
」
但為何眾生只見五濁穢土,而看不到清淨佛土呢?因為我們妄想、執著,識心作祟。
只要轉識成智,即所謂「心淨佛土淨」,故此品再言「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
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
八方,表八識;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六、七二識;各更變表,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表識心已轉;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表娑婆穢土已成莊嚴淨土。
復言「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
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
六、七二識轉,接著五、八二識跟隨轉,因此言「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故六祖說:「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時心無障礙,十法界為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說「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
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
因此要見實相、證法身,實不容易,故言六難:
1、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2、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3、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4、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5、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6、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雖是困難,但只要如實受持法華經,必能瞭解諸法實相,疾速成就;且諸佛會時時護念受持者,故偈言「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
【悟一佛乘】
聞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向上、中、下三根者,三周開示,然後眾人乃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此一佛乘,即佛知見;而佛知見,即是自心。
故六祖向法達禪師說:「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
一、自悟
然事相上,有漸悟及頓悟之別;從實相言,實無二法。
故六祖言:「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今以〈提婆達多品〉來說明:
1、漸悟
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
所以者何。
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
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不信龍女可頓悟。
智積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連智積菩薩也疑龍女可頓悟。
因佛自述:「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不惜軀命。
」連釋迦如來都是無量劫中修行而正覺,何況是龍女呢?
2、頓悟
舍利弗語龍女言:「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
」
寶珠,喻自心。
我獻寶珠,喻是心作佛;世尊納受,喻是心是佛。
事疾,即是頓悟。
故迷悟只在一念之間,因此六祖言:「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
且於〈五百弟子受記品〉中有,繫珠之喻。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起已遊行,到於他國。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本有自家珍寶,是眾生自迷不見。
宋‧白雲端禪師,開悟作偈言:「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便是最好的公案。
然理可頓悟,事當漸修,事依理成,理由事顯。
因眾生怯弱,且佛道長遠,故佛先前以化城為誘,此乃開方便門(開權);今以龍女為例,此為示真實相(顯實)。
故佛子們當知世尊之大慈大智,學佛應要權實雙運,頓漸無礙,方能理事圓融,正所謂:理性不動,佛事常興。
3、悟道
於〈序品〉,日月燈明佛為妙光菩薩演說法華經,言畢即入涅槃。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
」若眾生能悟「諸法實相義」,即悟「佛知見」,即明「如來真實義」。
何謂諸法實相義?即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菩薩深悟空理,常行無住。
如「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皆修行大乘空義。
然「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佛大悲「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法性本空,因緣而起,故「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
又如何觀實相?佛告文殊師利言:「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
因此實相,即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畢竟空寂,無一切分別、對待,故佛法是不二之法。
如提婆達多對世尊,此屬逆因緣;又如文殊師利對龍女,此屬順因緣。
實相無順逆。
龍女轉男相,實相無二相。
罪相與福相,實相本無相。
實相亦是法身,法身是常住不滅,故於〈如來壽量品〉說:「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佛如此,眾生亦如是,心佛眾生,本無差別。
4、淨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若能深信此實相之理,未悟之前,不墮惡道,生於佛前,常聞此經,終將會花開見自性佛。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深知法身常住不滅,如說受持修行,自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二、自修
1、願奉持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
2、如實行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即是正身行、正語行、意離諸惡自利行、心修眾善利他行,為身、口、意、誓願安樂行。
3、得果報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心淨則六根自淨,一切無所障礙,故可觀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故說「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最後舉常不輕菩薩,證得六根清淨為憑。
4、廣流通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
學人要能信解,佛法只此一心,別無他意。
是自心決定迷悟聖凡、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如人射箭必射靶心,若能不斷向此心射,有朝一日定能射中;若不肯,向他處射,只會空費力氣,徒勞無功,而耽誤自身,故「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入如來慧】
經開示,而生「信」;因深信,而「解」悟;解悟後,起修「行」;行菩薩道,方能入佛知見,「證」如來智慧。
一、如來往昔修行
佛於無量劫行菩薩道,自述:「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法華經記載,佛在往昔修行的過程:
1、求法華經
經云:「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
2、行菩薩道
經云:「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
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3、聞法華經
大通智勝佛,為其說法華經。
經云:「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二、菩薩修行誓願
菩薩是成佛之因,成佛是菩薩之果。
故佛舉諸菩薩往昔修行,及成佛須具大行、大智、大悲、大願四個要素。
於〈普賢菩薩勸發品〉中,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
1、大行,難行苦行。
〈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
2、大智,甚深智慧。
〈妙音菩薩品〉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3、大悲,普門示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佛告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
4、大願,普賢願深。
〈妙莊嚴王本事品〉〈普賢菩薩勸發品〉
