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療癒力量》 - 心靈工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故事的療癒力量》. The healing power of story. 作者:周志建 書系:Holistic 077 定價:340 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12 年09 月10 日. ISBN:9789866112522.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大師經典 身心整合 生命關懷 和諧人生 心靈小說 自助助人 心靈煉金 心理治療 青春成長 生活美學 心理歷史 現代詩 禮  品 精神健康 愛教養 成長學苑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 忙碌城市中,一個美好的身心靈成長空間,以多元化的分享、活動與課程,跟大家一起追尋健康、探索生命、深化體驗,展開靈性視野,擁有快樂飽滿的心靈力!! more   書序: 【推薦序】有故事的人 【推薦序二】找回自己那個愛說故事的小女孩   書摘: 【前言】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第二章   延伸閱讀: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 《故事的療癒力量》 Thehealingpowerofstory   作者:周志建 書系:Holistic077 定價:340元 頁數:320頁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10日 ISBN:9789866112522   特別推薦:金樹人、吳熙琄、黃士鈞、黃錦敦、翁開誠、曹中瑋、楊田林、楊明磊、謝文宜   第二章 2-1説故事,是一種再經驗  你不可能給別人你身上所沒有的東西。

  一切療癒,從我開始……  第一章「另謀出路」,我從自己的生命故事開始說起。

為什麼一開始要說自己的故事呢?這跟敘事的理念有關。

  敘事裡有個重要的概念叫「透明化」(transparent)。

敘事治療師不像傳統的治療師那樣,把自己當成「空白螢幕」一般,神祕、保持距離、不可親近。

我們不是站在一個「專家」位置,以上對下的姿態去看人。

相反的,我們是以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姿態,去接觸人、理解人。

因此,敘事治療師會誠實面對自己的生命,會去說自己故事。

這是實踐。

  敘事很重視「實踐」,我自己做敘事,卻不說自己的故事,那很不一致,根本是騙人的專家。

要學好一個學派,得把自己變成那個學派的樣子,光理解而不實踐,知識永遠在生命之外。

而且這本書既然在談故事的療癒,我怎麼能光說我做個案的故事,如此還是「專家」的姿態,我想以身作則,先說說自己的故事。

「成己成人」,如果說故事有療癒,那必定是從我自己的經驗開始。

有位學者曾說:「經驗是最大的權威。

」我完全同意。

  說自己的故事,我其實就在「示範」敘事的說故事,同時也期待讀者可以從我的故事及生命脈絡裡,直接去理解敘事。

故事是最好的教導,我始終這麼認為。

讀完本書,你不但理解了我,或許你會立刻明白:「志建為什麼會做敘事這學派,喔,原來如此。

」沒錯,一個人會走什麼學派,絕對跟他的成長背景、價值信念有關。

我期待從故事中,你認識了我,也認識了敘事,更體驗到什麼是「故事的療癒」。

說故事、分享生命,這是一種很美的敘事實踐,這也是我想推廣的敘事學習路徑。

  「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

」我始終都這麼相信。

做諮商也好,做教育工作也好,我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做這些事。

這份態度,是不容打折扣的。

  而且如心理學家吉姆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lifeasstory,storyaslife)。

」說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生命的展現。

當有人跟我分享他的故事時,其實他也在跟我分享他的生命,我們得當一回事,專注聆聽。

  我始終認為:所有的療癒,都得從自己開始。

在聆聽別人的故事前,我得先聽自己的故事。

一個治療師必須先治療自己、先走進自己的生命,才能走進別人的生命裡。

「一個治療師自己走得有多深,他的個案也才能走得有多深。

」你聽過這句話嗎?因為「人不可能給別人你身上所沒有的東西」,一位有能力療癒自己的治療師,也才有能力療癒他人,這就是我說故事的理由。

  我常跟很多想走敘事取向的學生說:「成為一位敘事治療師,你得好好說說自己的故事,這件事是無可避免、也無法取巧的。

」如同,在成為一個精神分析師之前,你自己必須先被長期的分析一樣。

  寫了長長七年的博士論文,我就是在實踐:說故事。

說故事讓我進入自己的生命,療癒我自己。

為什麼說故事就有療癒呢?因為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再經驗」(re-experience)。

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自艾自憐、更不是在自我炫耀,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理解它。

