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卷一方便品第二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方便品第二.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面的長行和重頌,是《妙法蓮華 ...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經文│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方便品第二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面的長行和重頌,是《妙法蓮華經》的〈序品〉;「序」就是敘述這部經的因緣。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既然敘述明白了,接下來就講第二品──〈方便品〉。
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這種方法,是一種權法,而不是實法,所以就謂之方便。
所謂「權巧方便」,權,不是一種經常之法,是暫時用的;實,是永遠不改變,永遠存在。
可是你若一開始,就說不改變的這種實法,沒有人可以明白;於是十方諸佛就巧設這個方便法門,為實施權,然後再開權顯實。
為實施權,就是為的成佛,而先說聲聞乘、緣覺乘,然後再說菩薩乘;究竟的旨歸,就是佛乘。
佛乘,就是「實」;聲聞、緣覺乘,都是「權」。
為成佛,先說小乘的法;然後再引導眾生,歸到大乘佛果,這叫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開是開啟;怎麼開啟呢?釋迦牟尼佛最初說三藏教,教化聲聞、緣覺的時候,他也說這個法門,是最好的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的了!小乘人就照著修行,修行證得聖果──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得少為足,以為佛法就是這樣子,不再向前去求進步了,所謂「止於化城」,不進取了!這「化城」,在後邊〈化城喻品〉會講的。
二乘人因為修種種苦行,費了很多的精神,才證得聖果;可是他不知道還有佛道可成,所以上不求佛道,下也不教化眾生,只做一個自了漢,他自己成道了,不管其他的眾生成不成道。
所以,佛再開啟權法,說:「我以前對你們講的道理,不是徹底的法門;雖然你們證了聖果,但這不是究竟的果位。
你還應該迴小向大,從小乘再回來,到大乘的佛教裏邊;你應該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的大乘法門!」所以就把這個權法給破了、不要了,顯出來真實的道理,這叫〈方便品〉。
A2.正宗分分四B1.開佛知見(方便品至法師品) B2.示佛知見(寶塔天授二品)B3.悟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四品) B4.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B1.分二C1.入品說三周法授三根記 C2.法師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C1.分二D1.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 D2.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D1.分二E1.略開顯 E2.騰疑致請 E1.分二F1.長行重頌歎佛二智 F2.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F1.分二G1.長行 G2.重頌 G1.分二H1.寄言歎二智 H2.絕言歎二智 H1.分二I1明諸佛權實 I2.明釋迦權實 I1.分三J1.雙歎 J2.雙釋 J3.雙結
今J1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爾時】:當爾之時,在說這一品的時候,【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這位世出世間人天之尊──釋迦牟尼佛入了無量義處三昧;現在又從無量義處三昧的正定裏,安詳而起。
安,是平安;詳,就是很自在的樣子。
不是像我們打坐完,覺得腳也痛了,腰也痠了;一起坐,先把腿伸一伸,腰挺一挺,或者晃晃頭、擺擺脊背,這就是不安詳。
安詳,就是很舒適的樣子,覺得周身都自在,沒有一個地方不舒服,也不覺得腿痛腰痠,就起來了;起來,還和沒入定時是一樣的。
【告舍利弗】:佛起身了,也沒有人請問;所以就不問自說,告訴舍利弗。
為什麼要告訴舍利弗尊者呢?因為舍利弗尊者在聲聞眾中,是智慧第一,最聰明的。
你看,在八天之內,他能把一切的法藏都通達了!舍利弗尊者在他母親的腹裏,就把他的舅父給辯論輸了。
他的舅父本來是個大論師,善能辯論,所謂「辯才無礙」;可是舍利弗尊者在母親肚裏的時候,他母親藉著舍利弗的智慧,就把哥哥給辯輸了。
因為他有這種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
前面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兒是舍利弗尊者。
在菩薩之中,文殊師利菩薩是「實智」,是大乘裏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權智」,是權教中的智慧第一,就是小乘人裏,他是智慧第一。
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諸佛的這種智慧──甚深,是沒有底,所以你不知道他多深;無量,就是沒有數量。
既然深,而且也無量,這個智慧就是所謂「高深莫測」,算術譬喻所不能知。
諸佛的智慧既然是這麼樣甚深無量,那麼從什麼地方,可以進到佛的智慧裏邊來?【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佛智慧的門徑,非常的難解,你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證得。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有的二乘人。
辟支佛,是緣覺眾;緣覺,就是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
若出生在無佛出世時,他自己修行,所謂「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明白天地間生生滅滅這種無常的道理,也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這叫獨覺。
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證果,聲聞是修四諦法而證果;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聲聞、緣覺,這是二乘,小乘法中的兩種聖人;這兩個階級的聖人,雖然都是證果聖人,可是,對於佛的智慧,【所不能知】:他們不能知道,不能明白。
J2.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他們不知道?【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佛之所以成佛,就因為在過去曾親近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諸佛,就供養、恭敬。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所修的道,就是學所有百千萬億諸佛這無量的道法,依照佛法而修行;那個法門不知道有多少,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現在學一點點的法,以為這就懂佛法了;那簡直是坐井觀天的見識!或者僅僅看了幾本關於佛教的書籍,就說自己懂佛法了;這太不自量了,把佛法看得太平常、太簡單。
尤其有一些人,根本也沒有學習過佛法,就想要講經,這簡直是等於罵人一樣,既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講了一個糊塗經,講來講去,講得也不明白,越講越糊塗。
有的就指鹿為馬,有的拿鬼就當人了;他連一個「鬼」字都不會講,「人」字也不認識,就那麼各處去講經。
你問他問題,他和你打機鋒,就說:「我也沒有看過這本書,我不知道這個道理!你自己參去!」
好像禪宗的問題,就是他知道、也不知道,叫你自己參去!話頭他參不了,卻學會了這個口頭禪,也是照葫蘆畫瓢這樣去做:「你看!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況我們凡夫怎麼可以懂呢?」二乘人是一步一步的升上來,我們雖然是凡夫,若明白大乘的道理,也即刻就可以證得大乘的果位。
好像讀書一樣,有的人讀書,從小學一步一步的讀,讀到大學,就畢業了;有的人雖然沒有讀書,但是他常常接近一些個學生,這小學、中學所讀的書很淺的,他一聽就懂,所以他也可以直接到大學裏去讀書。
因為我們雖然是凡夫,可是在這機緣成熟時,有這種聞大乘佛法的機緣;當初的二乘人,是沒有聞大乘佛法的機緣,但最後在這法華會上,才得聞大乘佛法,而迴小向大,修習大乘佛法。
我們現在是機會好,佛已經把大乘佛法說明白了,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很快就明白大乘法了。
【勇猛精進】:你看這個「勇」字,勇,就是生死都不怕;再困難,都可以向前去精進。
猛是猛力,精進就是不休息。
他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不像求名的彌勒菩薩,到處去求名;諸佛修道的時候,因為勇猛精進,不求名而名自來,所以名稱普聞。
J3.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他所成就的,是無上甚深的佛法,是從來都沒有人得過的法。
【隨宜所說】:他不單得到了,而且又能隨機說法。
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見到什麼人,就說什麼法;他看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
【意趣難解】:雖然隨宜說法,但是佛的智慧甚深無量,所以意趣不容易明白。
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就見深,淺者就見淺,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
佛說法,雖然是一種音聲,而所有的眾生都聽得懂;人聽得懂,神聽得也懂,鬼聽得也懂,菩薩、聲聞、緣覺聽得也懂。
不過,懂是懂,各懂各的道理,而不能完全明白;有知道一個意思的,不能知道兩種意思;有能知道兩種意思的,不能知道三種的意思。
佛雖然說一個道理,但是包羅萬有,所以才說意趣難解。
I2.明釋迦權實 分三J1.雙歎 J2.雙釋 J3.雙結今J1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我從成佛以來;就是從「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那時候,到現在。
【種種因緣】:我用種種的因緣;種種,就不是一種,是很多種。
【種種譬喻】:又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比喻,來解說佛法。
【廣演言教】:廣,是廣大,也就是廣泛;演,是演說。
就是到處講經說法,說佛的教理。
【無數方便引導眾生】:用不知道多少數目這麼多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所謂「善巧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用一些很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門,來救度一切眾生。
世間上所有的世間法,都是塵勞;可是雖然是塵勞,能把它變成佛事,使令一切眾生在塵出塵──雖然在這世界,而出這個世界──明白一切佛所說的法。
引,是接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循循善誘。
怎麼叫循循善誘?循,是順著;順著秩序,來誘導一切的眾生。
做教師的,要有方法教化學生;你若有方法,這個學生也要跟你學,那個學生也要跟你學,所有的學生都歡喜跟著你學。
你若沒有教學的方法,一教,把學生都教跑了,都怕你;頭一天跟著你上課,第二天就取消你的這一堂課,退課,不讀了。
會教書的先生,教得學生源源而來,一堂有一百多人;不會教書的先生,頭天有一百人,第二天就剩八十,第三天剩六十,第四天就剩了四十,第五天剩二十,第六天剩十個,第七天剩了五個,第八天就剩他自己了。
想要教人,也沒人跟著學了!為什麼?就因為他不曉得如何教學,不會循循善誘。
若會循循善誘的先生,說:「你們大家讀書,都要用功,我考試,你們都要特別注意。
如果我每一次考試,你不躲懶偷安,到畢業的時候,你成績好不好,我都給你pass(合格);或者給你B,或者就給你A,沒有一個得到C的。
但是你們若不好好的讀書,連D都沒有!」所以這些個學生,一看教師一定給B和A,就努力了!這就是會教學的。
佛法也是這樣子,佛教化眾生,就用種種法門,說:「你學四諦,可以證聖果,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你修十二因緣法,就證到緣覺的果位。
」然後又迴小向大,講「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你們將來都可以成佛的,但是你們要先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
這二乘人一聽,原來還有菩薩乘,於是把小乘法放下,去修習大乘法。
如果佛最初就說要修大乘法,不給他說小乘法;那大乘法又要布施,他想:「我的東西怎麼可以給人呢?這簡直吃大虧!我不幹這個事情!」最初他一學法,沒有得一點什麼好處,一進門,你就叫他布施;好像來聽經,還沒有進門,「你想要聽經,先捐出一百塊錢來!」他一聽要錢,「我幹什麼給一百塊錢?」就跑了!經不聽了,一百塊錢也不給,你也就沒有人供養了。
等他聽明白了經,喔!行菩薩道,要做布施啊?他一拿,或者就拿出一千塊錢,或者一萬塊錢,比那一百塊錢還多。
明白了,他肯布施;不明白,你叫他作布施,那「捨錢如割肉」,好像割他身上的肉似的。
所以你明明需要他布施,也不應該在他沒有明白佛法,就叫他布施。
佛明白這個法門,所以預先就叫他修小乘法,自己修行就可以了!苦、集、滅、道,你修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修了就可以證果!二乘人一想,我什麼也不需要做,自己修就成了,於是跟著這法門來修行。
一修行就證得阿羅漢果;佛這才開權顯實,把權法不要了,要修大乘的菩薩道,要修六度萬行。
這時候,他想不修,可是又得著這個法的滋味,就把小乘放下,修大乘;修大乘的時候,他就要布施,又要持戒、修戒律。
你們各位想要持戒律的人,是要自己修持,自己守戒律,不是給人家講的。
不是說:「你不明白?我告訴你戒律要怎麼守!」你自己要守戒律,不要沒有守,就叫人家守戒律;那就好像你自己的衣服不潔淨,你不洗,看見他人的衣服不潔淨,就去幫人家洗衣服。
這是「捨己田而耘人田」,自己的地不去耕種,就去幫人家種地;把人家地給種好了,自己地荒了,變成沒有穀收。
所以持戒要自己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波羅蜜,修種種的法門。
佛為什麼預先不教大乘法?就因為怕這些小乘人沒有利益人的心,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就先說小乘法,要利益自己。
自己利益成了、自己覺悟了;然後又要覺他,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
方才說「循循善誘」,也就是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令一切眾生離開一切的執著,離開一切放不下的事情,所有執著都要離開。
我們聽經聽到這地方,都應該迴光返照,問問自己,我現在離開執著了沒有?若離開執著了,更應該離多一點;沒有離開執著,趕快離開,不要執著!如來所說的法,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光聽而不實行!所以離執著是最要緊的。
J2.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所以者何】:為什麼要離開執著?【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如來所說的方便法門,這種的知見波羅蜜,都要到彼岸的;【皆已具足】:如來具足方便知見波羅蜜這種種的法。
J3.雙結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如來的「知」是什麼?就是徹法底源;如來知道一切法的底源,這是如來的智慧。
如來知道一切法,本來是空的,這是如來的「見」。
廣,是沒有再比它廣大的,沒有數目可以講的。
大,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再沒有比它大的了。
深,不知道它的底,所以謂之最深;究竟有多深?沒有人知道。
遠,這也非常遠。
【無量無礙】:無量,沒有數量;無礙,沒有障礙。
如來所得的法,是無障礙的。
【力無所畏】: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
【禪定解脫三昧】:有禪定。
禪,是梵語,具足云禪那,譯為思惟修,又叫靜慮。
定,就是三昧;三昧,也就是定。
思惟修,就是令妄想沒有了,得到一種定,無論做什麼都是定。
怎麼都可以得定呢?不論擔柴運水、迎賓待客,都可以修定力的。
擔柴,是挑柴;或是劈柴,或者擔水,或者招待賓客。
永明壽禪師每天念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但他不廢一切的工作,什麼也都做的,可是他在做一切工作的時候都在念佛三昧裏。
他有什麼境界呢?永明壽禪師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一尊化佛從他口裏現出來。
誰看見的?這是當時有開佛眼的人看見的,不是一般凡夫都可以看得見。
他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一尊佛化出來;化出來,又去投生。
所以,一般人都說永明壽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常在念佛三昧中。
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一種恆遠不變的心,都可以得到定力,得到解脫三昧。
【深入無際】:這種三昧的境界,可以說是高深莫測,沒有一種邊際。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他能成就一切從來就沒有的法,也成就一切未曾有的三昧。
H2.絕言歎二智 分二I1.舉絕歎之由 I2.正絕言歎今I1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世尊對於法,能用種種的分別,善能分別諸法實相。
法,是方法,你若用得巧妙,能令對方歡喜接受;若是不巧說呢?就笨說。
怎麼叫笨說?就是說得不巧,說得很笨拙、很愚癡。
本來他歡喜做的事情,你對他一講,他不歡喜做了;這就是說得太笨了!本來他不歡喜做的,你對他一講,他歡喜去做,這就叫巧說諸法。
做事情也是一樣。
六祖大師,雖然他不認識字,但是他善說諸法。
有兩個人為了一面旛在飄動,就互相爭論起來;這個說是「風動」,那個就說是「旛動」,兩個人爭論不已。
六祖大師就說:「這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這是仁者心動!」你心裏覺得動,它就動了;你心裏若不動,一切都不動了。
這也是巧說諸法。
我們若懂得修道,做什麼都是修道,都是在定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認識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怎麼開的悟呢?他一天到晚,就在山上斬柴;斬柴回來,到街上去賣,換了錢,養他老母親,這是一種孝念。
他沒有打坐,沒有參禪。
後來,他到了五祖大師的道場,五祖叫他去舂米;他一天到晚舂米,連打坐的時間也沒有,也沒有時間學習其他的佛法。
他沒有念一句咒,也沒有打過坐,可是他竟然就開了悟了!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無論做什麼,都一心,不打妄想;他專一其心,這也就是定,是真正的三昧。
所以,人無論做什麼,若能以專心去做,都可以得定,都可以開悟的,不一定要去參禪打坐。
【言辭柔軟】:佛所說的法,言辭很柔軟的,不是用勢力壓迫人:「你要做這個!」「我不懂這個……」「不做不行的!」不是像我這個師父,立這個不公道法;我立這個法,雖然不公道,但是沒有施行,這也是一種很巧妙的法,令人沒有脾氣。
因為你沒有明白這個法,你就認為不公道;若明白,這才是最妙不過的。
【悅可眾心】:佛所說的言辭,非常柔軟、柔和的,人人聽了都覺得非常的歡喜,非常合自己的意思。
【舍利弗】: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取要言之】:我採要緊的來說。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未曾有法,佛完全都成就了。
可是成就是成就了,現在「止」,我不講了!為什麼?佛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那麼今天我講到這個「止」字,也要止了。
如果不止,佛都說「止」,我為什麼要不止呢?所以我也不說了!可是接著要說的,是這一部《法華經》最重要的「十如是」。
I2.正絕言歎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釋迦牟尼佛說到這個地方,就說出一個「止」字;止,是停止,就是不願意說這一部《法華經》了!為什麼不願意說?因為說出來恐怕人不信;不單不信,而且生出一種譭謗,造出無量的業,所以佛就不想說。
佛說,【舍利弗!不須復說】:不要再講《法華經》囉!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不要講了?因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第一,也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絕對待的,就是獨一無二。
希有,從來就很少有的。
難解,因為它意趣甚深,所以就非常難解。
佛所成就的這種又是第一,又是稀有,又是難解的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種法,唯獨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真正明了一切法實相的道理。
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所不相。
【所謂諸法】:諸法,就是一切的法。
一切的法,總起來不出十如是;這十如是,按著十法界來講。
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這四聖法界;又有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六凡合起來,這叫十法界。
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這十如是。
佛界有這十如是;菩薩界也有這十如是;聲聞界、緣覺界、天界、人界,也都有這十如是;阿修羅界,也是根據這十如是的法來推算;地獄、餓鬼、畜生,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
每一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成百個,這叫百界;百界之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變成一千,這叫千如;所以十法界分開來,就是百界千如。
我現在也給你們大概的講,我相信頭一次聽經,對這個道理不會太明白,但是你聽一遍,等再聽第二次、第三次,就會完全明白了!為什麼不會明白?因為第一次聽這部經,怎麼這麼多「如是」?跑了幾百個如是,又變成一千個如是!所以不會完全了解。
這《法華經》的要義,也就在「十如」是這地方;雖然不能十分明白,都應該特別留心!
【如是相】: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這個法。
什麼叫相?很簡單,很容易明白,就是個相貌,就當「相貌」來講。
可是這個相貌,有真、有妄。
什麼是真的相貌?也很容易明白,就是常住不變的。
這個「常住」就是真的相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它是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也是不增不減。
講得太多,沒有什麼用,我告訴你們一個很容易明白的名詞:「常住」又叫「真如實相」。
但是,這「真如實相」不是人人可以明白的,所以在本經上才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如是相」,這個真的相。
又有妄的相;妄的相是什麼?你們每個人也都很熟的,都是你們的老朋友──就是無明!你們認識吧?知道無明的名詞吧!因為講經講這麼久,常常提到無明。
無明,是個主要的角色,好像作戲那個很要緊的角色一樣,所以大家一定對它很認識的。
無明,是個妄相,不是個真的,所以它就有生有滅,有增有減,有垢有淨。
無明的相,是個虛妄之相,沒有實體,只是一個假名而已,沒有一個什麼東西可以拿得到,看得見的,所以這是一個虛妄的相。
這個虛妄之相,就是在經上說的:「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
」看見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好像在烈火裏頭燒、熱水裏頭煮,這麼樣子難受!
釋迦牟尼世尊有真正的智慧,知道這種的毛病,所以告訴一切眾生:「這是絕對沒有錯的,這是如理真實!」是真真實實的,是最合理的,這名字就叫「如是相」。
如是相,含有真妄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因為佛所說,我們才能聽見這種的妙法。
所以前邊偈頌說:「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已經給你們講了!這是「如是相」簡單的意思。
【如是性】:性,有一種善惡的性;這種善惡的性,就有善惡的業,由業來表現這種性。
可是業不自生,是由「性」而生起的。
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我們心性裏邊,具足善、惡兩種性。
中國有一部〈三字經〉,這是每一個小孩子最初讀書的時候,都應該讀的一部書。
這書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每一個人生出來的時候,那個「性」,本來是個善性;那個「本善性」,也就是「佛性」。
可是「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本來與佛性相近,因為有習染,而和佛性就遠了。
這也就是說,我們人本有的這個,本有兩種性:一種是善性,一種是惡性。
這個善性和惡性,怎樣表現出來呢?只有一個:它是要隨著時候,有一種因緣,有種種的差別性,而生出的善惡性。
這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頭。
竹子和木頭裏邊都有火性,可是這個火性,你就這麼放在那兒,什麼時候這火性都不會生出來的;必須要假借一種緣,它才有火生出來。
以前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茹毛飲血;就像現在老虎吃東西似的,抓住什麼野獸,拿過這麼咬著就吃,吃完了,就喝牠的血。
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現火,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生著吃的;等以後到燧人氏的時候,鑽木取火──他鑽木頭,一鑽,這木頭出火了;才開始用火把東西都煮熟了吃。
木頭和竹子裏邊,都有火性,若沒有人在木頭或竹子上用東西來扎、鑽,它不會出火;所以竹、木裏頭雖然有火性,要是沒有一種因緣,它不會發生的。
這也就好像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必須要藉這個性來生出。
這種性,若是為善而發,就叫智光;這智慧光,能成就種種的善事。
若是為惡而發的這種性,就不叫智光了,叫毒火;這種毒火,能成就一種妄緣、一種妄的這種緣。
我們這個性,本來是空寂的、沒有的,裏面雖然有善、有惡,但是必須要遇到緣;也就好像竹子和木頭裏邊有火性,沒經過鑽和截,它不會出火。
在《楞嚴經》上講四大──地水火風;火大裏邊有兩句話:「火性無我,寄於諸緣。
」這火性沒有我,它得要因緣和合,才能生出火。
這就是「如是性」的道理。
【如是體】:這個體,就是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切的形體。
這個體有三種的分析:第一種,就是凡夫和聖人本來平等,本來那個體,沒有凡、也沒有聖,是一樣的,這叫以理為體;以理為體,就是以這個「性」為體。
這個性,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
第二種,證果的人,從凡夫修成道業,這是無漏體,這體是無漏的。
第三種,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蘊幻軀,是從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這是有漏體,這體是有漏的。
【如是力】:力是業力。
以前我有個師兄弟,他也學過講經說法的道理,他常常講經,尤其歡喜講「八識」。
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中國人在過年時,都寫回春,用紅紙寫上字,貼到牆上,就認為吉祥,這叫桃符;每一年換一次,叫「新桃換舊符」,意思就是能以避邪、避妖魔鬼怪,魔王就都遠去了。
在廟上也有這種風氣。
過年那天,我就寫了幾個字:「智慧如海」。
經上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我寫「智慧如海」,我這個師兄弟,大概因為我這麼寫得很快、寫得草,他看著,很歡喜這幾個字;他就「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智慧如海!」這樣唸了有多少次。
我聽他這麼唸,說:
「我看你是業力如海!」
「哼!你怎麼說我業力如海!現在是過年,你怎麼罵我!」他就大發脾氣說。
「你不要發脾氣!我保證你願意、你歡喜!」我說。
「你說我業力如海,我有什麼願意的?」
「業力有善業、有惡業,假設我說你善業如海,你認為怎麼樣?」
「那沒有講的!」他看看我,一手把我抓住,當時就不發脾氣了!
