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療癒力量@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隨意窩Xuite日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月發現《故事的療癒力量》一書的出版,書裡頭關於說故事與聽故事的描繪不單深深地震撼著內心,更是讚嘆著作者將原本生硬的理論化為平易近人的文字。

擁有敘事王子之稱的 ...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一個關於心靈的真誠分享,一份屬於內在的深層感動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曾經在服役時,滿懷綺想地編織了三個願望,開攝影展、教心理學、寫一本書。

夢想的遙遠,讓人笑稱痴傻,心裡卻明晰,「敢夢」背後的堅持。

從資訊工程師、攝影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到輔導老師,每一個轉折,每一個改變,都學到了很多。

活著,總有許許多多的信念與堅持,心中卻一直深信著,有夢最美。

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海洋之心粉絲專頁海洋之心 嚴選好文◎海默推薦的文章◆(01)關於海默這個名字◆(02)憶父恩:關於像與不像◆(0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04)寫給姊姊的一封信◆(05)張老師月刊的報導◆(06)「海。

看」攝影展◆(07)疼惜的喚醒◆(08)嚴苛與允許◆(09)心靈捕手 ◎中時部落格嚴選好文◆(01)另一種影像敘事◆(02)關於尋找一種顏色的感動◆(03)讓飄蕩不只是飄蕩◆(04)練習曲◆(05)靈魂的語言◆(06)光與影的對話◆(07)鯨鴻一瞥◆(08)轉山◆(09)家◆(10)等待心中的一幅畫◆(11)孤獨六講◆(12)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13)左右的迷思◆(14)教養也可以這麼浪漫◆(15)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16)大師的風采◆(17)一次:影像和故事◆(18)海洋,尋覓◆(19)尋找一種顏色的感動◆(20)孤獨的意象◆(21)一個人的旅行◆(22)美的覺醒:攝影的初衷◆(23)湛藍箋頁上的戀戀情深2◆(24)為什麼要養兒育女◆(25)湛藍箋頁上的戀戀情深3◆(26)驚豔米勒◆(27)面對孩子的哭泣◆(28)一個人癮咖啡◆(29)我在墾丁天氣晴◆(30)療癒與哀傷◆(31)秘密花園:心防的解碼◆(32)孤獨的身影◆(33)種樹的男人◆(34)真假星情◆(35)陪妳到最後◆(36)緩慢的生命基調◆(37)山羊與自我的美麗邂逅◆(38)躲進世界的角落◆(39)戀戀海洋◆(40)一個人喫茶趣◆(41)山盟海誓2◆(42)自然與心靈的親密對話◆(43)婚禮之後◆(44)終極美味◆(45)走出生命的幽谷◆(46)傷心咖啡店之歌◆(47)失控的邏輯課◆(48)燕子◆(49)灰色的靈魂◆(50)秘密假期◆(51)我用鋼琴改變世界◆(52)旅行之歌◆(53)趕赴一場春天的盛宴◆(54)虛榮與平凡旅人的眼睛3◆(55)神秘旅行◆(56)寶珠、死珠、魚眼睛◆(57)溫柔時光◆(58)虛榮與平凡旅人的眼睛4◆(59)蔣勳談漢字書法之美◆(60)遇見一棵發光的樹◆(61)草原上的精靈◆(62)1Q84◆(63)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64)回家,甜蜜的負荷1◆(65)橫山家之味◆(66)邁向另一個國度◆(67)我不是完美小孩◆(68)關於快樂這件事 ◎中時部落格嚴選好圖◆◆◆◆◆◆◆◆◆◆◆◆ ◎部觀門入選文章◆(01)海角七號◆(02)囧男孩◆(03)九降風◆(04)燦爛千陽◆(05)驚豔米勒◆(06)孤獨六講◆(07)刺蝟的優雅◆(08)巧克力戰爭◆(09)不能沒有你◆(10)星空◆(11)陽陽 ◎部落格時報入選文章◆(01)海角七號◆(02)為什麼要養兒育女◆(03)教養也可以這麼浪漫◆(04)孤獨六講◆(05)萍水相逢自是有緣 ◎誠品書局夢想徵文入選◆關於尋找一種顏色的感動 ◎嘉市文教刊登文章◆地底三萬呎 ◎Pchome入選文章◆南方四劍客 stillsea's新文章原子習慣無意間的巧合,卻成就一幅美好的畫面奇蹟(IWish)成功的反思嗡嗡翁!令人難忘的一夜徬徨少年時泡湯,是一種放鬆,也是一種疼惜自己的方法等待著那滿眼的璀璨尋琴者最後的情書(LastLetter)海浪與斷崖,情感與自我:能取岬上關於笑笑的聯想舒服與適切:長期旅行的穿衣考量瘋狂的閱讀與書寫獅子的點心舞池裡的白樺樹樹與城,在相互等待與陪伴中,守護著人,醞釀著情:承載著許多故事的熊本城奇特而難忘的書寫節奏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淺田家(TheAsadas)溫暖與感激: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系列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累積|今日loading...... 201211141958故事的療癒力量?心河總是牢牢地記得剛開始踏入諮商輔導這個領域時,督導每每在個案討論的過程中提問著:「你聽見了什麼?」、「你覺得個案想跟你說什麼?」在那樣的過程中,「聽」成了不斷被提醒、被要求的重點。

