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魠魚 - 求真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土魠魚又稱「鰆魚」,是台灣沿海經常可以捕獲的魚類。

不過土魠魚的主要產地還是在「澎湖」。

因地利之便,台南人比其他縣市人更容易吃到澎湖正港的土魠魚,也因此發展出 ... 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目錄 1土魠魚的營養價值 2認識土魠魚 2.1台灣馬加鰆 2.2高麗馬加鰆 2.3日本馬加鰆 2.4康氏馬加鰆 2.5中華馬加鰆 3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 3.1一、體型 3.2二、嘴型 3.3三、尾鰭 4一般家庭通常如何料理土魠魚? 4.1乾煎土魠魚 4.2土魠魚羹 5土魠魚歷史變遷 6視頻 7參考資料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 188.166.176.73 建立帳號登入 工具 閱讀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魠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 搜尋 土魠魚照片來自 土魠魚照片來自 土魠魚又稱「鰆魚」,是台灣沿海經常可以捕獲的魚類。

不過土魠魚的主要產地還是在「澎湖」。

因地利之便,台南人比其他縣市人更容易吃到澎湖正港的土魠魚,也因此發展出著名的料理「土魠魚羹」、「土魠魚粥」。

土魠魚的產季是從秋天開始,但到了冬天,魚兒的脂肪量變得豐厚,肉質更細緻、此時期的土魠魚售價最高,但也是最美味的時刻。

品質高等的土魠魚,肉色偏白,像年輪一樣一圈圈的白色油脂非常鮮美,也造就魚肉多汁的口感。

[1] 目錄 1土魠魚的營養價值 2認識土魠魚 2.1台灣馬加鰆 2.2高麗馬加鰆 2.3日本馬加鰆 2.4康氏馬加鰆 2.5中華馬加鰆 3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 3.1一、體型 3.2二、嘴型 3.3三、尾鰭 4一般家庭通常如何料理土魠魚? 4.1乾煎土魠魚 4.2土魠魚羹 5土魠魚歷史變遷 6視頻 7參考資料 土魠魚的營養價值 土魠魚富含DHA及EPA,魚油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魚下巴的內成透明膠狀,富含膠原蛋白等。

土魠魚其魚油屬於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所以買回後,要愈早煮食愈好,最好以清蒸或烤烹調,儘量避免油炸,可以保留較多的DHA及EPA。

眼球附近的脂肪組織含較多Omega-3脂肪酸域,可多吃。

土魠魚除含普林,內臟部份常含高量膽固醇,有痛風或高脂血症患者不宜攝取過量。

一天建議攝取量約為40~60克,且一星期以攝取2~3次為佳,絕非吃愈多愈好。

[2] 每100公克的土魠含有熱量177卡、水分68.6公克、蛋白質20.1公克、脂肪9.7公克、醣0.1公克、礦物質1.5公克、鈣13毫克、磷220毫克、鐵0.8毫克、鈉65毫克、鉀490毫克、維生素A醇12微克、維生素A的效價4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9毫克、維生素B20.35毫克、菸鹼酸9.5毫克等。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為0.87在理想值1~1.5之下,在深海魚中是較低的,Hegsted氏食物升膽固醇指數6.0,所以不容易上升膽固醇;n-6/n-3比為0.1在理想值5以下;維生素E/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為0.6,在理想值0.4以上。

[3] 認識土魠魚 土魠魚泛指鯖科馬鮫屬的海魚,又稱「馬鮫魚」、「馬加魚」、「鰆魚」,台灣沿海都有出產,以澎湖白金土魠最佳,是極受台灣人喜愛的年節魚類,被列入十大美味魚類之一。

台灣的土魠魚大致有以下數種: 台灣馬加鰆 台灣馬加鰆照片來自 學名:Scomberomorusguttatus通稱「斑點馬鮫」,俗稱「白腹仔」、「白北」,過去曾為澎湖白金土魠魚種,後來經濫捕後產量下跌、品質下滑,「白金」頭銜遂被康氏馬加鰆取代。

外型: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魚身帶有銀白色與深褐色斑點,體長約70cm;和白金土魠非常相似,故常常被不肖商人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煎食或煮湯皆宜。

高麗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koreanus通稱「朝鮮馬鮫」,俗稱「闊腹」、「破北」、「高麗鰆」。

外型:體長較短,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褐色斑點。



食用:體型大、魚肉多,價格實惠,適合各種烹飪方式,煎食、煮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日本馬加鰆照片來自 日本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niphonius通稱「藍點馬鮫」,俗稱「馬加剪」、「正馬加魚」、「真馬加魚」。

外型:魚身細長而側扁,色澤銀亮,背上有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體長可達1m,常被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可油煎、煮湯、做成生魚片或鹽烤,亦可加工成罐頭。

康氏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commerson一般稱「馬鮫」、「土魠」、「馬加」、「鰆魚」,現今澎湖白金土魠魚,品質上乘、價高,現在夜市小吃大多用「白北」及其他種類的假魚來製備土魠魚羹。

中華馬加鰆照片來自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波形黑色橫帶,體長可達2.4m。

食用: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製成土魠魚羹、魚酥。

中華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sinensis通稱「中華馬鮫」,俗稱「大耳」、「中華鰆」、「疏齒」。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成魚體側具不規則黑色窄橫帶,體長可達2m。