只加上這一個字,就善業如海。
沒有加這一個字的時候,他就發脾氣;加上這一個字,他的脾氣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當場立刻就沒有了!你說妙不妙?只是一個字!所以這一個字,就是妙不可言,只要你會用。
你會用,它就妙;你不會用,那就有麻煩。
所以這個「力」,就是業力,也就是業體上的力。
業,它也有一個體;在業體上,它那一種的力量、功力,是十界的依、正二報。
十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
什麼叫依報?就是一切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羅萬象。
什麼叫正報?就是所有的一切眾生。
這依、正二報,從什麼地方來的?都是業力所成就的,從業力這兒來的,所以說「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運造的意思;運是運輸,造是造作。
造作什麼?造作一切的業;造善業也是造,造惡業也是造,造業就受報。
你種善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
你做善的事,也就有善的果報;你做惡的事,就有惡的果報。
這個「造」,就看你造什麼?所謂「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
」善和惡,有兩條的道路;有修的,就有造的。
修是修善,造是造惡。
如是作,就是作善、就得到福,作惡、就得到殃;殃,就是禍。
【如是因】:這個因,是指我們一切眾生的心。
這個心,不是就是個心,是心地;心比方一塊地,一切的善惡都是唯心所現,由你的心裏所現出來。
以前講,因是個種子,種子種到什麼地方?種到你的心裏頭,這就叫心地。
這有一個比方,一切的草木因地而生,都因為有地,所以就生出來。
那麼一切的善惡,因心而有;因為你有這個心,所以有這一切善惡的種子,就在那兒種上。
【如是緣】:這個緣,有兩種的因素而結成的,一個是「時」,一個是「事」。
緣的本身沒有善、沒有惡,可是一定要有這種的緣,才能顯出這種的相貌。
這也有個比喻,譬如乾燥的東西,這東西非常之乾、非常的燥,遇到火一定著的,這火就是助緣。
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凍就消了、冰就化了;若到寒冷的時候,冰就越發堅固,這都是一種緣。
所謂「緣」,是助緣,是幫助這個因、幫助這個種子的,所以叫因緣。
又好像把種子種到地裏邊,要是緣不相應,它就不會生出來。
你把種子種到冰上,它不會出來;你把種子種在火裏頭,它也不會生東西的。
必須要種到土裏,又要藉著太陽曬的熱力,又藉著地裏邊有一股濕氣,或者下雨,能潤溼土,這也是一種緣;那麼眾緣和合,這種種的緣來幫助種子生出來,所以說「如是緣」。
【如是果】:你做一件事情,有一種行為的開始,那是「因」;你事情做完成了之後,這是「果」。
這個果,也是根據善惡而言的;種善因就有善果,種惡因就有惡果。
那麼善果和惡果怎麼樣來的?善果是從善因那兒來的,惡果是從惡因那兒來的,所以這叫攬因成果;攬是抱著。
就好像它抱著這個因,然後成了一個果,所以這叫「如是果」。
【如是報】:報,是報應,也就是果報;你造什麼業,就受什麼報。
那麼「報」和「果」又有什麼分別?在果的時候,還沒有受報;等長成了,把那個果又破壞了,就受報應。
也就是你結了惡果,當正在結果的時候,還沒有受報;等過了這個果,然後就該受報應了。
怎麼叫果?好像我們現在造種種的惡業,墮地獄了,這是得一個地獄的果;那麼地獄又有種種的刑罰,我們要去受這種刑罰的處分──處分就是罰,受罰了!譬如罰你墮油鍋地獄,在沒有到油鍋裏邊,這是個「果」;已經到油鍋裏邊了,那是個「報」,受那種痛苦了!
所以你要是覺悟這種的報,就可以證得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的果位,你覺悟了,就可以有四聖果位的希望;你要是迷惑,就墮成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就受這種報了。
【如是本末究竟等】:像以上所說的十如是,就是有「迷」、有「悟」兩種的途徑──兩條道路,一條就是迷的道路,一條就是覺悟的道路。
不論你是迷、是覺,從本到末,就是從一開始到最終,這在因果上來論,是不二的,是究竟平等平等的。
這十如是,在佛法界上來講,也有十如是,不過這十如是其中的境界,是殊勝的、特別的。
在地獄法界也有這十如是,可是這種的境界,就和佛的境界大不相同,是劣的、是很壞的境界。
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裏,每一界都有十如是。
所以依照十如是來分析,這十界就有一百個如是;每一個一百,又有十個如是,變成一千個如是,這叫百界千如。
這百界千如,包括十法界裏所有一切種種的情形。
在《法華經》講十如是,我雖然是這樣講,但是我相信你們還不太明白;想要真正的明白,還要多用功來研究佛法;研究時間久了,自然就會通達、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G2.重頌 分二H1.頌寄言歎二智 H2.頌絕言歎二智 H1.分二I1.合頌歎二佛二智 I2.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又想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一點,再說一遍;令已聽見的聽多一次,沒有聽見的,可以有機會來聽這佛法,所以用偈頌,來把它說明白了。
【世雄不可量】:世,是世界;雄,是英雄。
佛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大雄,沒有人可以知道佛的境界。
【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間的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所有的眾生之類,沒有能知道佛的這種境界、這種神通妙用。
【佛力無所畏】:佛有十力、四無所畏。
十力,是十種的智力,都是智慧的力量:(一)知處非處智力;佛就是覺,有覺這個法「處、非處」的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無所畏,他沒有所恐懼的、沒有所怖畏的。
佛的四無所畏是:(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有解脫三昧的定。
解脫有八種:(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佛所修的其餘很多法門,沒有人能測量佛這種的妙法。
I2.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本,就是因地;佛很久很久以前,無量劫以前,在因地的時候,跟從無量無數的佛修道,已經修行一切的法門了。
【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這種甚深的法、微妙的法,沒有人知道它的底,所以就甚深;究竟有多深?沒有人知道。
微妙法,這種最微妙的法;這種法是百千萬劫,也不容易遭遇的,所以不容易明白。
四弘誓願上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在因地,每一生都發這四種弘誓願來修行、行道,所以所成的法也不容易明白。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釋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諸佛,都在無量億劫以前把所有的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修行成就了。
小乘修的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諸道,就是包括三十七道品,加上四諦、十二因緣,以及所有佛所說的法門,六度萬行都包括在內。
【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因為修了這麼多的法,所以道場也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經悉知悉見。
H2.頌絕言歎二智 分三I1.頌釋止歎意 I2.正頌絕言歎 I3.追頌絕言境今I1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如是大果報】:像十如是這種的大果報,【種種性相義】:這裏邊種種的道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修行、種種的性相;十如是性相的道理,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知道這種的事情,其餘的眾生是不容易知道的。
I2.正頌絕言歎 分七J1.許信力能解 J2.揀二乘不知 J3.揀身子不知 J4.揀大弟子不知J5.揀辟支佛不知 J6.揀發心菩薩不知 J7.揀不退菩薩不知今J1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是法不可示】:這種妙法,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就講給人聽的。
因為【言辭相寂滅】:這是究竟實相的法門,言語道斷──言語的道路,已經斷了;心行處滅──心所想到的地方,也想不出來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口想要說話,言辭喪亡了,死了!心想要攀緣,但是思想沒有了,也死了。
你言語道路絕了,心想的地方也滅了,沒有什麼可講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的;因為它是自性裏邊的東西,不是從外邊找來的。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其餘的一切眾生,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明白這種妙法的。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除了已經得到大乘菩薩的果位,明白實相道理的菩薩,他因為有信心而又信心堅固,好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人,才能明白這種法,能信這種法。
J2.揀二乘不知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所有這一切佛的眾弟子,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一切的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也得到無漏,證得辟支佛的果;現在是最後的一個報身,以後再也不受後有,生死永斷,永遠沒有果報身了!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像我所說的菩薩和辟支佛這一類人,他們也都不能十分明白這個佛法。
J3.揀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假使滿世間】:假設滿世間的人,【皆如舍利弗】:都像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窮盡他的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
揣測,就是測量;測量佛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妙法,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
J4.揀大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佛具足圓滿了權實二智。
權智,是隨機說法,方便度生;實智,是講實相的智慧,真實的智慧。
所以他說,【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正使,是就當說。
滿十方,滿十方世界。
前邊僅僅就說滿世間,就一個世界;現在是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國土。
假如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像舍利弗尊者那麼樣聰明有智慧;可是大智舍利弗雖然有智慧,只是權智而不是佛的實智。
【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也充滿了十方世界這麼多的地方。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舍利弗和其餘諸弟子,窮盡他們的思想,大家共同來揣測,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真實的智慧。
這是講小乘的聲聞。
J5.揀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較聲聞的智慧來得高超一點。
【無漏最後身】:已經得到漏盡通,證了辟支佛果之後,就再也不受報身了,所以這是最後的一個報身。
【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辟支佛雖然是中乘,他們也滿十方的世界,這個數目就好像竹子種成林那麼樣多。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這麼多的辟支佛共同都一心,在無量無量這麼多的大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他們想要推求、思想,來明白佛的實智,不要說全知道,連那麼很少很少的一少分,也不會知道的。
J6.揀發心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初發心的菩薩,已經都供養過無數諸佛了。
【了達諸義趣】:他們對於佛法的道理,都通達無礙,一切義理宗趣都明白。
【又能善說法】:他們不單通達諸法的義趣,而且又善於說法,辯才無礙。
【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這些初發意的菩薩,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麼多,他們也充遍了十方世界的剎土。
【一心以妙智】:大家都共一其心,以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智慧,【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在經過恆河沙那麼多的大劫,共同來思量,也還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J7.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不退諸菩薩】:前邊說的是新發意菩薩,和聲聞、緣覺。
已經發菩薩心,還沒有真正的定力,這叫新發意菩薩,也就是初發心菩薩;有的時候,新發意菩薩會退失菩提心的。
聲聞,也有決定的聲聞,決定自己在聲聞的果位上;也有退大的聲聞,就是已經發菩薩心,又退回到聲聞的果位上。
不退諸菩薩,就再不退轉於二乘上;他修行大乘的法門,不會再退回到聲聞緣覺二乘。
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位不退,他這菩薩的果位,在大乘上不退回二乘了;行不退,他修行只有精進,而沒有懈怠,向前去勇猛精進;念不退,他不但位和修行不退,他連退墮到二乘的念頭都不生。
這些不退位的菩薩,【其數如恆沙】:數量有恆河沙數這麼多。
【一心共思求】:他們要是專一其心,共同來研究佛法,研究佛真實的智慧,【亦復不能知】:這些不退位的菩薩,雖然是不退了,但是還沒有得到真實的智慧,只是一種權智;所以佛這真實的智慧,他們是不能明白的。
I3.追頌絕言境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又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諸法實相、真實的智慧、無漏這種的神通,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
【甚深微妙法】:這個法,既無上而又甚深;既微且妙,非常的微細,非常的不可思議。
這種妙的法,【我今已具得】: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完全都得到了,具足而無欠無餘了。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唯我(釋迦牟尼佛)能知道這種實相、實智的妙法,十方所稱的佛也知道。
所以前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就是這個意思。
F2.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分二
G1.明諸佛顯實 G2.明釋迦開三今G1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舍利弗當知】: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語無異】:諸佛所說的話,都是異口同音說真實語。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所謂「諸佛道同」,十方諸佛是佛佛道同的,佛所說的法,也都是一樣的法。
佛的真實智慧,沒有人能知道,只有佛與佛之間能明白這種法。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對佛所說出來的法,你應該生出一種大信。
大信,就是沒有疑惑心,只有信心,這個信力非常之大。
為什麼要生信力?因為佛法猶如大海一樣,所謂「唯信可入」,只有一個「信」字,才能走到佛的法裏邊來。
你若沒有信力,就無法明白佛法的道理,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字,是道的一個根源、功德的母親,你有信心,才能長養這善根;你若沒有信心,善根是不能增長的。
所以「信」是最要緊的;你聽經也必須要信,你若不信就等於沒有聽一樣。
佛所說的法,我們也應該要信;若不信佛所說的法,也就等於沒有聞佛法一樣。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最初成佛的時候,就說三藏教,這是半字教;半字教是小乘,教化聲聞的眾生。
可是我說法說到最後的時候,我應該和盤托出,把所有真實的佛法完全說出來,來教化實智的菩薩;不像以前說方便法,現在說真實的了。
以前說:「你有一點小毛病,還可以的,慢慢去!不要緊的!」現在,要真真實實修行,所以我就要你一點毛病也不可以有了!你要老老實實去用功修行,要發大乘菩薩心,不能再像以前那麼樣子拖延時日了!
什麼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沒有修行,又等到後天再修行。
好像阿難尊者,他以為自己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堂兄成佛了,我不必修行,他可以給我三昧,給我神通──這是一種錯誤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沒有法子可以幫助你。
他若說能幫助你,這也是方便法,令你自己再發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也就好像旁人吃飯你不能飽一樣。
所以必須要躬行實踐,自己腳紮實地──把腳紮到實地上,一步一步的向前去行去,這才可以的。
G2.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告諸聲聞眾】:以前我說四諦的法門,告訴一切聲聞的眾生,【及求緣覺乘】:又說十二因緣法,來教化為求緣覺乘辟支佛果的這一類眾生。
【我令脫苦縛】:佛的這種慈悲心,就是想使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因為無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只是慢慢的,或者等一等,可是無常鬼是不講人情的,等到他若來請你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他是一點人情都沒有的。
你就是用錢來收買這個無常鬼,叫他延緩一個時期,讓你多活幾年,那是辦不到的!因為無常鬼他不受賄賂。
不像我們人間的貪官污吏,見到錢,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謂錢可通神,你若一有錢,辦不到的事情也辦到了!你犯法,拿錢來,法也不犯了!可是無常鬼就沒有這種貪心,他不貪錢的。
【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到涅槃的果位上。
這一類的眾生,【佛以方便力】:佛都是用方便法門,說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去教化眾生。
【示以三乘教】:佛「為一開三」,為唯一佛乘,而開出來三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這三乘最終的目的,就是佛乘;所以佛到最後的時候,說我現在要說佛乘這種實智的法門。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一般眾生,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就著到任何地方;在哪一個位置上,就著住到哪一個位置。
不要說旁的,做父親的,就執著「我是父親」,對兒子就「你是我的兒子!」有一種執著心。
做哥哥的,就要來支配這個小弟弟,「我是哥哥,你是弟弟,你應該聽我招呼的!」也就因為有一種執著。
做丈夫的,就擺起來一個丈夫架子;做太太的,又想擺起來一個太太的架子。
甚至於做和尚,就擺起來一個和尚的架子;做沙彌,就擺起一個沙彌的架子,「你看我,我現在是出家了!你們還不是出家的!」這都是一種執著。
有學問的人,就執著到學問上了,「我是個教授,你們這些都是學生,我應該來做你們的師表。
」也有所執著。
做學生的,有學生的執著,「我是學生,我不知道什麼沒有問題的;你做先生的,我問你的問題,你就應該答覆。
」可是在美國大學裏,學生問的問題,教授答覆不出來,也就算了,也不犯什麼法。
總而言之,做什麼,都有什麼的執著;在地獄裏的,有地獄的執著;在畜生裏邊,有畜生的執著;在人裏邊,也有人的執著;在餓鬼裏邊,有餓鬼的執著;所以才說「處處著」,就是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地位上,就有所執著了。
一個家庭裏邊,兄弟父母祖這五倫,各有各的執著。
在國家政府裏邊,「我是省長,我就要管你這個縣長,你縣長就要聽我招呼;你不聽我的招呼,我就給你一個顏色,給你過不去,給你一點的麻煩、煩惱!」所以這都是執著。
佛所說的法,就是為破眾生的執著;你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了了,沒有了!為什麼有佛法?就因為你執著。
沒有執著,就沒有佛法。
佛法就是給執著人預備的;眾生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就沒有用了!所以這樣說起來,還是眾生多一點執著好,佛法才有一點用處;不然,佛法也就要退休了!
【引之令得出】:引導這一切眾生,令出離這個執著的地方,不要執著了。
我們不要執著,就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快樂!清醒,就是快樂。
E2.騰疑致請 分二
F1.經家敘疑 F2.當機請決今F1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眾中】:爾時,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偈頌之後。
這一段文,是經家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添上去的,這是阿難所說的。
在大眾裏邊,【有諸聲聞】:有很多很多的聲聞。
他們是修四諦法,聞佛的聲音而悟道,所以叫聲聞乘。
【漏盡阿羅漢】:諸漏已盡,就得到漏盡通了,就是無漏了。
無漏,就是沒有無明煩惱了,也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
有漏,就好像一個瓶子,底下有個窟窿,你裝水,它就漏了。
言其我們人的身體也有很多的漏,所以叫諸漏。
現在漏盡了,就得到漏盡通。
阿羅漢是梵語,翻譯為應供,又叫無生、殺賊,有這三種的意思。
這個時候,在阿羅漢裏邊,有一位長老,【阿若憍陳如】:阿若憍陳如也是梵語,翻譯為解本際,又譯為最初解。
因為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首先到鹿野苑度憍陳如;憍陳如的前身,就是《金剛經》中那位歌利王──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願: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體的歌利王。
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首先到鹿野苑,去度這五比丘。
阿若憍陳如是最初證得羅漢果的,所以叫最初解;又因為他證了羅漢果,明白他本來的根性,所以又叫解本際。
【等千二百人】:阿若憍陳如等有一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和另外有一班發心求聲聞乘和緣覺乘的。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惡三種的意思。
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眾,也有這三種意思。
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這是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
每個人都有這種的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什麼緣故這麼說了又說,殷殷勤勤的,作這樣的說話?殷勤就是很歡喜的,說了一遍又一遍。
一般來講,殷勤就是不懶惰。
現在佛說經典不懶惰,所以說了一次又想說一次,讚歎了一次又讚歎。
在前邊用長行來讚歎,接著又用重頌來讚歎,所以叫殷勤。
因為恐怕人不注意,所以將所說的大道理,說得鄭重其事的,不是馬馬虎虎,是很重要的,來向大家稱讚這個方便;稱是稱揚,歎是讚歎。
就是說,這個方便的法門是最妙了!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這種法,沒有人可以知道它有多深,所以甚深。
沒有人能明白,所以難解。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釋迦牟尼佛想說這個法,佛的意思和宗趣,也不容易明白。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佛以前所說的這種第一等解脫的教義,我們聲聞乘的人,也完全得著這種解脫義的道理。
我們依照這種解脫義的法去修行,【到於涅槃】:已經都得到涅槃的妙果了,到涅槃的樂果了!【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可是現在佛又說,以前所說的不究竟、不徹底,以前所說的都是權法,不是實法,以前所說的是權智而不是實智。
這樣一講,把我們也都講糊塗了!不知道究竟的義理是什麼?現在我們已經都生出一種懷疑了!佛以前說的法,都是說錯了嗎?現在所說的,才是對的嗎?就算錯了,我們也都得到好處──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證果了。
那麼這證的果,大概也都是假的囉?所以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心。
F2.當機請決 分五G1.初請 G2.二止 G3.二請 G4.三止 G5.三請 G1.分二H1.長行 H2.重頌 H1.分二I1.陳疑 I2.陳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在聲聞眾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尊者。
所以當四眾弟子都生出來一種懷疑心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知道所有在會的四眾弟子,心裏都生出一種疑惑,都糊塗了。
【自亦未了】:在聲聞眾裏,他的智慧是第一;但是,雖然他這麼聰明、有智慧,可是佛顯現的這種境界,他也不明白。
【而白佛言】:所以舍利弗就向佛請問。
【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世尊!現在您什麼緣故,這樣子殷勤,又稱揚讚歎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第一方便的法門,【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麼樣的深、這樣的微妙,又這麼樣難解的實智妙法?
I2.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
惟願世尊,敷演斯事。
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來】:我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已經有四十多年。
因為《法華經》講了八年,《涅槃經》講一天一宿。
當時印度是用貝葉寫經,貝葉是一種樹的葉子,好像紙;就寫這一部《法華經》的樹葉子,把它連接起來,可以排到八里路那麼遠!所以我們知道,舍利弗尊者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法,已經四十多年。
你看,在佛住世的時候,一切弟子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有的也生懷疑,有的就真正的相信,但是都願意學佛法,聽佛講經,跟著佛修行,沒有離開佛的。
所以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就是常隨眾,常隨著釋迦牟尼佛的法會。
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來聽;弟子就是不明白佛所講的道理,也要來聽,來研究佛法。
由這個「昔」字,就知道舍利弗尊者是常跟著釋迦牟尼佛,時刻都不離的,天天都聽佛法,研究佛法。
【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我從沒有聽聞佛以前說法,說得這麼重要的,讚歎又讚歎,稱揚了又稱揚,這樣殷勤來說法。
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讚歎不要緊,【今者四眾咸皆有疑】:現在四眾弟子都生出一種疑惑的心了。
何去何從,都不知道,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依照哪個法門修了。
【惟願世尊】:所以我們現在請問世尊。
【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敷布而演說這種的事情。
就是詳細來分析演說,把我們四眾所懷疑的心給解除,不要令我們都好像走到歧路上、岔路上,不知道走哪條路是對的。
【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現在世尊什麼緣故,稱揚讚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呢?什麼緣故?我們大家現在都不明白?所以請佛慈悲來指示,我們伏受聖旨。
H2.重頌 分五I1.頌疑二智 I2.頌三乘四眾疑 I3.頌自疑I4.頌佛子疑 I5.總明同疑致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舍利弗又想把這個意思,再往明白詳細說一說,而以偈言來請問釋迦世尊。
【慧日大聖尊】:慧,就是有智慧;日,就是太陽。
言其佛在這個世界上,他的智慧就像太陽的光似的。
佛為天中的天、聖中的聖,所以是大聖尊。
在佛沒出世以前,這個世界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世界,猶如沒有太陽一樣。
我們一般的人,都處於夜裏邊;夜裏邊,就是一種黑暗的境界。
佛出世之後,就好像太陽高懸在空中,把一切的黑暗都給照破了!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佛沒有出世,世界上沒有真理──不是沒有真理,而是沒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來是不來也不去的,不過沒有人來指示。
一般人一定都沉迷太久了!在什麼裏邊沉迷?就在五欲中裏。
五種的欲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又叫五欲。
(一)色塵:人人對色塵上看不破,就著住到色塵上;凡是有形相的,都叫「色」。
有形相的裏邊,又要選擇好的,不好的,就不歡喜;選擇美色,認為美色是最好的,所以一般人就沉醉在色塵上。
(二)聲塵:人歡喜聽音樂、歡喜聽唱歌;或者歡喜聽小鳥叫喚,或者歡喜聽某個人說話的美妙聲音,這都是沉醉到聲塵裏邊了。
(三)香塵:這也是人的一種欲望,吃這個東西,吃了,覺得沒有那個東西香。
這種飲食吃久了,就想換另一種飲食;這吃過之後,時間久了,就生出一種厭煩,又想換另外一種來吃。
總而言之,在香塵裏邊,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樣。
(四)味塵:就是味道。
今天想吃魚,明天想吃雞,後天又想吃鴨;吃了牛肉,又覺得沒有羊肉那麼好吃。
越吃不著的東西,他越認為這個東西好吃;吃過的東西,就生一種厭煩,這都是由貪欲生出來的。
有這種食欲,也就沉醉在味塵裏邊了。
就好像走到爛泥巴裏,又有泥、又有水,把腿陷住,往上拔出這個腿,那個腿又陷住了;那個腿拔出,這個腿又陷住了,總也走不出來這個爛泥的地方。
(五)觸塵:觸,是接觸;歡喜接觸種種華麗的觸。
穿衣服也願意穿絲的緞的,它對皮膚既有一種保護的作用,溫暖又華麗;甚至於男女之間,都互相著住沉醉到觸塵上,好像走到爛泥堆裏,越陷越深,總也走不出來。
這五欲的境界不容易脫離,所以一些個外道也就順著五欲來說法,不能使令一切眾生離這個執著;這就好像在黑夜裏邊,過沉醉和迷夢的生活。
那麼佛出世了,就好像有太陽,把一切黑暗都給照破,也叫人不要著到五欲這塵上,所以說「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久,是很久很久;釋迦牟尼佛自久遠來一直都沒有說這種法。
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在過去四十九年,雖然經過時間很久,可是他沒有說實智,所說的法都是權法、權智;現在到了最後的法華會上,才把這真實的智慧說給大家聽。
【自說得如是】:佛演說這種真實智慧,先說自己證得像上邊所說的法。
【力無畏三昧】:佛有十種智慧的力,四種無畏的定力,【禪定解脫等】:得一切的禪定,又得到種種的解脫。
解脫有八種: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八解脫,又叫八背捨,又叫八勝處。
【不可思議法】:這個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佛乃至於成佛、坐道場,所得的這種微妙之法;因為這種微妙的法是實智,而不是權智,所以這一些個聲聞、緣覺和權乘的菩薩,都不明白這種的智慧,也就沒有人能發問。
【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佛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意,沒有人能知道;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也就沒有人能問了。
【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沒有人問,世尊自己來說這種法,稱揚而讚歎佛所行的道。
【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佛這種真實的智慧,甚深而微妙,這是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
I2.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雖然得到無漏的這些聲聞和羅漢等,和權乘的菩薩,或者求得到涅槃的辟支佛等,【今皆墮疑網】:因為佛這樣一稱揚讚歎,說甚深微妙,稀有第一的這種真實智慧;現在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墮到疑惑的網裏邊。
可是,一旦有疑惑出來,對於道就不能修了!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心裏不要生出一種疑惑心;你若疑惑心一生出來,就會迷失路途了。
所以現在這聲聞和緣覺、辟支佛、權教的菩薩,統統都墮落到疑網裏,都生出一種疑惑心。
【佛何故說是】:佛為什麼緣故要說出這種驚人的法,令一些個人都生出一種狐疑不信,而又驚又惶恐呢?
