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或是猝死前兆 - 人民网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2岁女孩连续熬夜加班猝死”的新闻这两天持续占据新闻热搜,人们在为年轻生命逝去而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给了心梗可乘之机。

资讯 政策声音 行业热点 医学前沿 观察评论 推荐 健康社区 中医药 消费洞察 图说 科普 保健养生 美容护肤 生活宝典 减肥健身 平台 公立医院党建云 老龄健康服务 热词:滚动 疫情防控 生活宝典 大家谈  养生课  消费 食品 经济・科技・生态 文旅・体育 人民投诉 人民网>>健康・生活 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或是猝死前兆 2022年08月01日08:49来源:北京青年报 “22岁女孩连续熬夜加班猝死”的新闻这两天持续占据新闻热搜,人们在为年轻生命逝去而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给了心梗可乘之机。

其实,工作压力大的白领一族正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不过,心梗突发前,我们的身体还是会发出预警信号的,快来跟随120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生了解一下吧。

这些人群 最易成为心梗的“目标” 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很多白领的不良生活方式,例如,久坐、抽烟、喝酒、熬夜等;饮食不规律,造成肥胖、高血脂或高血压;工作忙碌,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导致体质变差。

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白领人群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梗。

研究表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体力透支等很容易成为心脏病的诱因,从而诱发猝死。

黑白颠倒的夜班人群经常需要熬夜、上夜班的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出现“过劳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其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升高,诱发猝死。

从事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运动相关性猝死的基础病因主要为心肌病、早期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畸形等。

此外,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肾脏病的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猝死虽突然 但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发生猝死前,我们的身体往往会发出预警信号。

那么,猝死的前兆有哪些? 其一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后背、头皮、手心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

其二在无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的情况下,连续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此时应考虑心脏出现问题。

其三心脏病患者经常感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疼痛,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

其四心脏病发作前的典型症状是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一旦发生心室性心搏过速,则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

难自救但可被救 抓住急救“黄金4分钟” 猝死很难自救,但却可以被救。

心脏骤停发生时,周围人从打“120”到得到救助要超过5分钟。

若是患者能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几分钟得到心肺复苏急救,存活率将大大提高。

但由于很多人并不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往往容易错过最初4-6分钟的急救“黄金时间”。

遇到突发心梗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拨打“120”紧急呼救。

第二步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

第三步做有效的心脏按压。

第四步若患者出现室颤,尽早实施电除颤。

(记者李洁) (责编:乔业琼、杨迪)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1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健康焦点)2喝无糖饮料真的更健康吗?3夏季养阳“三字经”(中医养生)4国家卫健委:7月29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5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6国家卫健委:7月30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7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8国家卫健委:7月28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9预防骨质疏松不只是补钙(名医讲堂)10药物性肝损伤正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迈向健康中国2030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电话:010-65367951邮箱:[email protected]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人民网服务邮箱:[email protect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Copyright©1997-2021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2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