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季養生(health preserving in four seasons),一年四季,包括一日之內晝夜分為四時的調攝養生方法。

又稱四時調攝。

它是中醫學順應自然思想的重要體現。

四季養生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healthpreservinginfourseasons),一年四季,包括一日之內晝夜分為四時的調攝養生方法。

又稱四時調攝。

它是中醫學順應自然思想的重要體現。

目錄 1歷史及文獻 2理論 2.1四季變化與人體的因應 2.2晝夜變化與人體的因應 3方法 3.1春季養生 3.2夏季養生 3.3秋季養生 3.4冬季養生 歷史及文獻 中醫學早就提到自然環境因素與人類健康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認為氣候變化、晝夜更替及陰雨晦明、風雷震嘯等各種正常與異常的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也必然反映出與之相應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表現為健康、疾患與夭亡等不同結果。

最早、最重要的理論見於《內經》,其中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論述,明確提出氣候變化能夠導致疾病,以及抗禦方法、保養原則等,完整地體現了人應於天地的思想,《內經》更在數篇大論中詳細論述了天氣變化的正常規律、異常變化,以及這些規律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易發生的疾病等。

所有這些構成了中醫學四時調攝理論的基本框架,是後世預測四時疾病,發展四時調攝的主要依據。

此後,歷代醫家均有所發展,但多在養生著作中涉及,而專著較少。

現存以四時調攝為主的養生著作有宋代周守忠著《養生月覽》,元代瞿著《四時宜忌》、《居家宜忌》及著者佚名的《四氣攝生圖》等。

理論 人生於天地之間,即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依賴於自然以生存,也就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所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或稱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學說,這種天人相應說是中醫學效法自然的養生思想的重要依據。

自然界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晴圓缺,滄海桑田,既有其常,也有其變。

其常可以例推,其變亦須探求,從而找出人與之相因應的正確做法,做到逆從陰陽,則可壽享天年。

四季變化與人體的因應 從氣候論,一年四季的正常變化是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

生物與之相應的生長規律則是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

以人體論,春夏季陽氣發泄,氣血趨向體表,內里相對空虛,因而表現為皮膚充盈、潤澤,毛孔開張,疏泄多汗,脈象浮大,呈現一種表盛里相對不足的狀態。

秋冬則陽氣收斂,氣血趨向於里,里盛而表氣相對不足,表現為皮膚緻密、毛孔閉塞、少汗多尿、脈象沉小等適應氣候變化的現象。

季節變化一方面推動著生長化收藏的正常進行,一方面影響著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四季均與固定的臟腑相關,如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

當其季節、相應臟腑主事,而感於時邪,亦先令主臟受病,故乘春則肝先受之,故春病多在肝;乘夏則心先受之,故夏病多在心;乘長夏則脾先受之,故長夏病多在脾;乘秋則肺先受之,故秋病多在肺;乘冬則腎先受之,故冬病多在腎。

從氣候特點來說,春季多風,風為百病之長,故春多風病;夏季炎火當令,天時暑熱,故夏多暑病;長夏濕土主氣,酷暑溽蒸,故長夏多濕病;秋季燥氣當令,故秋多燥病;冬時寒氣主時,故冬多寒病。

以病種來說,每季均有易發之病,如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晝夜變化與人體的因應 一晝夜中,白晝為天之陽,夜晚為天之陰。

人亦如此,白晝陽氣主事,自旦經午至暮,陽氣由生而盛而衰;自暮經夜至旦,陰氣由生而盛而衰。

比於四季,所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白晝陽氣在外,人表現精神爽朗,活潑好動;入夜陰氣主事,人表現精神萎靡,睏倦思睡。

故白晝睡眠,總不如夜間安穩深沉;而夜間工作,也總不如白晝效率高,近代稱之為生物鐘現象。

又白晝陽氣主事,可抵禦外邪、衛護身體的衛氣行於體表,故白晝人體防禦疾病的能力較強;夜半則衛氣由表入里,體表防衛能力減弱,故夜間若不加以留心,較易為病邪侵害。

對於病人,一般在病情變化上也存在著這種與晝夜變化相關的「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現象。