【其求緣覺者】:求緣覺果的這種人,有【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又有諸天、龍和鬼神,以及奏樂的乾闥婆、天龍八部等等,都【相視懷猶豫】:大家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
猶豫,也就是疑惑了;猶豫不決,心裏不知怎麼樣好?就像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向南走,是向北走?是向東走,是向西走?十字路口,就是街中心、四通八達的地方;但是這些人不知道往哪一邊走好?就猶豫了!
【瞻仰兩足尊】:大家就瞻望著佛。
瞻,眼目不暫捨;仰,仰起頭來。
因為佛在法座上也很高的,這些聲聞、緣覺、菩薩,都這麼仰起頭來望佛,這就叫瞻仰。
兩足尊,有的看這「兩足」,就說是「兩隻腳」。
足,在這兒當充足、滿足。
什麼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麼滿足了?慧滿足了;這是福慧兩足。
因為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間修福修慧,在一百大劫以前就種這個相好。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劫,就是無量數;不是一個無量數,而是三個大的無量數。
有多少時間呢?這算不出來的,無量數嘛!你怎麼能算得出來?三個算不出來數目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期間,佛修福修慧。
修福,要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在這個期間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不是只供養一個,而是供養很多很多的佛法僧。
修慧,就是要先持戒。
為什麼?由持戒才能生定,由定發慧;你有了定力,才能有慧力。
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善的境界,惡的境界,都轉不動你的心。
善的境界,就是順的境界;惡的境界,就是逆的境界。
無論是順的境界來,或是逆的境界來,你都不動心;你能以不動心,這就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有慧力。
修慧,要多習學經典。
你若不習學經典,智慧就不能增長;不增長,就會減少。
所以要習學一切的經典、習學一切的論藏、習學一切的律藏;這經、律、論三藏,就是生慧的,所以要勤習。
如果你單單修福不修慧,那得到什麼結果呢?
所謂「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你修福不修慧,將來就做大笨象,長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還掛著一串瓔珞,瓔珞就是寶珠。
可是怎麼樣呢?是莊嚴好看,但是沒有智慧,不聰明。
修慧不修福呢?羅漢應供薄。
你盡學習經典,可是不種善根。
種善根,就是做好事,做善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種善根,栽培你的善根。
你如果單單研究經典,不做善事,不幫助人,你就證到阿羅漢果了,去化緣,也沒有人供養你;你證果,活該你證果,沒有人供養。
為什麼?就是在因地不修福,所以在果地就沒有福。
我常常對你們講,我們人呢,「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為什麼你會受苦?因為你前生沒有修福,所以盡是有苦。
這苦,你要把它受了,你的苦就沒有了;你若不受你應該受的苦,那麼這苦仍是存在的。
「享福是消福」,你有一點福報,有一點福德,可是你一天到晚都講享受,住個好房子,吃點好東西,買個最好的床舖,開最流行的車;甚至於買架飛機,願意飛到什麼地方去,噗、噗、噗──,就飛去了!就享受,一點苦也受不了。
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盡,就沒有福了。
快樂也就是福,你若不知道你有多少快樂,你把快樂都享受沒有了,就又要受苦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呢?他既修福而又修慧,所以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叫福慧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大家眼目不暫捨的看著如來,究竟為什麼佛自己讚歎這個妙法呢?心裏就希望佛再給詳細說一說這其中的意義。
I3.頌自疑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在這些聲聞眾裏邊,世尊說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是最聰明的。
【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可是我自己想一想,雖然我智慧第一,現在「第一」也沒有得做了,也變成不第一了;為什麼?我不知道,也生出來疑惑了,所以我這個「第一」也完了。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究竟哪一種法是究竟法呢?是為如來所得的這種究竟微妙甚深的法,為如來所修的這種微妙圓滿的菩提大道。
I4.頌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佛口所生子】:一切的菩薩是法王之子,是佛的真子,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
從佛口裏生出來的真正佛子,【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來,目不暫捨的來仰望於佛,等待著佛說這種甚深的妙法,真實的智慧。
【願出微妙音】:現在我們大家都願意世尊發出微妙的法音,【時為如實說】:為我們這一些個大眾,解說真實的道理。
I5.總明同疑致請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所有的天、人,和龍、神、天龍八部等等,好像恆河沙數這麼多。
【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還有求成佛道的這一切菩薩們,也有八萬這麼多。
【又諸萬億國】:又所有其他萬億的國家,【轉輪聖王至】:轉輪聖王,又分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現在這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都來了,【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大家都一同合起掌來,以恭恭敬敬的心,都想聽聞世尊所修的這種微妙法門,所得的這種具足圓滿無上的菩提大道。
G2.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舍利弗請佛說法的時候,【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這個法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用兩個「止」,說不要講了!不要講這種法了!為什麼不講這種法呢?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我若說出這種真實、究竟的法,所有天上的天人,和人間的一切人,都會一起驚疑起來了!為什麼?你若和他講方便權巧的法,他就會接受;你若講一種真實的法,他就不相信了。
人都有這種毛病,你和他講假話,他反而相信;你跟他講真真實實的道理,他就會不相信了。
你叫他不要有desire,不要有這個婬欲的心,「沒有婬欲心,那又有什麼意思?」他就生出一種懷疑,他認為這一種的行為是最快樂了!「沒有這種行為啊,怎麼修道要沒有這種的行為呢?」你看,所以日本那個佛法,就不叫人斷這個婬欲心,所以來的這個某某居士,說是大乘佛法全靠日本了。
如果要是靠著日本的佛法,那簡直佛法就滅亡了,就沒有了!這真正可憐。
所以你和他講真實的,他就驚恐,不相信了;不但不相信,他還謗譭你。
他不懂佛法的就亂講!
G3.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重白佛言】:釋迦牟尼佛本來不想講這個法,不說這部《法華經》了,可是舍利弗尊者就死求活賴的要求佛講,這就叫請法。
本來講經是應該有人請法,才能講經的;不過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等著人請,就不用講了。
我等了五、六年,也沒有人請;在去年夏天,有這個好機會,這麼多的美國人來學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請就說法了!若釋迦牟尼佛就不說了,所以他「止」,不講!再「止」,不講了!我現在「不止」,講!講!拼命講!天天給你們講!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尊者又稱一聲,世尊!說我請世尊您為大眾講一講!請您為大眾宣說妙法!這表示懇切至誠,所以要三請──前邊「請說」,現在是再請。
【所以者何】:為什麼我要再三請佛宣講這個法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這法會中,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眾生,【曾見諸佛】:他們過去曾見過諸佛,現在也見到世尊;【諸根猛利】:他們的根性,都非常的聰明。
猛利,就很聰明的;諸根,就一切的善根。
【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
【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一聽釋迦牟尼佛說了,他們就會敬信的。
請佛慈悲宣說這種甚深微妙的法!
釋迦牟尼佛說「止止!不須復說」,因為說這種的道理,這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會驚怖的,所以佛就不願意說;舍利弗尊者就再三祈請,請佛宣說這種實智妙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舍利弗願意把前面所說的道理,再重複說它一遍,用偈言來表達這個意思。
【法王無上尊】:世間、出世間,沒有再比法王高上的了,所以是無上至尊。
【惟說願勿慮】:我現在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世尊說這個妙法,不要考慮、憂慮其他人不相信。
【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因為在這個法會上,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其中一定會有人恭敬、相信這個妙法,不會生出懷疑的。
G4.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佛復止舍利弗】:在前面,佛已經說過兩次「止」,現在是第三次了!佛又止舍利佛說,不可以說了!不要講了!為什麼說止呢?【若說是事】:若說這一種真實的智慧、妙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不但這所有世間的天、人和阿修羅等,都會驚恐而疑懼,【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在大會中這一些個增上慢的比丘,佛再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所以他們將會墮入到這個大坑。
什麼叫增上慢?就是貢高我慢的人。
為什麼他貢高呢?他就有所執著,有什麼執著呢?他就覺得一切人都不如我,他的聰明也超過人,他的行為也超過人,所以他就認為自己的功德也是超過人。
人有點小聰明,但不是大智大慧,他處處就顯露──顯露,就是這光芒外露,光就是這個光,芒就是光射出去那個光,光芒外露;他就處處表現自己是第一,不能韜光晦跡。
怎麼叫韜光呢?韜光,本來你很光明的,就是你這個人很聰明,但你不用你的聰明,你把你聰明隱起來。
說那是不是不坦白呢?不是的,這就是要自己不要有一種驕傲心,不要看到人都不如我。
這個「驕傲」也就是前幾天我在這黑板上寫的那三個字,就是「優越感」。
有這優越感,就覺得我比誰都好。
譬如我是黃種人,我就覺得黃種人是最好的,世界最高又最優秀的民族,這就叫優越感。
或者我是白種人,我就認為白種人是世界最高超的民族,最有知識的民族!這也就是有優越感。
或者黑種人,他就說你這白種和黃種現在都是落伍了,我們這黑種人是最高的!這也是有一種優越感。
無論青、黃、赤、白、黑你是哪一種民族,都不應該有一種優越感;你若有優越感,那就叫自滿。
自滿,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
」你看這一個碗裏頭的水裝得太滿,就往外溢出了,所以應該要客氣一點,不要優越感太厲害,否則處處都會碰釘子的。
碰釘子,牆上有釘子,你往牆上一碰,碰上釘子,把頭撞破了,這叫碰釘子,也叫碰壁。
為什麼?就因為你的優越感把你障住了,你不能虛心去向人家學習;你要是自己不自滿,覺得有不滿足,那就會有一種學習的心。
你要有滿足了怎麼樣啊,哈,我已經什麼都知道了嘛!我向你學什麼?好像我們學佛法的人,學一輩子佛法,也不應該有自滿的情形,「你看!我懂這麼多佛法!你懂什麼?」況且一點佛法也沒有學、也不懂呢,就自滿起來了,你說這豈不是糟糕嗎?一點都不懂,就生出驕傲的心!好像去年在暑假的時候,大家在學〈楞嚴咒〉,人家學果寧說:「我是特別人,我不必學的,不要念那個東西!」要出家那個時候,我就考試這個〈楞嚴咒〉要七天背起來;他十四天也沒背起來,現在或者可以背得出了。
但是那時候我看他多少都有一點誠心,所以就不必太嚴格。
為什麼他不會?就因為他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是特別人,不必學那個,等到用的時候就不行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這增上慢的人,他有一種本事,什麼本事呢?譬如一樣念經,他念得很快就記住了;一樣的事情,他一做就會做得很圓滿的。
因為他有這種比旁人快一點的智慧,所以就生出驕傲來。
任何的事情,若能比旁人都迅速──學經學得快、學法也學得快,修行,成佛也成得快、得定力也先入定,然後就生智慧,但是自己還不要執著,也不會說你看,我比你們都好!這就是沒有自滿,沒有驕傲,所以就不是增上慢。
為什麼叫「增」?就是他比旁人聰明;所以他就生出一種驕傲、傲慢,這叫增上慢。
比丘,就是出家人。
這一些增上慢的人,認為一切他都明白了,佛再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不相信,所以就會墮落到這個大坑。
大坑,就是很低下的地方;就是或者墮到地獄的大坑、或者轉餓鬼的大坑、或者轉畜生那個大坑去;這三惡道,都叫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來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停止了吧!停止了吧!我不要講了!為什麼不要講這種的佛法?因為我這種法是太妙了,妙到極點!妙到沒有再那麼微妙的,是說不出來的。
難思,就是不容易思想的,不容易以心思、不容易以言議的。
【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可是,我若說出這種真實不虛的法,這些增上慢的比丘,他們聽見這個法,一定不會相信的。
G5.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聽釋迦牟尼佛講前面的偈頌之後,又再對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世尊!我用至誠懇切的心,惟願佛說這真實的妙法。
一般的法會大眾,也是以至誠懇切的心,來要求世尊說這種甚深微妙之法。
這次請法,是「三請」了。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現在這個法會裏,像我等輩的這一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在過去百千萬億世那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已曾經受過佛的教化了。
這種的因緣,是非常正確的。
要是沒有受過佛教化的人,他就聽見佛法,也不生信心;若在過去已經受過佛教化的人,今生一遇到佛法,他就生一種的信心,覺得這是值得我相信的。
佛怎麼有那麼多弟子?就因為佛在過去,生生世世已教化這一些個眾生,他們也發願生生世世跟著佛常學佛法。
佛做比丘的時候,這些人就皈依三寶;等佛證得初果阿羅漢,這些人一看,就跟著出家,也做比丘了;當佛證二果時,他們也就跟著參禪修道。
釋迦牟尼佛用種種的慈悲心,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這一些個弟子;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成佛的時候,這些弟子都證果成阿羅漢了。
舍利弗現在就說這個道理,說我們都是生生世世拜世尊做師父,都受佛的教化;在今生,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大家都做佛的弟子;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們感佛的深恩。
【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像我們這一類的人,世尊講什麼道理,我們一定就相信什麼道理。
【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我們這些人,都好像在長夜之中睡覺,什麼也都不知道了。
所以現在請釋迦牟尼佛世尊,請說這種妙法,來饒益我們這一切的眾生,給我們一點好處。
我也覺得有這個道理,我在東北和香港的時候,有些皈依弟子對我有一種很深的信心。
無論我講什麼,他都相信的,一點也不生懷疑;甚至我故意講不合乎道理的法,他都相信的。
初次皈依的人,信心就沒有那麼堅固;皈依一生、二生、三生、五生的,信心也都沒有那麼深。
所以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教化這一些個人,舍利弗尊者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說我們大家都會相信的了;雖然這樣講,可是在後邊長行上,就有「五千退席」,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都跑了、退席了!釋迦牟尼佛剛剛要說:「我告訴你,我講這種最深的妙法,你不要著急!你好好的想一想,我給你講!」佛剛要宣講,這五千人就都跑了!
這就好像我們到秋天收穀一樣,穀有皮子,皮子經不住風,風一吹,就都飛了,米就落下來;這五千人退席,也都是一些渣滓,都跑了。
渣滓,就是那個糠皮。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又願意說清楚一點,就用偈言來請釋迦牟尼佛說這種妙法。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沒有再比您高上、福慧雙圓的世尊!我們現在願意您來宣說這種真實不虛、實智的第一妙法,演說這種不二法門。
【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我舍利弗是佛最大的一個佛子,現在懇請佛慈悲,分別來宣講給我們聽。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這法會無量數這麼多的大眾,他們完全都可以恭敬而信仰這種的妙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什麼原因他們會敬信呢?因為他們在過去生生世世已經受佛的教化,蒙受佛慈悲的法乳之恩。
法是佛法,乳是牛乳;法乳之恩,就是受法教化的深恩。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他們完全都專一其心,合起掌來,唯一的希望,就想要聽佛所說的話。
【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我們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和其餘求辟支佛的緣覺,【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請求世尊大慈大悲,願意為這一些個大眾,分別來解說這種法。
【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我們在法會這一些個大眾,聽見這種妙法,一定都非常高興,非常歡喜的。
D2.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分三E1.法說周 E2.譬說周 E3.因緣周 E1.分五F1.正法說 F2.身子領解 F3.如來述成 F4.與授記 F5.四眾歡喜
F1.分二G1.長行 G2.重頌 G1.分三H1.許 H2.受旨 H3.正說今H1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說,【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你既然已經一次又一次,殷殷勤勤這麼樣三次請求我說這個法,我怎能不講這個法呢?【汝今諦聽,善思念之】:那麼你現在就要諦視而聽,要專心一意,好好想一想我所說的法,【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現在給你們詳詳細細、分別清清楚楚的,來解說這種真實不虛的妙法。
【說此語時】: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話的時候,【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在這個法會裏,即刻就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有五千多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佛想說這個法時,他們就都站起來,向佛頂禮完就走了;他們雖然都是增上慢人,但是他們還都向佛頂禮。
【所以者何】:為什麼他們要退出呢?【此輩罪根深重】:因為這一班人,他們都是罪孽深重,造的罪業太深了,所以不能留下來聽這個妙法。
【及增上慢】:和這一類的增上慢人,也在從中作怪。
【未得謂得】:他們沒有得到智慧,就說自己已得到智慧了。
【未證謂證】:他們沒有證得初果、二果,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就說自己已證果;沒有證得佛果,說證得佛果了。
總覺得自己不錯、比誰都好,這就是優越感作怪的毛病。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他們認理不清,才失去聽《妙法蓮華經》的機會,所以他們就不在這兒聽經。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世尊看見這五千人退席,也不講話,也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在這個時候,佛告訴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我現在這個法會的大眾,沒有枝、岔。
頭先我說是糠和皮子,這就是枝和葉,就是末梢。
【純有貞實】:貞,就是挺幹;實,也就是真材實料。
現在那枝葉都沒有了,就剩棟樑之材;所謂的「皮毛」都去了,貞實的米就都落到這兒了。
也就是那些有罪孽的人都走了,現在這些人都是有福德的,這叫「貞實」。
貞實,就是這些誠心的弟子;枝葉,就是那些不誠心的弟子。
好像某某人到這兒,又說要皈依、要受戒;也皈了依、受了戒,現在又跑了!這情形就同於五千退席的道理一樣。
他學了幾個月的佛法,就想開悟;又說他的兄弟是開悟的,這簡直的是欺騙世人嘛!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像這一些個增上慢的人,他走了更好!免得影響其他的人。
【汝今善聽,當為汝說】:你現在好好地聽我講,你不要跑了!我現在給你們這一些真正有信心的弟子來講這個法。
H2.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舍利弗言】:舍利弗就說了,【唯然,世尊】:「好!好!」我們就等著,等著佛講。
稱了一聲世尊!【願樂欲聞】:我們大家都很高興的,願意聽佛說這種真實不虛的《妙法蓮華經》。
H3.正說分二I1.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智 I2.明釋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 I1.分二J1.總明諸佛 J2.別列三世佛 J1.分四K1.歎法稀有 K2.說無虛妄 K3.開方便 K4.示真實
今K1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我現在一定給你說《法華經》!因為你已經一次來請法,再次來請法,三次來請法;由這三次請法,就知道你代表所有的法會大眾,特別誠懇,所以我一定要給你說!舍利弗就說,是!我們大家就歡喜來聽!
【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如是妙法】:如是,是指法之辭,就是說這個妙法。
妙法就是如是,如是也就是妙法;若不是妙法,就不會如是;若不如是,也就不是妙法。
如是妙法,就這樣子,就是妙法。
什麼樣子呢?沒有個樣子;若有個樣子,那又變成有相了;沒有樣子,就是無相的實相,這是真實的妙法。
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的,所以是稀有;【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十方諸佛如來要等到時節因緣成熟了,然後才能宣說這種妙法。
這種妙法有一個譬喻,【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比喻優曇缽羅華;這種花,只是開很短很短的時間就謝了,所以它就出貴稀有。
現在這種妙法,和優曇缽羅華是一樣,不是常常有的。
K2.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你們這些個聲聞、緣覺等,應該信佛的所說的話;【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你切記不要生出一種懷疑心!
K3.開方便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舍利弗】: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可是佛為實施權,為這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因人說法。
【意趣難解】:佛所說的法,一言具足無量言的妙意,無量的意思也歸納成為一個道理;所以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釋迦牟尼佛說,我成佛以來,用無數量那麼多的方便法門,為實施權,【種種因緣】:以種種的因緣來教化眾生,【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演說諸法】:來演說這所有的一切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雖然有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詞,來演說這一切的諸法;可是這一種法,不是容易明白的,不是用你的識心和意識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
你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這佛法的道理!那怎麼樣呢?【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
唯,是僅僅,也就是單獨。
K4.示真實分四L1.標出世意 L2.重徵出世意 L3.正明出世意 L4.總結出世意
今L1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什麼緣故?【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十方諸佛和世尊,就因為有一種大事因緣的緣故,【出現於世】: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什麼是我們的「大事因緣」呢?哪一種事情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為這個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是什麼大事?我告訴你們,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
明白了嗎?這是很簡單的一個解答。
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你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
前邊已經講過了,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所以我們現在想的,完全都不對了;我們現在分別的,也是錯了。
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我就要你們答覆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它沒有答案。
那為什麼又要問?為什麼又不要問!你能答覆我「為什麼我不問」,那麼我就可以不問了。
現在我們講這個「大事因緣」。
這兩個答覆,我方才已經用不思量、不分別的來裁判,都是合格了!為什麼?不答覆,也就是沒答覆。
這地方講得太糊塗了!本來有答覆,為什麼又說沒答覆?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裁判。
我現在裁判這種的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把這個問題忘了,也不要去想。
可是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為什麼?因為是大事因緣!不是小事因緣。
要是小事的因緣,就會忘了;這是大事的因緣,怎麼可以忘了?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
忘不了,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明白它!
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不要囉囉嗦嗦的,令大家也不知道是什麼大事因緣。
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裏拿著什麼東西似的,你看看,有什麼東西?這是大事因緣。
你知道了,這是大事因緣;你不知道,這也是大事因緣。
你看!有什麼東西?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子!什麼也沒有,這就叫大事因緣。
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沒有事,釋迦牟尼佛所以要找一點事情來幹,也就為了要說《法華經》;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
那麼《法華經》是說的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
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什麼就不妙,談不到妙了!那麼,我們聽經幹什麼?我們不聽經,那不更妙嗎?誰叫你聽來著?你可以不聽啊!沒有人叫你聽啊。
你現在想要不聽,也停止不了!說我可以停止,我想一個辦法吃一點迷魂的藥,什麼也不知道了,就不來聽經了,那也是妙法!(弟子問:吃藥,吃什麼藥啊?)吃什麼藥,喝酒也可以啊,喝酒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方才我叫你們忘,你忘不了;這件事情我不叫你們忘,你們單要忘!所以現在我遇到這個大事因緣了,不得不再把它告訴你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我們每一個人有生就有死,這種生死的問題,明白不明白?你知道你怎麼生的?不知道!你知道你怎麼死?也不知道!很聰明的人,生死的問題不知道?
所以昨天來那些遊客,他問得很奇怪的,他說「你為什麼把橘子擺到佛前呢?」因為昨天有很多人沒聽見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問題還是對每個人都有一點用處,所以今天再把它重複一下。
他問誰呢?問我這個出家的「高徒」,他站到那地方比誰都高。
他們就問他,他的答覆大約是拖泥帶水的、不清楚就是了,我就著了急了,我著什麼急?「這麼簡單的問題,你怎麼還答不出來?」於是乎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到這個法座上來,到法座這一站,比這個高徒也高一點,如果我站到地下比他矮,所以比他高一點,我聲音也大一點,我說:「你問橘子擺到這兒幹什麼?佛要吃啊!佛歡喜吃橘子!」「佛還會吃橘子?」我說:「當然了!當然佛會吃橘子!因為我們人歡喜吃橘子,佛是人成的,所以我相信佛一定歡喜吃橘子。
因為我歡喜吃,我歡喜吃的東西,我就可以供佛的;我推己及人,我自己歡喜吃,我也知道佛歡喜吃。
那麼我以橘子來供佛,當然佛不會生氣的。
」意思是這樣。
這些人一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也就沒有話講了!