也在那時稍稍體會到「同理」、「傾聽」乃至「高層次同理」並非單單所謂的基本功,裡頭所蘊藏的智慧其實遠遠超乎當時的想像。

隨著諮商經驗的不斷累積,更加深深地感激著當時的教誨。

如何去聽、如何去貼近一個說故事的人,讓他得以安心地說出深藏在內心的故事,遂成了助人工作這一路走來,每每提醒自己是否做好的關鍵。

   上個月發現《故事的療癒力量》一書的出版,書裡頭關於說故事與聽故事的描繪不單深深地震撼著內心,更是讚嘆著作者將原本生硬的理論化為平易近人的文字。

擁有敘事王子之稱的作者周志建在書中先是自個兒述說著自身的故事,然後才帶入關於說故事與聽故事的深刻意涵。

也許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   所有的療癒,都得從自己開始。

在聆聽別人的故事前,我得先聽自己的故事。

一個治療師必須先治療自己、先走近自己的生命,才能走進別人的生命裡。

「一個治療師自己走得有多深,他的個案也才能走得有多深。

」   透過深度的自剖,透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作者敘說著許多從小到大的遭遇,更坦言在回顧的過程中,常常能夠看見新的自己。

那樣的敘說讓人心動,更重要的是,對讀者來說就在閱讀那些感動人心的故事時,竟也不經意地打開了內心深處關於聽故事的門扉。

於是乎,如何能當一個好的聽眾,當面對一個生命故事又該要具備什麼樣的態度,遂成了心中所在乎的一件事。

作者接續著上述的表露,開始進入如何聽故事的核心,而在談及細節之前,還不忘先傳遞心法。

領受著這一切,彷彿練武之人率先被灌盈著滿滿的內力,遂而能自信滿滿地面對著即將學習的困難招式。

什麼心法擁有如此神奇的魔法呢?作者如是說:   做敘事、聆聽故事,需要一顆有如孩子般單純的「赤子心」。

進入生命的腦袋,是情感的、靈性的、直覺的、感通的,小孩子都是這樣聽故事的。

   「小孩子都是這樣聽故事的」,是啊!相信若曾有跟小孩子說故事的經驗,大都能體會到那是件極為幸福的事情,因為小孩子總是專注地聆聽著。

那毋須學習,那更不是技巧,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想望,想去聆聽、想去懂得。

因為真誠、因為易感,更因為發自內心,所以他們在聆聽時容易感動、更容易去貼近故事本身。

那樣的聽,不單單鼓舞著說故事的人,那更是一種肯定,一種毫無偽裝的心靈碰觸。

那樣的聽,也許才是真正的聽。

   然而可曾想過,那樣聽的能力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

只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隨著內心所以為見地的增加,我們在聆聽故事的當口,漸漸丟失了原有的單純,腦袋裡開始有了批判、也開始有了應然的框架。

