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奶茶」與香港人文化身分認同- 66th - 專題文章- MCSL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香港人到茶餐廳或大牌檔用膳時,便想飲一杯「港式奶茶」。

... 歷史起源. 「港式奶茶」是由英國人在殖民統治時期引進香港。

「港式奶茶」的雛形是英國的「英式 ... 跳到內容 開始內容 MCSLN MCSLN 第七十期專題文章文化評論關鍵詞彙人物專訪通識教育重寫我城的故事系列城市裝修:「金融海嘯與我們的未來」系列「我們的未來」系列關於我們 MCS專訊 FB/討論區 CS活動訊息 嶺南大學MCSLN專題文章66th   Download 「港式奶茶」與香港人文化身分認同 謝藴然   前言 「港式奶茶」是香港其中一項具本土特色的文化標記。

當香港人到茶餐廳或大牌檔用膳時,便想飲一杯「港式奶茶」。

基於這種共同擁有的文化和生活習慣,「港式奶茶」成為香港的文化標記。

「港式奶茶」與香港人的文化身分認同以及本土意識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坊間卻缺乏有關「港式奶茶」來源的討論,以至人們對這文化標記的豐富意義亦無甚認識。

  香港人一直以來都被文化身分(CulturalIdentity)認同問題困擾。

當被問到香港人的文化認同時,很多香港人都不能夠有信心地指出香港的文化特色。

有人認為是茶餐廳文化,是中西文化薈萃,是國際金融中心,是獅子山精神,是廣東歌……在在都是可能的答案。

這顯出香港文化事實上非常多元,甚至有點混雜,導致香港人對其文化身分感到模糊與不確定。

  文化身分認同是指個體受其所屬群體的文化影響後,對該群體、文化和自身身分產生的認同感。

StuartHall(1992)認為,文化身分認同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第一層意義是「成為」(Being),指人對其所屬群體擁有共同歷史背景、集體回憶、文化禮教習俗下的身分認同;第二層意義是「形成」(Becoming),歷史事件記憶和論述、文化及權力影響人的文化身分塑造。

個體如何在不同的歷史事件和文化中爲自己定位,亦會影響他們對自身的文化身分的認同。

[1]   以上理論放在香港的處境都是一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會影響香港人文化身分的形成。

隨著時代發展和變遷,時至今日,香港人普遍認同「港式奶茶」是香港的文化特色之一,但我們不能保證這項文化認同在將來得以繼續保存。

因此,「港式奶茶」之於香港人的文化價值需要被深化和鞏固,讓香港人對其文化身分有更清晰和具體的認識。

  本文嘗試回顧「港式奶茶」的發展歷史,藉以分析飲「港式奶茶」如何成為香港人的文化象徵,以及這項本土文化對香港人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探討飲「港式奶茶」與香港人對文化身分認同的問題。

  「港式奶茶」的發展 歷史起源 「港式奶茶」是由英國人在殖民統治時期引進香港。

「港式奶茶」的雛形是英國的「英式奶茶」,「英式奶茶」由英國人喜歡的錫蘭紅茶加鮮奶和糖沖成。

英國人有一種「下午茶文化」,他們一般會在下午三點後或晚餐前,在高級西餐廳享用西餅等甜食,並配以一杯「英式奶茶」。

這是當時英國上流社會、貴族階級的活動。

[2]   香港在一八四二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國人把「英式奶茶」和下午茶的習慣帶進香港,香港人也很快便養成飲下午茶的習慣,卻顛覆了這種習慣的文化意義。

我們在香港的祖先絕對不是崇洋而擁抱下午茶,而是因為飲下午茶的習慣對自己有利才擁抱下午茶。

試想十九世紀時有幸在中環上班的白領階層,當洋人大班帶著幾名高層人員喝下午茶時,與其留在辦公室裡發呆,不如亦有樣學樣,照樣外出飲下午茶。

沖泡「英式奶茶」的材料價格高昂,它採用有「紅茶中的香檳」之稱的印度大吉嶺紅茶,非一般中環白領階層負擔得起。

另一方面,與今日的「港式奶茶」相比,採用價錢更昂貴的紅茶沖製的「英式奶茶」,味道偏淡。

換言之,當年有樣學樣外出飲下午茶的中環白領,並非到英國大班們光顧的場所,而是有自己的天地。

而當年招待中環白領飲下午茶的處所正是「港式奶茶」的發源地。

由於沒有關於「港式奶茶」的嚴謹學術討論,發明「港式奶茶」的地方無從稽考,但可以運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嘗試找出端倪。