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總原則。

方法 春、夏、秋、冬養生各異。

春季養生 春屬風木,主生髮,制於金,勝於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遵循春季宜暢不宜郁、宜升不宜滯的原則,起居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在居室上,一冬閉戶塞牖,人氣與百物之氣混雜於中,頭昏目翳,應開通窗牖,流通空氣,令精神爽朗,神思清明。

行動上,當擇融和春日,出遊踏青,以受天地之陽氣。

切忌幽居室內,孤坐獨居,自生鬱悶。

衣著上,自初春至暮春,氣溫差別大,衣著更換較頻繁,應注意增減衣服要隨氣溫變化,尤其早晚仍較涼,須更加註意。

老人兒童氣弱體怯,易冷易熱,尤須慎重。

飲食上,一冬厚味膏粱,里多壅滯之熱,至春應多選清淡、爽口、偏於涼性的蔬菜和豆製品等,並減少肉食,少用辛辣、煙酒等,以升發疏泄陽氣而不致助火動痰。

藥養上,當選清涼、疏解、化痰、化滯之品。

春日多風,春風生萬物,可不避忌。

但風邪為百病之長,虛邪賊風,仍須避忌,不慎而傷,邪氣留連,至夏則有後泄腸癖之疾。

再如沐浴、酒後、勞汗、夜臥等均須注意避免受風,以防止造成首風、漏風、偏風等各種風疾。

春日行針,應遵循「春氣在經脈」的原則,刺經而已。

避免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等。

春日可行導引養生法,練六字訣中之「噓」字功,可以舒肝調氣去病。

春日陽和,萬物復甦,正是郊遊佳季,遠離塵囂,舒散一冬之昏悶,條達肝之鬱氣,使應於生髮之天時,其功效甚至非藥物所能比。

但年老體弱者,須謹慎從事,量力而行。

夏季養生 夏屬火,主長養心氣。

中醫認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起居應夜臥早起,以應天地之生機。

情緒上平和制怒,外向舒發。

多沐浴以保持腠理宣通、汗液排泄順暢,水宜溫不宜涼,以免毛竅被激收斂,汗郁於內而生痤疿。

不要避免陽光照曬,但在正午烈日則不宜。

室外工作光線過強時須注意保護眼睛,皮膚嬌嫩者不宜長時間在烈日下曝晒,以免灼傷。

天時暑熱,人喜避於陰涼之處,注意不可貪涼太過,尤須避免在陰涼風道處露臥,以免內襲經絡,致成風痹。

冬寒夏熱,應之可以鍛煉肌膚,堅固衛氣,令人少病。

衣著上,夏日多汗,衣宜常換,汗衣久著,易生痱子等皮膚病。

著衣應求寬鬆透氣,以免皮膚排泄受阻。

久在烈日下,應備遮陽帽,不使烈日過曬頭部。

不宜脫衣用風扇猛吹,夜臥應注意遮護臍部,脾胃陽氣弱者尤須注意。

飲食上,夏日汗多渴飲,沖淡胃液,多用甜味飲料,常致胃納不佳,應稍加鹹味以助陰氣。

食物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為好,生冷食品不可太過,又須注意清潔。

藥養上,體弱者可酌用清暑藥品以防中暑,南方山區重巒疊嶂,正是瘴氣發動之時,入山應酌服避瘟除瘴的保健藥品。

素有痼疾,喜發於冬季者(如咳喘等),可借夏日平穩之時,服用扶正培本藥物,使元氣漸旺,體質複壯,逐漸減弱、制止疾病的發作。

行針上,夏氣在孫絡(即細絡),刺宜淺,避免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夏日可行導引養生法,練六字訣中的「呵」字功,能平心氣,去心火,安心神。

