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各宗教救贖觀的比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另一方面,「救贖」不僅是一個專有辭彙或是一個獨立的觀念,它其實隱含一套複雜的思想與實踐體系(soteriology),與各個宗教中的其他信仰層面,例如本體論、人觀、神觀、 ...
Skiptocontent
Menu
聖靈月刊第324期2004年9月
蔡彥仁
一、前言基督教的「救贖」一詞源自希臘文的soteria(拯救)、soter(救主),或者拉丁文的re-demere(重新買回來,名詞redemptio)。
因為基督教接續猶太教的天啟末世運動而來,帶有強烈的彌賽亞「救贖」盼望,又因為它的形成階段受到希臘化文化的影響,「救贖」的意義難免有它特殊的傳統意涵。
從比較宗教的角度考察,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救贖」的信仰與實踐,只是專有名詞不同,例如佛教的「解脫」,道教的「救劫」,中國民間信仰的「收圓」,也表達非常類似的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救贖」可以當作一個有意義、可比較的宗教主題的原因。
「救贖」有一個前提,意即人的生存有其缺陷,需要彌補或改善。
這個缺陷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的老、病、死,也有可能出自人性的貪、瞋、痴,或是受困於人的罪感意識,甚或懷有超越今生的物質世界,達至理想彼世的渴望。
因此「救贖」表達從不完美到完美的過程或願望,含有冀求「整全」(wholeness)的意思,不論這種願望是暫時的紓解或是一勞永逸的終極歸趨。
另一方面,「救贖」不僅是一個專有辭彙或是一個獨立的觀念,它其實隱含一套複雜的思想與實踐體系(soteriology),與各個宗教中的其他信仰層面,例如本體論、人觀、神觀、宇宙論、死後觀等,息息相關,因此討論「救贖」,往往需要一併考慮這些面向,才有可能比較完整地發覺它的深層意義。
不過,因為受限於篇幅的關係,本短文無法詳細介紹各宗教的「救贖」信仰,在此僅能提供一個比較的架構,讓讀者能夠據以切入「救贖」,並且理解它在各宗教傳統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二、「救贖」的特色我們如果要理解救贖,必須注意圍繞這個觀念的幾個宗教特色。
首先,一般宗教學者區分兩種類型的世界宗教,一為「他力」宗教,另一為「自力」宗教。
「他力」宗教大都包含一個或多個人格化的神,信徒們如欲獲得救贖,通常需要透過「神」的幫助,才能得到最終的目的。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力」宗教則不崇拜特定的神祇,其終極的信仰目標往往不寄託在「他者」,而是放在自身的內在轉化,因此救贖的完成就落在信仰者自己,藉著修煉、涵養、智慧領悟等工夫達到目的。
這種類型的宗教以東方的佛教為主要代表,但是因為以「人」為主,許多具有人文色彩的思想或哲學流派,例如儒家、馬克斯主義、存在主義,甚至現在非常流行的「潛能開發」等,也可以歸屬這一類型。
我們還需要辨明所談的是個人的或是集體的救贖,這也是「救贖」的另外一個特色。
對於古代的猶太人而言,他們的信仰強調選民觀念,認為只要屬於「亞伯拉罕的子孫」,得救似乎不成問題,而彌賽亞的來臨,目的即是在拯救整體的「以色列」。
「外邦人」不具備選民的身分,因此與救贖無分。
這種強烈的群體認同或身分,也就是以集體的「救贖」為首要的考量特色,亦彰顯於伊斯蘭社群當中。
基督教自我定義為一群「蒙選召者」,是屬靈的猶太人,但是另外也提出因為每一個人的靈魂由神所賜,最後得救與否,需要個別負責,末日審判就是針對個人而非團體。
與此對比之下,凡是講求「自力」的宗教,大都著重個人的救贖,因為一來這種類型的宗教,比較不凸顯群體認同的重要性,再來既然是「自力」,即是表示個人需要為自己的救贖做努力。
「救贖」有其時間的面向,這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佛教強調「覺」與「悟」,視此為脫離六道輪迴,進入涅盤的不二法門。
禪宗更進一步主張當下頓悟,立地成佛,把救贖拉近到即刻此時的時間點上。
