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甲、釋名題. 乙、述譯傳. 丙、解正文. 甲、釋名題. 「妙」,對這個妙字我們就需要下一番堅苦 ... 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甲、釋名題 乙、述譯傳 丙、解正文   甲、釋名題   「妙」,對這個妙字我們就需要下一番堅苦功夫來研究。

「妙」就是玄妙、微妙、深奧不可測。

智者大師九旬談妙,集成一部法華玄,為天台宗三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就是單說這個「妙」字說了三個月,你說妙不妙!   在講每一部經之前,先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是天台宗講經的現則。

這七種立題是:單三、複三、具足一。

單三是單獨的三種。

複三就是重複的三種。

具足一是單獨、重複合起來的立題。

  先講單三,單三是人、法、喻。

第一是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經」。

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表一部經的名字。

因為這個「阿彌陀經」是講西方淨土法門,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為什麼有極樂世界?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四十八大願。

這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要度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

所以這一部經就用阿彌陀佛的名字來代表一部經的名字。

  佛法到了最後滅亡的時候,最先是「楞嚴經」沒有了,因為楞嚴經是成佛的正因,證果捷徑了義,眾生業轉重,故先隱沒。

也可以說是因為「楞嚴經」把這個世間的道理,萬事萬物都講得很詳細,可以說是洩漏了天地的秘密。

於是乎到末法時代「楞嚴經」就先沒了,其他經也跟著繼續湮沒;到最後只剩下「阿彌陀經」多留在這個世界一百年,所以「阿彌陀經」在佛教裡是最後才沒有的。

到「阿彌陀經」也沒有的時候,就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在這個世界上留一百年;然後六字洪名又滅去兩個字,只剩下「阿彌陀佛」四個字,又再住世一百年。

以後,佛法在世界上就完全滅盡了。

那個時候,三災八難,一切災害相繼降臨,這個世界隨即毀滅。

  因此,我們對「阿彌陀經」就應該特別注意。

因為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對一切的人是最對機的。

可是末法時代也有正法存在,就好像我們現在所住的美國,以前沒聞過佛法,現在處處都聞佛法。

這是佛法剛傳到這個國家,所以現在就有很多美國人歡喜參禪打坐,歡喜研究佛法,開了佛教正法的風氣。

  「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那麼以單法立題的是什麼經呢?是「涅槃經」。

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的法,這是單法立題。

  以單喻立題的是梵網經。

梵網是大梵天王宮殿前面的一個網羅幢。

這網形狀是圓筒形的,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網,就像魚網一樣,是用來莊嚴的。

大梵天王歡喜把他的宮殿裝飾得最壯觀最美麗,所以懸掛網羅幢。

網羅幢每一個孔有一粒寶珠,這寶珠會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發光夜裡也發光。

每一粒珠放在每一個孔裡邊,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

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達,這叫梵網。

梵網經就是菩薩戒品,菩薩戒為什麼用梵網來代表它的名字呢?因為這個戒就好像一粒寶珠會放光,你能守戒清淨就有光明。

以上說的是單三立題。

  複三有: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

什麼叫人法立題呢?好像「文殊問般若經」。

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

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慧的菩薩,他問這個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問的智慧法。

這部經就是以人法來立題的。

  還有人喻立題,人喻立題的經是「如來師子吼經」。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

如來所說的法,好像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皆懼,無論豺、狼、虎、豹,什麼惡獸,一聽獅子吼,就得老實;這「如來師子吼經」便是人喻立題的例子。

  以法喻立題的便是本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是法,蓮華是喻,以妙法配合蓮華做這部經的題目。

所以這一部經就是以法喻立題的,屬於複三之一種。

  具足一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方是方法,也是佛法,大方廣三個字的簡單解釋是:佛法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的。

佛是人,華嚴是譬喻——華是有芳香之味,代表德性圓滿,以圓滿的德性及修行的功德來莊嚴佛的十身。

所以這一部經是以法、人、喻三種完全具足起來標立經題的名字。

  研究佛法的人,對這七種立題應該能夠記得,可以隨時講出來。

如果七種立題不懂,那你就不是研究佛法的人。

在大藏經裡面,分門別類有很多種,經典也有幾千卷,但是都不出這七種立題。

所以,看經典的時候,一看經題就應知道這部經是以什麼來做題目。

  把立題認識了,然後自然就可以深人經藏,智慧如海。

假如連經的名字都不清楚,什麼叫涅槃經?你說不懂。

連涅槃經的名字都不懂,那你看涅槃經又有什麼用呢?如果經典的名字都不認識,就不能深人經藏;也就不會智慧如海;不會智慧如海,那你學一輩子的佛法還是那麼的蠢笨癡呆。

所以,這七種立題是很重要的。

  若每個人都能認識七種立題,對佛法就可以研究。

還有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是: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名,這部經是以什麼做它的名字?體,這部經的法體是什麼?法體知道了,要知道它的宗旨是說什麼?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教相。