夏秋之間,屬長夏季節,主濕。

此季多雨水,濕氣重,溫度高,多汗喜飲,故貪涼過飲,可生內濕,天暑地濕,易受外濕,應注意不在濕地久停、坐臥,不恃勇冒雨,不過嗜肥甘脂酒,以免濕蓄於脾,運化失健,釀生百疾。

秋季養生 秋屬金,主收養肺氣。

秋三月,天氣肅殺,地氣清明,到了收穫成熟的季節。

起居應早臥早起,以應天地內收之氣。

情志上要安定平和。

可出遊郊野,觀賞秋天景緻;喜靜者可臨書摹畫,使胸懷舒暢,情志安寧。

衣著上,初秋炎夏之氣未盡,人之一夏所感暑氣未退,故衣著仍以單衣為主,只是早晚逐漸涼快,年老體弱者應避免著涼。

中秋早晚雖涼,但午間尚較熱,故不宜多穿,早晚適當增加衣服。

晚秋則由涼轉冷,要根據體質、狀態、氣候、時間增減衣服。

飲食上,經一夏之消耗,體力損耗,胃口轉佳,且秋日百物收成,瓜果豐盛,飯菜上要注意食慾好而量不太過,質不過豐,味不過厚,瓜果鮮而食有節制,不能貪食無度,尤其注意潔淨,以免發生泄瀉、痢疾等疾病。

有苦夏現象可酌情增加飲食營養,補充夏日之損失;但無此現象者,不可厚味太過,以免痰濕積滯或致肥胖。

藥養上,秋季氣候轉燥,無濕邪停蓄者可以酌用滋潤之品,有痰咳舊疾者酌服潤肺化痰藥以防止舊疾發作,體氣虛弱易感外邪者試服玉屏風散等以扶正御邪。

行針上,秋氣在皮膚,淺刺勿深。

防止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

導引上,可行六字訣中的「呬」字功,可以清肺氣,化痰濁,止咳喘。

冬季養生 冬屬水,主藏納腎氣。

冬三月,天寒地凍,萬物閉藏,陽氣收斂於內,寒水當令。

起居應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收斂潛藏,不妄泄陽氣於外。

居處宜保暖,冷風不宜直入,戶外活動時不使衣著過於單薄,年老體弱者不在戶外逗留過久,室內外溫差過大者注意禦寒。

不帶汗外出,受冷風激刺不擁爐烤火。

不沐浴過頻,以免汗多傷陽,不在浴室過久,避免汗泄太過而暈厥。

不可久坐戶外,宜活動以使陽氣旺於內,不為寒侵。

注意控制房事,不令頻傷陽氣。

衣著上,應注意保暖,特別是背、腹、關節等處。

老年人則既保暖又不能過於臃腫,而使行動受限。

宜著厚底鞋以保持足部溫暖。

易患頭疼者應護前額,咳喘者保護胸背,均可避免因寒誘發。

飲食上,冬令嚴寒,人體正可接受溫補而不致有副反應,故而是進補的好時機。

老年人肝腎虛虧,側重於補肝腎;腦力漸弱,應進食脊骨、核桃等類補腦生髓。

羊肉補血,冬季正宜火鍋類食品,大病初復,諸般補品無妨,飲酒在冬季可以禦寒、活血、通經,黃酒最佳,白酒應少用。

臟腑結熱者可選用甘寒滑潤之品,包括水果、蔬菜、豆類、海味等滑以泄熱,潤以助陰。

藥養上,以溫陽補腎為首要。

如八味丸類為散,少量按日服用,或人蔘等補藥,均可視具體情況決定。

總之,陰陽氣血,五臟六腑,視其應補者補之。

行針上,冬氣在骨髓,進針可深。

犯經脈令血氣皆脫,目不明;犯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導引上,可行六字訣中的「吹」字功,以固腎氣。

出自A+醫學百科「四季養生」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5%9B%9B%E5%AD%A3%E5%85%BB%E7%94%9F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四季養生」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3個分類:中醫|養生|保健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於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14:04的最後更改。

在A+醫學百科用戶医者的工作基礎上。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