更可怕的是,那不時脫口而出的評價與建議,有時隱含著一種上對下的姿態,甚至在不知不覺中突顯出聽者的高傲與說者的卑微。

細細推敲那樣的過程,當會發現主體未必是在原本想要敘說的人身上,甚至才說沒多久便發生說者與聽者異位的狀態。

末了,說故事的人無法滿足原先說的本意,聽的人反倒是滿足了高人一等的虛榮。

這是聆聽嗎?這是關懷嗎?也許這樣的景況對說故事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場災難。

想到這兒便不難理解聽的重要。

也無怪乎作者再三叮囑著關於聽的真諦。

一如開頭作者便提醒著:   我們一天到晚在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

偏偏,聆聽故事的腦袋,不是問題解決的腦袋,它需要一種單純、一種簡單。

我們必須把自己「變回五歲的孩子」。

   回應著前述的赤子之心,那顆解決問題的腦袋成了關鍵。

因為想要解決,所以有了分析與判斷,甚至帶進了社會的框架,問題解決的背後,凸顯的是一種答案的搜尋,殊不知那裡頭隱含著所謂的標準、所謂的正確與否,一如作者所提的「應然」。

相對於此,作者提出了另一個「本然」的概念,書中寫著:   「本然」指的是生命的本質。

哪些是生命的本質呢?像是孤獨、寂寞、掙扎、不完美等。

活在這個掙扎的世界裡,生活雖不完美,但每個人卻都在努力使自己活得好一點,這是生命可貴之處。

敘事理,我們要看見的,就是人在不完美中依舊努力存活的「亮點」,當生命這些努力可以被看見、被欣賞時,人就產生力量,就可以從不完美的生命中,釋放痛苦,得到解脫。

人的救贖之道,最終在接納自己的本然。

   看見這段文字時,不由得想起了過往很喜歡的一段話:「我們總是習慣用完美來要求不完美,卻無法在不完美裡看見美。

」是啊!當無法去符合所謂的應然,所謂的標準答案,常常讓人感到氣餒與失落。

那不單單是去放大生命本質中,一些被社會文化所強加於其上的負向評價,那甚至逼使人非得去改變不可,殊不知改變的背後隱含著一種不接受、甚至是鄙夷。

然而那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啊!也許在懲罰教育下長大的我們,早已習慣那樣的評斷,然則我們卻輕忽了那樣的比評,常常會衍生出一種否認與割捨,而最末甚至不得不選擇背離存在的完整。

