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李崇建甘耀明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陪孩子走一段路/修煉最難是日常/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薩提爾媽媽有與孩子的多年互動歷程、營隊老師經營師生關係的困難與挫折、細緻的生活挫折分享,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擁有認識世界的方法保持一顆能愛的心筆記《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李崇建甘耀明繼去年看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這本書後,今年三月多看完了李崇建老師與甘耀明老師一起撰寫的《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兩本的風格與主軸差異簡述如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提供很有系統的指導與方法,也有許多小故事幫助理解,對於學習與內在和解、好好感受並探索自己的冰山有非常大的幫助。
(筆記:click)《薩提爾的守護之心》分成四篇主要的故事主軸串連:陪孩子走一段路/修煉最難是日常/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薩提爾媽媽有與孩子的多年互動歷程、營隊老師經營師生關係的困難與挫折、細緻的生活挫折分享,以及與當事人訪談後所撰寫的育兒歷程。
節錄一些書裡的提醒,也希望這篇紀錄能讓更多人接觸這樣的好書:)推薦序—葉丙成那些年,被愛所傷害的孩子們這些年的經驗,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絕大多數學生之所以行為出狀況,都是因為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有問題,尤其是爸媽對孩子的態度。
(P.10)而這當中對讓人無奈的,至這些家庭成員之間並不是沒有「愛」。
很多都是因為愛的方式不對、表達的方式不對,而造成彼此的傷口。
很多很有問題的嚴厲管教,其實往往也都是爸媽對孩子的關愛,只是方式錯了。
(P.10)當老師遇到這樣的狀況,常常會陷入很深的無力感,因為我們知道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家庭裡,但我們不確定是否能跨過那個界線去介入家庭、改變家長。
(P.11)這本書內讓人感動的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我們許多爸媽、許多孩子,看了之後反思:自己是否有還未癒合的傷?是否以錯誤的方式去愛孩子,而傷害了孩子?(P.11)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愛孩子的爸媽們:願我們都不會再以錯誤的方式愛孩子。
(P.12)自序—李崇建從對話脈絡,到守護自己的心當遇到溝通卡住的情況,或一方有情緒、不斷爭論,又或者即將發生衝突時,只要一方先停下來,以「好奇」展開溝通方式,就能改變原有狀況:無論如何,先練習「好奇」,再練習好奇的脈絡。
(P.15)在親子之間的教育、師生之間的引導,或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往往是「應對」出了問題,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意即「解決問題的方法」成了問題。
(P.17)自序—甘耀明所有的稻粒來自陽光的眷顧所有的稻粒都是吸收陽光的證明,雖然稻葉未必能感受到此事,但它們確實都是日日參與其中的,只有人類能證明此事,因為他們專事審美。
(P.25)陪孩子走一段路一般人以為的愛,常止於滿足期待,然而愛並非如此,不是執著於滿足「貪愛」,而是一種真正的關愛。
關愛來自瞭解自己,瞭解自己始於「覺知」。
(P.39)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深知自己需要覺察,不被她捲入故事漩渦。
她的故事會挑起陪伴者的情緒,一旦被挑起來而未察覺,自己也會被「舊意識」掌握,就會陷入拯救、保護、說教與指導的迴圈,那就是陪伴者未守護自己的心。
(P.48)什麼是自責呢?自責就是,自己在心上插一把刀。
我要讓依蓮學會負責。
負責是意識真正的自己,看見自己的力量,為自己好好站起來。
(P.48)我邀請依蓮接納自己,無論她能不能去上學,都接納這樣的自己,因為她已經努力改變,並未輕易放棄自己,心靈才會有力量。