我們這個大事因緣,就是生死的大事!若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了,這個大事才算辦完了;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沒有辦完呢!這個大事因緣還有很多的問題,今天晚間時間它也不等我!我想講多一點,這個時間它又和我也不客氣,所以我也就講這麼少少的了。
那麼再講一講這個「大事因緣」,我們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的因緣;你不知道小事的因緣,就不知道大事的因緣。
小事的因緣從什麼地方起的?就從無明那兒起的。
無明,就是小事的因緣;生死,就是大事的因緣。
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我們人有無明;無明一有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就都沒有了。
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有了問題,就有生死。
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把這個小事的因緣弄清楚;小事的因緣一清楚了,你清楚小,就清楚大了!「大」是由「小」而延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人而又會老,由老而又會死。
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那大事因緣也自然就了了。
所以想要明白大事因緣,先要從小事因緣做起。
L2.重徵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我告訴你,什麼叫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為著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所以才出現到這個娑婆世界上。
L3.正明出世意 分二
M1.明大事因緣 M2.明會權歸實今M1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十方諸佛世尊和我釋迦牟尼世尊,同樣的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最大的希望,就想令眾生得到佛的知見。
開佛知見,就是對「關上佛的知見」來講。
我們佛的知見這個門,從什麼時候關上的呢?就是從有無明那個時候;所以現在再把它打開。
什麼是佛知?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有的一個心,這個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佛知也就是佛心。
什麼叫佛見?就是有佛眼;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
【使得清淨故】:沒有開佛知見以前,我們一切一切都是不清淨;不清淨,就是污濁不乾淨。
什麼不乾淨?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有這種種的煩惱,就令我們性上好像不清淨似的。
那麼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現在為什麼不清淨了?因為沒有開佛知見,就沒有得到清淨。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令一切眾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讓眾生得到清淨,【出現於世】:就到這個世界上來。
佛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以八相成道來教化眾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也就是想要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
指示,也就是令眾生明白,明白這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到的。
佛教之所以和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原因,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
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的;你若不修行,當然不會成佛了。
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都可以成佛的。
一些外道他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
」那麼這個天主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
」又有的說:「那不可以問的,你問天主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是犯罪了!」這個絕不會犯罪的。
若除非沒有天主,那得會犯罪;若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
你問他,他應該叫你明白,不能說是我不明白的事情,一問就有罪了。
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三十三天那個帝釋天釋提桓因,他就是天主。
有的外教說:「不是的,我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
」你的那個是另外一個天主?那你想把三十三天這個天主,又給安排到什麼地方去?給攆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好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才可以做天主;不趕走,就不可以做的。
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裏,只是一個護法,護法佛教的。
因為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這種道理。
;他只知道「有始無終」,他不知道無始無終。
什麼有始無終呢?他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地開始,從他開始天地,這是「有始」;天主永遠都存在的,永遠都是活的,永遠都不會死,所以這是「無終」。
其實這是眾生想像的這麼講法。
佛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作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就不許可是佛。
這十方諸佛,佛佛道同,都是一樣的;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我可以這,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做,這簡直是專制主義、是獨裁主義!
現在佛想指示明白: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而一切眾生沒有佛知佛見。
不是的!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得到這種的力量。
所以,佛為了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出現於世】:就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指示明白了,但你自己也要覺悟。
自己不覺悟,單單聽人家這麼講,沒有真正的領會到、沒有得到;這就是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明白。
領會,就是自己心裏有一種真實的領受。
現在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所以【出現於世】:出現到這個世間來。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到這種的道理了,但是還沒有證得;現在佛又願意令一切眾生,證得佛知佛見的這種境界。
入,就是證得。
所以【出現於世】:出現到這個世界上來。
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
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就會了生死了。
生死一了,大事就己經完畢。
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了之後,就要入涅槃了!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又稱了一聲,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令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這個世界上。
M2.明會權歸實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佛如來,皆教化這一切的菩薩。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所有的一切所行所做,常常就為這一種大事的因緣。
這個大事因緣,就是【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指示令眾生明白,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舍利弗!你要明白!十方諸佛如來,只以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所有眾生說一切的法,沒有其他的小乘。
【若二若三】:若二,是大乘、小乘;若三,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那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
L4.總結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稱了一聲,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法亦如是】: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也是說的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沒有其他的二乘和三乘。
J2.別列三世佛 分二
K1.別明三佛開權顯實 K2.總結諸佛出現大事 K1.分三
L1.明過去佛 L2.明未來佛 L3.明現在佛
今L1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釋迦牟尼佛又稱了一聲,舍利弗!過去的諸佛,他們都用無量無數這麼多的方便法門,【種種因緣】:用種種的因緣。
這個因緣,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因果報應的因緣。
【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來說明這個道理;用種種美妙的言詞,來教化一切眾生。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為這一切眾生,來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說這一個佛乘,以接引眾生,使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這一切的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屬於「空」,這是二乘所證得的一個空理。
道種智,是權乘的菩薩所證得的;這種的理,也就叫「有」,又叫「假」──這「有」是個假有,不是真的。
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佛所證得之中道的智慧。
L2.明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子為眾生說法,【未來諸佛當出於世】:那麼未來的諸佛呢?也是這樣子。
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也用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方便法門,講種種的因緣,和種種的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而為這所有一切的眾生,演說種種的妙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這所有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這所有的眾生,聽佛說這個妙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令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的這種願望。
L3.明現在佛
舍利佛!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國之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諸佛世尊也都是願意饒潤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得到安穩和快樂。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像上邊所說的諸佛,也都是用無量無數的方便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都是只為這一佛乘而說諸法。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這所有的一切眾生,聽見佛所說的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的旨歸、目的,就是使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K2.總結諸佛出現大事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佛】: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菩薩,使令成佛。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想要用佛的知見,指示一切的眾生。
【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要令一切眾生悟佛知見。
【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想使令一切眾生,都入佛知見。
為這個大事的因緣故,佛才出世。
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一佛乘,才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就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I2.明釋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 分五J1.開方便 J2.顯真實 J3.舉五濁釋權
J4.揀偽敦信 J5.說無虛妄今J1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釋迦牟尼自稱。
我現在教化眾生,也是用種種的因緣、譬喻言辭,來給眾生說法,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是一樣的。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眾生,每一個都有種種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欲念。
【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
所以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裏,著住而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性,很不容易得到解脫。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我隨著每一個眾生的本性、所習染的毛病深淺,【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用種種的因緣、譬喻、言辭,用方便權巧的力量,【而為說法】:而為一切的眾生說法。
J2.顯真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前面所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法,就像這樣,都是相同的,都是為得一佛乘,得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緣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在十方諸佛的世界中,尚且沒有二乘這種權法,何況有三?二乘,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說是藏教和通教。
三呢?就是別教。
《華嚴經》講的是頓教,這是教菩薩法,但是它也兼有不頓教。
藏教和通教,是教羅漢和緣覺;別教,是對於聲聞、緣覺,將要迴小向大,要迴向到圓教。
何況有三,這個三,可以說是聲聞、緣覺、菩薩,也可以說是藏教、通教、別教。
因為《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單單講圓教;獨妙,就是只有《法華經》才是最妙的;這叫純圓獨妙的教理。
其餘藏教、通教、別教,都是不能比的。
所謂唯一佛乘,也就是說的圓教。
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都是權教。
J3.舉五濁釋權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十方諸佛為普度眾生,出現於這五濁惡世,有五種濁惡的世界。
五種的濁惡是什麼呢?
【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劫,就是時間。
本來是無所謂時間的,是因為在眾生份上,產生分別心,才有了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才有這個劫。
劫是梵語,具足叫劫波,譯為時分。
這個時分怎麼樣污濁呢?一般的罪惡充滿這時間,所以連時間也都污濁了。
煩惱濁,這就是指的五鈍使。
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就是生煩惱的根本。
還有五利使,下面「見濁」,就是五利使。
鈍,是因為它來得遲鈍一點;利,是因為它來得快。
眾生濁,就是眾生種種的善惡因緣,生種種的善惡果報;每個眾生有他特別的惡業,所以眾生也污濁了。
見濁,是屬於五利使,就是身、邊、戒、見、邪──身見、邊見、戒見、見取見、邪見;這五種,也是濁。
命,就是眾生的報身,這一段落的時間,就叫生命;生命也是污濁的,所以叫命濁。
怎麼叫「濁」呢?好像把塵土放到水裏,用手這麼一攪,就渾了,看不清了,那就叫濁。
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有這五種渾濁,造成這世界也不清淨了,所以叫五濁惡世。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在劫濁渾亂的時候,眾生的罪垢非常重的,【慳貪嫉妒】:慳,就是慳吝,就是有錢捨不得,拿著一分錢也不放手,也要把它攢出水來。
這表示什麼?這叫捨不得錢。
慳,是不能捨;貪,是不捨,不但不捨,而且還要貪圖其他人的。
自己有財產捨不得,這是慳;而貪圖其他人的財產,叫人家捨給我,這樣子就變成貪而無厭。
慳貪的人,將來的果報都是非常窮苦的;因為慳,不肯布施,所以他就沒有福報。
而貪,不但自己不布施,還貪圖人家的財產。
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公案,說給大家聽。
有個貪心的人死了,死後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就問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的,這一世人,你所做的都是沒有受過什麼損失。
你來生做人,你是願意吃人家的?還是願意吃自己的?」他一想:「啊!吃我自己的?這不合帳!我吃人家的,可以把我自己的省下來。
」就對閻羅王說:「我歡喜吃人家的,不歡喜吃自己的。
」閻羅王說:「好!那你去做豬!豬是專門吃人家給的東西,不吃自己的。
」於是這個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錯了;但是已經向閻羅王要求,也不能更改了。
於是就去做豬,一天到晚吃人家的東西;這就是因為貪心而上當的!
嫉妒,嫉是嫉賢,妒是妒能。
嫉賢,就是看任何人如果好過我,我就不高興了;妒能,這個人才能若超過我,就生了一種妒。
所以合起來叫「嫉妒」,就是嫉賢妒能。
又者,這嫉妒,也可以說妒忌色,見到美色就生起一種妒忌心。
有嫉妒心的人,將來都要墮落的,來生或者就做畜生。
你看那些個畜生,都是妒忌人,然後就墮落做畜生了。
【成就諸不善根】:因為眾生貪、慳、嫉、妒,所以所成就的事情,也都不是好事,就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惡根,增長他的惡根。
【諸佛以方便力】:諸佛用方便權巧的力量,【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本來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但是若一開始,就叫眾生都成佛,這一切眾生都不會相信。
所以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先說小乘法,引導一切眾生,由小而大;所以他分別說三,這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J4.揀偽敦信 分二K1.揀別真偽 K2.開除釋疑 K1.分二L1.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 L2.若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今L1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若我弟子】:假使我的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他自己說是已經得到阿羅漢果,或已經得到辟支佛果了,【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也不曾聽這個唯一佛乘的真實妙法,不知道;他不知道諸佛如來是為了用一乘教化菩薩,而成佛果。
【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這一種人,不是菩薩,也不是聲聞乘,也不是緣覺。
為什麼他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因為他既然得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這個妙法,他的根性一定是很深厚。
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沒證得阿羅漢果、沒證得辟支佛果,也沒有證得權乘的菩薩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種族。
L2.若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又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這一些個比丘、比丘尼,他們說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
【是最後身】:現在這個報身是最後一個報身,以後就不再受後有。
【究竟涅槃】:說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常樂我淨了,【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發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你應該知道,這一類的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貢高我慢,有增上慢這類的人。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假使有個比丘,他真得阿羅漢果了;【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他若不相信這《妙法蓮華經》的話,那沒有這個道理的。
K2.開除釋疑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除非在佛滅度之後,現在沒有佛。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
【佛滅度後】:在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像《妙法蓮華經》這一種的經,能以受持、讀誦,能以明白這個道理的。
【是人難得】:不容易找到能信解這《妙法蓮華經》的人;因為沒有人明白,所以眾生就不會相信了。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或者遇見他方世界的佛,對《妙法蓮華經》這種「開權顯實」的妙法裏邊,他們就可以明白、決定了解。
J5.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你們這一切聲聞、菩薩,和在會的大眾等,應該專一其心,信解受持這部經典。
一心,沒有兩個心。
【受持佛語】: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
這還恐怕一般人不相信,所以佛又說,【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所說的話,沒有假的,都是真實不虛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這個佛乘,所以你們不要生一種懷疑心。
G2.重頌分二
H1.頌上許答 H1.頌上正說今H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斯人
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種的意思再重複說一遍,而說這個偈頌。
在佛答應舍利弗,將要說這《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會中就有【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這前邊說比丘、比丘尼是增上慢,這兒又說優婆塞、優婆夷是有我慢,也有不信的,都是增上慢之類的。
增上慢,就是慢上加上慢,又增加了慢心、驕傲的這種傲慢。
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像這樣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等,不是就幾個人,是有五千那麼多等的四眾弟子皆退席。
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是增上慢的,或者就是狐疑不信的。
【不自見其過】:他們都不見自己的過錯、毛病,都在那兒自以為是,排斥其他人。
這是因為【於戒有缺漏】:對戒律又缺又漏,就是不守戒律。
【護惜其瑕疵】:而又護著自己的毛病,覆藏己過;自己的過錯,有不對的地方,也不叫人知道。
瑕玼,就是毛病。
凡是受了戒的人,一定要持戒;不論是菩薩戒、八關齋戒,或沙彌十戒,都必須要持戒精嚴。
否則,就像水瓶裏有個窟窿,總是裝不滿,總是有漏。
瑕玼,本來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邊顏色太深了,或者其他有不圓滿的地方。
在這裏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
【是小智已出】:這些個都是沒有智慧的人,所以叫小智;這四種人都離開法會了。
【眾中之糟糠】:這是在大眾中,他們就像舂米之後所遺棄的殘糠一樣。
糟,就是用米或高粱造酒之後,都有剩下來的酒糟;糠,是舂穀子所去掉的皮子,小米子、大米都有這個。
這些人就像那個東西似,已經沒有用的。
那麼,他們為什麼退席呢?【佛威德故去】:因為佛的威德神力,所以他們生貢高我慢的這些人,就走了,離開道場了,都是退席了!這叫五千退席。
【斯人尠福德】:斯人,就是這個人;哪個人呢?就是五千退席這一些個人。
?,當「鮮少」講,鮮少福德,就是沒有德行。
這些人,就是沒有福的人、沒有德行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沒有善根的人。
所以【不堪受是法】:他不可以接受這大乘的妙法;為什麼?就因為他沒有這麼大的善根。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現在留在這個法會,所剩下的就是這一些菩薩、羅漢,已經沒有枝枝葉葉、沒有渣滓了,只有這一切的真枝幹和根本之人;也就是只有這些大乘根器、有德行的人,有這些菩薩種性的人,沒有那些小乘的人。
H2.頌上正說 分二I1.頌四佛章 I2.頌釋迦佛章 I1.分四J1.頌諸佛 J2.頌過去佛 J3.頌未來佛 J4.頌現在佛 J1.分五K1.頌諸佛施權 K2.頌諸佛顯實K3.頌諸佛勸信 K4.頌諸佛五濁開 K5.頌諸佛不虛
今K1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舍利弗善聽】:舍利弗!你應該好好聽我講!【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十方諸佛所得的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便力,而令一切眾生都捨小向大、發菩提心,成佛果位。
【而為眾生說】:所以佛用種種權巧方便,本來沒有三乘,而說出三乘;這是一種方便的力,而為眾生說方便法。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眾生心所想念的,種種所修行的道路。
【若干諸欲性】:每個眾生有他的欲性。
他這種欲性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他【先世善惡業】:他善業充足,慾念就輕一點;惡業充足,慾念就重。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給自己算一算,算一算自己是慾念重、還是輕?假如你慾念輕,善根就深厚;慾念若重,善根就薄。
什麼是慾念?就是你的煩惱,也就是你放不下、看不破的;無明、煩惱,這就是最大的欲。
【佛悉知是已】:佛以佛眼觀察,就完全知道這種種的道理;種種眾生有種種欲、種種念,佛都知道。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所以,佛就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辭、善巧方便,【令一切歡喜】:令一切眾生聽聞到佛法,都生歡喜心。
【或說修多羅】:或者就說修多羅。
修多羅是梵語,譯為契經。
契,是契合,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所以這叫契理、契機,上和諸佛的佛性是一個的,下和眾生的機緣也是相合的。
【伽陀及本事】:伽陀是梵語,譯為孤起頌。
有些偈頌,是因為與前面的長行沒有說這個意思,好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還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就是孤起頌,因為前邊長行上沒有講這個;就是和前後的長行都沒有什麼大的關聯,但是所說出的道理很特別的。
本事,就敘述諸佛宿生的所有事情;本,是根本的時候。
【本生未曾有】:本生,就是今生;敘述佛今生所有的一切事情。
未曾有,就是未曾有法;從來未曾說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也說種種的因緣法,也說譬喻法,又說祇夜。
因緣,是說種種因緣果報的事情。
譬喻,佛用種種的譬喻,來闡明經中深奧的道理。
祇夜是梵語,譯為重頌;是把前邊已說的長行,以偈頌再說一遍,好像現在這一段的文。
【優婆提舍經】:就是講論議的;優婆提舍是梵語,譯為論議。
佛說了十二部經之中的九部,為什麼?因為,【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鈍根的人,他歡喜小乘法,不歡喜大乘法;他還貪著在生死輪迴裏邊,而不願意捨離生死。
【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在過去一切無量佛的地方,他們也未曾修行甚深微妙的道,不修這種的法。
【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他們為眾苦所逼惱。
眾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苦;又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還有無量諸苦。
因為著這一些的眾生,佛才說涅槃、常樂我淨的道理。
K2.頌諸佛顯實分二
L1.頌大事因緣 L2.頌會權歸實
今L1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我釋迦牟尼佛,巧設這種種方便的法門,令這一類好樂小乘的人,也能得到佛的智慧。
但是在這時候,【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我可沒有跟小乘的人說,你們也可以成佛。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現在我說這個大乘微妙法,所有的人都要成佛,為什麼我不說這個法呢?因為時候還沒有到。
佛說法要觀因緣,看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所以就不說大乘的《妙法蓮華經》。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正是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所以我才決定說大乘法門。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前面所說的這九部法門,這都是隨順眾生而說的法。
【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雖然先說小乘,但是最終的目的,就是令小乘的人,也入於大乘,作為我的根本;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就說《妙法蓮華經》。
L2.頌會權歸實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有佛的弟子,他心裏是清淨的,性情既柔軟,又聰明,又有智慧;這是大乘的種子、大乘的根性。
【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什麼他柔軟而亦利根呢?因為這些佛子,在過去無量佛的地方,已經修行深妙的法門。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為這一切諸佛的弟子,而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
【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我現在給這一類的弟子授記,他們來生都應該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為他們以深心,就是大乘的心,來修持佛法,也持守淨戒。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這一類的眾生得聞佛,他這種歡喜,遍滿他的身體。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佛知道這一類眾生的心所想像的、所修行的,所以給他們說大乘法;【聲聞若菩薩】:或者聲聞乘,或者菩薩乘。
【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聞我所說的妙法,或者只聞一個偈頌上,【皆成佛無疑】:將來都可以成佛,而一點沒有絲毫懷疑的。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諸佛國土裏,【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只有一種的教法,叫大乘的教法,沒有二乘和三乘。
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又有說,二乘,就是大乘和小乘;三乘,就是聲聞乘、菩薩乘、緣覺乘。
這一乘法,就是佛乘,唯有一佛乘。
【除佛方便說】:可是雖然說只有一個佛乘,而沒有二乘、三乘;但是佛因為教化眾生,設種種的方便法門,所以又說小乘,又說大乘,又說聲聞乘,又說緣覺乘,又說菩薩乘。
【但以假名字】:這不過是以這些假名字,不是真實的,【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令眾生先修容易的,然後再修大乘、佛乘,使令眾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諸佛出於世】:十方所有佛出現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就是唯有這一樣事情,是最真的,最實在的;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這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權巧的法門。
【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可是諸佛絕對不用小乘的教理,來教化眾生,救度眾生。
【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的裏邊;大乘,就是佛乘。
【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場所得的法一樣,都是真實的,而不是方便權巧的。
【定慧力莊嚴】:佛以修定的力量,修慧的力量,來莊嚴自己。
講到「定慧力莊嚴」,「力」就是佛的十種智力。
十種智慧的力量是:
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佛能覺悟到處非處的智力。
處,是道理;處非處,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眾生三世的業果報應,這種智慧的力量。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諸禪,就是四禪、八定。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四禪;再加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八定。
解脫有八種,什麼是八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內有色想,就是在你自己心裏有一種色想;觀外色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淨,是清淨;得到這種淨解脫了。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八解脫,又叫八背捨;背,是違背;捨,是捨棄;就是把它不要了。
在這個地方,又有八勝處,言其捨棄貪欲,而得到一種勝處了。
八勝處就是: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怎麼說呢?因為你這個時候,定力不充足,可是你若觀多了,就恐怕自己的定力散了,所以就要觀少色。
譬如人死的時候,是一個死屍;你觀想就觀一個,不要觀多了;人死了就變遷了,就作膨脹想、青瘀想,你就先觀一種想。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就是觀一個死屍,乃至於百個、千個、萬個,到處都是死人的屍首;屍首都會變化的,變胖、腫、爛、生蟲;你就作九想觀。
(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觀青色的勝處。
(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觀黃色的勝處。
(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觀赤色的勝處。
(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觀白色的勝處。
八勝處,言其修這八種觀想的法,就能背捨欲念,得到一種勝解脫智。
這青、黃、赤、白四種的色,加上地、水、火、風四大和空、識,就叫十一切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
以上「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這三種法,是修禪宗者應該知道的。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知一切眾生的根,善、惡、聰明、不聰明的智力。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
解是解釋;知一切眾生認知、解釋一切的智力。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
知眾生種種境界的智慧力量。
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知眾生修行的因,所導致的各法界,這種智慧的力量。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天眼通有無礙的智力。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眾生宿命,前生這種因因果果的無漏智力。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知永斷一切習氣,這種智慧的力量。
佛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以這種的力量,來教化眾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自己證得無上的大道,就是大乘一種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佛就說,如果我不用最上一乘的大乘法來教化眾生,就以小乘的道理來教化眾生的話;【乃至於一人】:乃至於我用小乘法教化最少的,乃至一個人,【我則墮慳貪】:我就有墮落慳貪吝法的行為。
吝法,就捨不得用大乘法來教化眾生。
【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是不可以的。
K3.頌諸佛勸信 分二
L1.舉果勸信 L2.舉因勸信今L1.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若人信歸佛】:佛對舍利弗講,假設有人相信佛法,而皈依佛道、皈依三寶;【如來不欺誑】:如來是說真實不虛話的,不會欺騙世人的,【亦無貪嫉意】:也不會有貪心和嫉妒的意念。
【斷諸法中惡】:我們每個人學佛法,應該真正明理、真正明白因果;不是就聽而不行的,要隨聽隨行。
什麼叫隨聽隨行呢?譬如我們人本來都有貪心,我們知道這貪心是不對的,就要把貪心一點一點的去除;我們每個人都有瞋心,聽佛法之後,知道瞋心是一種不對的東西,也要一點一點的把瞋心改變了;癡心也是這個樣子;乃至於妒忌心,也是這個樣子。
你若有妒忌心、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這都叫法中惡──法中一種惡的習慣、惡的習氣;所以就應該斷。
佛說自己斷這個法中惡,其實佛已經證到大圓滿覺的果位,為什麼還有法中惡呢?佛為什麼說這個話?這就因為要教一般人把法中的惡斷去。
法中的惡,就是妒忌、障礙、無明、煩惱。
譬如你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愚癡?就因為你在前生妒忌有智慧的人;你看見人家有智慧,就生出一種妒忌心,所以今生你自己就愚癡了。
你今生為什麼很聰明?這也就是方才講的道理,因為你前生不妒忌聰明人,你還歡喜這個聰明人;甚至於向這個人學習佛法,他講得越明白,你越隨喜讚歎;他學東西學得快,你也隨喜讚歎,不生妒忌心。
所以,你不要怕別人好過自己。
人人都好過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成佛;那才是菩薩發心。
你看地藏王菩薩,他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把地獄的餓鬼都度成佛;鬼是最惡的,他都不討厭,要去度餓鬼成佛。
有的人發願,說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度五道眾生一起成佛,這可不可以?不可以!五道眾生,就是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五道同時都成佛,這是做不到的事情。
為什麼?想成佛,也一定要到人道上,才可以修佛道;不能就在這五道同年、同月、同日、同時,一起成佛,這種願力不能滿的。
地藏王菩薩度最惡的人,佛就發願度一切眾生都成佛,佛並不會有一種妒忌心:「啊,我現在成佛了,我才不歡喜你成佛呢!為什麼?如果你也成了佛,我這個佛就沒有人燒香了,沒有人叩頭了!我一個人成佛好,不要叫你們成佛!」他沒有這種妒忌心;他願意人人都成佛,甚至於願意其他人成佛比自己更快一點。
所以我們現在聽經,無論任何人,不要有一種妒忌心!我預先告訴你,你若有一種妒忌心,有一種貪心、瞋心、癡心,來生一定不是墮地獄,就是轉餓鬼,再不就做畜生。
你看危險不危險?如果你不怕做畜生、不怕轉餓鬼、不怕墮地獄,那就只管保留你的貪心、保留你的瞋心、保留你的癡心、保留你的妒忌障礙。
你要是說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滋味,一定不會好受的;那你就要把貪、瞋、癡和妒忌障礙的心,都要除去。
為什麼?因為在佛法裏邊,這些貪、瞋、癡和妒忌障礙心都是法中之惡。
所以你若不斷法中惡,就墮落三惡道去;你若斷了法中惡,就會生三善道去;最低限度也生到天上去。
不過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要求生天;你若求生天,那還是會墮落的。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佛是正大光明,所以能在十方世界,而獨無所恐懼了!