   也因此,接納成了無比重要的一環。

我們若能在不完美中看見美,就好比作者所提的亮點。

因為看見了在那顛簸中仍然奮力前行的身影,因為拋開了好與壞的評價,突然有種解脫之感。

也唯有在那樣的時刻,得以感受到活著的一種單純。

接納方是力量湧生之處,因為被理解、被懂得,生命遂有了更大的動力前行。

那樣的聽,如此動人、如此溫暖。

一如作者所言:「在敘事裡聆聽故事,我們做的是一種生命底層的看見。

」那是如其所是的樣貌,那更是活著的精采,是否能領略箇中的滋味,端視聽者是否懂得聆聽的真諦。

就因為聆聽如此重要,作者不厭其煩地提醒著:   聆聽是有要訣的。

在敘事的聆聽裡,我們不分析、不論斷、不指導、不建議,我們的聆聽,是帶著好奇、欣賞、理解、慈悲與愛,進入案主的生命,如此,當生命被感通接納時,療癒自然產生。

年紀越大,越明白生命不需要太多的介入,只要聆聽,深深聆聽,就夠了,這是我敘事課程裡常講的「存在性的相隨」。

   好個「存在性相隨」其精闢地點出了聆聽的本質,那並非是去指導什麼、評斷什麼,而只是陪伴著。

可是陪伴有很多種,那絕非是一種形式上的陪伴,也不是一種情緒上的抽離,相反地那是一種涉入,一種回到存在本質的伴隨。

那說易倒也非易,因為得要卸下隨手拾取的框架,著實不易。

若那說難,可也不難,因為存在與相伴,原就是生命的原貌。

於是乎,那彷彿得要去提醒、得要去覺察,如何能回到一種單純而涉入的陪伴。

說到這,倒是很喜歡作者的在書中所提的兩個妙喻。

一是談及「把自己變成一個『厚厚的軟墊』」,如此方足以溫柔地去承接別人的悲傷、憤怒、羞愧、罪惡感、沮喪。

想像著那柔軟,以及裡頭所懷藏的慈悲與接納,其提供了一種讓人心安的踏實,也透露著一種貼心的陪伴。

相較於軟墊所強調的承接,另一個提醒則著眼於放下既有的成見。

作者在此以地圖為喻:   當你試著去聆聽他人的故事,請不要帶著你的地圖,而是一份好奇、禮敬及謙卑的心。

   是啊!何妨試著讓說故事的人娓娓道出他的生命故事,更試著讓他帶著你一步步去遭逢他的生命地圖。

也許就因為你的陪伴,他有了披荊斬棘,整地開拓的勇氣與決心;也許就因為你的陪伴,他願意嘗試去走訪生命裡原所畏懼的蠻荒。

能夠被人信任,使得其願意帶你進入他的生命故事之中是不容置喙的幸福。

當然能夠遇著他人願意陪伴自己進入到生命地圖的荊棘之地那同樣是無可取替的感動。

從聽的幸福到說的感動,如果聽可以成就讓人驚嘆的生命轉化,那麼關於說故事這件事可也是值得讓人一探究竟。

因為說故事,說自己的故事,那就如同揮動魔法棒一般,很多時候那所帶來的收穫遠遠超乎自己的預期。

作者談及說故事時,以「再經驗」的觀點論述,著實精彩:   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再經驗」。

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自艾自憐、更不是在自我炫耀,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理解它。

   「再」成了最重要的意涵,因為「再」的背後凸顯的是以不同的觀點與視野重新去看待過去。

那得以去修正原有對於自己生命的詮釋,那甚至可以帶入新的能量與智慧去改換原有的意象。

透過「再經驗」的魔法,能夠給予過去的經驗新的觀點,甚至能夠看見不同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容易困在過往的記憶裡,那所形塑的枷鎖,不單單讓人動彈不得,甚至封鎖了生命的情緒,成了無感與漠然。

可怕的是在這講求效率的時代,在這充滿是誘惑的氛圍中,竟然足以對所謂的無感產生一種被動式的鼓勵,甚至可以讓人陷入一種視而不見的盲動。

一如那句駭人聽聞的警語「很多人在三十歲就死了,只是六十歲才埋」。

   也因此當能夠覺察到情緒其實往往通向生命能量的本源,也許會有新的看法與態度。

只不過如何去碰觸那原本畏懼的過往,如何去重新去經歷那記憶裡早已層層封包的過往並不容易。

於是這也就更加凸顯說故事的重要性。

這會兒不妨先由前述關於聽故事的種種提醒說起,如果聽故事得要帶著一顆「好奇、禮敬與謙卑的心」,那麼說故事的人,能否同樣地先放下心中原有的框架。

作者說得極好:   如果故事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生命就被困住了。

而當老故事得以「再經驗」時,就會幫助我們找到過往創傷經驗的「新意義」。

意義是重要的,人是一個要意義的動物。

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白白發生的,每件事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自有它的道理、它的意義。

我們需要找到意義,生命才能往下走。

但這個意義不會自己跑出來,它必須透過敘說與重新理解,當我們「反覆敘說」時,意義才會現身。

找到意義,生命就有了出口,傷痛就得以療癒,於是我們就得以從舊傷痛中脫困,釋放自己,生命不再拉扯。

   重新敘說往往給出了情緒的出口,那原本被困住的生命,透過情緒的流淌才擁有解開封印的契機。

人們常常害怕情緒的失控,殊不知情緒若被困在記憶裡,其所衍生的反噬常常更加讓人不安。

也因為如此,遂誤以為畏懼情緒、逃避情緒該是生命的樣貌,甚至還有機會假借聖賢書中所描繪的淡然,高舉「恬淡虛無」的大纛。

殊不知,那裡頭懷藏著對於生命的逃脫與躲藏,而那樣的逃避更是剝奪了生命的完整性。

一如作者所說:   說故事,不但彰顯人的主體性,它更是一種「成人之美」。

所謂的成人之美,就是透過故事敘說,使自己「成為」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

   重拾生命中原所遺失的片段,抑或者原所無法去面對的自己,將有機會找回生命的完整性。

那得以在生命的每一刻中真實地活出自己,而非努力地去拼湊著生命的該然,也非不斷地在角色扮演中尋找他人的關注。

然則究竟什麼樣的敘說可以讓人找回失落的自己,「再經驗」的魔法棒中又得配合什麼樣的心態,方能幻化出「成人之美」的火花呢?作者不藏私地談及箇中的奧秘:   說故事,讓我學會以愛與慈悲來看待生命,也讓我開始擁抱自己的痛。