這種說法和存在主義所謂「存在先於本質」,現代人唯有在當下顯示存在意義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不過,許多的「他力」宗教因為含有「報應」或「審判」的觀念,無形中把信仰的最後希望放在將來,救贖因此是一種等待,只有在未來方能完成。
基督教的救贖應該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發生在過去並且已經完成,之後救贖的果效長存,任何時刻凡信仰他者在當下即可得著救贖,而死後天國的應許更是基督徒終極的救贖盼望。
隨著各宗教對於人性的不同看法,「救贖」因而呈現不同的結果。
一般而論,如果一個宗教肯定人性是善的,救贖的結果通常是恢復人的本來狀態,「自力」宗教大都屬於這一類,例如禪宗、道家、宋明理學即是主張「復性」的重要以及講求所需的反身溯源工夫。
反之,如果一個宗教的教義認為人性本惡,救贖的目的即是要去除當下的缺陷,另外尋覓一個完美、替代的終極真實,「他力」宗教特別是具有善、惡或黑、白二元對立神學者,例如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大都屬於這一類。
三、救贖的方法各個宗教對於如何達到或完成救贖,提出各式各樣的主張,形成世界宗教繽紛多元的現象,我們可以整理如下:1.教義思想每一個宗教都有其基本的信仰理念,雖然內涵、方向、程度各不相同。
有些宗教特別強調認知或思想本身,認為是一個人能否得到救贖的關鍵,其他則是次之。
這類宗教比較屬於「知識」形態,注重形上的、心智層面的把握,帶有明顯的「菁英主義」色彩。
被早期基督教視為異端的諾斯底教派(Gnostics),就是主張人類本源於宇宙之外的純光源本體,後來墜入塵世,過著愚昧無明的生活。
如要得著救贖,則必須了悟人類的起源、構成以及世界黑暗的本質,藉著喚醒人內在的神聖靈光,如似由夢驚醒,轉愚成智,方能重返光源本體。
救贖因此是一種心智活動,也只能保證少數菁英有辦法達成。
類似這種「神智」的救贖方法,也存在於其他許多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印度教、佛教即有它的影子。
另一方面,凡是在各宗教中講究深奧哲理或信仰體系者,或多或少皆要求信眾要理解或認知某些「真理」,以此區別此一宗教與他教不同之處,也是得到救贖的重要途徑。
一神信仰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含有此種面向,特別是基督教自起源伊始,即以闡述神學教義見長,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之後,更是依經演繹,形成百家爭鳴的教派與教義,這些都是宗教史上的明顯例子。
2.儀式有宗教就有儀式,而儀式可算是宗教現象中最普及、影響最廣泛的救贖方法了。
儀式屬於特定的宗教行為,有其施行的時間、空間、人員、準備條件等。
還有,不論儀式內容的簡單或繁複,施行時間的長或短,儀式動作都是一種象徵,指向超越的形上意涵。
儀式分為許多種類,可視目的與功能做區分。
例如,許多宗教團體舉行入教儀式,不論是基督宗教的洗禮,佛教的皈依禮,都強調此是得著救贖的入門聖禮。
如果是病痛欲求醫治,則需依循各宗教的旨令,經過特定的程序處理,「奇蹟式」的由缺陷轉向整全。
台灣最近天災人禍頻繁,不少佛教團體對外宣傳將舉行「消災祈福」法會,邀請民眾參加,其目的不言而喻。
民間信仰中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皆有中元普渡祭儀,表面上在「宴請」孤魂野鬼,但實質目的則是為「安撫」而來,希望他們不要在平常日子擾民作怪。
另外,每一個社會常見的「生命禮俗」,皆是在人生的重要關卡施行,特別是最後的喪禮尤其講究,藉著這個儀式,希望亡者順利得其歸宿,也為生者帶來福氣。
3.日常實踐信仰者往往視儀式的舉行帶有神奇的效果,並且期待其即刻實現。
與此相反,有些宗教不把救贖冀望在當下此刻,或是任何戲劇性的轉換,反而強調平常的實踐工夫。
例如虔誠的基督徒把禱告和讀經視為生活的一部份,認為藉此可以滋養屬靈生命,增進信心,強化未來得救的盼望。
猶太教主張一天禱告三次,伊斯蘭信仰規定一天禱告五次,都是欲將最後的救贖融入日常生活,也是在「他力」救贖的另外一面,提出信仰者也有盡其本分或義務的必要。