為什麼呢?就像我們人,首先要有名字;如張三、李四,各有其名。

知道張三的名字,那張三的身體有多大?多高?多長?多重?他的身體是什麼樣子?他的身體健康不健康?他是以什麼為生?他是做生意的、讀書的或做工的?士、農、工、商,他做那一行呢?若他是讀書的,以讀書為宗旨,那讀完書又有什麼用呢?是否去睡覺?不是的,讀完了書,它要發展它的用途。

讀科學的在科學上發展;讀哲學的在哲學上發展,都是各有所用。

經也是一樣,經的用途知道了,題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它的身份是什麼呢?如教授、總經理,或者她是一位家庭主婦。

總而言之,各有各的身份,這就判明了他將來的成就。

經也是一樣,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是以七種立題中的法喻立題來命名的。

  「妙法蓮華經」在五重玄義裡,第一個玄義是釋名,也就是解釋這部經的名字。

這一部經是以妙法蓮華為名。

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因為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不容易明白,所以用蓮華來比喻。

這一部經是以法喻為名的。

  究竟什麼是妙法呢?它妙到什麼樣子?好到什麼程度?現在我來告訴你,這個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的。

不可以用心來測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談不到妙了。

既然想不明白,那麼就不需要說了,說不出來嘛!可是不能不說,說不出來的就是妙。

說不出來的還要說,那說的並不是妙,而是形容這個妙及講說這個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那是惟佛與佛,才能明瞭這種甚深境界。

現在講「妙法蓮華經」只是講少少而已,可是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講多少天了。

因為這個妙字,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也沒有把這個妙字講完,只講了一小部份。

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時候,在九十六天裡講完一部楞嚴經,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麼快。

因為我在香港講楞嚴經,曾經講了十四個月才把它講完的。

  我們先講妙字,究竟這個妙字要講多少天?現在也無法預算,講幾天算幾天。

那麼首先要說妙。

什麼叫做妙?妙法就是妙。

什麼妙?眾生就是妙。

什麼妙?佛也是妙。

什麼妙?天地間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妙的,什麼都是妙法。

所以這個妙字要講起來是無窮無盡的。

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它是從心而來的。

  你怎麼知道它是妙法呢?因為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後是眾生法妙,然後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樣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都是從每一個人現前的一念心生出來的;從眾生的心裡生出來。

怎麼生出來的呢?你會說:「那就不知道了!」這是妙。

知道不知道都是妙。

你為什麼會知道呢?又為什麼會不知道呢?這豈不是妙?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麼會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無二的。

你指著胸前說:「我的心在這兒。

」你的心真的在這個地方嗎?那你真是錯認心了!是認賊作父了!就像阿難似的,在楞嚴經裡阿難說:「心在裡面。

」就是指這個肉團心;這個肉團心是沒有用的。

怎麼說它是沒有用的呢?因為它只是一塊肉團。

這個是集起心是聚集煩惱而生起來的心;又叫緣慮心,攀緣思慮的能力一直幫著你打妄想。

而第六意識,也就是這個稱為集起心,是這個幫助你打妄想和生雜念的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這個心就有這麼多的名稱。

所謂心法,不要以為我是說這個肉團心。

  那我另外還有個心嗎?你不知道嗎?看看這是不是妙呢?你連自己有個心都不知道。

你既然連心都不知道,那你連生命也不明白啦!來的時候,糊裏糊塗,去的時候也糊裏糊塗。

來從什麼地方來都不明白,這是個妙!死的時候又糊裏糊塗的跑了,到什麼地方去又不知道,這也是個妙;生和死的時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麼活著的時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這個更妙!怎麼會更妙呢?比如說你在不知不覺中從小孩子變成大孩子;從大孩子又變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變成為老人。

你說這妙不妙?不但變成老人,你又會生育兒女。

如果不是妙,怎麼不知不覺就有這麼多變化?這是妙法。

這個妙法現在講出來,你會覺得有點意思,好像是這麼回事,但在沒講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是妙法。