有的人說:「我很怕的!晚間一個人就怕黑,白天一個人又怕賊!」賊,就是土匪。
晚間要是人多了,就生出妒忌心,說這房子我一個人住多好!你到這兒來打我閒岔!可是,白天要是人多了,又嫌太吵了。
你說這怎麼辦?一個人,晚間怕黑,白天又怕賊;人多了,又合攏不來,或者做工,你做少了、我做多了,這麼互相就有了很多麻煩。
這怎麼辦呢?這就因為你有法中惡,所以這個也怕、那個也怕;人多也怕、人少也怕,有人也怕、沒有人也怕,晚間也怕、白天也怕,遇到事情也怕、沒有事情更怕!
這個怕,所謂「前怕狼,後怕虎」,前邊好像有狼,後邊又好像有老虎追著似的;這樣子,一天到晚,坐也坐不安,站也站不穩,總覺得害怕,甚至於晚間作夢,也盡作惡夢。
為什麼?我告訴你,就因為你有法中惡,你才怕!怎麼佛就不怕呢?佛無所恐懼,什麼也不怕的;說法也不怕、教化眾生也不怕、眾生難調難伏也不怕,什麼都不怕!因為無所恐懼,就得到正;你有所恐懼,就不得其正。
所以人學東西,好像讀書的學生,到考試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害怕。
今天果彰講的,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
他說他考試的時候,知道教授的心理和所好;所好什麼呢?就說醉話,所以他就亂寫一通;教授一看,這很對他的脾味的,所以就給他很高的分。
那麼其他的人呢?有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樣子,怕得不得了;結果考試的成績,分數很低的。
他講這個道理,是很有哲理的。
為什麼?不是說他得到這個教授的意,就因為他無所恐懼。
好像果彰講法,他也無所恐懼,師父在旁邊,他也敢講;師父走了,他還一樣敢講的。
總而言之,他有一套講法,所以講得也就很不錯的。
有的也不怕,聽師父說講經要不害怕;他就講,講出的聲音,好像一根木頭棍子似的,把人打得都覺得很痛。
他不怕,人家怕了;講得人家怕聽了,這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一切事情,都要找著中道;中道,就是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太過也無不及。
中道並沒有形相的,你隨時處事合乎中道了,這就是妙道;你不合乎中道,那就是不妙的道了!
所以佛自己不怕,也不叫人家怕。
獨無所畏,這不是說佛無所畏了,令眾生見著佛就怕了;不是的,眾生見了佛也不怕。
眾生聽佛講法,聽了幾十年也不厭倦,愈聽愈歡喜聽。
「那麼,佛怎麼講《法華經》還有五千退席的?愈聽愈歡喜聽,怎麼還有跑的?怎麼還有人不願意聽的?」你問得很有道理;他不聽,不是他不願意聽,他是沒有這種德行聽,被他的業障所驅使。
所以佛才要講妙法,他業障就來了,坐也坐不住,自己退了席。
這不是怕和不怕的問題,也不是歡喜聽和不歡喜聽的問題,這是什麼問題?就是這些人罪業太重了。
想要聽佛法,他的業障發現,就要跑了;這叫發魔氣,那個魔力上來了。
因為這些有罪業的人,他若不走,就會把一些沒有罪業的人影響得也不能聽法,所以莫如就走了。
就是這麼個問題,你不要拿這不成問題的問題來問。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釋迦牟尼佛說,我以百福莊嚴的相好,來自嚴其身,大光明普照這個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佛,都是為著說實相法門、為著說真實的智慧、為著說這《妙法蓮華經》。
實相印,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也就是實相印。
你若明白《妙法蓮華經》了,就明白實相印了;若不明白《妙法蓮華經》,那就印不著你,沒有法子給你印。
L2.舉因勸信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本立誓願】:我在往昔以前所立的本因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我願意使令一切的眾生,和十方諸佛是無二無別的。
所以,誰若比我有本事、比我聰明,你們切記不要生一種妒忌心;或者誰若講經說法講得好,你也不要生一種妒忌心。
你只要生讚歎隨喜的心:「他講得那麼好,我也歡喜聽!」應該要這樣想。
切記!無論哪一個人說法,說得好不好,你不要生一種討厭的心、不要生一種煩惱!你要是生煩惱,他就講得再好,你也聽不進去。
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說法,都有他的長處和道理,你只要細心去聽,都會得到法中的益處。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好像我在以前所發的願,現在我已經成佛,已經滿足我以前的願了;我所願意度的一切眾生,已經有證果的、有發菩薩心的。
【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我現在要化度一切的眾生,完全令這一般的眾生,都得到佛的果位,都成佛道。
K4.頌諸佛五濁開 分四L1.總明五濁障大 L2.別明五濁障大L3.明為五濁故說小 L4.明為大故施小
今L1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在前邊說皆令入佛道,令一切眾生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我遇眾生】:如果我遇著一切眾生。
這個「我」,是佛自稱。
佛證得八大自在我,什麼是「八大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為多身。
就是能以一個身,能應變很多身;一尊佛,可以應變無量無數那麼多的佛。
(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
能以好像一微塵許的身,可以佈滿三千大千世界。
為什麼能這樣?就是因為自在。
(三)大身輕舉遠到。
輕舉,就好像氣球似的,一點重量也沒有,就能飄浮到空中去了。
遠到,氣球到空中,能任意飄到很遠去。
這是比喻一個氣球,是這麼樣講。
輕舉遠到,是指佛的神通自在的妙用,就輕舉起來了,能到很遠的地方。
(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土。
就是佛能在同一個國土中,現無量無數那麼多種類的眾生,這麼樣子同居。
(五)諸根互用。
講《楞嚴經》講過「六根互用」,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你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互相都有這六種的能力,眼睛可以看、可以聽、也可以吃東西,又可以嚐東西;你看!單用一根,就可以具足這其他的五根的能力。
每一根都有這種的能力,所以這叫諸根互用。
你說這是妙不妙?
(六)得一切諸法,如無諸法相。
得著一切的諸法,還沒有這個法相,法也空了。
(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
這第七種的自在更妙了,只要講一個偈頌的道理、意義,經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劫,也說不完這一個偈頌的意思。
(八)身遍滿諸處,猶如虛空。
佛的身雖然遍滿諸處,但是可好像虛空一樣。
佛是無在,無不在的。
你說他在什麼地方?他什麼地方都在;你說他不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都不在;所以說「猶如虛空」。
看虛空有一個什麼形相呢?無形無相的。
佛的身,遍滿一切處,也就猶如虛空一樣;所以我們都在佛的氣體裏邊來生存著。
佛在天地間,就像一個大人似的;我們在佛的身上,就好像身上生的一個小蟲似的。
有的時候,你要是很久不洗澡,身上就有那種小小的微生物生出來;在北方有那種蝨子、蟣子,很小很小那種蟲。
但是那種的微生物,牠雖知道人是個什麼樣子的,但牠本身看不見人,因為牠在人身上生存著。
我們雖然活在佛的法身之中,也就等於這種道理一樣的。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就因為我們在佛的法身裏邊,所以我們看不見佛的法身。
中國有這麼一句話:「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是在中國江西那個地方,是最有名的一個避暑勝地,風景美麗,生得山清水秀,非常之好。
若你處在廬山裏邊,你就看不見廬山的真面目;你若到廬山外邊,就會看見廬山。
我們為什麼看不見佛的法身?就因為我們在佛的法身裏邊;我們若到佛的法身外邊去,就可以看見佛的法身了。
但是佛的法身外邊根本就沒有地方了,所以我們沒有法子到佛的法身外邊去。
那怎麼樣子能看見佛的法身呢?只要我們用功修道,等成佛了,和佛無二無別的時候,那我們自然就知道佛的法身是怎麼樣一種境界了。
佛因為得到八大自在我,所以他遂心如意教化眾生;怎麼樣子說法,就怎麼樣對。
【盡教以佛道】:佛以這八大自在的神通妙用,來教化眾生。
【無智者錯亂】:無智者,是沒有智慧的人,就是一些個愚癡人。
雖然佛是這樣慈悲教化眾生,可是給愚癡人講什麼,他都將信將疑的。
為什麼?【迷惑不受教】:因為他迷昧得太深了,所以給他說佛法,他也不能接受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前生是個做什麼的。
這怎麼能知道呢?你自己考察考察你自己,看看你自己;你自己要是慈悲心多,那麼前生就沒有怎麼樣殺過生、就沒有犯過多大殺戒,你慈悲心大。
所謂「慈悲心」,就是沒有脾氣;見到任何人,都覺得這個人和我就像是最親的骨肉一樣,慈愛一切的人,像自己似的。
你若能有這種的存心,你前生就沒殺過生;你若沒有慈愛一切人的心,你前生就殺過生。
你自己就這麼好像用鏡子照一照,看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你自己要是瞋恨心太重,前生就殺過生;這好殺生的人,火氣就很大的。
由這兩點就可知道,其餘的你都可以那麼考量自己的前因後果,你今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前生你就做的什麼事。
前幾天,有個遊客是當軍人的,他問:「人可以做畜生嗎?」我就對他講:「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
不用說來生才變,今生你做畜生的事,那你就是畜生;你做人所做的事情,你就是人;你做菩薩所做的事情,就是菩薩。
你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就是菩薩──不過這是初發心的菩薩;你做佛事,就是佛;你做鬼事,就是鬼。
看你怎麼樣做?所以『一切唯心造』,也是這個道理。
」
現在我們這些個人都來這兒聽聞佛法,為什麼會來這兒聽佛法呢??因為我們前生對佛教有一種信心,所以今生就歡喜聽講經說法;若沒有善根的人,他一聽講經說法,「啊,這才是胡說八道呢!這沒有意思!」就跑了。
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前生的神通。
L2.別明五濁障大分五M1.明眾生濁 M2.明命濁 M3.明見濁M4.明煩惱濁 M5.明劫濁
今M1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我知此眾生】:此眾生,是哪一個眾生呢?就是那個沒有智慧的眾生;就是那個沒有智慧,而又迷惑不受佛教化的眾生。
我知道這一類的眾生,【未曾修善本】:他在過去生中,沒有修善本,所以他愚癡;若修過善的根,這種人就聰明,不會愚癡。
那麼我有沒有善根呢?你不要問你有沒有善根,你問你肯不肯依照佛法去修行。
你若能依照佛法修行,就實實在在去行持佛法,守佛的戒律;你沒有善根,也會有善根了。
你若不依照佛法修行,受了戒而不守戒,什麼善事也不做,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說是就拔去我一根頭髮或汗毛,對其他人有好處,可以利益天下,這麼多的善事,我都不肯做!為什麼你不做?拔我頭毛,我就很痛的;對於天下的眾生有沒有利益,關我什麼事?與我有什麼關係?這個事情我不做的。
那麼不依照佛法修行,你就有善根也會沒有善根了;你若依照佛法修行,沒有善根,也會有善根的。
所以不要問自己有沒有善根!
我再給你說深了一層;如果你沒有善根的,你根本就沒有法子來聽佛法,因為你沒有這種因緣。
好像我們現在能以在這兒來聽聞佛法,尤其是聽這部《妙法蓮華經》,這都是在宿世生中,已經種過善根;可是你不要問,我也不會答覆你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若說你有善根,你就貢高起來了:「你看,法師說我有善根,我這個善根一定是不小!」就自滿起來。
如果我說你沒有善根,你前生是豬,今生才做人;所以你這麼笨、這麼愚癡!你一想:「喔,我前生是個豬來的,今生做人,沒有什麼大意思!我倒還做一點壞事,再去做豬!沒有事情幹,吃飽了就睡,更好!」令你生退心了!所以我也不能講。
你有沒有善根,就問你!能依照佛法修行,就是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也會有善根。
你不依照佛法修行,你就有善根,也會沒有善根了!主要就在這一點。
所以佛知道這一班的眾生,沒有種過善根,在宿世沒有修過。
【堅著於五欲】:堅,是堅固;就是不能破壞,你沒有法子把它破壞。
那不能破壞什麼呢?不能破壞五欲的境界。
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
又有五種也叫五欲,是什麼呢?財、色、名、食、睡,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這五欲,就好像生了五條根似的,你著住到哪一個,它就會把你拉到地獄去。
這是墮地獄的五條根,也可以說是到地獄去的五條鎖;鎖,鎖鍊子。
這個鎖鍊子在什麼地方?在地獄那個地方;一拉,就把你拉去了。
(一)財:也就是你貪財的人,不擇手段,也不管合不合乎義的,不管是個什麼錢,你都要貪,有錢就好。
本來不應該貪「義」外之財──不合乎「義」的財;但是你不管義不義的,你不管它來源是乾不乾淨、正不正當,這就是貪財。
(二)色:就是美色,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不論男女,碰到一起,第一個念頭就是先看一看對方──女人就看看這個男人相貌美不美?男人就看看這個女人相貌生得怎麼樣?美麗嗎?多數有這種的想法。
(三)名:就是名譽。
有的人不貪財,也不貪色,但他就貪一個好名譽;被名韁──名的鎖給鎖住了!就歡喜好名,用種種的方法,各處去自我介紹、自我宣傳;好像某某居士,印了一張小卡片,上面印著又是某某團體的主任、又是某某團體的組長、又是某某團體的董事。
這麼多,就在那一張卡片都印滿了。
這為什麼?就是好名!就是為了叫多一點人知道他的名;拿這卡片,一看,喔!有這麼多的銜頭、這麼多的名堂在這卡片上。
名是這樣子,對於人也這麼重要!
(四)食:吃好東西;有的人也不好財,也不好色,也不貪名,但是他就歡喜吃!怎麼樣吃呢?他吃,不是說吃自己,就專門各處去騙吃;聽說哪個地方有人請客,他就毛遂自薦,到那兒就吃一份,魚目混珠,在裏邊混吃。
因為吃東西,被人人都看不起了,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貪吃的人;他一到什麼地方,人看見,都討厭他。
(五)睡:有一種人,他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名,也不貪吃,但是怎麼樣?貪睡,就歡喜睡覺;甚至於不吃飯可以,不睡覺不可以。
那麼睡得多了,把腦都睡到一起了,就會沒有智慧,就睡得愚癡了!所以香港、臺灣,常常有「睡死病」;為什麼有睡死的呢?就因為他歡喜睡,所以睡得死了!他覺得非常快樂,什麼都不知道,一睡覺就死了,也不痛苦。
這五種,是地獄的五條根。
所以我們明白佛法之後,有這種毛病的,都要把它改善了;不能即刻把這五種毛病全都改變,也可以慢慢改。
【癡愛故生惱】:因為著住到五欲上,所以他就生出一種愚癡,而愛著這個五欲。
愛著五欲,就要用種種的方法,去找這五欲;找得不遂心了,就生出煩惱來。
為什麼生出煩惱?就因為沒有智慧,對於境界看不清楚、不明白。
所以本來貪不到這五種欲,就應該自己迴光返照,發一種覺悟的心;他不但不覺悟,而且還生煩惱。
【以諸欲因緣】:以種種欲的因緣,【墜墮三惡道】:所以貪吃貪睡、貪名圖利、貪色好色,這種種惡的行為,都現出來,而生煩惱,就愚癡了;愚癡之後,就墮落三惡道了。
三惡道,就是餓鬼、畜生、地獄。
墮落三惡道,就是被地獄五條根牽引去了;因為他擺脫不開,把五欲看得太重,所以就墮落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輪迴在六道之中。
六趣,就是六道,就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在六道裏邊輪著轉,轉來轉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做牛又變馬了,忽然做餓鬼又變了修羅,這互相輪迴;因為種這六道輪迴的因,所以就受六道輪迴的果報。
【備受諸苦毒】:備,就是完備,也就是「全」。
受什麼全了?受一切的苦全了,六道的苦惱,他受遍了!
M2.明命濁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眾生輪迴在六道中,【受胎之微形】:所以就托生去投胎,或者投胎做人,或者投胎做馬,或者投胎做牛,或者投胎做老鼠。
有人怕老鼠,你就不要做壞事;做壞事,你自己或者都會跑到老鼠的隊裏頭去,和老鼠做朋友。
你看老鼠又污濁、又邋遢,要小心一點!這老鼠也是受胎的。
受胎之微形,是胎生裏最小的東西。
【世世常增長】:投胎去受果報,今生受這種胎、來生又受那種胎;由小的動物,變成大的動物;由大的動物,又變成老的動物。
總而言之,業障總增長,世世生生的惡業果報,有加無減──只往上增加,而不減少;增長到什麼程度上?沒有人知道。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這種人德行微薄,福報也就少,所以受到一切的苦;一切苦,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M3.明見濁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入邪見稠林】:那個邪見,就像樹林子那麼多。
你看!那麼多邪見,你怎麼能跑得出來?【若有若無等】:這個邪見稠林,總起來有六十二見。
「若有」就是常見,「若無」就是斷見。
【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和諸見結為朋友,互相倚賴,依止到邪見上了。
諸見,很多很多的見;總起來有六十二種見。
這六十二種見是什麼?我們人人都聽過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
有的外道就這樣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
」色,是非常大的,周遍法界;我,是個小的,我在色裏邊。
這真太愚癡了!怎麼自己跑到色裏頭去了?豈有此理!這簡直是不通之至!根本沒有這麼個道理,他造出這麼一個理論,這是一種見。
又有一種外道,他也立出一種理論,說:「色小我大,色在我中。
」色是小的,我是大的;這個色在我的裏邊。
究竟「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他都不知道,就說「色」跑到他裏邊去了。
又有一種外道,他又立一個邪說:「即色是我。
」色就是我,這又是一個理論。
有的外道,又立出一種見,怎麼說呢?「離色即我。
」這個色是離開我的,和我不成一個。
你根本也沒有什麼根據,就立出這麼一些邪見來。
色、受、想、行、識,色有這四種見,受也說有這四種見:(一)受大我小,我在受中;(二)受小我大,受在我中;(三)離受是我;(四)即受是我。
那麼想和行、識,這五蘊的每一個也都有這四種見,總成二十種,這是現在的二十種見。
還有過去的二十種見,也是這色、受、想、行、識。
未來還有二十種,合起來,是六十種邪見。
還差兩種,就是根本斷見和常見,也就是執有、執無那兩個見;所以合起來,就叫六十二見。
你不要問為什麼他有這六十二見,根本就沒有理由的,他立出這種邪見;若追究理由,你也墮落這個邪見裏。
根本沒有理由,不過我們要知道它──知道它是沒有理由。
M4.明煩惱濁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深著虛妄法】:這些外道,都深深地執著這種虛妄法;虛妄法是什麼?就是這六十二種邪見。
【堅受不可捨】:他堅固領受、納受這六十二見,說:「這個是有道理,是這樣子,『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
」這就是執著不化,執著這種見解,他說他是對的。
也就好像某一等人,他信這種迷惑的宗教,也不追究真理;不管人家說的是和非,他就迷了,和迷旁門左道一個樣的。
所以他就「堅受不可捨」,他執持這個道理非常堅固,信得非常堅固,比信佛、信法師的信力還堅固;你叫他改變,「不行!這是我的祖師發明出來的理論,這是不可改變的!一改變呢,就有大罪了!或者墮地獄,或者一定去五雷轟頂!」五雷轟頂,是天上打雷,打死這個人。
所以他說:「我這個不可改變的,我一定要信這種宗教!」
我告訴你們,你們哪一個若不信我的話,都不會五雷轟頂的;不信佛,也不會五雷轟頂的。
你們只管不信,等你想清楚了再回來信!現在你因為迷了,你信外教,你可以信去;等你清醒過來,你再回來到佛教。
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因為你信任何的宗教也沒有超出佛教之外,任何的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份,不過那個路有走遠走近。
你信仰其他宗教的理論,你就多走幾步;你信佛教,這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你接近佛教,你先明白,先開悟,先成佛。
所以我很多的弟子,聽聽經就跑了,我也不管他;你跑就跑,你跑夠了,就回來了;你沒跑夠,當然要跑,這沒問題!就好像這「五千退席」一樣的。
好像人要吃飯,他飽的時候,不想吃;等到肚餓了,他就想吃飯了!對佛法也這樣子,你覺得現在對佛法不需要,沒有肚餓,你各處跑;等跑肚餓回來,就想要吃這個佛法了。
【我慢自矜高】:我慢,就是貢高我慢、增上慢。
自矜高,就覺得總有個架子:「你看我!你比不了我!我怎麼樣都比你好!」自認為自己的架子極大,矜誇高傲;就好像某某人到這兒來,說他心非常的高了,這就叫「自矜高」。
心要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你心高傲起來,那就背道而馳。
【諂曲心不實】:「諂曲」,諂是諂媚、諂媚人。
怎麼叫諂媚人呢?譬如看見省長來了,阿諛奉承,又給他開車門,又給他倒茶,又替他點香菸,不知道怎麼樣恭敬他好了!甚至於對佛,他也不那麼恭敬;看見一個大官來,他就總向上面巴結,這就叫諂。
曲,就是不直。
譬如他知道你有錢,想向你借,但他不直接說我向你借錢,他怎麼說呢?「今天我想用一點錢,或者我和Gary講一講,向他借一點錢。
」本來他想和其他人借錢,或者和果寧,或者和果彰借錢,他不說果寧、果彰,他說想要和Gary借錢。
這麼樣轉個彎,這就叫曲。
曲就是彎曲,彎曲就是不直。
「心不實」,這個心不實在,虛浮不真。
M5.明劫濁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這等人經過千萬億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的大劫,也聽不見佛的名字。
為什麼?他善根太薄了,沒有善根。
【亦不聞正法】:不但不聞佛名字,也沒有機會能聽人講經。
你們能聽講經的人,這都是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人到這個地方,坐一秒鐘,他就覺得屁股好像坐到針上似,扎得非常痛,趕快起身就跑了!就是因為沒有善根的關係,所以他沒有機會聽到講經。
你看我們在三藩市,這兒每一天晚間都講經,是沒有來聽經的人多?還是在我們這兒聽經的人多?也就好像佛抓了一把土,就問諸大弟子:「你們看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就說:「當然大地的土多,如來手裏的土少。
」佛就說:「是啊!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得著人身的人,如佛掌上土;失去人身者,就和這大地土那麼多。
把這個人身丟了,不能再做人,來生或者做餓鬼、或者做畜生、或者墮地獄去,這叫失人身的人。
現在我也是可以拿這個來作比喻:「來聽經者,如掌上土;沒有來聽經者,如大地土。
」你看!這多稀罕!來聽經的人,都有善根的,就等於黃金一樣;沒有來聽經的人,那就像馬糞那麼多,像糞土一樣,到處都是。
所以你們各位能聽經聞法,這真是不容易的機會!尤其在美國,你各處去調查,沒有一個佛堂,天天晚間講佛法的;沒有一個地方,有這麼專為佛法來宣揚佛教的!一個禮拜或者有一天,這就不得了的,就算講經說法了;我們這兒,每天晚間這麼多人,都來講經聞法,互相研究佛教,這真是不可思議的。
將來你們都是美國開山的祖師,開闢佛教的先鋒隊!