屬於「自力」型的宗教,通常更加注重藉由日常實踐得到救贖,這是因為既然無超自然的「他力」可供期待,救贖不可能立刻實現,而人要從缺陷轉換至完美,只有倚賴日積月累的修行。
更加極端的說法是,有些宗教首先去除了「神聖」與「世俗」的區分,接著強調人的救贖可在塵世生活中體現出來。
莊子哲學認為「道」無所不在,草木瓦礫之中皆有其蹤跡,因此人可與宇宙大化同遊,倘佯恣意即是救贖。
儒家雖然沒有如此灑脫,但是它的現實性與實踐性使得生活在此一傳統底下者,都以德行、修養、兼善天下等為職志,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終極的理想。
中國禪宗的「漸悟」說,即主張修行者必須在劈柴、打水的家務中累積工夫,等到「道行」深厚,自然可不經意的破除我執,窺見佛性本體。
4.組織一般學者認為「制度型」宗教(institutionalreligion)如猶太教和基督教比較講究組織,而「擴散型」宗教(diffusedreligion)如中國民間信仰則未見明顯的規章制度。
不過,宗教必定是群體性的,有群體就有組織,只是組織的鬆、緊、大、小、形態等,則各有差別。
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制度越嚴謹的宗教越強調組織本身的權威性,甚至提出救贖與一特定的宗教組織密不可分的說法。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過去天主教自視掌握天國的鑰匙,歷屆教宗承傳彼得得自耶穌所賦予的權威,因此有所謂「教會之外別無救贖」(extraecclesiamnullasulus)的教義,這就是以教會組織本身為救贖的關鍵。
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寶」,其中的「僧」即是僧團組織,也可見組織在這個宗教的特殊地位,雖然它不及基督宗教的絕對性。
反過來說,有些宗教雖然未凸顯組織的重要性,但是對於欲尋求救贖者而言,特別是初次接觸宗教者,必須藉助已存在的宗教團體,方可能導入信仰的途徑,依循教義、儀式、日常實踐等不同方式,最後達到理想目的,因此組織是不可或缺的救贖要件。
5.中介者與組織緊密相關的救贖方式應屬中介者的角色。
從某個意義來說,一個宗教的組織本身即是一個中介者,是信徒必須藉助的救贖途徑。
不過縮小範圍言之,導引或襄助信徒尋求救贖的中介,一定是具體的人,而這又可包含各類型的宗教人物了。
佛教的菩薩本來是已得道的解脫者,但是因為悲憫人間疾苦,自願滯留紅塵俗世,廣渡沈溺苦海的眾生,所以可視為中介者。
中古基督教有許多聖人,或以苦行聞名,或以濟世感人,或以學問見長,最後都成效法仰望的對象。
部份的聖人更被神化,往往被提升至類似「神人」的地位,因此信徒只要向其祈求,必可遂其所願。
這種具有超人能力的宗教人物,又可包括先知、行異能者、巫覡、薩滿等。
但是如係偏重宗教知識或技術的導引,印度教的尊者(guru)、佛教的法師、猶太教的拉比、基督教的教牧、伊斯蘭的教長等皆是,無不依循各宗教的傳統,導引信眾邁向救贖。
四、比較反思我們大致介紹了不同宗教的救贖特色與方式之後,對於基督徒而言,最感關心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如何在眾多而複雜的救贖現象中,看待其他宗教的救贖,並且定位自己的信仰?以下幾點可供大家參考。
「宗教性」(religiosity)是神創造人類時,普遍賦予人的內在本能,這是我們首先需要承認與肯定的。
因為有這個本能,人才會在困頓、不足或缺陷時,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尋求解脫或彌補之道,此所以產生宗教上的「救贖」現象。
但是,人一出生即投入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他的成長和生活也無法脫離特定的文化脈絡,所用的語言、符號以及思考模式必定是外界的「給予」產物(givens),不是個人自願選擇或可決定的。
這一方面說明了人的侷限性,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教及其提出的「救贖」之道。
如果我們能夠肯定神所賦予人的「宗教性」,對於因為文化因素所發展出的多元宗教現象,我們則有必要加以尊重與理解,並且努力尋找溝通的渠道。