  妙法就是這樣的在你不知不覺中生出一種作用。

妙要說起來多得不得了。

眼前你所能看見的都是妙。

為什麼呢?你怎能看見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見了。

那麼看不見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見的更妙。

看見和看不見都是妙,聽見和聽不見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見的,不但是看見;怎麼能看見呢?這就是楞嚴經所講的:「誰能看見?誰同你看見的?」你說這妙不妙?為什麼近的你能看見,遠的就看不見呢?這都是妙。

當你看見黃色,你就有黃色的樣子。

看見青、黃、赤、白、黑,這些就在你的八識田中生起它的樣子。

又怎麼會生起來呢?誰教你生出這種影像?這豈不是妙?   聽也是一樣。

聽的聲音,為什麼有的聲音就喜歡聽,有的聲音你就不喜歡聽;誰教你歡喜和不歡喜聽呢?沒有!為什麼自己就會生出一種愛和憎的心來呢?見到美色,就生愛心,看到不好的顏色,就生出一種憎惡心、討厭心。

是誰教你的呢?你說:「我不知道是誰教的,只是這麼想。

」這麼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這是心法妙;是由心裡生出來的千變萬化。

如果不妙的話,怎麼生出這種種的變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說,說幾百年也說不完這個妙。

要能說完那就不是妙。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沒超出這個妙字。

所以這個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沒超出這個妙字。

所以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就是講九十年也講不完這個妙字。

這麼說來法華經在這一生也聽不到了,也沒有機會聽完了。

九十年也講不完一個妙字,那麼經文就不知道要講多久。

別怕,現在的時代是一切事情都講快,講經講快是妙,講慢也是妙。

既然釋迦牟尼佛講經也沒有超出這個妙,我現在講經又怎會離開這個妙呢?這個妙要離開就不妙,離不開就是妙。

  法雖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

放不下是妙,但能夠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試一試把身、心放下。

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說這不是個妙嗎?這個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

你能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可是還沒有離開身心世界。

這不是說離開我這個身心,離開這個世界,才能沒有身心世界;而是在這個身心,在這個世界而沒有了。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快要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了。

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

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沒超出這個妙法。

所以這個妙字是沒法子把它講得完的。

  因為妙不容易說,所以是個妙。

不容易說現在還要說也是個妙。

總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

這又有什麼用呢?你問這個問題,這才是真妙。

  修行、參禪、打坐,是追求這個妙。

釋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這個妙。

一切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追求這個妙,就是找這個妙。

羅漢們寧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這個妙。

一切凡夫、聖人,想要修行,也是為著追求這個妙。

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

是什麼妙?是妙覺。

菩薩是等覺,還談不到妙覺,做佛才能成妙覺。

所以現在先要明白這個妙。

  妙有什麼用處呢?妙什麼也沒有用,但什麼都需要它,這是放之存於六合。

這個妙要說它的大用,大造大化,這個天地萬物,一切一切,都是從這個妙生出來的。

所以不要以為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創造這個世界,其實一切都從這個妙生出來的。

這個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當得起。

我們本有的佛性就是妙覺佛性。

有關明白這個妙字是談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就談不到妙了嗎?不是的。

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妙字,那更是妙。

為什麼呢?你不費力就明白了,那豈不是妙嗎?你費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

所以,怎樣講都是妙,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你說眼前的什麼不是妙?燈、桌子、椅子,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現。

你要明白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這個妙法,一切法都是粗。

你要是覺得你很明白了,其實你還沒明白。

你去研究它的本體,都是從一個妙字生出來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間,費了九十六天講一部楞嚴經。

楞嚴經上所說的五十陰魔,那些陰魔都超過現在的天魔外道。

因為那五十種陰魔的神通實在厲害,有的頭上可以放光,若把他的光放在你頭上,你頭上也會放光。

但這種種神通在佛教裡都是魔,何況現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們就像蒼蠅似的,東、西、南、北的亂飛,飛來飛去,找不到出路,可憐這些盲從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學道一樣。

假如你說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應該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學,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

因為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與愚癡的人多。

有智慧的人喜歡聽真理,沒有智慧的人喜歡聽迷人的道理。

什麼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說修行的人不斷淫慾,可以隨隨便便,因為這樣說就認為它是好的。

佛教是主張斷淫慾的,如果不斷淫慾而修行,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無有是處了。

因為人問的不究竟欲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快樂,是不可以兼容並蓄的。

  還有一些人,在研究、修習佛法中,盡做口頭上的工作,而不實實在在的去做。

不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行持,就等於是魔一樣,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內。