或許可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探討。

  一九五二年後,香港人口急增,政府於是發出大量大排檔牌照,以解決市民飲食和就業需要。

當時市面出現很多大排檔,它們仍然選擇用奶茶作招徠,不過不是「英式奶茶」,就連改良版的「英式奶茶」也不是,而是富有香港民間市井小聰明的奶茶:首先採用成本低廉的紅茶,但不只一種,而是三種或以上,然後將這些不同品種和價錢有所不同的紅茶混在一起,再自製細密茶袋濾走茶渣。

他們又改用淡奶代替鮮奶沖製,這些配搭構成了「港式奶茶」的基本元素。

當時的香港人主要從事搬運、建築、海員等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他們喜歡喝濃茶提神,而甜滑的淡奶可以為體力勞動後的人工補充熱量。

[3]   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比大排檔更有模式、環境更舒適、食物種類更多樣化的冰室和茶餐廳相繼在香港出現。

不過「港式奶茶」依然是這些食肆的主線,毋須特別推廣或強調有「港式奶茶」供應,「港式奶茶」自然又平淡地成為香港人生活和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八十至九十年代快餐店的興起無疑為冰室和茶餐廳帶來衝擊,雖然在一般快餐店都可以喝到「港式奶茶」,但不少快餐店以更便捷省時的拼配茶取代自行「溝茶」等程序,令「港式奶茶」的質素變得參差。

[4]   簡而言之,「港式奶茶」和「英式奶茶」的最主要區別在於放棄有名氣、價格高昂的紅茶,改為選用廉價的紅茶。

所謂「一分錢,一分貨」,一味採用平價的紅茶,不可能沖出香濃的奶茶。

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才出現大型的超級市場,售賣事先包裝的白米。

在此之前,市民購賣白米,必須光顧「米鋪」,「米鋪」出售的白米必定將價錢低廉的白米混進市民選購的白米裡,增加利潤。

這種做法當然是取巧的,但「米鋪」賣的不是事先包裝的白米,即使有商品標籤說明條例也用不上,因此市民一般會無奈地接受購買的白米被「米鋪」混入價錢低廉的品種。

最先以三種或以上不同品種的紅茶混在一起才沖製的人或許是難得一見的天才,他很可能從「米鋪」溝米的做法取得靈感,將三種或以上不同品種,價錢略有分別的廉價紅茶混在一起沖製!如果情形確實如此,那麼「港式奶茶」確實盛載了香港民間的市井小聰明!   近年香港以外的地方相繼流行各式各樣的奶茶,例如台式珍珠奶茶、東南亞奶茶,口味繁多。

售賣這些飲品的店鋪隨處可見,令香港人在「港式奶茶」以外有更多不同選擇,「港式奶茶」的吸引力因而大減。

不過,「港式奶茶」製作技藝在二零一四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上最近流行的懷舊冰室文化,又令大眾重新聚焦和重視「港式奶茶」。

「港式奶茶」 (圖片來源:https://www.openrice.com/zh/hongkong/p-隔離枱飄來的陣陣奶茶香-美荷冰室-p9788565)   名稱演變 「港式奶茶」這個名稱是這樣演變的:「英式奶茶」在英殖時期引入香港後,不少大排檔和冰室不是直接將「英式奶茶」取名為「港式奶茶」,而是叫「西冷紅茶」。