封閉、無知、甚至先決否定他人的信仰,非但無助於不同宗教之間的交流,也無助於認識自己或自我定位,因為在「全球化」急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信仰必須在這個大脈絡下釐訂清楚,而在倡導廣傳福音的此刻,更需要把這個認知當作重要的前提。
進一步思之,「救贖」其實包含了各種複雜的信仰面向,不能光憑簡單的「教義」比較即可解決。
一個宗教不論是屬於「自力」或「他力」類型,也不管它是「制度型」或「擴散型」,都有它程度與性質不一的教義、儀式、組織、領導人物、日常實踐等,構成它們認為合理的「救贖」系統。
畢竟宗教代表的是信仰者的世界觀,再加上在這個世界觀底下,所展現出來的具體實踐。
因此,我們在探討不同宗教的「救贖觀」比較時,絕對有必要對特定宗教進行全面的了解,就是從這個宗教的歷史起源、文化脈絡,經典和語言、教義體系、象徵與儀式、組織結構、信徒生活、發展困境等,仔細認識清楚,之後再集中特定的「救贖」主題探討,如此「宏觀」與「微觀」交相配合,才是穩妥的宗教比較工作。
對他教的粗糙或簡化理解,或者未經深思的草率定論,總是延續宗教間的對立而已。
另一方面,深刻了解自己的宗教應是比較工作的必要條件。
就以我們的「救贖」主題而論,我們提到基督教的救贖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基督為我們受死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過去,但是一旦完成,這種救贖的功效在任何信仰者的身上馬上產生,而基督徒基於今世與當下的救贖經驗,幫助他們深切地相信未來的永恆救贖,也就是這個宗教的終極盼望與目標。
還有,基督教雖然以耶穌基督為救主,表面上似乎可歸類「他力」型的宗教,不過這並非意味基督徒單憑「恩典」即可得救。
《聖經》也極力地訓示基督徒,如果要得到救贖,個人的諸多努力,包括個人的靈修、德行、聖工多寡等,都是決定性的關鍵。
在此意義下,基督教也應該是屬於「自力」型宗教。
由此看來,在深刻地自我理解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宗教為比較的起始和參照,如此延伸出去,知己知彼,方能建立真正的宗教比較。
日期2004-09-01講道者蔡彥仁出版者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HelpfulLinks
延伸文章資訊
- 1一貫道的末劫救贖觀初探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從宗教學中的「宗教合觀」的方法、「比較宗教學」的橫向比較和影響比較的方法、「宗教現象學」的描述法來看待一貫道的末劫救贖觀。「末啟」它有基本三個面向, ...
- 2校園網路書房>>商品詳細資料>>復活與救贖--研究保羅的救贖觀
復活與救贖--研究保羅的救贖觀/Resurrection and Redemption: A Study in Paul's Soteriology. 作者: 葛富恩 (Richard B. G...
- 3修行與救贖報告前篇@ 我身騎白馬 - 隨意窩
修行觀與救贖觀皆源起於道德至上主義的社會修行觀為由下往上要求人從反省自身開始 ... 思想應用: 救贖觀的流弊為恐怖主義今年批踢踢的二二八事件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一 ...
- 4多元世界中的四種救贖觀 - 博客來
書名:多元世界中的四種救贖觀,原文名稱:Four Views on Salvation in a Pluralistic World,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801205,頁數:...
- 5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罪惡觀和救贖觀 - 以斯拉培訓網絡
有關救贖觀,基督教認為救贖分三步:(1)過去罪惡的赦免、(2)現在靈命的重生,並過著得勝的生活,以及(3)將來肉體的復活。這完全的救贖在乎信靠耶穌基督十架救贖之功,而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