就好像有一些人見佛不拜,他說他是信佛的,這種人將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究竟會到畜生道或到地獄或者餓鬼道去,是沒有人敢擔保的。

為什麼呢?因為學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還大,那就大錯特錯了。

學佛法的人不但見佛要尊敬禮拜,就算見到菩薩也要拜菩薩,見羅漢也要拜羅漢,見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應該恭敬欽佩他們,不應該貢高我慢,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

無論任何修學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謙、恭、和、敬。

  在法華經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輕菩薩,這位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修行菩薩道的一生。

這一生他專門行常不輕菩薩道,怎麼行法呢?他專門恭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這十大願是:一、禮敬諸佛:就是恭敬頂禮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二、稱讚如來:你會問:「佛也歡喜人讚歎嗎?」不錯,因為你讚歎佛也就是讚歎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願意讚歎自己,那就不要讚歎佛,佛和眾生是一樣。

你說:「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

」這也是個錯誤。

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沒有修,還不能和佛一樣得證佛果。

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話,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才開悟成佛呢?   釋迦牟尼佛以過去生中修種種的苦行,修種種禪定,修種種般若,修種種布施,修種種戒律、忍辱、精進以及修種種的法門,今生還要去雪山修六年的苦行,並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費這麼多的手續!而你連六天都沒有做到你就是佛,這太便宜了你,這個佛就如同撿到的一樣。

所以有些人說他自己是佛,真是無慚無愧,大言不慚。

而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做過常不輕菩薩,就是永遠恒常的不輕慢一切眾生。

他見佛拜佛,見菩薩拜菩薩,見羅漢拜羅漢,見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見著比丘、比丘尼也叩頭,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意思是說我不敢輕看你們,你們將來都會成佛;如果我輕看你們就等於輕看佛一樣。

這種發心是實實在在的一點虛假都沒有,實實在在恭敬一切眾生。

但是他招來的果報是最不好的,因為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說:「這個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亂給人家授記。

」於是就打他,在他叩頭的時候用腳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齒都踢掉了。

要是一般人對人叩頭還被人打,以後就再不向人叩頭了。

但是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還是向人叩頭。

以後,他遠遠的見著比丘、比丘尼時先叩頭,不等這個人走到他身邊就站起來跑了,免得這些人打他。

他還是一樣行不輕慢一切眾生的菩薩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萬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的。

  所以那些認為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認識佛了。

自己妄自尊大,這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不是佛境界。

認為自己是佛而不修行,盡造罪孽,這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彈、氫氣彈睡覺還危險。

這些人將來一定墮地獄的,真所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往裡鑽。

」   我講楞嚴經時曾講過一首偈頌:「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

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當師父的下了地獄,向徒弟問:「為什麼也到這個地方來?」徒弟說:「我跟著您學道的,當然也跟著來啦!」師父說:「錯了錯了!這是地獄啊!」徒弟問:「為什麼您把我帶到地獄裡來?」師父答:「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的,現在想出去也不能了。

」不但他自己不能出去,所有跟他學的徒弟也一網打盡了,什麼時候翻身誰也不知道。

這就是自稱是佛,不認識佛,又不明白佛法,所得到的果報。

  上面是說要跟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去修,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這不是說今天供養,明天不供養;不是說供養一個佛,而不供養其他佛,要普同供養。

除了廣修供養,還要懺悔業障,這是第四願。

我們為什麼要向佛頂禮?就是要表示自己無量劫以來,做的錯事太多了,現在發露懺悔,改過自新。

五、隨喜功德。

就是看見所有慈善的事情都應該做,能做一分錢就做一分錢。

  行菩薩道是要利益人、幫助人的,不是只想利益自己。

凡是幫助別人的事情,不自私自利,這都是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當你知道某一位法師會講經,就聯合大家請這位法師說法。

須知道經典的意義要有幾十年研習的功夫才能明瞭,那些所謂研究佛法,有頭銜的學士,倘若他們沒有把自己放下,那他根本沒有明白佛法。

就像螞蟻啃西瓜,盡在皮上鑽來鑽去不能嚐到味道。

學佛法要跟著法師們學,不要自以為不可一世,說自己懂佛法。

所以請真正明白佛法的法師說法,就是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請佛陀常住世間,現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請佛法住世。

八、常隨佛學。

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把自己的身體看空了,沒有自己這一個身體。

所以要跟著佛學。

九、恆順眾生。

常常隨順著眾生,希望令他們明白佛法。

十、普皆迴向。

把所有功德都迴向一切眾生,令他們速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釋名的第一個字是妙。

妙字太寬廣了,橫講、直講是妙;塵說、剎說也是妙。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妙法,妙法包含一切,以至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妙法裡面。