「西冷紅茶」的靈感其實是來自「英式奶茶」的茶膽「錫蘭紅茶」,其原產地位於斯里蘭卡,英治時期叫錫蘭,因此當地出產的紅茶葉就統稱錫蘭紅茶。

斯里蘭卡未獨立前被英國殖民者稱為「Ceylon」。

「錫蘭」一名應為中國大陸的文人根據普通話的語音譯成的,「西冷」則顯然是根據香港廣東話語音的音譯。

[5]   即使今日,本港少數舊式冰室或茶餐廳仍然沿用「西冷紅茶」這個名字。

「西冷紅茶」的名字頗堪玩味,當中涉及兩種說法。

香港的西餐店有「西冷牛扒」一名,這名字代表出售的牛扒取自牛軀體最嫩滑的部位,「西冷紅茶」的名字或許借用「西冷牛扒」這名字,表示紅茶的地位。

但此說最大的疑問是,假若「西冷」含有最高級的意思,那麼「西冷紅茶」選用的茶葉豈不是比英式紅茶選用的更高級?因此另一種說法或許更貼近事實。

「西冷紅茶」即「鍚蘭紅茶」,同樣是「英式奶茶」採用的茶。

但這個解釋忽略了早已有「鍚蘭」一名,為何不直接了當說「鍚蘭紅茶」?回答這質疑並不難,「港式奶茶」盛載著香港民間市井的小聰明,很可能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大排檔的檔主發明的。

他們根本不知道中國大陸的文人早已根據普通話譯了一個漂亮的名字,所以索性自行音譯,因而得出「西冷紅茶」此名字。

  「絲襪奶茶」 (圖片來源:https://myteaincblog.com.tw/hong-kong-style-milk-tea/)   但售賣「港式奶茶」的店鋪稱呼「港式奶茶」作「絲襪奶茶」,是存有誤導成分的。

這些店鋪讓不知道「港式奶茶」歷史的香港人和遊客,誤以為「港式奶茶」是由絲襪製成。

其實,「絲襪奶茶」一名來自中環一間在一九五二年開業的老字號茶餐廳蘭芳園。

創辦人林木河先生用特製的白布袋來浸泡和隔茶,茶袋在長時間使用後染上茶啡色,顏色和形狀與絲襪非常相似,因此才被另稱為「絲襪奶茶」。

事實上,其沖製方法、味道、材料和正宗「港式奶茶」無異。

[6]   英國人的下午茶文化非常講究,除了用高檔泡茶材料、享用高級食材之外,用餐的茶具和餐具都是既精緻又昂貴,一餐下午茶既是消遣也是交際,是一種突顯高貴身分的高級文化;下午茶文化流傳到香港後變得大眾化和生活化,抹去了高級文化的特徵和元素,其製作方法和口味轉以勞動基層爲目標對象。

售賣奶茶的大排檔、冰室、茶餐廳等食肆是基層市民常去的地方,經本土化後的奶茶不單更適合香港人的口味和需要,更令奶茶在香港變得普及。

  「港式奶茶」成為香港文化象徵 在香港,「港式奶茶」現時已不只售於平民食肆,不同類型的食肆也售賣「港式奶茶」,售賣「港式奶茶」的地點越來越多。

隨著時代進步和經濟發展,大排檔和冰室雖然漸漸被茶餐廳取代,快餐店和其他類型的食肆數目亦越來越多,但「港式奶茶」沒有消失,覆蓋的範圍反而越來越廣。

  香港人對「港式奶茶」的認同可見於大排檔、冰室、茶餐廳,也見於其他類型的食肆、大型連鎖便利店、酒店等。

近年連鎖便利店開始售賣街頭小食等熟食,這些便利店同時提供「港式奶茶」,配以街頭小食成套餐,或者單售一杯「港式奶茶」來吸引顧客,讓消費者毋須特意走進食肆,都可以方便地飲到一杯「港式奶茶」。

不但如此,一些非港式的連鎖快餐店如麥當勞、肯德基,以及一些供應其他國家食物的餐廳食肆,奶茶都是其中一種飲品選項,深化香港人與「港式奶茶」的接觸。

這證明「港式奶茶」是香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其文化價值被廣為接納和認同。

  香港有不少專門介紹飲食的媒體。

公共媒介對食物或飲品的敘述(FoodNarrative),是對該飲食文化價值的肯定。

根據StuartHall的說法,這種論述就是在一個共享文化(SharedCulture)裏製造文化同一性(Oneness)[7]。

曾經有不少網上媒體、報紙、雜誌等刊登報道、出版專欄,推介不同供應高質素「港式奶茶」的食肆,又或比較各店鋪的「港式奶茶」的味道,乃至訪問奶茶師傅的沖茶心得等;同樣的內容在不少本地的電視、電台節目皆有出現,有些節目會邀請市民和嘉賓分享他們的「港式奶茶」情懷。