(P.51)「你為什麼要愛我?愛一個這樣的我。
」我常以為當一個陪伴者,是穩定自己內在之後,將一份安然與穩定帶給對方,也讓對方能長出愛、安住愛,漸漸得到穩定的心靈。
於是我對依蓮說:「當一個女孩那麼努力,即使她遇到了挫折,再次被恐懼佔領,她都沒有放棄,還懂得向人求助,這個靈魂不是很可愛嗎?不是令人感到尊敬嗎?」(P.55)盡責的教師能被自己看見嗎?能否以豐富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嚴苛,正是未照顧自己的心靈。
殊不知自己的內在重要,才能滋生力量,陪伴他人。
(P.59)我眼前的這一對父女,多令人悲傷?他們有很深的愛,愛的頻率卻不同,他們有相同的渴望,卻無法搭上線⋯⋯(P.70)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應對」方式,讓孩子感覺不到被陪伴,在挫折時受不到愛。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是否慣性責罵,是否淪於慣性說理,或是否不知如何應對?(P.75)照顧者需要懂得覺察自己,更要懂得照顧自己。
(P.77)修煉最難是日常覺察內在成了我的日常。
外在的應對姿態,由內在啟動所反應。
當一個人有了情緒,會啟動不妥當的應對。
若是懂得覺察、照顧自己內在,應對上會更自由協調。
(P.82)覺察自己情緒之後,我常與情緒相處,我稱之為「回應情緒」。
(P.83)當孩子情緒波動,大人知道孩子有情緒,需要回應孩子情緒,對方才會穩定下來。
理所當然的理論是,要回應孩子的情緒,需先回應自己的情緒。
(P.83)練習「好奇」的對話,成為一種日常習慣,才能為夫妻、孩子、父母、夥伴、同事等人際鏈,建立更好的溝通模式。
(P.84)架構這溝通模式的動機,還有一個深層的底蘊:人如何覺察「自己」,懂得回應與照顧。
在階級嚴明的職場,我常對自己提問,作為一個「上司」或者「照顧者」,該如何坦承應對,才能讓我的「員工」、「老師」、「夥伴」得到支持,讓他們更有能量面對困難。
(P.84)社會上習慣的應對方式,多半是給予教導、給予期待、喊喊「加油」,也許短期有效,長期下來不一定有力量,反而萌生無力感,內在能量較易好弱,也無法發展更好的能力。
(P.84)小孩子的衝突,考驗的常是大人。
(P.86)大人溫柔、堅定的表達,關於自己的關懷、想法、規則與界限,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P.93)學會如何維繫或者斷開一份關係,都是成長歷程裡的功課。
教育者的功課,就是幫助孩子成長,而非避免問題的發生,或者只是判斷誰對誰錯。
(P.95)任何發生都是學習,大人要幫助孩子學習。
遺憾的是大人還未學會,也有類似功課未完成,就不易幫助孩子成長,以一顆心去守護另一顆心。
(P.95)面對孩子的衝突,我邀請大人別當判官,因為判官吃力不討好,也不易讓孩子心悅誠服。
兩造衝突的成因看似簡單,但是情緒餘波卻很複雜。
無論是誰對誰錯,一翻兩瞪眼的判定,會讓被判決錯誤的一方,感覺到自己不被支持,往往會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因此如何不當判官,卻要清楚表達界線,成了教育者的藝術。
(P.106)理想的程序如下:覺察內在->照顧內在->以好奇探索->給予規則或訊息->讓孩子為自己負責(P.107)繪本與故事並非為了教育孩子,而是包含了文學、美學、想像⋯⋯更多元的意義。
(P.108)當她們未照顧自己內在,應對孩子現場的衝突時,便出現許多耐著性子安撫的狀況,在應對姿態上接近「討好」。
(P.111)若是沒有危險之之虞,就接納孩子發生的狀況。
接納現場的狀態,就是「停頓」的過程,我將之歸類為「創造性等待」:亦即等到適當時機介入,能先讓孩子們自己處理,經驗一個挫折或成功,旁觀的大人能更宏觀地看見孩子如何應對。
(P.113)表達界線之外,我亦建議以好奇帶來討論,讓孩子更多彼此理解,也透過好奇,讓孩子與情緒連結,有助於孩子被理解。
(P.114)當孩子出現憤怒、受傷與失落的狀態,他們都在學習如何回應,因此我常注意的不是「此刻的問題」,而是我如何應對孩子,讓孩子日後學會應對。
這個想法的內在有個呼應:「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孩子發生了什麼?」我進一步的思維是:「當孩子這樣的狀況,我是否可以接納孩子?也接納我自己?我此刻可以做些什麼,為孩子的未來帶來改變?」(P.115)大人以安穩和諧的態度,表達界線的訊息。
確認界線的訊息,並且教導秩序之後,再以好奇與核對的問句,去關懷孩子的內在。
孩子在受到拒絕後的失落,亦可能被大人看見與照顧。
(P.116)無論是老闆與員工之間、伴侶之間、親子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師生之間,凡是經歷了一些考驗,我們能否更靠近?然而彼此能靠近的秘訣何在,我以為在於「人對自己負責,能守護著自己的一顆心,自己看見自己、接納自己,那就是對自己的愛了」。