  所謂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

經藏是講定學,律藏是講戒學,論藏是說慧學。

經、律、論所包含的道理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

而戒、定、慧所居的功也是無窮盡的。

既然經、律、論是妙法,戒、定、慧也是妙法。

有關戒、定、慧你們聽了很多,試問究竟做了多少?我們聽聞佛法,不但要明白,還要設身處地的、實實在在的去依法修行,這才是真正有所得。

知道而不行,就等於不知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那就像知道這樣東西是好吃的,但是你必須吃了之後才能真實受用。

對佛法也是一樣,知道一點行一點,這才是實行家。

若知道而不行,對你對佛法都沒益處。

就好像石頭人似的,形像雖是個人,卻不能說,更不能行。

  妙,有心法妙、眾生法妙和佛法妙。

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是一。

無論分開或合起來講都是妙法。

三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所謂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經、律、論,它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

十二部經是:(一)契經、(二)重頌、(三)諷誦、(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議、(十)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

雖然這十二部經的意思很深,但主要是記得和了解佛陀的教義。

佛法不一定注重學問,而是注重真實行持。

六祖大師甚至沒有讀過小學,連簽自己的名字都不會,但他卻會講經說法。

因為他不認識字,講經時就叫人為他唸經文。

人唸一句他講解一句,而他所說的法是和佛一致的,並沒有不合佛法。

六祖大師不認識字卻會講經說法,是因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法;故他所說的法都是妙法。

六祖得到五祖的心法,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和獵人共居十五年,在這一段時間內他用功修行,開大智慧。

我們修道的人切記不要著急,古云:「毋欲速,欲速則不達。

」修行用功就像射箭的弓,緊了則繃,慢了則鬆,要不緊不慢才成功。

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

」在中國有一種蟲叫蜉蝣,這種蟲朝生而暮死,生得快死得也快。

所以我們修道者要老老實實的用功,千萬不可走捷徑,以為走旁門左道的小徑會比較快有成就,實際上它是達不到目的地。

我們要依照六度萬行的大道去修行,這才是妙法。

中道就是妙法,離越中道,就不是妙法。

  在漢朝有兩個人,一個叫袁盎,一個叫晁錯,兩人都在朝廷當官,袁盎用方法把晁錯殺害,之後袁盎便出家做和尚。

原因是他時常見鬼,常常見晁錯的鬼魂要來殺他。

白天夜晚都是如此,使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因而懺悔出家。

他出家之後,再沒有見到鬼魂,乃更決心用功修行。

因為一念之差殺了人而出家,所以他希望來生也再做和尚不當官。

果然第二生他成為一個到處弘法的大法師,是個不貪名不圖利的苦修行。

這一生他也沒見著晁錯的鬼魂。

如此過了十生,因為他苦功修行有點道德,所以一生比一生身份高。

到了第十生,他做了國師,成為皇帝的師父。

皇帝賜他一個沉香寶座(當時沉香在中國是最貴重的一種木材,只有皇帝才能坐這種木造的椅子)。

當國師坐到寶座上,便神氣十足。

他心想:「當今世上能坐這種寶座,這麼尊責的法師也沒有幾位,這賞在太妙了!」   就當他生這一念貢高心,以為當今天下唯我獨尊的時候,那十生以前未超脫的晁錯冤魂又來找他了。