收集不同人的緬懷從而製造的一種集體回憶,能夠塑造「港式奶茶」在不同時代與香港人密不可分的關係,讓這文化成為香港人的文化標記。

  除此之外,當「港式奶茶」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題材,代表這樣的文化獲得了觀眾的共鳴,增加了香港人的文化共同感。

本港藝人組合農夫就曾經主演一齣由淡奶品牌「黑白淡奶」製作的微電影,一連五集推廣「港式奶茶」文化。

「黑白淡奶」亦曾在二零一八年推出以「港式奶茶」作款式的限量版八達通,在指定餐廳食下午茶就能換購,這是利用了「港式奶茶」和下午茶文化的其中一個商業例子。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二零一四年將「港式奶茶」製作技藝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對「港式奶茶」文化及其沖製技藝的重視和肯定。

文化著重傳承,為了更致力推廣「港式奶茶」文化,相關團體和有關當局每年都舉辦「金茶王大賽」,供本地和國際奶茶師傅互相切磋,並表揚其中的優秀者。

這亦是一個機會讓香港人和海外人士認識「港式奶茶」文化,甚至吸引年輕一代學習這門手藝,讓其得以傳承下去。

  「港式奶茶」與香港人文化身分建構與認同 一八四二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象徵了優雅、高貴、上流的「英式奶茶」與下午茶文化也被英國引進香港。

香港人稱「英式奶茶」作「西冷紅茶」,「西冷紅茶」這個名字是香港人從「自我」角度去定義「他者」,當時華人在香港的比例佔絕大多數,英國這個宗主國就是「外來者」。

  不繼續沿用「英式奶茶」而自行命名「西冷紅茶」,香港人藉此重新定義英國的下午茶文化。

香港人透過標籤飲食文化,加以區分香港的「港式奶茶」文化與「英式奶茶」,從而建構自我群組的邊界。

好像香港人會將「巴士」、「的士」、「士多」等從英文轉成廣東話譯音,突出本土語言特色一樣,「西冷紅茶」都是同樣道理,顯示香港人雖然被逼接受殖民者滲透的文化,但不代表「照單全收」,仍想從中保留本土文化特色,慢慢摸索文化身分建構和認同。

  「港式奶茶」的誕生,某程度上體現出香港人認同英國滲透進來的文化習俗和符號,甚至願意順從;配合港英政府當時採取的懷柔政策,通過肯定部分香港的文化,試圖消除香港人對英國的對抗、敵對、不滿和矛盾心態,淡化英國作為殖民者的形象,這導致香港人在文化身分上視自己為一群「順民」。

  權力機關透過遏制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來建構社會和共同文化。

成為被殖民者的香港人在權力關係中是一群「弱者」,逼於無奈地馴服於殖民者的強權。

雖然弱者的力量既微小又分散,但又並非完全處於沉默、被動、無力的狀態,他們會透過完成某些日常生活實踐,避開和當權者正面衝突,在被權力控制的情況下創造生存空間,從而建構自己的文化身分認同[8]——這就是法國思想家MicheldeCerteau提出的「抵制」行動概念。

「港式奶茶」的誕生就是一群香港順民,抵制英國殖民統治的實踐,從高級的「英式奶茶」中,發掘具本土特色、不分階級的「港式奶茶」,在其逐漸普及化的過程中完成文化身分自我建構。

隨著大排檔、冰室、茶餐廳等食肆遍佈香港,「港式奶茶」以一個更具體的形象出現,進而被塑造成香港的文化標記,更在二零一四年被列入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功彰顯地域性文化。