  這裡所謂的「再經驗」,指的是當我們「再說」(re-telling)故事時,我們開始以新的觀點、角度,去看待過去、理解過去的發生,於是,過去的經驗就有機會被「翻新」,並帶出「多元」而非單一的新詮釋與感受。

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所在。

  如果故事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生命就被困住了。

而當老故事得以「再經驗」時,就會幫助我們找到過往創傷經驗的「新意義」。

意義是重要的,人是一個要意義的動物。

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白白發生的,每件事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自有它的道理、它的意義。

我們需要找到意義,生命才能往下走。

但這個意義不會自己跑出來,它必須透過敘說與重新理解,當我們「反覆敘說」(tellingandre-telling)時,意義才會現身。

找到意義,生命就有了出口,傷痛就得以療癒,於是我們就得以從舊傷痛中脫困,釋放自己,生命不再拉扯。

   以下是我一位個案的故事。

  小傑(化名)自小出身單親家庭,從小父親過世,母親獨立扶養他長大,他雖然知道母親很辛苦,但卻始終無法靠近母親,因為小時候發生過一件事,叫他始終耿耿於懷。

  那年他十歲,有一次媽媽在外地工作很晚回家,小傑餓了,於是跑去偷挖鄰居的地瓜吃,結果被鄰居發現了,事後鄰居去跟母親告狀,母親很生氣,當眾狠狠地毒打他一頓。

小傑說當年被打得皮開肉綻,雖然當年皮肉傷早已不見,但他心理的傷與痛卻永不消失。

  如今,小傑三十歲了,現在當他再敘說這個故事時,兒時的記憶傷口卻還依舊隱隱作痛,不過,就在說完故事的此刻,他對當年的發生卻有了「新的領悟」。

  他說他很心疼當年那個十歲小男孩,他明白自己不是壞孩子,那時會偷地瓜只因為餓了,那是一種求生存的本能。

出生在一個單親貧困的家庭,母親需要出外工作,那是不得已的,他得學會照顧自己、讓自己活下去,於是他看見小小的自己竟然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同時他也明白:當年母親毒打他,不是不愛他,那是為了給鄰居一個「交代」,表示她有能力管教孩子,她不能讓別人笑他是「沒爹沒教養的孩子」。

事後母親給他擦藥時,一直掉眼淚。

他很怨恨母親,很久都不跟母親說話,如今卻明白了,母親的眼淚是「自責與心疼」,母親自責自己讓孩子挨餓,自責讓孩子偷竊受辱,更自責自己打傷了孩子。

  說完故事的小傑,對當年的事有了新的理解,於是終於擺脫了當年偷地瓜被毒打的羞愧、委屈與憤怒,這就是說故事的「再經驗」。

透過這個「再經驗」,讓小傑回到了過去,把當年十歲受苦的小男孩給解救出來。

  人生其實有很多無奈與苦難,這跟我們當時存活的社會大環境有關,敘事幫助我們做「脈絡性的理解」,於是我們對自己的受苦才能有慈悲與多元的理解。

故事療癒,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寬容與理解,這就是愛自己。

如同小傑說完故事後,決定放過自己、原諒自己,也原諒母親。

誰都沒有錯。

寬恕是最好的治療,這個決定不但幫助他從過去的傷痛中「脫困」,更使他得以重新與母親做連結。

  小傑的故事應證了:透過說故事,我們得以「再經驗」並重新理解自己、療癒自己。

這就是我們得說故事的原因。

2-2説故事,是一種自我看見  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蘇格拉底  如果不說故事,恐怕我一輩子都無法看清楚:自己是誰?  第一章裡,我說著自己一路求學的故事。

過程中,我「看見」自己的任性,同時也「認回」我的任性。

透過敘說,使我明白:在人生每個轉彎處,讓我可以絕處逢生,做出「另類選擇」的動能的,原來是我的任性。

這份明白,讓我變得更完整。

人可以不完美,但我們要「完整」。

  說故事其實也是一個反思的歷程,如蘇格拉底所說:「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在還沒有給出語言之前,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是誰」。

語言給出一種看見、一種明白。

當我說完故事,我看見自己的任性,同時也看見它對我的意義:原來,它是我生命的動力,幫助我的人生敢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在沒學敘事之前,我老是以為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在生命底層、幽幽地等待我去發現。