【如是人難度】:像這一類沒有善根的人,是特別難度的,真不容易度。
我現在都知道全三藩市有幾百萬人;真正發心聽經的人,只有幾十個。
你看,稀奇少有!所以沒有善根的人,是不容易度的。
你和他講,明明是對的,是有道理的佛法;他聽著,明明認為對,也要反對你,你說奇怪不奇怪?這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善根。
善根若有,那聽見佛法,都恭敬而誠心的。
在中國金山,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哪一個法師講經,他就到那地方去先頂禮法師,然後跪在那兒長跪合掌,恭恭敬敬的那麼聽經;你看誠心不誠心?本來他已經是活佛了,一般人都叫他「活佛」,但是他還那麼誠心。
他怎麼被稱為「活佛」呢?他從金山的塔頂跳下來,沒有事似的,也跌不死;他又會給人治病,用什麼治病呢?以「波羅蜜湯」治病。
波羅蜜湯,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就是他的洗腳水。
有病的人來,他就在洗腳水摻上一點香灰,或者是香末子之類,就摻得那麼污濁邋遢的樣子,給病人拿回去喝;說也奇怪,這個人喝了,病就好了!所以一般人都稱他為「活佛」。
在西方,我們現在能有這樣的法會,這真是特別稀有的,也可以說從來未曾有的。
那麼今天我對這個果彰和果寧講一講這個講經的意思,我說這個佛法將來到末法的時候,法要滅,佛經都會沒有的,所有的經書都會變成白紙;就是有紙,也沒有字了,字自然就都會不見了!就那麼奇怪的。
在所有經典中,就由《楞嚴經》上先滅,《楞嚴經》先沒有的;所以我到你們西方的國家,向西方人來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
這是開智慧的一部經,你們大家研究《楞嚴經》看看;其中講的道理,那真是比現在的科學、哲學都妙得多!它是講根本的道理。
《楞嚴經》講完了,現在又講《法華經》;我希望把這一部《法華經》,也都講給你們西方的人聽。
講完《法華經》,如果有機會,再能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更妙了!那是「經中之王」──《華嚴經》,可以比喻金輪聖王;《法華經》也是「經中之王」,但是這個「王」,沒有那個「王」大!就比喻銀輪王;《楞嚴經》可以比喻銅輪王。
這都是經中之王。
《華嚴經》現在沒講,我先講一講這部經典的來歷。
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之後,最初就講《華嚴經》;因為佛現千丈盧舍那身,宣講大華嚴,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人雖然有眼睛也看不見佛說《華嚴經》,雖然有耳朵也聽不見這個圓頓的法門。
佛說《華嚴經》之後,因為二乘人聽不懂,只有大乘的菩薩才明白;所以這部《華嚴經》後來就被龍王請到龍宮去,人間已經沒有這部《華嚴經》。
等到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他把世間的書都讀完,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沒有書可讀了。
他因為有神通,就到龍宮裏去看藏經;在龍宮裏,就看見這部《華嚴經藏》有三本,分為上本、中本、下本。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頌,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頌,有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頌,有四十八品。
因為上、中這兩本數量太多了,不是我們世界人這個心的力量能修行得到的,所以龍樹菩薩沒有法子記得那麼多;只僅僅把下本用他的記憶力記住,等回到人間後,用筆將全部寫下來。
這是龍樹菩薩在龍宮用記憶力記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記憶力非常好,看一遍就完全的記得!《華嚴經》的來歷是這樣的。
我們要是把《妙法蓮華經》聽完,再能聽到這《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三部經都聽完,把佛經的「三王」都了解了,那其餘的經典,就是不講,都會明白。
這是因為在西方,佛法初興,所以應該宣揚大乘法,用大乘法來教化這一些個大乘的菩薩。
你們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你們都是在早先發過願,答應過我,說我到美國來,你們都要來幫著弘揚佛法的。
所以現在遇著你們這一班很聰明的西方人,來天天學佛法,這都有遠因的──遠遠的已經種這個因了!我講的話是講真的,你不要不相信!
L3.明為五濁故說小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釋迦牟尼佛說這一切的人不容易度,為什麼不容易度?因為人太愚癡;給他說真正的法,他不懂,就會疑惑佛所說的,不知道是法、不是法?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所以舍利弗,我就為他們設出了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就說這個三藏教;【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三藏教說「離苦」,要把一切苦了了,所以就說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一切人應該知道,在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苦的;知道苦,就應該要了苦,所以我就對這小乘根性的人,說這種了苦的四諦法門,說叫他們得道、證果,證涅槃的妙果,證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L4.明為大故施小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我雖然對二乘人說這「不生不滅」涅槃的妙法。
可是這種法,不是真正、究竟的寂滅法。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因為一切法,從本來的地方算起來,法的本體是寂滅的、是如如的。
如如,就是寂滅的樣子;寂滅,也就是如如。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可是我說小乘法,是給這一班人修行;小乘法修成了,然後還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才是真正的佛子。
菩薩道行到圓滿了,等到來生就證得佛果。
K5.頌諸佛不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可是雖然這樣證佛果,最初若叫這一切二乘的人就修佛果、行六度萬行,他就會怕菩薩道難行。
所以【我有方便力】:我設一個權巧方便。
因為佛成佛之後,先講「大華嚴」──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當時二乘的人,都不能了解;所以佛才又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法門,【開示三乘法】:說有三乘的法門。
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佛雖然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一切眾生成佛。
不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最高的佛乘,所有十方世界一切的諸佛,也都是先說三乘,然後「會三歸一,開權顯實」,把三乘的權教都放下,而顯出一乘無上的實教;實教,就是佛乘。
【今此諸大眾】:現在在這法會的大眾,就是菩薩、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鬼、神、一切天龍八部等,【皆應除疑惑】:都應該把疑惑心除去,不應該懷疑《法華經》這個法,不應該像那個狐狸似的,多疑不信。
狐狸,就是狐狸精。
冬天河上邊結冰,狐狸渡河的時候,牠每走一步就用耳朵聽一聽這個冰,走一步、聽一聽,走一步、聽一聽。
為什麼牠要聽冰呢?牠聽這個冰有沒有聲音,是不是很薄的冰?若把冰踩破,那就會掉到河裏邊。
沒有聲音,牠還不相信,又走一步,再聽一聽,這叫狐疑,狐狸多疑。
我們信佛的人,有這種沒有善根的,也就對佛法將信將疑──就是一半信又一半懷疑,信得不真實──這就沒有除疑;現在叫這一切的大眾,都應該除疑惑。
我們再又說回來,為什麼人對佛法將信將疑、半信半疑?就因為自己愚癡;如果他有般若的智慧,他就不會懷疑。
因為沒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你對他講真法,他也當假法來聽;你講的是妙法,他也當粗法來聽;這就是沒有擇法眼──沒有選擇法的眼睛,所以就生出一種懷疑。
【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十方諸佛所說的話,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一乘的佛道;所謂「唯一佛乘」,就是這個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實相法門。
無二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沒有了;只說佛乘實教的法門,而不說權教。
所謂「開權顯實」,把權巧方便的法門都放到一邊,只說實相妙理;所以現在就是聲聞的人、緣覺的人,也都應該迴小向大,來修習實智,不要再捨不得權智。
權智你放不下,實智也不能明白;這是只有一個佛乘,沒有其他的餘乘。
J2.頌過去佛分二
K1.略頌開顯 K2.廣頌開顯今K1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過去無量劫】:已經過去的無量劫。
無量劫,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劫;這個「劫」,並不是小劫,是大劫。
劫,梵語叫劫波,翻譯為時分,時候的一個分。
時分本來沒有一定的定義,也沒有哪一個叫「時」、哪一個叫「分」,本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因為眾生心念的分別,而有了過去、現在、未來。
佛在《金剛經》上,說明白這個「時分」是沒有的。
怎麼說呢?「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心沒有了;怎麼說呢?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說這個是「過去」,這個又過去了,你也不要再回頭來追它了!「現在心不可得」,現在心也沒有了;你說這個是「現在」,你說出這一個「現在」,這個已經又過去了!現在的不停止到這個地方,你又留不住它!「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心也沒有了。
未來的,還沒有來呢!你去迎接它做什麼?沒來的,你就不必去迎接它;沒來也就沒來。
所以,這三心了不可得。
講到這個地方,我講一個「三心了不可得」的公案。
在中國四川,有一位法師姓周,他擅於講解《金剛經》,而且還著作一部《金剛經》的註解,叫「青龍疏抄」。
他聽見中國南方,就是在揚州一帶,一般的出家人都是參禪打坐,沒有講經說法的;他就嘆息:「這一班人,都是魔子魔孫!在佛教裏應該講經說法;你天天參禪打坐,這有什麼用處!」於是他就用兩個籮筐,把他的〈青龍疏抄〉放在裏頭,挑著就往三江,就是長江、揚州、南京、上海這一帶,預備到那裏去講經,教化眾生。
他挑著所著作的《金剛經》註解,走到離揚州很近的一個地方,看見一個賣點心舖子;這個舖子,是一個老的女人在那兒賣點心。
偏偏這個時候,他肚子就餓了;他要買點心吃,就把挑子放下,說:「我想買一點點心來吃一吃。
」
「你從什麼地方來呀?」這個老的女人就問他。
「我從四川來。
」他說。
「那你挑這麼一擔紙,做什麼用啊?你到什麼地方去賣?」
「這是《金剛經》的註解,不是賣的。
」這位法師就說。
「啊!《金剛經》的註解?《金剛經》上有三句經文,我請問你是怎麼樣講?」這個老女人就說。
這個周金剛一聽,這當然!全部《金剛經》我都會註解,妳問什麼問題,我一定很容易就可以答覆出來了!就說:「妳問吧!」
「法師!你註解《金剛經》,《金剛經》裏邊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請問你,今天你想要點的是哪一個心?」
這樣一問,把這個「周金剛」問得閉口無言,沒有話講了,自己不知道究竟答覆點哪一個心好?於是知道自己這個理論還靠不住,所以把所註的《金剛經》都收起來,到高旻寺龍潭那個地方去參禪打坐,以後他也開悟了。
他開悟之後,知道這一切的法藏,原來要憑真正用功,才能了解;如果不用功,就憑這口頭禪,說來說去、橫說豎說,都是皮毛,都沒有得到經中真正的道理。
所以,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宗亦通,就是不單會講經說法,又會參禪打坐;說亦通,不單會參禪打坐,而且又會講經說法;這宗說並通。
宗,就是禪宗;說,就是講經說法;他都明白,所以定慧圓明。
他為什麼宗說都明白呢?就因為他有定力,又有慧力;定力和慧力互相圓融,定幫助慧,慧也就是幫助定。
有定而無慧,只通宗而不通教;有慧而無定,只通教而不通宗。
那麼「定慧圓明不滯空」,就是他沒有法執,也沒有我執,也沒有一個空執;人、我、法、空,都沒有了!
講到這個「劫」字,既然說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為什麼又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方才沒講嗎?因為眾生的心念有這種分別,所以就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怎麼叫一個劫?這個講起來是很複雜的。
這一增一減,算一劫。
減,就是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要減去一歲,身量的高度也減去一寸;像這樣來計算,一直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止,然後再增。
增,也是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增加一歲,身量高度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
減到八萬歲的時候,彌勒菩薩出世成佛。
人由八萬四千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再由十歲再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
那麼集聚這二十個小劫,就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這算一個大劫。
那麼這個世界,分成、住、壞、空;這個世界成,要經過二十個小劫的時間;壞,也二十個小劫的時間;住,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空,又二十個小劫的時間;所以在一個大劫裏,具足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這叫一個大劫。
現在是多少個大劫?數不過來那麼多!為什麼說數不過來?無數劫,沒有一個數目可以說得出來。
【無量滅度佛】:在無數劫裏邊,有無量那麼多的佛成佛、有無量那麼多的佛滅度。
無量佛成佛的時候,也經過很長的時間;無量佛滅度,也經過很長的時間。
在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都用百千萬億那麼多種的方法,他的數目是不可量的。
【如是諸世尊】:像這麼多的這一切佛,【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佛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用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權巧方便法門,演說諸法的實相。
諸法,有百法,又有千法、萬法,無量無數那麼多法。
什麼叫百法?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五十一個是心所法;八個是心王,心王指揮這個心所,心所要聽命心王;又有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六個無為法。
所以說「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
」那麼諸法實相,這一切法,都是為的實相法而說的。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這一切的世尊等,都說這個佛乘、都說實智,都要開權顯實;佛以前所說的三藏教,是為實施權,為這個實智,而說權巧方便的法。
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就是說實相妙理,就是這部《妙法蓮華經》所講的道理。
【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教化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眾生,都使令這一切的眾生,早成佛道,早得到涅槃的妙德,常、樂、我、淨這四種的快樂。
K2.廣頌開顯分二
L1.總明方便助顯 L2.別示開顯之相今L1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又諸大聖主】:諸,就是一切。
大聖主,也就是佛的一個別名。
【知一切世間】:世間,有有情世間、器世間。
有情世間,又叫正報;器世間,又叫依報;這是依正二報。
這依正二報,佛都悉知悉見。
【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一切眾生的種類;眾生心裏頭最深的、在心裏頭藏伏著的這種欲念,諸佛是知道的。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佛因為知道眾生這種的欲念,所以就設種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度脫眾生;小乘、大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都叫異方便。
這異方便,是幫助第一義的佛乘──最高的一乘佛道。
L2.別示開顯之相 分二M1.約眾善顯緣因功德 M2.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M1.分七N1.約六度明開顯 N2.約悲戀心明開顯 N3.約供舍利明開顯N4.約造佛像明開顯 N5.約畫佛像明開顯 N6.約供塔像明開顯N7.約稱佛名明開顯
今N1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有眾生之類,他們在過去生中,都遇著過一切諸佛。
【若聞法布施】:他們聽見這一切佛所說的法,講六度萬行,所以他就行布施;行布施,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一切一切,都作布施。
【或持戒忍辱】:或者是修持戒度,或者修忍辱度。
布施就度慳貪;你若有慳貪,就不能行布施;你若行布施,就把慳貪的心減少了。
持戒是度毀犯;你若守持戒律,就不會犯戒律。
忍辱就度瞋恚;瞋恚就是發脾氣,你好發脾氣嗎?修忍辱度,就不要發脾氣了!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作風,這就是忍辱。
【精進禪智等】:精進就度懈怠;你這個人若懶惰,就要修精進度。
禪定就度散亂;你很散亂的,沒有定力,那怎麼辦呢?你就修定力。
你不修定力,始終不會有定力的。
六度最後的智慧度,是度什麼呢?智慧就度愚癡。
你有智慧,愚癡就變成智慧了;你若沒有智慧,智慧就變成愚癡了。
是一個東西,不過兩個名稱;其餘六度也都是這樣子。
譬如忍辱,也就是瞋恚變的;精進,就是懈怠轉變的;禪定,就是散亂轉變的;不過就是變過來而已。
你犯戒嗎?你守戒,就是把犯戒轉過來的。
布施就度慳貪,你一切東西都捨不得;你不捨,所以就不得;你要捨,才能得。
所謂「捨得捨得,捨了才能得」,所以捨,就是度慳貪的;慳貪,就是很不願意捨錢,捨錢如割肉似的,拿出一分錢來,他也覺得心痛、肝痛的。
【種種修福慧】:你要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在六度裏,你要修福、又要修慧。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樣子,這一切的人等,他們都已成佛道了。
你算算修這六度萬行,要經過多長的時間,才能成佛道呢?可是,這些人在最初就修一個小善,以後日積月累,由小善就變成大善了;由一善,而變成多善;由一種福,而修成多種福;由一種慧,而修成多種的慧;等到福慧雙圓,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時候就成佛了。
我們現在開始修行,我們哪一個人也不知道在前生修了多少世了?無論修多少世,是修過、沒有修過,我們都要修,不能不修的。
譬如我前生沒有修過,要是我今生還不修,那始終是沒有福慧的。
我前生沒有修,今生更要開始修;前生若已經修了,我們今生還要繼續的修。
所以不管前生有沒有種過福慧,今生我們遇著這個無上的佛法了,一定要開始勇猛精進,乃至成佛,我們的工作才算完了。
N2.約悲戀心明開顯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在諸佛入涅槃之後,假使有人發出一種善而柔軟的心;柔軟,就是不剛強。
這種人,在最初看來雖然只是很少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積功累德;【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的眾生,也都已成佛了。
N3.約供舍利明開顯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沉水 木?並餘材 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諸佛滅度之後,【供養舍利者】:又把佛所有的舍利,造塔來供養。
造佛塔供佛的舍利,應該造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級,就是一級一級的、一蹬一蹬的組成。
證四果的阿羅漢就四級,證三果的阿那含是三級,證二果的斯陀含是兩級,證初果的須陀洹是一級,唯獨佛的塔是十三級;所以人造塔,也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人的舍利,可以造幾級。
那麼在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造百千萬億那麼多種的塔。
用什麼造的呢?
【金銀及玻?,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或者用金子造的塔,或者用銀子來造塔,或者用玻?來造塔,或者用硨磲石來造塔,或者用瑪瑙石來造寶塔,或者用玫瑰石──是一種玉石之類,也非常的美麗;或者用琉璃珠來造寶塔。
【清淨廣嚴飾】:這個意思,也就表示以清淨莊嚴而廣大,來莊嚴佛的舍利。
【莊校於諸塔】:這個「校」字,讀「鉸」字,因為就是好像兩個鎖鏈鉸到一起了。
莊校,就是在一切寶塔上邊,用鉸鏈互相連環著來莊嚴。
【或有起石廟】:或者有的人用石頭造一個廟。
【栴檀及沉水】:或者用栴檀香木,以及用沉水香木,來造佛廟,或者造佛像。
【木?並餘材】:木?,也是一種香木的名字。
餘材,和其餘的材質。
【磚瓦泥土等】:或者用磚、瓦來造廟,或者用泥土來造廟。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或者在曠野之中,積土成一座佛廟,這是很容易的。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乃至於小孩子玩耍,聚一堆沙做佛塔。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種種人,這樣子功德積得多了,現在已經都成佛了。
N4.約造佛像明開顯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 ?鉐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假設有人為求佛法,要造十方諸佛的形像;【刻雕成眾相】:用刀雕刻成一切的佛像。
【皆已成佛道】:這個人也已成佛道了。
【或以七寶成】:或用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造成的佛像。
【?鉐赤白銅】:?鉐,是一種石頭,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
或者用赤銅,或者用白銅,【白鑞及鉛錫】:或者用蠟、鉛、錫來造佛像。
【鐵木及與泥】:或者用鐵,或者用木,或者用泥,來造佛像。
【或以膠漆布】:或者以塑膠和漆布來造佛像。
【嚴飾作佛像】:用種種的莊嚴來修飾這些佛像,造得非常美觀。
造佛像有十一種的功德:
(一)世世生生,眼目清澈明亮:你眼睛非常明亮,看東西也看得清楚;為什麼你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你在宿世生中造過佛像,所以你眼睛清澈明亮。
(二)生處無惡:不論你生到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都沒有惡人;你的左右鄰居、朋友、親戚,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也不會遇到惡獸。
(三)常生貴家:你生到富貴的家庭去,又有錢,又有地位。
(四)身體會有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我們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
(五)豐饒珍寶:處處都是珍寶非常的豐富、非常的多。
珍是珍珠,寶是寶物。
(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的家庭去。
(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你就可以做皇帝。
現在沒有皇帝了,但做總統和皇帝是一樣的;這個國家沒有皇帝,那個國家還有,你可以找有皇帝的國家去托生。
(八)可以做轉輪聖王:做轉輪聖王,那更尊貴了!轉輪聖王一修就成佛。
(九)不單在人間做王,而且還可以生到梵天去,壽命享有一劫的長。
(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你就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地獄、餓鬼、畜生,都沒有你的份。
(十一)生生世世都會敬重三寶、恭敬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的。
造佛像有這十一種的功德。
所以我們若有力量,應該造多一點佛像;你造佛像,你的相貌就圓滿。
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也就因為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
你算算看,他盡遇著多少尊佛出世?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
你看,就遇到就這麼多的佛;他造佛像,那當然更多了,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相貌才那麼圓滿。
我們造佛像,不是單單為了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欲心;而是要修我們的福、修我們的慧,將來也成佛。
是為的這個!【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造佛像的人,也都統統成佛了!
N5.約畫佛像明開顯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經文上雖然說用膠漆布來造佛像,但是在戒律上,不可以用膠漆布來造佛像,因為膠漆布有股臭味。
還有在戒律上也說,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
這個我也提一提,每一個人都要知道。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彩畫,就是彩色繪畫成的佛像,佛像畫得非常圓滿莊嚴。
【自作若使人】:或者自己造佛像,或者用錢請人幫著造佛像;【皆已成佛道】:因這種的工作,然後這種人都會成佛了。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乃至於最小的童子在玩耍的時候,或者用草,或者用木頭造佛像,或者用筆來畫佛像,【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或者用指甲蘸著墨水,而來畫佛像。
過去,在四川有一個人,他念《金剛經》的時候,並且用手在虛空這麼寫《金剛經》,每一天都站在同一個地方寫。
你說怎麼樣?以後每當下雨的時候,在他寫《金剛經》那個周圍的地方,總也沒有雨,雨落不到地下,每一次下雨都是這樣子。
那麼有開佛眼的人,就看怎麼這個地方在方圓這麼一塊地,就沒有雨下呢?一看,原來這個人雖然是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可是天龍八部也都在那兒保護著這一部經,令雨不落到這個地方;所以以後就在這地方造了一座廟。
你看,就這麼用手往虛空中這麼一書寫,已經就有這麼大的感應。
這是在〈金剛經靈異記〉上記載著,是真有其事的。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像上面所說的造佛像這麼多人等,漸漸都累積功德,積得多了,【具足大悲心】:也都具足大慈悲心了,【皆已成佛道】:現在已經都成佛道了。
【但化諸菩薩】:可是佛是教化菩薩,令這聲聞迴小向大,修菩薩法,然後再迴向佛乘。
【度脫無量眾】:度脫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N6.約供塔像明開顯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旛蓋 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假使有人在塔中,或者在寺廟裏,無論是對著寶像也好,或者是對著畫像也好,【以華香旛蓋,敬心而供養】:以花、香、幢旛和寶蓋。
這也包括其餘的瓔珞、衣服、飲食、音樂等等,存著一種恭敬心,而供養佛像。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或者請人奏樂,打著鼓,或者吹牛角、貝螺之類的。
【簫笛琴箜篌】:或者是吹簫、吹笛子,或者奏琴,或者吹箜篌;箜篌也是用竹子作的。
【琵琶鐃銅鈸】:或者彈琵琶,或者打鐃、打銅鈸。
鈸是這麼打的,「
嘡!嘡!嘡!」你們大家大約沒有見過。
在佛前,要作正當的音樂,就是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
不是唱邪婬之歌、唱男女談情說愛那種的音樂,那種的音樂,在佛前是不可以奏的。
又好像我們敲木魚、敲磬,這也是音樂;我們誦經、念咒、唱讚等,這都是用音樂來讚歎供養佛的。
【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像這樣子,很多種的微妙音,盡用它來供養佛。
【或以歡喜心】:或者有人以歡喜讚歎佛的心。
【歌唄頌佛德】:就是用種種的歌,唄是梵音,頌是讚頌,頌揚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至於以這少少的歌唱,來頌揚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由這個最少的小音,也都已成佛道;況且那麼大的音聲、那麼多的音聲來讚頌佛的人,更早就已成佛道了。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如果有的人,心裏沒有定力,非常散亂;以這種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乃至於以單單一朵花,來供養佛的畫像。
【漸見無數佛】:那麼由他供養畫像的功德,漸漸的積累,他就能見到無數的佛。
【或有人禮拜】:或者有人向佛頂禮。
【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者有人就僅僅在佛前這麼合掌,乃至於舉起一手,到額頭這個地方。
那麼這是很小的一種恭敬心了。
【或復小低頭】:或者就僅僅這麼低一低頭。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以這種最少的恭敬心,來供養佛的畫像或者寶像,也漸漸的,由最初這一念的發心,乃至見到無量這麼多的佛。
【自成無上道】:自己因為這麼積功累德,所以也成佛道了。
【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廣度無量無數這麼多的眾生,入到無餘的涅槃。
【如薪盡火滅】:就好像柴燒盡了,火也滅盡了似的。
因為眾生的機,就比方薪;佛的應身來度脫眾生,就比方火;那麼眾生的機薪既然已度完了,火也就應該滅了!