這亦是保護「港式奶茶」文化的其中一種方式,再一次肯定香港人的文化身分。

  然而,香港人不能夠單靠一杯「港式奶茶」建立強烈的文化身分認同。

在香港的文化中,不少香港人視為「原創」的文化產品,其實都包含外來文化元素。

「港式奶茶」將英國的下午茶文化內化成自身的本土文化,過程中運用了香港民間的市井小聰明。

事實上,香港的文化特色一直以來都是由本地和各地文化匯合而成,既混雜又複雜,背後牽涉複雜的歷史淵源。

回歸後,香港多翻標榜自己是國際大都會,同時又不斷強調「心繫祖國」的堅持,最終令香港擁有越來越多文化象徵。

但每次被彰顯和表揚時,其實對本土的文化身分認同越感迷茫,因為難以從混雜的歷史中定位自己,文化身分未能穩定鞏固。

  總結  「港式奶茶」命名的演變可以反映出背後存在很多歷史和文化的爭議。

香港現時的現代化,不多不少是隨著被殖民時的發展而得來,非常複雜。

香港人身為被殖民者往往一邊抗拒、抵制外來文化,一邊將這些外來文化「他者化」,久而久之接受、認同並推廣這些文化。

  正正因為香港的文化非常多元,如果香港要真正找到屬於並能代表自己的文化,首先要正視香港過去的歷史和社會特色,深入關注和探討。

這些不一定要靠官方推動,民間、社區的形式參與都可以促進文化互動。

讓香港人在一個更貼近香港本位的位置,認識和了解香港的古與今,才能從最自身、最本土的角度,詮釋甚至發掘香港的本土文化。

  註釋 [1]StuartHall,“CulturalIdentityandDiaspora.”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ed.JonathanRutherford.(London:Lawrence&Wishart,1992),pp.223-225. [2]奶茶通俗學:〈港式奶茶起源〉。

網上資料;取自《奶茶通俗學Milktealogy》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milktealogy/photos/a.285670224923900/293947267429529/?type=1&theater)。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3]香港非文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網上資料;取自《香港非文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網頁(https://www.hkichdb.gov.hk/zht/item.html?aebd99be-73ff-4a8d-a327-41296eafbc12)。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4]UnileverFoodSolutions:〈經歷80年起跌港式奶茶發展史〉。

網上資料;取自《聯合利華飲食策劃》網頁(https://www.unileverfoodsolutions.hk/chef-inspiration/TTT-GREAT-TASTE/TTT-barking-milktea/TTT-milktea-history.html)。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5]奶茶通俗學:〈錫蘭紅茶葉Ceylonblacktea〉。

網上資料;取自《奶茶通俗學Milktealogy》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milktealogy/photos/a.285670224923900/621387438018842/?type=3&theater)。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6]奶茶通俗學:〈「絲襪奶茶」始祖-蘭芳園〉。

網上資料;取自《奶茶通俗學Milktealogy》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milktealogy/photos/a.285670224923900/314432338714355/?type=3&theater)。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7]StuartHall,pp.222-239. [8]MicheldeCerteau,“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3rded).(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1),p37.   參考資料 MicheldeCerteau,“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3rded).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1. StuartHall,“CulturalIdentityandDiaspora.”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ed.JonathanRutherford.London:Lawrence&Wishart,1992. UnileverFoodSolutions:〈經歷80年起跌港式奶茶發展史〉。

網上資料;取自《聯合利華飲食策劃》網頁(https://www.unileverfoodsolutions.hk/chef-inspiration/TTT-GREAT-TASTE/TTT-barking-milktea/TTT-milktea-history.html)。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奶茶通俗學:〈港式奶茶起源〉。

網上資料;取自《奶茶通俗學Milktealogy》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milktealogy/photos/a.285670224923900/293947267429529/?type=1&theater)。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奶茶通俗學:〈錫蘭紅茶葉Ceylonblacktea〉。

網上資料;取自《奶茶通俗學Milktealogy》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milktealogy/photos/a.285670224923900/621387438018842/?type=3&theater)。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奶茶通俗學:〈「絲襪奶茶」始祖-蘭芳園〉。

網上資料;取自《奶茶通俗學Milktealogy》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milktealogy/photos/a.285670224923900/314432338714355/?type=3&theater)。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香港非文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網上資料;取自《香港非文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網頁(https://www.hkichdb.gov.hk/zht/item.html?aebd99be-73ff-4a8d-a327-41296eafbc12)。

瀏覽於2020年5月10日。

  本期文章 打雀英雄在屋邨──殖民管治下的「打麻將」空間實踐(曾曉琳) 「港式奶茶」與香港人文化身分認同(謝藴然) 街頭在變化?探討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和城市經濟政治發展的關係(黃嘉瑩)   MCS專訊 FB/討論區 CS活動訊息 快速連結 Facebook Linkedin Twitter 微博 電郵 跳至頁頂頁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