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夜沒睡精神狀態有如喝完酒!熬夜後如何補救身體狀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天先補眠:如果能在白天就預先補眠1~2小時,晚上的睡眠需求就會變少,可以減輕熬夜的痛苦。

· 宵夜少吃澱粉:記住「不超過六分飽」、「澱粉減量」兩大 ... Skiptocontent 有些人為了工作熬夜整夜沒睡,有些人因為睡眠障礙躺了整夜也睡不著,不管哪種當睡眠不足時,生理、心理方面也都會有影響,且根據研究,當整夜不睡後開車甚至比酒駕還危險。

但若不得不熬夜時,家醫科醫師建議,可以在熬夜前、熬夜後採取一些保養方法,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睡眠不足時開車、騎車特別危險!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的調查顯示,即便是白天工作者仍有2.7%,因為睡眠問題發生交通事故;對於需要輪班的族群狀況更嚴重,高達25.3%的曾因此發生過意外。

正因為當人睡眠不足時,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跟著下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也指出:「根據蘇格蘭Dundee大學法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即使是一位健康的年輕人整夜沒睡後,駕駛的行為表現如同酒測值達每公升0.22毫克以上(國內標準0.15毫克就超標)。

」 良好睡眠修補神經組織有助重建大腦健康 有些人是因為睡眠障礙而無法睡覺,抑或是工作為了工做不得不熬夜,但此時開車、騎車都可能比酒駕更危險。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強調:「有好的睡眠才能讓大腦進行休息、修補神經組織、重建大腦健康,如果長期睡眠不足生理、心理方面也都會出現巨大的影響。

」 如果是已知會有熬夜的情況,楊梅天成醫院家庭醫學科、社區醫學部部長黃郁超醫師建議可從三面向來保護身體,包含熬夜前、熬夜時、熬夜後,若做好自我保養就能降低熬夜帶來的不適感。

熬夜前4大需知!宵夜只能吃六分飽 白天先補眠:如果能在白天就預先補眠1~2小時,晚上的睡眠需求就會變少,可以減輕熬夜的痛苦。

宵夜少吃澱粉:記住「不超過六分飽」、「澱粉減量」兩大原則。

不要吃泡麵、燒烤炸辣類的食物來填飽肚子,儘量以水果、土司、麵包、清粥小菜來充飢。

服用一顆維他命B群:能夠解除疲勞,增強人體抗壓力。

找對時機喝咖啡或茶:每個人代謝的速度不同,咖啡因會在體內殘留1~8小時不等,如果喝的時間不對,熬夜過後想補眠反而會睡不著。

咖啡因大概在喝下的1小時產生明顯作用。

如果打算熬夜一整晚,最好在晚上11點左右喝,不要等到快要撐不住才喝,以免打亂生理時鐘。

熬夜工作更需要補充水分!適時休息才能提振精神 記得多喝水:很多人到了晚上怕頻尿,通常都會下意識少喝水,但是熬夜工作時,身體的運作狀態和睡眠時不一樣,會需要較多水分,而且多喝水也可以協助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

間歇性活動身體:熬夜時久坐在書桌、電腦或是電視前,肩頸容易僵硬痠痛,長時間打字、使用滑鼠也會讓手腕酸痛甚至麻木。

這時可以站起身來動一動、做些柔軟操及深呼吸,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以及提振精神。

適時休息:如果真的敵不過瞌睡蟲的侵襲,可以小睡10~20分鐘來恢復精神。

熬夜後急補救!臉部保養、營養都不能少 起床後保養臉部:用微溫的水清潔臉部或敷面膜,促進臉部的微循環,讓氣色變好。

簡易柔軟操:活動一下筋骨,讓精神旺起來。

早餐要吃飽:才有足夠的體力應付白天的工作或課業。

中午補眠:千萬記得補個午睡或打個小盹就好,不要睡太久反而會造成生理時鐘紊亂,身體更疲倦。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青壯年熬夜後「脖子痛」、「頭痛」要警覺!不規律生活成腦中風誘因 熬夜隔天頭暈想吐 醫師用2招幫你恢復精神 每天都習慣過12點才睡?原來晚睡是隱性強迫症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BA.5更常出現聲音沙啞2022-08-012.確診了要隔離幾天?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3.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4.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6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2021-07-055.COVID-19/BA.5潛伏期僅2天!「這些族群」易再感染,住院、死亡風險增2022-09-05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臉部 腦部/頸部/胸部 腹部 泌尿/生殖系統 皮膚/骨骼/肌肉 內分泌/免疫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牙醫說 中醫師說 藥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心理師說 護理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未來醫學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活動特區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