食用:煎食、煮湯,多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4] 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 市面上有著另一種叫做「石喬」的魚,因為和「土魠」同為鯖科魚類,外型非常相似,因此常被冠上「土魠」品名販售,但價差卻有4、5倍之多,且使得許多人對於土魠魚的口感印象有著錯誤的認知。

一、體型 若只是匆匆看一眼,真土魠康氏馬家鰆與石橋仔模樣還真像。

但體型不太一樣。

真土魠像橢圓形,石橋仔較為細長。

二、嘴型 從嘴型最好辨識石橋仔與真土魠,會發現兩者的嘴型很不一樣,真土魠像鮭魚般下顎比較厚,石橋仔的嘴上下都尖尖的。

三、尾鰭 真土魠的尾鰭弧度比較彎呈V字,石橋仔的尾鰭弧度較平呈三角形。

[5] 體型、嘴型照片來自 尾鰭照片來自 分辨土魠魚照片來自 一般家庭通常如何料理土魠魚? 乾煎土魠魚 最能吃到「土魠」鮮甜滋味的方式就是「乾煎」。

只要簡單將魚片抹鹽,將兩面魚片煎成黃金色澤,即可享受外酥內嫩口感。

如果想要品嘗另一種不同的口感,可以冷藏鹽醃4~5天,魚肉縮水後變得更紮實,適合喜歡魚肉帶有Q彈口感的饕客![6] 土魠魚羹 食材:土魠魚塊適量高麗菜一碗金針菇一把木耳兩朵香菇六朵紅蘿蔔絲適量蒜末五瓣油蔥酥適量柴魚片半包香菜末適量 調味料:鰹魚粉兩匙醬油適量烏醋適量鹽巴適量太白粉水適量 1.準備材料 2.冷水加入柴魚片、鰹魚粉煮滾,煮滾後將柴魚片撈起。

(可撈可不撈,個人覺得撈起口感較好) 3.加入各項蔬菜熬煮。

土魠魚塊放氣炸鍋氣炸180度12分鐘 4.煮滾後加入醬油、烏醋、白胡椒粉、鹽巴調味 5.煮至沸騰,加入蛋花 6.加入太白粉水勾芡 7.最後加入香菜末便可以起鍋 乾煎土魠魚照片來自 土魠魚羹照片來自 土魠魚歷史變遷 戰後初期民國四十幾年澎湖移民大量移居高雄,那時哈瑪星漁港仍是高雄最大漁港,前鎮漁港尚未形成氣候。

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政府大量投資並改建前鎮漁港,使之成為臺灣最大漁業中心,也是全臺漁獲量交易最大漁港,更關鍵的是前鎮漁港取代了澎湖的馬公漁港,成為臺灣土魠魚捕撈與交易最大的漁港。

大高雄從清代到戰後的歷史變遷與消費文化。

就目前歷史文獻看來,土魠魚在清代臺灣的記錄以澎湖地區為主,臺灣地區為輔。

大型土魠魚源自澎湖海域,魚汛始於秋冬到隔年春天為止,不同的年代各有不同稱呼,例如塗魠魚、鰆魚以及土魠魚。

清代臺灣關於塗魠魚捕撈技術與魚汛知識記錄有限,對該魚的消費情況了解有限。

進入日治時期之後,陸續在臺灣沿海出現鰆魚漁場,對澎湖海域的鰆魚漁場以及鰆魚知識了解更加深入,使得牠在臺灣本島的消費日益普及。

土魠魚對大高雄的重要性始於日治時期高雄州哈瑪星的築港,以及戰後高雄前鎮港的開發,最關鍵的因素則是大量澎湖移民遷徙到高雄謀生活。

的確,二次戰後的高雄前鎮港在硬體設施與漁船配備上更加完善,有助於捕撈澎湖海域的土魠魚,因此前鎮漁港也逐漸取代昔日土魠魚捕獲量最大的澎湖馬公漁港。

另一方面,早期澎湖生活貧瘠,經濟發展有限,迫使不少澎湖百姓遷徙到高雄討生活。

他們將捕撈魚類的專業技術與知識帶到新環境,配合當時高雄工商經濟繁榮,使高雄土魠魚捕撈行業蓬勃發展。

[7] 視頻 澎湖土魠魚購買必備知識 台灣經典小吃土魠魚羹在家也能輕鬆自己煮 石喬混充土魠魚狂撈5倍黑心錢 參考資料 ↑土魠魚,澎湖土魠魚-HUG食事 ↑土魠魚的營養價值,阿成海鮮舖(漁人島海物) ↑土魠魚,【洪醫師的美食廚房】-健康遠見 ↑土魠魚,食譜自由配-自由時報 ↑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台灣好農部落格 ↑土魠魚,澎湖土魠魚-HUG食事 ↑土魠魚的歷史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取自"https://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土魠魚&oldid=2863894" 2個分類:​380動物學總論​魚類 此頁面最後編輯於2021年6月16日(週三)00:04。

個監視中的使用者 隱私政策 關於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服務條款 手機版檢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