(P.121)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
「愛」是守護孩子最重要的元素,父母、老師若能給孩子愛,又能允許孩子失落、挫折、失敗,孩子就能成為有力量、豐富的人。
(P.124)當大人能守護自己的心,就更有能力守護孩子的心,這就是教養中代代相傳的「心法」。
(P.124)只有瞭解了自己,才能透過表達,讓他人與自己連結。
(P.125)與人連結不是策略,而是一份真正的願意、相信、接納與愛,這就與每個人內在有關。
若要將外在的對話熟練,更需要「內功心法」。
(P.125)瞭解自己:a.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一般人經常處於無意識,這些都需要長期練習)b.覺察自己的思考&應對(是否與過去成長背景有關?是否願意重新決定自己)c.愛自己愛自己不是滿足自己的期待,愛自己是真心接納自己,真正看見歷程中的自己,尤其在遇到挫折的時候。
(P.125–126)當一個人考試失利、工作遇到挫折、孩子不符合期待、關係失和了、教書未達理想,這時是否能覺察自己的受傷?那不是一份頭腦的鼓勵,不是頭腦的「正向」看待,而是真正看見自己,是否有個聲音在批評、指責自己?(P.126)愛自己需要誠實看見,真心接納自己的情緒,看見自己的生氣、害怕、挫折、難過、沮喪、失望⋯⋯進而真心接納自己,這是愛自己的開始。
(P.126)「覺察與接納自己的情緒」,與「思索自己為何有情緒」並不同,前者是接納並應對情緒,後者是進入情緒的事件。
(P.126)只有愛自己了,自己的一顆心才被看見,被自己好好的守護。
(P.126)每個人的身心,都曾經受到過去的應對,以情緒的方式記憶過去,以身體的方式作出反應,因此成為潛意識的方程式,在身為大人之後又加諸於孩子身上。
要打破這些慣性循環,讓心靈掙脫身體的控制,首先就是要覺察身心,重新做出新的應對,那是對生命的守護。
(P.127)「這樣戲劇系的事件,也反映出了我一直以來的模式:我逃避生活中的挑戰和失敗,我又恨自己不夠勇敢、上進。
我的內在不斷的評判自己。
我把不夠好的一部分自我藏起來。
我害怕別人的評價。
」(P.131)「我打開手機,反覆播放蔡依林的同名電影主題曲〈幸福路上〉,這是張天安老師推薦的『很薩提爾』的歌。
」(P.135)(案:當初讀到這句話很感動又意外,因為一年半前在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時,也真的常常在聽這首歌!而且每次聽都會哭QQ)(〈幸福路上〉播放連結)「很多時候我們體驗到的傷痛,並不是現在的,大部分來自過去。
」(P.136)我彷彿看到當年的女孩,站在黑暗中,獨自承擔著所有的恐懼和無力。
她現在還好嗎?我按照天安老師的方法,去陪著當年的女孩,瞭解她,愛她,感謝她。
我陪著過去的自己,也陪著現在的自己。
(P.136)就這樣,我感覺過去的那個女孩,她不再那麼恐懼和無力。
我也看到當年的那個女孩,有很多力量和資源。
那女孩努力、勇敢、堅強的活下來,才有了現在的我。
意外的是,我還看到當年家人和朋友,對我有很多支持和陪伴,而這些彷彿是我之前視而不見的。
(P.137)同時,我腦中也冒出一些不安:失敗的時候,可以這樣不批評自己嗎?可以這樣接納和欣賞自己嗎?能被允許嗎?這樣正確嗎?這是不是另一種自我安慰和矯情呢?這時,我想起本書〈陪孩子走一段路〉的案例,依蓮歷經生命波動,最後詢問一路陪伴她的崇建老師:「你為什麼要愛這樣的我?」這句話支持我,告訴我,可以愛這樣失敗的自己。
(P.137)過去我把生命當作負擔,把挑戰當作痛苦的自我逼迫;而現在我有了選擇的自由。
我願意為了成長而挑戰,也願意承擔失敗的責任。
(P.138)薩提爾媽媽(這一段節錄較少,建議觀看整個故事敘述脈絡,一定會有很深的感受~)一般父母遇到孩子頑強抵抗,遇到孩子屢學不會,遇到孩子情緒升起,大部分的母親會挑起焦慮、憤怒、沮喪、自責與無助感,諸多情緒甚難排遣,負面思考不斷來襲,成為阻礙行動的障礙。
但是燕湘並未如此,她的情緒很少停滯,思考不會拉扯她的內在,影響她外在的行動。
她的內心仍然充滿愛,這個愛築成的信念,包裹著自己、孩子與家人,將愛融入期待,不斷行動。
(P.171)燕湘不斷遇挫,仍堅持下去的理由,是她心裡有一個信念:「接納自己孩子有自閉症。
只要她有心,一定能帶孩子好好成長。
」(P.172)心中充滿著愛,即使有痛苦、自責、憤怒等情緒,都不會停留太久,不會阻礙燕湘的行動⋯⋯心中中滿著愛,就會有正向的看見,看見每一個美好的瞬間,但是這個正向並非虛假,而是真心的看見與相信,內在不糾纏於自憐自唉、愧疚自責、憤怒沮喪之中,信念才會落實。
(P.173)正向的看見並非忽略身心的感受,而是誠實面對感官之後,獲致的內在真實狀態,那是一種回到當下的功夫。