N7.約稱佛名明開顯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散亂心,就是不專一,沒有禪定。
也好像遊客來到這兒來參觀廟、參觀佛像,只是參觀、看一看,這都叫散亂心;他們都沒有誠心,雖然到廟上這兒看,但根本就不知道有佛,所以這可以說是散亂中的散亂。
【入於塔廟中】:到佛塔,或者到佛的寺廟裏邊,【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只要他念一聲「南無佛」;以最初這一念,他們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
什麼原因呢?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跑一千里路,你從什麼地方跑起呢?在第一步開始的時候。
你想走一千里路,這也就到一千里路;你萬德圓融,想成佛,這始於最初一念。
以最初一念,你種這個佛因,將來必定結佛果。
我們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你看!很容易念的!可是這個機會並不容易遇著的。
現在你們各位都遇著了,明白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你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念佛的人多?還是會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說是會念佛的人,就像月亮那麼稀少;不會念佛的人,好像星星那麼多。
你看看是星星多?是月亮多?所以會念佛的人,這都是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會遇著這個念佛的法門。
在佛住世的時候,佛有一個堂兄弟叫提婆達多,他專門和佛來作敵對。
佛教化弟子,每天要日中一食;提婆達多就標異現奇,做出一個特別的樣子,他說你一天吃一餐,我叫我的弟子一百天吃一餐,可以一百天不吃飯。
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齋不吃肉;提婆達多說我叫弟子不但不吃肉,連鹹鹽都不吃。
總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籌、比佛做得高。
可是做來做去,他就是不念佛;你叫他念佛,他是不念的。
提婆達多一生盡造罪,盡和佛來作對,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業惡貫滿盈的時候,他生陷地獄。
怎麼叫生陷地獄呢?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
那麼在將要下地獄時候,已經要到地獄門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卻念不出來了!只念「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說念不出來。
你看,業障把他制止了,所以他說不出一個「佛」字!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人也是很可憐的,你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這兩個字,所以成辟支佛的時候,也叫南無。
你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你現在是沒有業障來把你障住,若障住的時候,你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還有一個公案,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老年人,他很窮的,沒有錢,他看釋迦牟尼佛天天帶著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出去托缽乞食,就想:這個也不錯!一天去托缽乞食,回來吃完飯,也沒有什麼事情,都很好,我也出家去!他看人家比丘托缽乞食很自在的,也不用做什麼工,也不辛苦,也沒有其他事情去理,很清淨自在的;於是他也要出家。
他到給孤獨園要求出家,這天恰巧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外應供去了。
佛的弟子,有開佛眼的、有開法眼的、有開慧眼的,或得到五眼六通的,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
我們人有開眼的,這叫報得通,就是因為在前生修過〈四十二手眼〉和〈楞嚴咒〉種種的法門,所以得這種的果報;這並不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那麼證初果到四果的聖人,可以看到八萬大劫這麼長時間的因因果果。
你看!普通開佛眼、開智慧眼的,或者看人一生、二生、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或者到萬生,但是不能看八萬大劫;這證果阿羅漢,就可以看到八萬大劫其中的因果。
這個老年人想來出家,這一些個佛的弟子大阿羅漢,就觀察,看看這個人的根機怎麼樣?可不可以出家呢?一看,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也沒有供過佛,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也沒有用一個小音來供佛,也沒有用一個花來供佛,也沒有合掌、舉一手、小低頭,這一些供的都沒有,那他不能出家。
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你不要以為出家是很容易的;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的。
不是說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了,你若沒有這種善根,你就想出家,也有障礙的;終究出家了,但過了一天、二天,或者一個月、兩個月,就還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還俗了;或者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後,還俗的都有,再不出家的。
所以你不要看出家這麼容易的。
那麼,大阿羅漢看這個老年人八萬大劫之內沒有種過善根,這是不能出家的;於是就告訴他說:「你不能出家,你年紀也老了,也不能修行了,你還是回去好,不要在這兒囉!」這個老年人聽了就很傷心的,一邊走一邊哭,想:「我以為出家很容易的,想不到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約是看我老,還是看我窮?他們不收我,我去跳海死了算了囉!」於是就往海邊預備跳海去死。
正在要跳海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了;佛問他:「你這個老人,為什麼要跳海呀?」他說:「我想要出家,到了祇樹給孤獨園,佛也沒有在,這些個佛的弟子不收留我!我一想,我這個人生的確沒有什麼樂趣,我莫如就快一點把人生結束了它!」結束,就是把我這個人生完了;覺得我這個人生沒有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佛說:「喔!你要出家嗎?那沒有問題啊!你跟我回去,我許可你出家!」這個老年人就跟著回來出家;一修行,沒有幾天,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佛的一些個弟子就不明白這件事,都覺得這奇怪了!這個人他也沒有善根,怎麼會證阿羅漢果呢?還有他在八萬大劫之內,都沒有做過好事,佛怎麼還收他出家呢?就請問佛。
佛就對一切的阿羅漢講:「你們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因果,超過八萬大劫以外,你們就不知道了!這個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前,他也是沒有錢的人,有一天他在山上斬柴,遇到一隻老虎來要咬他;他在這個時候,生了恐懼心,就念了一聲『南無佛』。
一念,老虎就跑了,就沒有吃他。
直到現在,他念一聲『南無佛』這善根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所以他來出家,並且就證得阿羅漢果了!」所以由這一件公案來看,可見出家是不容易的。
還有,在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供養一個天神的像。
這天神的身,或者用木頭、泥巴塑造的,唯獨天神的頭是用黃金造的。
這件事情就被一個賊知道了,他就想去偷這天神的頭去!覺得這個頭可以值很多錢。
但是他到了那個地方,又因為天神威德的關係,他就生一種恐懼心,他就想起來念「南無佛」;這一念「南無佛」,他就沒有恐懼心了!因為他念這一聲「南無佛」,令天神的威德也都顯不出來了,於是他就把天神的金頭給偷走了。
偷走之後,這一般人就說:「啊!你看這個天神!你們大家都信他,可是這天神沒有靈感!他若有靈感,怎麼會把頭沒有了?你們信這個天神是沒有用的!」這樣一講,這個天神的靈性又來了,就跑到一個人身上去──神有的時候,會有一股靈氣,他靈氣到哪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什麼都不知道,人事不省,就好像喝醉酒似的。
那麼這個天神附到一個人的身上,就開始說話了:「我不是沒有靈驗啊!因為這個賊來了,本來他是不敢偷我的頭的,但是他念了一聲『南無佛』,他這一念,遍處都是佛光,我也睜不開眼睛,就保護不住我的頭,所以被他給偷去了!這並不是我沒有靈感,而是因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所以我沒法子保護得住我的頭。
」
講到這裏,是不是佛在幫助這個賊去偷天神的金頭,叫他造罪業呢?不是的!因為這個做賊的他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無論是善人念佛或惡人念佛,有同等的功力;不是惡人念佛就沒有功德,善人念佛就有功德,不是的!都是一樣的功德。
所以這個人雖然是作賊的,但是他曉得念「南無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頭偷去了;並不是佛幫助他作賊,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
那麼他偷東西,怎麼還有善根呢?《法華經》上不是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他當時雖然是作賊,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將來一定會成佛的,所以這叫「順逆皆精進」。
雖然他是做賊,他也是發念佛的心;所以這並不是佛幫著他去偷天神的頭,而是佛平等待遇眾生,無論善人、惡人念佛,一樣有功效,一樣有感應的。
所以才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
講到這個公案,我們人不要誤會,以為念佛可以偷天神的金頭,那我也念佛去偷地神的銀頭,或者去偷一個值錢的人頭來,這不可以的。
因為這個偷天神金頭的人並不懂佛法,他或者是道聽塗說,聽人家說念「南無佛」好,他就記住了;等他害怕的時候,他就念「南無佛」。
他根本就沒有學過佛法!我們學過佛法的人,切記不要用念佛的威德,仗著佛光,來保護著我們去偷東西。
這不可以的!因為你學佛法,你知道偷是犯盜戒的,你明知故犯再去做,那就罪上加罪。
所以對於這一點,每個人都要認識清楚。
為什麼我講這個?因為在過去有一個和尚,他沒出家之前,是做軍人的,以後他就學佛法,很相信念佛的,並且常常引導一般人念佛。
等出家之後,又受戒,我看著他受戒的。
出家大約有五、六年之後,他就到香港。
香港新界有個道風山,是耶穌教辦的,專門破壞佛教,破壞出家人,是這麼一個機關。
怎麼破壞?專令出家人還俗的;專門找出家人到那地方,又給錢,又給女人。
有一些個出家人沒有錢用的,也跑到那地方去;有的想找女人的,也跑到那地方去。
這個和尚也就到這地方去,去給人家做廚子。
出家人到那個地方都要吃葷,不吃齋了,還要殺雞殺鴨,殺很多生。
你說怎麼樣?這個和尚他做廚子,以為念佛可以超度眾生,所以他殺雞的時候,一邊拿刀殺雞,一邊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以為他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所殺的雞給超度了。
結果他住在那地方有半年多,就發精神病,不久就死了。
所以這事情是不可做的,這一點,每一個人應該注意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
你有什麼資格?
你念佛,不錯!念佛是可以超度的;你有一定的把握,你把牠殺了,你可以超度叫牠往生極樂世界嗎?你有把握,這可以的;你沒有把握,沒有這種的能力,不可以這麼做的。
不可以說我殺牠時,想著牠生極樂世界去了!那是不可以的。
我們聽這一段公案,不要誤會念佛就可以造罪;念佛更應該要往好的做,一點罪都不可以造,一點錯事也不可以做的。
這個和尚的情形是我親眼看見的,以後他發精神病時,就想要見我;他知道如果見著我,或者他就可以有希望消除他的罪業,但始終也沒有見著我。
M2.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在過去一切的佛,或者在世間,或者已經入涅槃之後,如果有人聽見這《妙法蓮華經》;因為過去諸佛也說《妙法蓮華經》,現在諸佛也說《妙法蓮華經》,未來諸佛還是說《妙法蓮華經》;【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所以所有聞到這《妙法蓮華經》的,他們都已經成佛了。
J3.頌未來佛分二
K1.頌施權 K2.頌顯實
今K1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在未來一切的佛,數目也是沒有數量那麼多。
【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這一切的如來世尊,也是用這個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歸到實教上。
K2.頌顯實 分三
L1.正明顯一 L2.明佛本願 L3.重明開顯
今L1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一切諸如來】:十方世界一切的如來,【以無量方便】: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便法門,【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來度脫一切的眾生,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佛無漏的智慧。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所有若能聽過《妙法蓮華經》的人,沒有一個人將來不成佛的;聞法,也就是聞《妙法蓮華經》。
我們現在能聽聞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
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數千年以前,就給人授過記;所以我們有機會聽見這《妙法蓮華經》的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小了,自己將來都可以成佛的。
你不要以為念「南無佛」,是一個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們現在念一句佛,是覺得不困難;為什麼不困難?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的業障。
若有業障的人,你想念佛,你的業障就把你障住,想念也念不了。
好像提婆達多,他僅僅就念了「南──無──」兩個字;就因為他業障太重,其餘這個「佛」字,他就念不出來。
還有,在中國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人的業障重時,不能念佛。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在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宰相名秦檜;這個秦檜本來也有一點善根,所以今生很聰明的,並且在當時的考試,得到第一名,中了狀元。
但是他做官之後,妒賢忌能,就造了很多罪業;尤其是對於岳飛──岳武穆,他把岳武穆殺了。
他造的罪業很重,地藏王菩薩因為和他很有緣,就想來度他:「我到他那兒,只要他能唸一個『佛』字,我就可以赦免他一切的罪業。
」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一個比丘相,來見秦檜。
當時,秦檜正有勢力,還正在做宰相,看見和尚來了,也就招呼這個和尚,和他談話。
這個和尚勸他說:「你應該念念佛啊!你這麼高的地位!」秦檜就說:「那何必唸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
地藏王菩薩就是想叫他說一個「佛」字,就可以把他所有造的罪業都赦免了,可是他就不唸。
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
顯什麼神通?用他的拂塵──拂塵,就是我們四十二手的白拂手;出家人帶著這個東西,是預備趕蚊蟲的。
地藏王菩薩用拂塵這麼一拂,秦檜身不由己就跪了下來,想要起身也起不來。
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寫的是個什麼字?」地藏王菩薩的手上,就寫一個「佛」字;只要秦檜說那個字是「佛」,這就把他的罪業也都沒有了。
你說秦檜怎麼樣?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篇的理論講起來:「我從小就讀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第一名的狀元。
現在所有各國的文件來,都先要經過我審閱,然後才能決定怎麼處理。
如果我連這一個字都不認識,那我當什麼宰相呢?這個字我是認識,但是我就不給你唸!」你說,只要他一唸這個「佛」字,那麼罪業就沒有了,但是他不唸。
地藏王菩薩一看:「喔!這真是業障深重,我真沒有法子度你了!」就走了,結果秦檜就墮落地獄去了。
由這一件事情證明,念佛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我們人為什麼平時要念佛?平時念佛,就預備臨終的時候所需要的。
那麼臨終的時候需要,我們為什麼不等臨終的時候再念佛?平時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一切一切,都是由習慣而來的;你平時沒有這種習慣,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想不起來念佛了。
所以在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會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種的大願。
他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稱我名號,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國土來,將來成佛。
我的國土,所有的人都是由蓮華化生出來的,所以身體都是清淨的。
」因為阿彌陀佛發這種的大願,所以我們現在一切的眾生,若修念佛的法門,是很對機,是最容易的。
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這就是說,億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只有念佛,才能得度,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現在末法時代,人人念佛正相應。
可是在西方,不是末法時代,這可以說是正法時代。
怎麼說是正法時代呢?因為佛法剛剛要傳到西方國家來,這正是一個興旺的時候;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歡喜打坐,這就是一個正法的表現。
在正法的時期,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門;在末法的時候,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門。
念佛法門,在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
如果有人對其他的法門,功夫用得不上去,可以修念佛的法門。
永明壽禪師說: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
有禪有淨土,就是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所以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再往深一層講,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戒。
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
〈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叫「宗說兼通」,宗也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
再往深了講,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咒;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然說是五宗,歸根結柢,說到究竟處,都是一個,沒有兩個。
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個地方應該要明白。
有的人說是念佛法門最高,參禪法門是不對的;或者有的說參禪法門最高,念佛是錯誤的;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
既然沒有法可得,何必又頭上安頭?何必又沒有事情又找事情來幹呢?所以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
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若對他說根本也沒有,什麼也沒有,他就失望了。
所以佛說權法,就是為了說實法;說權智,就為的實智。
實智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實智是一個無所得,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L2.明佛本願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法華經》本來有「本門十妙,跡門十妙」,但因為恐怕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
現在只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
前面這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這六句經文,是個「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
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這是「行喻」,指所有的人,修行都是一樣的。
所以【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
他們發什麼願呢?【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佛道的法門,【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令所有一切的眾生,也修行這個道,而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
好像《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並不是從外得來的,所以無所得;我們本來就有的,可是我們不知道。
好像在衣裏頭有一粒明珠,我們就因為不知道,所以也就不知道有這種財寶;這粒寶珠,就比方我們本來的佛性,和佛是一樣的。
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就因為我們沒有發現我們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現在我們想要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財寶而已。
令一切的眾生,也都修行這一個法門,這是「行喻」,修行是一樣的。
L3.重明開顯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未來世諸佛】:未來世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雖然說百千億那麼多的法門,【其實為一乘】:實實在在的,也就是為說一乘佛法。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他知道一切的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的,所以為著這一乘的佛教,才說其他三藏教──藏教、通教、別教。
實際上,就是為著這一佛乘,這是「教喻」;這教化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唯一佛乘,而無餘乘。
【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法。
住法位,「是法」也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是法」。
這個妙法住到什麼地方?【世間相常住】:就住在世間相上。
世間法,也就是出世法;出世法,也就是世間法。
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覺,也就是在世間,你要是離開世間,你再找「覺」,就好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似的。
所以「世間相常住」,也就是「是法住法位」的「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而成佛之後,已知道這種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所以天人的導師以種種的方便,來說這種妙法,這是「理喻」;所得的理性,都是一個的。
J4.頌現在佛分三
K1.標出世意 K2.頌顯實 K3.頌開權
今K1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該供養現在十方佛;【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這一切的十方佛,他的數目,也有恆河沙數那麼多,【出現於世間】:出現十方的世界。
他們所為的,【安隱眾生故】:就是使令眾生都能得到安樂的緣故,【亦說如是法】:所以也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K2.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理。
【以方便力故】:因為若佛最初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雖示種種道】:所以佛就用種種方便的力量,為實施權。
雖然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為佛乘】:然而佛最終的目的,就是為說佛乘,使令眾生都成佛。
K3.頌開權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但是佛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也知道眾生心裏所想像的是什麼。
【過去所習業】:這是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所習染的業果,【欲性精進力】:所以都對欲念有一種精進之力。
【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有利根的,有鈍根的。
利根,就是聰明人;鈍根,就是愚癡人。
這些佛都知道。
【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佛以種種的因緣,和譬喻這種種的言辭,【隨應方便說】:隨順著眾生的根性,而應機來說方便法門。
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度這剛強眾生;對愚癡的眾生,就給他講般若,令他生智慧;對散亂的眾生,就教他修禪定;對懈怠的眾生,就教他修精進;對好犯戒的眾生,就教他持戒律;對貪心重的眾生,就教他行布施。
總之,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I2.頌釋迦佛章 分二J1.總頌開權顯實 J2.別頌開顯六義 J1.分二K1.頌顯實 K2.頌開權
今K1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今我亦如是】:今,是現在;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
我也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樣的說法,【安隱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穩,得到快樂的緣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以種種法門來演說佛的道法。
K2.頌開權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真實智慧的力量,【知眾生性欲】:因為一切眾生各有他的欲性、各有他的所好,我因為得到真實的智慧,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的欲性,都非常的明白了解。
【方便說諸法】:因為我明了眾生,於是能用這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一切的法,【皆令得歡喜】: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真正法喜充滿的快樂、得到真正佛法的滋潤。
滋潤,就是好像水來把東西都潤溼了;我現在用這個法,來滋潤一切眾生,令他得到真正的歡喜。
J2.別頌開顯六義分六K1.頌五濁 K2.頌施權 K3.頌顯實K4.頌歎法稀有 K5.頌不虛 K6.頌揀偽敦信
今K1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我現在用佛眼觀察,看見六道所有的眾生。
【貧窮無福慧】:六道眾生在這個地方迷惑、不知覺悟;因為沒有智慧、沒有福報。
為什麼沒有福也沒有慧?就因為太貧窮了;貧窮,就因為他們不懂佛法。
不懂佛法,所以這是真正的可憐憫者、真正的窮人;如果他有福有慧,就不貧窮了。
什麼是真富貴?你明白佛法,才是真正富貴;什麼是貧窮?你不明白佛法,就是貧窮。
所以你有福慧,就是富貴;你沒有福慧,就是貧窮。
福慧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你修道修來的。
六道眾生沒有福慧,【入生死險道】:入這種生了死、死了生的險惡道路裏邊。
這種生死的道路,是非常危險的,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現在做人,不要看得很容易。
以前我講過,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從地上抓起來一把土,就問:「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一切弟子說:「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
」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得著人身,像我手上的土這麼少;失去人身,就猶如大地的土這麼多。
所以入生死的險道,是非常危險的。
今生做人,來生能不能做人?這都保持不住的。
【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相續,就是今生接著來生,這種苦因、苦果、苦報,總也不斷。
他們為什麼不斷苦呢?就因為深深著住到五欲上面了。
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的塵欲,也就是財、色、名、食、睡。
【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是牛的一種,這種牛對牠的尾巴看得非常重,所以牠總保護著尾巴;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般的人也就起了貪心想得到牠的尾巴,結果犛牛為了保護牠的尾巴,連命都沒有了。
自蔽,也就是死;也就是結果自己因這個尾巴死了。
【盲瞑無所見】:盲,是盲目;瞑,是瞑默,沒有什麼聲音。
冥冥之中,就是人所看不見的事情;可是你也瞞不了人的。
盲瞑無所見,盲目的,和在黑暗的地方一樣,你看不見東西。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這個人既然沒有智慧,又不找一個明師,或者求佛指示他斷苦的方法。
沒有智慧,就等於盲人一樣;若沒有明師的引導,就等於常處於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見不著光明;這時候,他也不想法子來求佛幫助他。
大勢佛,佛有大勢力,可以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
【深入諸邪見】:因為他不求智慧,好像盲目一樣這麼盲從,久而久之,所以就深入諸邪見了。
人,很奇怪的,你要教他一個正法,教來教去他也學不會;你要教他一個邪法,一教就會了。
你說奇怪不奇怪?教正法,一而再,再而三,也不容易記得;要是旁門外道,那一些個不正當的法,很容易他就記得。
旁門外道那種邪法,人都相信;這個正法,他或者暫信,旋又不敬,等一等你一轉身,他又不相信了。
所以為什麼人學正法不容易,學邪法就容易?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就深入諸邪見;這個邪見,和我們都是老朋友,都是很熟識的,有一種好像骨肉至親連帶的關係,所以很容易就學會了。
而正法呢?我們把它忘了很久了,所以學也不容易記得,學一遍又忘了;為什麼會忘?就因為我們和正法距離得太遠了,所以很容易就忘了。
【以苦欲捨苦】:以自己苦惱的這種苦根,再想把苦捨去,這是不容易的事情。
什麼是苦根?所謂──
種種無明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六道門。
無明,就是苦的根本;你無明斷了,苦根也斷了。
你想斷無明,怎麼才可以斷呢?你要憑你的智慧劍。
你有智慧劍,就可以把無明斬斷;斬斷無明,才能跳出六道輪迴。
所以最要緊的,要有智慧劍;智慧劍若沒有,那就在苦海裏頭,不容易出來的。
【為是眾生故】:佛因為這一類眾生,還在苦海裏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也不能了脫生死的緣故;【而起大悲心】:佛就生出一種大悲的心,來教化眾生。
大悲心怎麼樣子生呢?佛就想:喔!這一些個眾生,都等於我自己的子女一樣,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自己的子女在那兒受苦呢?於是就生出一種悲;悲能拔苦,要把自己所有的子女,從苦海都給救出來。
K2.頌施權 分二L1.念用大乘擬宜不得 L2.念同諸佛三乘隨宜 L1.分三M1.明用大擬宜 M2.明眾生無機 M3.明念欲息化
今M1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我始坐道場】:釋迦牟尼佛說,我最初坐道場,而得佛果的時候。
坐在這兒成佛,這叫坐道場。
佛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在這四十九天,坐的時候多,行的時候少。
【觀樹亦經行】:我在成佛了之後,坐在菩提樹下,觀察過去和將來的因緣,有的時候就經行。
什麼叫經行?就是圍著樹這麼轉;一方面可以做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收攝其心,令心不散亂。
那麼,佛的心本來就不散亂,又何必又經行呢?佛之所以這樣子做,是為了給眾生來效法的,叫眾生照他這樣修行。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佛在三七二十一天之中,他就考慮這一件事。
什麼事呢?考慮教化眾生的事情。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我已經成佛了,所得的智慧,是又微妙,又最第一。
M2.明眾生無機 分二N1.明障重不堪聞大 N2.明梵王請佛說法今N1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眾生諸根鈍】:可是眾生的根基,非常的鈍,非常的愚癡。
【著樂癡所盲】:他著迷到眼前的快樂,而被愚癡遮障住,好像眼睛已經盲了一樣。
愚癡,就是他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等於盲人一樣。
【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沒有智慧,等於盲人一樣的眾生,【云何而可度】:我怎麼樣才可以把這愚癡的眾生,都度明白了呢?