突然在他膝上長了一個人面瘡,這種瘡有口、鼻,更會說話。

常常對他說:「你休想再擺脫我,我跟著你十世,非要你還我命不可。

」這位悟達國師得了這麼一個瘡病,日夜呼痛,他實在沒辦法,難以忍受,他唸大悲咒、楞嚴咒以及一切的經咒都不能消罪,因為他業障太重。

這皆是由於他生一念貢高心,所以護法神也遠離,不再保護。

幸而想起了迦諾迦尊者,悟達國師曾服侍這位尊省。

當時,尊者全身生瘡,流膿、出血,又骯髒又臭。

悟達國師攝心侍奉及照顧他,替他煎湯熬藥服侍他,使他的病痊癒。

迦諾迦尊者其實不是真的有病,他為示現來度悟達國師的。

果然,國師對他很好,尊者痊癒之後便對國師說:「將來你有難,可以到四川茶山地方找我,我會替你想辦法解決。

」這時候悟達國師因為生了人面瘡而沒法治好,便想起去找迦諾迦尊者。

尊者用三昧水替他一洗,人面瘡就痊癒了。

所以修道的人無論怎樣也不可生貢高我慢心。

  心法妙,在前面講了個大概的意思。

現在講眾生法妙。

什麼叫眾生?眾生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故叫眾生。

眾生分為十二類: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

這十二類眾生中每一類又有種種不同。

就拿卵生來說,有的卵生會飛,有的不會飛。

會飛的種類有千千萬萬那麼多,以至任何人也不能完全認識及分別清楚。

你說是不是妙?分別不清楚是妙,分別得清楚豈不也是妙?卵生是這樣,胎生、化生、濕生...以至所有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胎生,人是胎生,一切畜生也是胎生。

卵生是怎樣來的?卵因想生,因為有這種想,所以就有卵生。

胎生是胎因情有,是由愛情而生。

愛情,人人都認為是一種最快樂的事情,實際上在最快樂裡面反而是最痛苦的。

現在美國有很多人都覺悟到愛情是不自由的,於是乎解脫愛情,走到覺悟這邊來了。

一般青年男女隨便談情說愛,隨便結合,又隨便分離,說這是一種自由,其實這是誤解自由。

男的女的都不結婚,不守規矩,這不但不是自由而是錯中錯。

為什麼?因為要是結了婚,雖然不自由,還是天經地義的一種道路。

假若誤解愛情,說不結婚就可以隨便,這是想要快一點死,想要快點把自己的身體破壞,把身體弄壞了就會死得快一點。

這種情形若不趕快挽救,禍害就太大了。

這是說胎因情有。

  無論人或畜生,畜生也因為有這種情,為什麼牠也有這種情?這種情是因為從無量劫以來的顛倒習氣太深。

做人的時候,這種情慾心重,所以就會墮落到畜生道;如果在畜生道裡還不知道覺悟,情慾心便變得愈重,也愈來愈愚癡昏鈍。

  諸眾生中,濕生和化生是怎麼生出來的?也都因為淫慾心太重。

任何眾生都因為有這個情,所謂:「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凡夫。

」被情所迷者是個凡夫,你要是把這個情看空了,就是個聖人。

  在眾生裡邊,人類有千差萬別,畜生裡邊也有千差萬別。

可是這些都沒有出離這妙法,都在妙法裡面包含著,所以眾生法也是妙法。

  你不研究它不覺得怎樣,若一研究,每一種類都有它的道理。

為什麼會做人?為什麼會做狗?為什麼會做豬?為什麼又會做牛做馬?這裡面都含藏著一個妙法。

這個妙法的道理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就是妙法。

你說我明白了,明白也是個妙法。

妙法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在眾生份上也是一樣。

  講到佛法妙。

什麼是佛法?什麼又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

佛有一切一切的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

究竟有多少?總括起來有八萬四千法門。

這八萬四千法門,那一個法門是最妙的呢?每一個法門都是最妙的!以前我曾經答覆過一個人,他問我:「八萬四千法門那一個是第一?是最高的?」我答覆他:「你要是認為那一個法門對你最適合,那一個法門就是最高的;那一個法門對你沒用處,那一個法門是最低的。

」這要看你的根性,佛設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

你的毛病除了,那一個法門也沒有用。

你的毛病如果存在,那一個法門可以治你這個病,那一個法門就是第一。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個第一,也有八萬四千個障礙,與八萬四千個最高無上。

  現在講到佛法妙,也就有八萬四千個最妙。

為何如此說?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法都是藥方。

你有什麼病就吃什麼藥,這個藥就是治你這個病。

能把病治好就是良藥,你要是用錯了藥,良藥也會變成毒藥。

  今天有人問我吃肉可不可以開悟?我說:「吃肉者若能一口吞下一隻豬、一隻羊或一隻牛,如果有這麼大的口,就可以;若沒有那麼大的口,沒有人保險可以開悟。

六祖大師和獵人在一起十多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的是肉邊菜。

因為他和獵人在一起,獵人一天到晚都以肉為食,他若不吃肉就沒東西吃。

於是他自己種了點菜,也不另外炒或煮,就把菜放在肉鍋一起煮,他就吃菜,這叫肉邊菜。

六祖大師吃肉邊菜,因為他是已經開悟成佛的人了。

他就是吃肉、吃什麼都可以。

我們沒有六祖大師那種智慧德行,還沒有開悟,還是不要盡貪吃的享受。

吃的東西再好,到了肚裡也變成臭穢的,沒有什麼大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之所謂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