因為擁抱,使我變得柔軟。

說故事就是一種自我擁抱,沒錯,這樣的擁抱,具有療傷的力量。

當我擁抱自己時,我於是也漸漸長出了力量,可以去擁抱他。

故事就是「成己成人」的心靈良藥,確實如此。

   允許與接納,衍生出慈悲與柔軟,很喜歡「自我擁抱」這樣的詞彙。

也許過往的生命,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直接接收別人的態度,甚至常常站在嚴厲與批判的角度來看待自己。

無法接納的背後所凸顯的是一種抗拒,也常常是一種責難,當然那也可能是一種衝突。

然而當我們願意用不同的心境去看待,而非緊抓著原有的框架,我們就能從中找著新的力量與勇氣。

更有甚者因為允許,也因為接納,我們願意讓說故事的當下打破原所形塑的理解與感受,甚至讓當時被壓抑的想法與情緒有機會冒出來。

那給出了一個新的契機,也給出了一個新的詮釋,過去的經驗至此有了不同的解讀,也有了不同的意涵。

   細究那樣的過程,也許我們可以先把焦點放在情緒的勃發,尤其是痛苦的感受,因為那常常是過往壓抑與忽略的關鍵因素。

我們畏懼這樣的痛楚,所以對於敘說感到不安,因而放任過往的自我防衛或者面具來取代真實的樣貌。

當我們開始試著去說故事,那連帶著將會去鬆動原有的防衛。

可想而知,當城牆倒塌,裡頭所懷藏的痛苦、悲傷便隨之漫了開來。

這時我們就得仰賴前述的允許與慈悲,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尤其莫忘了我們得要先放下原本的評價與批判,單純地回到敘說的本意。

若能如此,神奇的魔法將伴隨而生。

因為我們將能深刻地感受到痛苦伴隨而生的一種寬柔,那是一種貼近、那是一種疼惜,那是一種內心所不斷渴求的包容。

而如此獨特的感受,不單只是產生了療癒,其更衍生出力量與勇氣。

憑藉著那樣的發生,我們找著了下一次敘說的契機與動能。

   很喜歡書中所引用的一段話,那是參與作者敘說工作坊的一位成員所書寫的感受:「自我敘說的療癒,就是在『認回』生命中種種的不堪與傷痛。

」反覆咀嚼著「認回」二字,不禁想著就因為那樣的認回,方有機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在書中深切地提醒著「人可以不完美,但人要完整」。

這樣的一句話,不僅回應著前述所提及關於說故事的必要性,也對生命中完美與完整的拉扯給出了一個極佳的註解,值得再三玩味。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被提醒著完美的必要,「好還要更好」成了生命的準繩,也成了文化的期勉。

於是對於完美的希冀與追求,就這麼深深地烙印在心頭上,並且不知在何時竟然幻化成一個堅實的枷鎖牢牢地困住內心。

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努力地被教導著要去催眠自己,那是好的、那也是必要的。

可是卻怎也想不到,一直以來所深切認定的應然,竟會衝撞著原本就是不完美的生命本質。

痛楚在拉扯中越發強烈,更慘的是心中還誤以為長大了,或者懂事了,一切將會有所改變。

   殊不知隨著年歲的增長,衝突不僅沒能如預期般的消逝,反而不斷地擴大,並且在痛苦之外連帶引發不安與焦慮。

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與理解這一切時,我們只能尋求自保。

於是我們被逼著開始學習去扮演與假裝,有時不慎露出馬腳,還得嘗試去否認與切割。

甚至有時力量用盡仍然無法達成預期,便只能選擇放棄與逃避。

那或許是生命歷程中不得不然的遭逢,那或許是社會化過程中非得跳入不可的火坑。

可是我們得要問自己的是,我們可曾好好地去檢視這樣的自己。

當我們漸漸地習以為常,當我們選擇去鈍化內心的感受,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我們得要去正視,所謂的假裝、所謂的切割都是失去真我的過程。