N2.明梵王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正在思惟這個事情的時候,其他的大梵天王,和三十三天──忉利天,帝釋天的天主,【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和保護世界的四大天王,以及摩醯首羅天的大自在天王;【並餘諸天眾】:以及其餘很多諸天的天眾,【眷屬百千萬】:每一個天王,率領著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眷屬,【恭敬合掌禮】:都在我面前這麼恭恭敬敬合起掌,右繞三匝,向佛作禮。
一切的天眾眷屬等,為什麼向我合掌作禮呢?【請我轉法輪】:他們都請我轉法輪。
什麼是轉法輪?就是說法。
M3.明念欲息化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我即自思惟】:因為這麼多的天眾都請釋迦牟尼佛說法,所以佛又作一番思惟。
【若但讚佛乘】:若我單單說這個佛乘,不講其他的小乘法;【眾生沒在苦】:若眾生因為知道佛道這麼遙遠、艱難,要經過三大阿僧祇才能成佛,都會望洋興嘆。
什麼叫望洋興嘆?佛法好像大海似的,他望著大海一看,這怎麼能過去這個海,怎麼能到達對岸呢?他因為看見佛法太高、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想學了,說我沒有法子學得到這麼多、這麼深的佛法。
好像沒有聽過經的人,對經不生歡喜心,一看《法華經》這麼厚的兩部,什麼時候能聽完呢?我哪有這麼多時間聽呢?所以也就不聽了。
要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了,就會覺得這個法在人生命中是佔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於不吃飯,不穿衣服,沒有時間睡覺,也一定要學佛法;所以一聽有講經,就要去聽經。
按照佛教的規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內,有人講經說法,學習佛法的居士都應該去聽經的。
【不能信是法】:眾生因為根性太愚癡,所以佛講出這個佛乘,他是不相信的。
【破法不信故】:眾生不信不要緊,還變成有一種破法的行為,有破法這種的因緣。
因為他不相信,他就會生一種譭謗的心,這就是破法。
不相信,就是破法;破法,也就是不相信。
所以對於實教這種妙法,如果一生出譭謗的心,就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墜於三惡道】:將來就和婆羅門女的母親一樣,也就墮落到三惡道、墮落到大地獄裏去了。
這婆羅門女的母親幸虧有一個地藏王菩薩的女兒,才能把她救了生天。
我們每一個人自問,是不是保險有一個地藏王菩薩做我們的女兒、或者兒子,來等我們死之後,好去超度我們?沒有這個保障!所以我們自己應該對佛法要生真正的信心。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佛自己想,因為眾生會破法不信,而墮落到三惡道中;我寧可不說《法華經》,趕快入涅槃,不要在這世間轉法輪了!
L2.念同諸佛三乘隨宜分二M1.明化得 M2.釋疑 M1.分四N1.明三乘擬宜 N2.明有小機 N3.正明施化 N4.明受行悟入
今N1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尋念過去佛】:我等一等,又想念起過去的一切諸佛,【所行方便力】:他們所實行、所推行的這種方便的力量,【我今所得道】:我現在所得的佛道,【亦應說三乘】:也應該為實施權,說三乘的教理。
N2.明有小機 分二
O1.明諸佛讚善 O2.明釋迦酬順今O1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我這樣一作思惟的時候,十方佛就都顯現在我的眼前了。
【梵音慰喻我】:他們用佛的清淨梵音來安慰我,來對我談話。
說什麼呢?【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好得很哪!釋迦文佛!你真是世界上第一的大導師。
【得是無上法】:你得到這種無上的妙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你隨順十方一切佛,也用方便權巧的力量。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我們十方佛,也統統得到這種最妙的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我們因為眾生的關係,所以才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少智樂小法】:這種愚癡的人,很少智慧;所以他們所歡喜的,就是小法,他沒有大法的根性。
就好像小孩子只知道玩小的東西,你給他一個大的東西,他就不會玩了!所以對小乘的人,只可以給他說小乘的法;若說大乘法,他就反而糊塗,反而不明白了!為什麼他們樂小法?而不可以給他們說大法?【不自信作佛】: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成佛的。
【是故以方便】:因為這個,所以只能用方便權巧的法門,【分別說諸果】:分別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聲聞、緣覺;【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雖然分別說了三乘,但實際上,就是為教化菩薩,修行佛乘的法門。
O2.明釋迦酬順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聞聖師子】:我聞十方諸佛這樣子來讚歎我,說我是第一的大導師。
我也聽見十方諸佛,【深淨微妙音】:這種深淨微妙的音聲;【稱南無諸佛】:十方諸佛稱「南無諸佛」,我也稱「南無諸佛」。
在佛和佛互相稱歎的時候,【復作如是念】:又作出這種的想法。
【我出濁惡世】:我現在處在娑婆世界,這是個五濁惡世,是最惡的一個世界。
【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我也隨順著十方諸佛這種說法的方式,這麼樣去做。
N3.正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我想過這件事之後,就到波羅奈的鹿野苑去了。
什麼叫鹿野苑?
以前有兩個鹿王在這兒,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宿世,在多生多劫以前做的鹿王,他很慈悲;另一個鹿王,就是提婆達多宿世做的。
在當時,鹿野苑有很多鹿,有一位國王就常常到山上來打獵。
因為他帶的人很多,若一打,就不知道要打死多少鹿?
這兩個鹿王就開了一個會議,釋迦牟尼佛這個鹿王就說:「我們來一個請願,和國王商議一下,請求國王准許我們的希望!」提婆達多那個鹿王說:「怎麼樣請願呢?」釋迦牟尼佛這個鹿王就說:「我們要求這國王,每一天給他送兩隻鹿去作為飲食;這樣子,我們鹿的眷屬才不會斷滅,國王也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我相信國王會答應我們的。
如果現在他把我們鹿群給打死,他一天吃不了這麼多肉,也都會壞了!」提婆達多這個鹿王說:「好啊!我們就請願去啦!」
於是兩個鹿王就到國王那兒去請願。
一到宮殿門口,有兵在那兒守門,看見來兩隻大鹿,他拿起槍就要刺。
這兩隻大鹿說:「你不要殺,我們今天來,是要見國王,我們想和國王請願!」衛兵一看,鹿也會說話?很奇怪!於是就通報國王,說有兩隻鹿會說人話;國王也很驚奇:「鹿怎麼會說人話呢?你叫牠們進來,看看是個什麼怪物?」
這兩隻鹿進來,就對國王講:「你打獵,把我們眷屬打死得太多了,你一天也吃不了;如果你打得少,還不夠吃。
我們現在向國王請願,我們每一天送兩隻鹿給國王吃,那麼你不必去打獵,總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當時也沒有冰箱,所以說,如果把鹿都給打死,國王一天吃不了這麼多,這些肉都會壞的。
國王一看這兩隻鹿會說人話,已經很奇怪了;聽他們的請願,又很合理,於是就批准了:「可以的!你們每天送兩隻鹿來!」從此之後就照這樣子,每一天都送兩隻鹿來;國王天天吃新鮮鹿肉,覺得很美味的。
有一天,是釋迦牟尼佛前身做的鹿王,就親身來獻供,叫國王把牠吃了。
國王認識這隻鹿:「你是個鹿王,你怎麼可以來進供?莫非你鹿的眷屬都沒有了?你的子孫都沒有了嗎?」
釋迦牟尼鹿王說:「我的眷屬不但有,而且一天比一天增加。
我們每一個鹿王管五百隻鹿,在這五百隻鹿裏邊,一天只各送一隻給國王用;其餘母鹿生產出來的小鹿,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所以現在我們眷屬,繁殖比以前多了幾倍。
不過現在有一個緣故,所以我要自己來進供。
」國王說:「有什麼緣故呢?」
鹿王說:「我所管的鹿,今天送來沒有問題;在另一個鹿王那邊,今天輪到一隻母鹿應該來獻給國王吃。
但是這母鹿肚裏頭有鹿仔了,再過一、兩天,鹿仔就生出來;這隻母鹿就要求牠的鹿王通融一下,換一換,等到改天生了小鹿之後,再來獻給國王你吃。
可是提婆達多鹿王不准調換,所以這隻母鹿來同我商量,想在我這邊調換;但是我這邊的鹿,沒有輪到的,哪一隻也都不願意調換。
沒有法子,所以今天我自己來,我來代替這隻母鹿。
」
國王一聽,啊!有這麼奇怪的事情!原來鹿也都是眾生之一呀!我為什麼要天天吃鹿肉呢?這時國王就說:
汝為鹿頭人,我為人頭鹿;從今日以後,不食眾生肉。
說你是長著一個鹿的頭,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還好;我雖然長著一個人的頭,但是我的心都不如你鹿的心。
從今日以後,再什麼眾生肉,我都不吃了!鹿王把這國王都感動了,從此以後就吃齋了!因為有這一個公案的關係,所以這個地方叫鹿野苑。
鹿野苑這個地方,山清水秀,風水非常地美妙;所以有很多修道的人,都在這兒修行。
當初釋迦牟尼佛出家,有五個侍者──父黨之親三個,母黨之親有兩個;五個人統統陪著他出家修行,不過後來他們都離開了佛。
什麼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的時候,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其中有三個人,受不了苦就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呢?跑到鹿野苑去修道。
剩了的兩個人,跟著佛修行。
那時候,釋迦牟尼佛骨瘦如柴,有個牧牛女,就在牛身上擠出來一罐牛奶,送給佛喝;釋迦牟尼佛一看這牛奶,也很高興,就應牧女的供養,把它喝了。
一喝這牛奶,那兩個人一看,「喔!你修道,現在完了!這回沒有用囉!你永遠都不會修成道,你這樣子貪圖口腹!人家送給你牛奶,你就喝!這怎麼能修道?修道要修苦行,現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們兩個不願意在這兒陪著你這麼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於是這兩個人也跑了!
你看,五個人陪著他,跑了兩對半,就剩下他自己在這地方。
後來佛就走到菩提樹下打坐,夜睹明星而悟道。
說修道不能受苦,受苦受得太厲害了,那三個陪著修行的,就跑了;跟著的這兩個,認為釋迦牟尼佛不對,受不了苦,也跑了。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也經過多長的時間那種困苦艱難!所以我們修道,受一點的困苦艱難就受不了;那比較釋迦牟尼佛,又應該如何呢?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諸法的寂滅相,它是沒有一個相貌的;本來說不出來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權巧力量的緣故,那是要為憍陳如等五比丘來說法。
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是憍陳如等,就是方才所說,陪著他出家修道的這五個人。
這五個人,三個怕受苦,跑了;兩個怕受樂,又跑了,都跑到鹿苑去修道。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觀察因緣,應該先度這五比丘;所以到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N4.明受行悟入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是名轉法輪】:佛為這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這是佛最初度五比丘時說: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這叫第一轉。
說這是苦,對人是有一種逼迫的性質。
集,是煩惱結集;這煩惱是有一種招感性,是你招感而來的。
滅,就是涅槃的寂滅;常樂我淨,就是涅槃四德,這是你可以證得的。
道,這個道是可以修行的。
這是第一轉。
接著又第二轉,說: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說這個苦,你也應該知道;這個煩惱,你也應該把它斷了;這個涅槃的快樂,你也應該證得;這個道,你也是應該修的。
第三轉,就是: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說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煩惱,我已經斷了;這種涅槃四德的理,我已證得了;這個三十七道品,我已經修成了。
這煩惱是一種客塵,不是主人,是從外邊來的,所以叫招感性。
在《楞嚴經》上講,憍陳如就因為「客塵」兩個字開悟的。
他說:「噢!這客,不是在這兒常住的,將來會走的!」他由「客塵」兩個字,就開悟了,這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
所以,佛對這五比丘一講,憍陳如當下就證了果、當下就明白了!這叫三轉四諦法輪。
【便有涅槃音】:因為佛轉四諦法輪,講寂滅涅槃的快樂,所以就有涅槃的妙音了。
【及以阿羅漢】:以及阿羅漢的名字;有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法;僧,就是阿羅漢。
所以有法,又有僧,有這種種的差別的名字。
M2.釋疑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我從久遠劫修佛法以來,就稱讚這種涅槃的法。
【生死苦永盡】:你若能證得涅槃快樂的妙理,你這生死的苦就永遠都斷了,永遠都沒有了。
【我常如是說】:從久遠劫來,我就生生世世都常常給你們講這個法來的。
K3.頌顯實 分四L1.大乘機動 L2.明佛歡喜 L3.正明顯實 L4.受行悟入今L1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見佛子等】:我看見這一切的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立志想要勤求佛道的人,有無量千萬億那麼多。
【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咸,就是統統。
完全都以恭敬心,都來到佛這地方。
【曾從諸佛聞】:在過去,他們曾從諸佛聽聞佛法;【方便所說法】:聽諸佛所說的方便法門。
L2.明佛歡喜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
【我即作是念】:我現在又作了這一種念。
【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是因為想要說佛這個真實智慧的緣故。
【今正是其時】:現在也正是應該說佛這個真實智慧的時候了。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鈍根小智人】:那種愚癡的、有小小智慧的那種人;【著相憍慢者】:這一類的人,有一種執著相,又憍慢,覺得自己不知多大,所以生出一種貢高我慢來。
【不能信是法】:他們不信大乘法,也不會聽這《妙法蓮華經》的,所以才有五千退席這樣子。
【今我喜無畏】:現在這一些沒有善根和憍慢的人,都已經退席了;所以我現在歡喜,無所恐懼了,不擔心了!
L3.正明顯實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於諸菩薩中】:在這一切的菩薩中,【正直捨方便】:我捨棄這個權巧方便的法不用,【但說無上道】:現在我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就說這真實的智慧,我就說成佛的法門。
L4.受行悟入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菩薩聞是法】:所有的菩薩聽到這《妙法蓮華經》,【疑網皆已除】:他們那種懷疑的網,已經都破除了,沒有了!【千二百羅漢】:當時有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悉亦當作佛】:將來他們都是可以作佛的。
這是佛給所有的弟子都授記作佛。
所以,妙法是難遭難遇,並且也難於聽聞,在百千萬劫也不容易遇見這《妙法蓮華經》;雖然遇見這《妙法蓮華經》了,但是也不容易讀誦;你即便能讀誦,也不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
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遇著了,又能聽見講解《法華經》,這也是很不容易的。
現在在這整個世界上,有能講《法華經》的地方,是很少很少的;講《法華經》的這樣少,現在我們就講了;將來我們還準備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更不容易遇著!在中國過去來講,你或者幾百年、或者幾十年,遇不著一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
《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是妙不可言。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道理,是大不可言;因為它太大了,說出來的,都沒有那麼大,所以就沒有人敢講。
尤其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學問的基礎必須要好;如果沒有學問,你不要說講那個意思,你就念經文,你都不知道它說的是什麼?我說一段經文:「東方從定入,西方從定出;南方從定入,北方從定出。
」又說:「眼根從定入,耳根從定出;鼻根從定入,舌根從定出。
」這是講的什麼?什麼叫「鼻根從定入,舌根從定出」?你看!就這六根裏邊,他就不是這一根從定入,這一根從定出了!你一讀這個文,你都不知道是什麼回事?誰出誰入啊?所以將來要是歡喜研究佛法的人,你只要真想明白佛法,一定要對這些問題了解了。
你不要擔心、不要憂愁!將來你要是想求法,不要到印度那麼遠;好像中國的玄奘跑到印度去求法,把腳也走出泡來,身上也累得很辛苦了。
現在你坐在你的本國,就可以聞到這麼樣的妙法;將來你們的機會,比玄奘法師都好。
K4.頌歎法稀有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華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釋迦佛說,我現在說真實的佛法、說佛乘實智的道理,也像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是一樣的。
【說無分別法】:說這種最微妙、最第一,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的這種無分別法,這不是一般人的心意識所可明白的。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這要很久遠的時間,所以說很不容易遇著。
【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假設就正當佛出現於世,而說這《妙法蓮華經》,這也是最難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初才說《阿含經》,然後說《方等經》、《般若經》,到最後才說《法華經》;可見說這部經,也是不容易的。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在無量無數劫這麼長遠的時間,能聽聞說這種法,也是不容易;所以現在說《法華經》,這是最稀有的一個法會。
【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能聽聞過這《妙法蓮華經》的人,這個人也是不容易遇的,也不容易找的。
好像什麼呢?
【譬如優曇華】:好像優曇華這麼稀有。
優曇華是梵語,譯為瑞應華,一種祥瑞的花。
這種花,要經過三千年的時間,才開一次花;花一開了,沒有好久,就又落謝了!因為很不容易遇著的,所以才這麼出貴、這麼稀有。
【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優曇華因為它這麼稀有,所以一切人和天上的人,都歡喜這種花。
【時時乃一出】:非得要到了時候,這種花才能出現於世。
【聞法歡喜讚】:聽見這《妙法蓮華經》時,這個人生出一種歡喜讚歎的心,【乃至發一言】:或者就說一句話來讚歎這《法華經》,「噢!這《法華經》真是最微妙了!」【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你就這麼讚歎一句,這已經算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這個人也是很稀有的;優曇華,三千年遇著一次開花,這個人比優曇華還更為稀有。
可見聽法是不容易的,這種因緣是很難遭難遇的。
我們現在能聽見這《妙法蓮華經》,每一個人都要生大歡喜心;這都是在無量劫,廣種善根。
今天善根成熟了,才能聽見這《法華經》;如果不是有善根的話,絕對沒有機會聽的。
K5.頌不虛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釋迦牟尼佛又說,【汝等勿有疑】:這種法比優曇華更難遭難遇,我所說的法,你們切記不要生一種懷疑。
為什麼呢?【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因為我為諸法之王,已得到真實的智慧;所以我現在用誠實的言語,來普遍告訴你們在法會的大眾,以及未來的大眾。
【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我只用成佛的一乘佛道,這種的法,來教化所有的菩薩。
【無聲聞弟子】:在這個法裏,沒有教化聲聞弟子的法、沒有教化小乘人的法。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舍利弗!你們這一些聲聞和權教的菩薩等,現在都應該轉移到佛乘,應該要迴小向大了!不要再得少為足,不要再中道自畫!說我走到半路上,就不要向前再走了。
所以【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你們應該知道,《妙法蓮華經》所說的這種妙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最秘密、最要緊的妙法,切記不要生一種疑惑心。
K6.頌揀偽敦信分二 L1.頌揀偽 L2.頌敦信今L1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妙法蓮華經》是諸佛的秘要,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很久也不說這《妙法蓮華經》。
為什麼不說?因為它太重要了!說出這種法來,如果眾生不相信,就會墮落到三惡道去;所以佛寧可不說這種法,也不願意令眾生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
【以五濁惡世】:因為這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五種濁惡世界。
【但樂著諸欲】:這五濁惡世所有的眾生,他們所好樂的是什麼呢?就是這諸欲。
諸欲,就是一切他們所貪欲的、所歡喜的。
所貪欲、所歡喜的是什麼呢?
【如是等眾生】:像這一類的眾生,著住到諸欲上,就貪這種一時的、不究竟的快樂,人人都迷於這種的快樂上。
所謂「迷」,就是對這個欲上不覺悟、不明白。
人這種種的欲,好像貪財的,就迷到財上;貪色的,就迷到色上;貪飲食的,就迷到飲食上。
貪吃毒藥的,就迷到吃毒藥上;吃了一點,以為這回大約吃得少,所以沒有開悟,再吃多一點,或者就會有一點辦法了。
根本這種事情,就是越迷越深;越深他就越迷,貪著這種的欲。
這種欲,就是叫你心心念念想這種東西,你著到什麼欲上,就迷到這種東西上,不能自拔;自己好像在泥潭裏似的,就拔不出腿來。
把這個腿拔出來了,那個腿又陷進去了;那個腿拔出來,這個腿又陷進去了。
所以總迷到這種種的欲上!
佛早就知道有這一類的迷昧眾生,【終不求佛道】:他們不想求佛道,好令自己生出一種真正的智慧來把迷昧打破。
在佛的當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這一切,佛早就知道了。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當未來世的一切惡人,他們聽見佛所說的一乘佛法。
【迷惑不信受】:對《妙法蓮華經》這種的法,生出一種懷疑來,說這是講的什麼?我怎麼從來都沒有聽見人家說怎麼成佛?什麼叫成佛啊?生出一種迷惑,不知道怎麼叫「成佛」,所以就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他們不但不信受,而且還破壞,說是:「他們講的佛法,根本就沒有道理!」所以就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去。
【有慚愧清淨】:但有的人知道生一種慚愧心,覺得自己是錯誤了,生一種改過遷善的心,求清淨,【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
【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佛說,我應當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讚歎《妙法蓮華經》這一乘的佛道。
L2.頌敦信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天龍八部等,你們都應該知道,【諸佛法如是】: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都是一個的。
所以十方諸佛的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像《妙法蓮華經》這種的妙法;可是佛要觀看機緣,來給眾生說法。
【以萬億方便】:所以佛用無量無邊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隨宜而說法】:隨宜,就是隨順眾生的機宜;眾生需要什麼法的時候,佛就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這一種法。
【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佛說出這種的法來,要是眾生不去學習,他就不會明白這種的佛法。
一定要深深的去學習,然後才能明白這種的佛法;他既然不明白這種的佛法,當然也就不會依法修行了;不會依法修行,就不會成佛。
【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們這一班的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等等的,你們現在已經都知道這真實的妙法。
【諸佛世之師】:十方諸佛和我釋迦牟尼,都是世界的導師;【隨宜方便事】:都是隨宜說法,用權巧方便來教化眾生。
【無復諸疑惑】:你們這一些在會的大眾,不要再生疑惑心了!【心生大歡喜】:你們現在聽聞《妙法蓮華經》,心裏應該生大歡喜、生難遭難遇的想;這種的因緣,不是容易遇著的。
【自知當作佛】:你們每一個人現在都應該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成佛的。
所以在這個法華會上,一切的眾生是決定成佛,因為釋迦牟尼佛都給授過記。
卍 卍 卍
現在我把這個讚來給你們講一講。
本來講《法華經》,沒有講讚的;不過這也是讚《法華經》的,我講給大家聽一聽:
世尊現瑞 彌勒疑詳 文殊為眾廣宣揚古佛放毫光 三請法王 為演妙蓮香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世尊現瑞】:釋迦牟尼佛就現出這六種祥瑞。
【彌勒疑詳】:彌勒菩薩就生出一種懷疑,他不明白佛為什麼現這六種的祥瑞,所以他就請文殊師利菩薩來給解釋。
【文殊為眾廣宣揚】:文殊菩薩為大眾來說過去佛的因緣,這種種道理。
【古佛放毫光】:那麼在過去古佛,十方諸佛,也都同時放毫光,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三請法王】:因為舍利弗對釋迦牟尼佛三次請法。
【為演妙蓮香】:就為說《妙法蓮華經》。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你這麼一念「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已經就有功德無量了!
所以日本那個日蓮宗,就專門「念南無妙法蓮根揪(音),南無妙法蓮根揪(音)」,他說連根都把它揪出來,「南無妙法蓮根揪」。
那麼,就單念這一個經的名字,他們就得到很大的利益,沒有工作的就有工作了,沒有飯吃的就有飯吃了,沒有衣服穿的就有衣服穿了。
你說,沒有茶飲的就有茶飲,沒有酒喝的也有酒喝了,他們都念那個「南無妙法蓮根揪」念的。
我怎麼知道呢?本來我沒有聽過他們念「南無妙法蓮根揪」,我聽那個前幾天由菲律賓來那個劉梅生(音),他說他到日本佛堂去給講佛法來著,講佛法,日本佛堂有很多的美國人,都在那個地方也學佛法呢!學什麼佛法呢?就是學念這個「南無妙法蓮根揪」,說是他們一念這個「妙法蓮根揪」,就沒有工作的也有工作了,沒有衣服穿的人,有衣服穿了,沒有飯吃的人呢也變成有飯吃了,什麼都有了!所以靈妙得不得了。
那麼我想:「這真是,或者等將來我沒有飯吃的時候,我也念一念。
」現在我有飯吃,暫時我就先不念,我講。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BTTS/DRBU
│經文│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延伸文章資訊
- 1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
筆者採用簡單的白話方式,在她自己的理解範圍內,按八卷二十八品法華經的內容順序閱讀。她寫這篇網誌的目的是想深化“法華經”的信徒對內容的理解,也 ...
- 2目次: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 ...
- 3法華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 - 念覺學佛網
佛滅度後,如恆河沙數那么多的比丘、比丘尼皆遵從佛的遺志,更加精勤修行,專心致志地追求至高無上的聖道。 原典:.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 4《妙法蓮華經》白話大意之一 - 每日頭條
白話寫大意第16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妙法蓮華經》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序品一這次大會。有疑問、向佛提問的人也不同,請看:這次大會, ...
- 5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 SlideShare
白話解讀法華經1. 序品第一我確是有這樣的聽聞。 有一次,釋迦. 佛說完此《無量義經》後,便把雙足互. 身體心裡也愉快,得未曾有的感受。 佛陀眉間的光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