我們人的心可以到十法界,十法界沒有超出現前一念心。

譬如我們生一個惡念,就會種地獄的因。

再生一個惡念,就會種餓鬼的因。

再生一個憎恨的惡念,就種下修羅的因。

再生一個愚癡的惡念,就種畜生的因。

你生一個善念,就會生到人道。

若生一個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會生到天上。

假設發心去修行苦、集、滅、道四諦的法門,就是種聲聞的因。

你發心修六度萬行,這就是種菩薩的因。

你發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這就是種佛的因。

  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就是十法界。

佛、菩薩、緣覺、聲聞是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六凡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

十法界是從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說心法妙。

如果心法不妙,眾生法也不妙;眾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

就因為心法妙,所以眾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諸佛沒有超出現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薩也沒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乃至於十方緣覺、十方聲聞也沒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

甚至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法界亦都沒有超出現前的一念心。

  講到「心」字上,古人有這樣的幾句話:「三點如星佈,彎鉤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

」做佛也是由這現前的一念心而起的。

在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設你想了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一切諸佛,便應該看一看法界性這種奇妙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真是太妙了,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你來這聽經,也是因為心裡想要來,心裡動這一個念頭,身體就跟著心跑了。

如果沒有想要來這個念,就不會在這裡聽經。

心字在中國字來講,三點好像星星那樣陳列著,底下有個彎鉤,這個鉤像月牙,披毛戴角做畜生就從這兒生出來;可是,做畜生雖然由這一念心,成佛也是由這一念心,並沒有換另外一個。

萬事萬物都是由這個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現在講一講不太妙的。

例如吃飯,肚子餓了就想要吃飯。

怎麼會生這種思想呢?怎麼會想要吃東西而說是肚子餓呢?怎麼會肚子餓呢?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總而言之你不分別、不思量,那就是妙法。

到了不思量不分別的境界上,所謂「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

」六根沒有了,六塵也忘了,你修到這種境界,那便真是妙法;雖然沒到那種境界,也沒有出乎妙法之外。

所以我們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沒有一樣不是妙法。

妙法,往深處講是妙法,往淺處講也是妙法,法法皆是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

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還沒明白,也可以說是妙法。

但只可以說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不是細的。

妙法兩字是沒法子講完的,要能講完就不是妙法。

  現在舉出一個例子來形容妙法,這形容本來不大恰當,可是以這形容或者令我們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

在以前有一個官,這個官信佛,他會背誦法華經,而法華經有兩冊,他對上冊一目了然,能讀能誦,明白經中的道理。

但下冊他就格格不入,沒法子懂,也沒法子誦念。

他覺得這件事真妙,對上冊他讀一次就記住了,但下冊讀了幾千萬次也無法記住,這是什麼原因呢?於是,他便到附近一個寺院,這個寺院裡有一位開悟的和尚。

這個官到這寺裡請方丈和尚為他開示,方丈和尚就歡迎他、招待他。

他對方丈和尚說:「我很信佛,我對法華經很有興趣。

但不知為什麼,上冊我讀一遍就能永遠記住,但下冊無論怎樣讀也記不住。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我不明白,所以來請和尚開示。

」那個方丈和尚是個開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

五眼就是:(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開了五眼者,能觀察過去世,一切事。

和尚聽他這樣問,就對他說:「我告訴你可以的,不過你不要生瞋恨心。

因為我所說都是真的,並不是罵你。

」這個官說:「這當然,您告訴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瞋恨。

」和尚告訴他:「你前生是在寺裡耕田種地的一條牛,幫廟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勞。

而廟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經典搬到外面去哂,因為哂過之後這些經典就不會生蟲。

在晒經時你曾走到晒經的地方用鼻孔嗅過這部法華經,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嗅到。

因為你對寺廟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為做官的都是人,其實馬、牛、羊、雞、犬、豕,什麼都有的)。

因為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華經,所以你對上半部特別熟悉,對下半部則格格不入,就是由於這種因果。

希望你以後更加精進擁護佛法和道場。

」因為他前生只用鼻子嗅過上半部法華經,就永遠也能記得,那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對我說:「楞嚴咒對我是一個大障礙,我怎樣讀也記不住。