淨德、淨藏二子,令其父妙莊嚴王轉邪心。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王,汝見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
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
三、行深能入佛慧
諸佛智慧,甚深難解。
故佛於〈方便品〉中,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
諸法實相,即宇宙人生中的真理,是吾人生命中的真相。
應如何方能契入如來之慧呢?佛說:「所謂諸法(實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謂之十如是,即謂一切諸法之本來實相具足的十種條件。
十如是之中,「相」即相狀,指外在之形相;「性」即不變,指內在之本性;「體」即以相、性為主體。
「力」即潛在能力;「作」即顯現作業;「因」即直接原因;「緣」即間接原因;「果」即由因、緣和合所生之結果;「報」即因招感之果報。
「本末究竟等」之中,「本」指開始之相,「末」指最末之報,「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同一實相,畢竟空寂,究竟平等,故說本末究竟等。
然一切法,分有為法、無為法。
從「相」指顯而能見,屬於有為法,是會變遷;「性」為不顯現,屬於無為法,不會變遷;「體」即性相為一體,空有不離。
法之相、性、體,各有其作用,故為「力作」。
諸法因緣起,一法接著一法,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因而有「因緣果報」。
不論從有至無,或者無到有,這些變化畢竟空無自性,故經云: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是「本末究竟等」。
四、持經定成佛道
於《法華經》中常出現︰「求索、受持、讀誦、思惟、解說、書寫、為他人說、如法修行、正憶念、供養、禮拜。
」這是學佛者應有的態度,從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而讓佛法能廣為流傳。
尤其最重視「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說」,讓行者能自利、利他。
經中教我們說法者,要有以下的正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法是許多人常用之「念佛法門」,因經中談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以及〈普門品〉中,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聞聲救苦。
或稱其名,便可息滅心中之貪瞋癡,佛告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
受持法華經不但是「自力」,亦有「此經不可思議之功德力」,如〈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 因此勸諸行者,未悟當受持此經,自能開悟;已悟亦當受持此經,直至成佛。
且要廣為流通此經,讓眾生知道世尊之本懷、如來之本願,亦要世世常行菩薩道,才是真佛子;對人類方有貢獻,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和價值,願「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
五、持此經的方法
大乘經典常教行者,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如說修行等;雖有許多人如此去用功,總是不能得力或受用,探究其原因—皆是「擇其一而行」,故不能解行並進,以致不能通達。
學者讀經當明其義,佛乃要我們透過聞、思、修三者同時進行,方能心開悟解,證入如來智慧。
若缺其一、二,則不能圓滿,如三角形,缺一角不能成形;如戒定慧,少一學不能成就。
且要佛子們自利利他,這方是諸佛本懷,如涅槃經云:「世尊往昔為我故,於無量劫修苦行。
」故應精進勤行,深明義趣,不但自己可以解脫,眾生也會因此蒙受法雨之潤。
因此建議大乘行者,可從下列五項來同時受持:
1、讀一遍:日讀一卷,不可間斷。
2、寫一遍:日寫一千,不可停筆。
3、思一遍:日思一段,不可空想。
4、觀一遍:日觀一心,不可空坐。
5、說一遍:日說一偈,不可空過。
斯人若能如此行持,三個月後,定有受益,增汝道心。
如人身上有檀木,越放越香;若是日日不離經卷,其人越受持、越能開啟智慧之光。
伍、法華經的殊勝
一、聞經授記成佛經云:「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
二、持經者有大願經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
三、如佛而供養之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
四、持者是大菩薩經云:「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
五、說經是如來使經云:「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六、能善行菩薩道經云:「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 七、此經諸佛秘藏經云:「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
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八、此經諸佛護念經云:「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
九、經王最為第一經云:「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
十、此經能救一切經云:「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
十一、閻浮提之良藥經云:「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
十二、無量國難聞經經云:「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
」
十三、功德無有限量經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
…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
經云:「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
經云:「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十四、修此經速成佛經云:「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
十五、聞此經典成佛不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者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皆聞法華經而成佛。
經云:「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十六、成佛尚聽此經經云:「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恒沙等,來欲聽法。
」
十七、毀經之罪勝佛經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
十八、普賢菩薩守護經云:「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
』」
十九、修此經見佛陀經云:「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
二十、佛護念說法者經云:「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供養於法師,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
結語:
依法華經來修行,實在不可思議,故勸行者多研讀此經,平常依〈安樂行品〉來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時時憶念諸佛菩薩的悲願,讓佛陀的本懷能夠廣為流通,妙法常住。
閱讀15879次數
最後修改於週三,24二月201606:53
發佈於
法華要義
此分類更多內容:
«經中之王
法華經口訣»
返回頂部
主分類項目
佛法隨筆人生夢境生活閒談生命省思禪心對話佛經註解壇經要解壇經偈頌金剛經偈頌金剛經要解心經要解信心銘要解達摩四行觀要解法華要義八大人覺經要解心地觀經禪詩詮釋詮釋一寒山詩禪心禪詩公案解析論語禪解學而篇為政篇名言解義六祖格言聖賢格言徹悟語錄雲水新詩
子分類項目
壇經要解壇經偈頌金剛經偈頌金剛經要解心經要解信心銘要解達摩四行觀要解法華要義八大人覺經要解心地觀經
OurwebsiteisprotectedbyDMCFirewall!
延伸文章資訊
- 1妙法蓮華經要解
妙法蓮華經要解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五圓行流通二初略敘科儀﹞ 單發為聲,雜比為音,於世間眾苦雜聲,齊觀並救,號觀世音。
- 2X30n0602_001 法華經要解第1卷
有析薪秉燭之觀。是真能發明祕要之藏也。或者扣師七軸文中何處為正說。妙法曰千經萬論唯為此事。豈茲一席輙有異談。世尊以是而開示。群迷以是而悟入。火宅以是而出離。寶 ...
- 3法華要義 - 禪心學苑
若聞此經,悉蒙授記, 信解受持,皆共成佛。 前言:成佛的法華. 佛門有三經,皆稱經中之王。一者華嚴經,二者涅槃經,三者法華經。
- 4No. 604-A妙法蓮華經句解 - 佛學世界
法華經要解目次(終). No. 604. 妙法蓮華經 ... 顯本也為眾生故有滅不滅實不滅度廢迹立本也具上諸義法喻雙舉故曰妙法蓮華也妙玄 ...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 5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甲、釋名題. 乙、述譯傳. 丙、解正文. 甲、釋名題. 「妙」,對這個妙字我們就需要下一番堅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