那是讓人心驚與慨嘆的,就為了達成難以企及的完美,就為了符合外界所虛構的樣貌,我們寧願丟失生命的完整。

也因此當我們想要找回原初的完整,我們勢必得要解開關於完美的枷鎖。

允許自己去呈現、去看見自己的脆弱、自己的不完美。

甚而更進一步地嘗試在不完美中看見美,作者在書中提醒著:   說故事、聽故事,需要一種美感,「以美顯善、以美啟真」,這是故事的迷人之處。

這一路的故事敘說,我就在體驗「故事如何帶出生命的知識與美感」這件事。

說故事,不單是讓我重新理解自己,也讓我從生命的困境中,看見生命的美。

以「欣賞」的眼光看待生命,這是敘事治療很重要的視框與態度。

   「以美顯善、以美啟真」,當美成了真與善的底蘊,將能成就更多的可能。

可不是嗎?不論是說故事抑或是聽故事,讓人著迷是重要的,因為著迷才會涉入,才不會冷眼旁觀著生命的真實,也才有機會如實地進入生命底層的透亮,而那正是「真」最迷人之處。

同樣地,因為美才能開啟另一扇理解生命的窗口。

那是在理解之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同,一如前述的慈悲與寬柔,不都是為「善」下了最美的註解。

至此當可拋下好與壞的偏執,單純地體會存在的美感。

反覆閱讀著那樣的言說,漸漸懂得作者所言:   說故事,其實就像一種「告解」,在故事敘說中,我們解放自己,也救贖自己,故事是生命的良藥。

   「良藥苦口」,可這苦終會苦盡甘來啊!很喜歡作者談及生命的苦難時用了「超渡」這樣的處遇方式。

那不同於過往所認知的解決、也不像是慣常使用的逃脫,而是一種如實的接納。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著:   生命的苦難,需要的是一種超渡,它不是解決。

超渡是一個儀式、一種歷程,超渡讓我們在當中「經驗」它、體悟它、同時也昇華它。

解決是一種介入、改變,需要用力的,如今到中年才明白:面對生命的苦難,不是用力解決的,生命悲苦傷痛需要一種緩慢的感通、品味與昇華,用超渡這兩個字最適合。

   超渡不是用力解決、也不是放任不管,「緩慢的感通、品味與昇華」敘說著一種允許與溫柔。

那彷彿是在不疾不徐中,細細咀嚼著生命的樣貌,無所謂好與壞、優與劣,只是體會著、包容著,進而在那反覆之中不斷地與自己相遇,進而相知、相惜。

閱讀著詞句裡所充盈的禪意,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聖嚴法師所提的處世態度:「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說故事是面對,願意說故事便意味著接受,而後嘗試去再經驗或者體悟,或者昇華,那是一種處理。

之後,解開了生命的結,自然而然地能夠放下。

那是處世的態度、那是說故事的意涵,那也是面對自己的箴言。

逐漸理解這裡頭的關連性,也慢慢地體悟到說故事的療癒魔法時,作者不忘談及:   說故事,是一種發聲。

發聲是一種「行動」,行動就產生力量。

說故事這個「行動」,不只讓我的經驗得以「轉化」成自我知識(新理解),同時這個行動正是我生命的自然「展現」,當中更「開展」我的生命。

   既然以行動為名,那麼就不應該停留在閱讀的環節裡,該要試著去說、或者去寫。

一如作者所提及的「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我們都該試著問自己,究竟如何看待我們的生命。

我們有多久不曾好好地看看自己,說說自己。

當我們慢慢能夠允許生命的不完美,當我們能夠漸漸卸下角色的應然,我們是否也能夠碰觸到、或者聆聽到心裡底層那不斷呼喊的自我。

由遇見、接納而至認回,當我們有機會體驗到生命的完整,也許所謂存在的美好與精采都毋須刻意去追索與彰顯。

因為,單單地活著早已具足這樣的質地。

   心動了嗎?何妨試著說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揮舞那神奇的魔法棒吧!   ◎延伸閱讀(此一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來自大海的禮物 ◎延伸閱讀(關於此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關於心河  海默/Xuite日誌/回應(4)/引用(0)/好文轉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最美麗的花...|日誌首頁|天上太陽透過雲彩的光上一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最美麗的花」...下一篇天上太陽透過雲彩的光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