(P.173)(這一段的描述非常非常精彩&令人難過,也在許多家庭內發生。
)這種「不准哭」管教的後遺症,竟使得以晨失去哭的本能。
⋯⋯以晨打死都「不哭」,可能源自童年創傷,失去這年紀應有的純真。
以晨得照顧弟弟,又得承受媽媽責備。
六歲女兒太懂事,內在學會太壓抑,變成無聲無息的出氣包。
這是何其艱難的事。
燕湘耗盡精力面對以勤自閉症,轉身之後幾乎沒有餘力,只能用最傳統、最直覺、最「有效」的方式對待女兒,忽略女兒的成長與感受。
(P.199)《亞斯伯格症進階完整版》指出,泛自閉症學童對於社交性訊息,往往無法理解。
⋯⋯上述這些訊息,在一般學童眼裡,他們能分辨教師肢體語言的意涵,拿捏自己語氣與行為,作出適當回應。
泛自閉症學童不然,在他們的理解裡,老師清咳嗽、嘴角抽動、雙手環在胸前的動作,只是他不舒服而已。
(P.225)最後,老師以這首由薩提爾女士所作的詩,呼應燕湘一路的歷程:【當我內心足夠強大】—維琴尼亞‧薩提爾當我內心足夠強大,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被認可;你超理智,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我不再防衛。
所有力量,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裡感到溫暖,在憤怒裡發現力量,在痛苦裡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當我不再傷害自己,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敞開心,當我的心,柔軟起來,便在愛和慈悲裡,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我只需要,看到自己,接納我還不能做的,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和《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是值得反覆閱讀的寶典,感謝作者的辛勞,讓我們能夠學習以「一致性的姿態」面對自己與他人。
相關連結:筆記《IcebergTheory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李崇建--Morefrom擁有認識世界的方法保持一顆能愛的心美國交換學生/公益平台/閱讀筆記/One-Forty/演講筆記/教育/生活Readmorefrom擁有認識世界的方法保持一顆能愛的心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許引姍183Followers「每一個人都只有有限的生命,可是如果我們有好好珍惜與重要的人相處每一刻,便已足夠。
」FollowMorefromMediumElijahSemakulaTheMiseducationofEmoniBatesMewinSKDW17–3Photo:AaronPoole/NBAEviaGettyImagesJohnMichaelCooperTHEVOICEOFMARGARETBONDSDBBrewsterQuantumLeapS1E07–09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延伸文章資訊
- 1薩提爾的守護之心_百度百科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是2020年寶瓶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崇建、甘耀明。
- 2《薩提爾的守護之心》:外曾祖母最後的禮物,努力帶他離開火 ...
- 3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生活| 每週好書讀 - 中央社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我們都愛孩子,我們也願意為孩子傾盡所有。但為什麼當孩子遭遇生命困境,我們的付出卻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孩子?一本教父母及老師如何在 ...
- 4薩提爾的守護之心>內容連載 - 博客來
- 5筆記《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李崇建甘耀明 - Medium
陪孩子走一段路/修煉最難是日常/當我失敗的時候,愛自己/薩提爾媽媽有與孩子的多年互動歷程、營隊老師經營師生關係的困難與挫折、細緻的生活挫折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