」你不要望洋興嘆。

我教你一個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讀完。

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讀,記得上一句再讀下一句。

第二句記住了再往下讀。

如果記不住就不往下讀,單念那一句,多讀幾遍,把眼睛閉上也能背出來,才再多加一句。

如此一句一句的加下去就會背了。

千萬不可貪多,貪多嚼不爛。

就像那位問吃肉可不可以開悟的居士,我告訴他說:「你若能一口吞一隻牛,你就能開悟。

若不能一口吞一隻牛,那是永遠不能開悟的。

但他還是不懂,說他沒辦法。

若沒辦法怎麼想要開悟呢?試問那一個佛是吃肉開悟的?那一個祖師或菩薩是吃肉開悟的?為什麼你要那麼特別,既要吃肉又要開悟?」這只是開吃肉的悟。

因為吃肉是貪心,他將來的果報可不得了,因為他歡喜吃別人的肉,別人也歡喜吃他的肉,可惜他還不知其危險性。

讀楞嚴咒可不要貪多,雖然楞嚴咒很長,但你要是專心也會背誦的。

  妙法是法法皆妙,沒有一法不妙。

我講妙法蓮華經,單講妙法兩個字就講了好幾天,而妙法兩個字也總沒講完。

不過比起智者大師那相差太遠了。

智者大師講妙字講了九十天還沒講完。

那麼什麼是妙法?你知道也是妙法,不知道的更是妙法!如果說不知道才是妙法,那麼,能夠學嗎?現在就要學不知道,學不知道打妄想;學不知道瞋恨心;學不知道生貪心;學不知道生癡心,把貪、瞋、癡丟了不要,這就是妙。

你要是捨不得貪、瞋、癡,那就妙也不妙。

能捨了貪、瞋、癡,那是不妙而妙。

你想要知道這個原理,就須專心一致的用功修行,到了得到五眼六通時,就會知道這個原理和這個妙法。

  「妙法蓮華經」,談到妙法的妙,有眾生法妙和佛法妙。

現在是按照天台宗所定的六即佛來解釋這個妙法。

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

  所謂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沒增一點。

在眾生份上,也沒減一點。

在諸佛的份上,它也不淨;在眾生份上,也不垢。

在諸佛份上不生,在眾生份上也不減。

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妙法的本體。

我們人人本具,個個無缺;可是卻沒有人知道,這叫理即佛。

所謂理就是佛,有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說現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

所以說人人是佛,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來聽經要明白經的道理,明白諸佛所說的道理。

須知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

佛所說的法是因為眾生有心,若眾生沒有心,佛也不用說法。

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這叫名字即佛。

  單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雖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性就好像在金礦裡的金,把礦裡的金取出來就是修行。

取出來後還要鍛鍊,用火燒冶,經過鍛鍊後才是真金。

不錯,人人是佛,礦裡的金是理即佛;從礦裡取出來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行鍛鍊,用火把金鍊出來就叫觀行即佛。

  修行用功,參禪打坐、唸佛、誦經,無論用任何功都要專一。

專一修行到內無六根,外無六塵的程度。

內也沒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塵也空了;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

這時候,既無人相,更無我相,無眾生相也無壽者相。

沒有過去心、現在心,也沒有未來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

這時候就得到一點妙法的滋味。

但是還沒有確實、真正的知道這個滋味,這時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時候,還不能停止。

還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見到本來面目。

在禪宗裡叫本來面目,在天台宗是說得到一心三諦的境界。

三諦就是真諦、俗諦和中締。

在淨土法門裡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

何謂一心不亂?你唸「南無阿彌陀佛」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唸到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漏,成為一個。

盡三干大千世界就在這「南無阿彌陀佛」的一念裡包括了。

這時候沒有山河大地,沒有房廊屋舍,也沒有人、我、眾生、壽者,什麼都空了。

若想要停止「南無阿彌陀佛」這念也不可能。

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

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

這時候是很妙的;你聽見人說話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聽見刮風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你聽見流水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正是水流風動演摩訶,都是摩訶大法。

當你見到七寶蓮池裡的四色蓮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黃色黃光這四種光明。

這時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這個世界成佛,你願意到那一個地方成佛都可以,這是淨土法門裡的一心不亂。

並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聽見聲音,譬如聽見鐘「噹」的一聲,他就問旁人有沒有聽見,還以為是一種境界。

任何一個用功的人,那種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執著它。

禪宗有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就算佛來也不要動心,要修得這種定力。

不可以佛來就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為什麼生歡喜心?須知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切有相都是虛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見是空的,這就是真空。

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見是有,這是妙有。

真空本來不空,妙有本來非有。

你說這妙不妙?到了這個時候就叫分證即佛。

  雖然到了分證即佛,可是還沒究竟。

必須要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