跟所有人一樣,我一直渴望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期待靈魂的召喚、活出真我。

但人生一路苦苦追尋,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才發現,那個遲遲無法現身的「自我」,原來就在我自己身上,當我開始說故事,於是他才隱然現身。

「我說、我是、故我在」,就是這個道理。

  說完長長的故事,我這才明白:原來,從來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我」或「原初的自我」(authenticself)等待被發現。

自我是變動的;自我,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它是流動的。

這是後現代的重要的概念,卻在我說故事時,才終於體會。

  我體會到:「自我」,其實是在一次次生命的遭逢與經驗中,靠著自身與人們、社會、際遇的互動,逐漸「長」出來的東西。

敘事的「社會建構」概念如此告訴我們,所以我們得說故事,不然看不見隱藏在多元複雜社會脈絡中的自己。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得透過「關係」,透過「他者」的映照,這是社會學的鏡子理論。

因為,人是社會的產物。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是從人與社會互動、對話、行動中長出來的東西。

如果不說故事,你更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有一天,閱讀《與神對話》時,一句話從書裡跳出來,讓我思考良久:「生命並非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是啊,這些年長長的書寫,我所經驗到的,就是這句話。

我在自己的故事裡,不斷地發現自己、經驗自己,但同時也在「創造」自己。

怎麼說呢?  當我開始說故事,於是我開始理解自己,在說故事中,我會帶出新的靈感、想法、意念、感受,甚至新的行動。

透過行動,於是我又創造了一個新故事。

說故事就是如此,它是一個生命不斷開展的歷程。

這個「自我」,在說故事中不斷地開展、蛻變、轉化。

說故事讓生命得以「生生不息」。

  我曾自問:為什麼我要說自己的故事,我想證明什麼嗎?  不是的。

如蘇格拉底所言:人活著得反思,如此「被檢驗過的人生」,才是真正地活著。

我清楚,我並不需要證明自己是什麼。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當我說故事、可以發聲,就在宣示我是活著的,並具有主體性,這就是一種「自我存在」的驗證。

  有一天,我看見神話學大師坎伯所寫的《英雄之旅》,裡面有一段話:「如果一個人最初沒有走自己想走的路,到了中年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你爬到梯子的頂端才發現梯子放錯了牆。

我想,當你碰到這樣的處境時,最需要的就是把牆打穿。

」  當我看到這段話時,心一驚,因為剛好我已經是中年。

走到中年,我感覺如何?我遺憾後悔嗎?我的梯子,有沒有放錯了「牆」?  還好,沒有。

從我「另謀出路」的故事裡,我知道,我沒有。

如果有,那麼我一定如作者所說的:我穿「牆」而過。

  說完故事,我於是看見:我的人生,一直在穿牆。

  穿牆,是一種能力,也一種動能,而讓我擁有穿牆本事的,就是我的任性、我的剛強。

說完故事,這才深深明白。

  其實,牆,始終都在的。

人生旅途中,處處是「牆」。

  牆是我們的恐懼、習性、僵化的價值信念。

它來自社會文化、主流價值、與過往的舊經驗。

牆,阻隔了我們與自己相遇,阻礙了我「成為我自己」。

如果不說故事,你就看不見。

看不見,人就四處碰壁,把自己撞得鼻青臉腫。

  這一路走來,說著自己的故事,我彷彿看見自己,拿著一把斧頭,一路披荊斬棘、穿牆打洞。

我很被這樣的自己所感動。

  於是我明白了,說故事幫助我找到生命的出口,我想,這就是我說故事的目的吧。

2-3説故事,轉化痛苦之身  幾乎每個人的能量場中,都帶著累積已久的過往情緒傷痛,  我稱之為「痛苦之身」。

                   ──艾克哈特.托勒  說故事,其實是一件很煎熬的事。

  我們不容易開口,除了文化給我們的「噤聲」枷鎖以外(家醜不可外揚),最主要還是:那個經驗,太痛了。

面對過往的傷痛,常常叫人有想逃的衝動。

之前論文拖了很多年,原因就是如此,好幾次都想放棄,我常跟自己講:「算了,不要寫了。

」  那時,我常常跑去跟我的指導教授老翁(翁開誠老師)抱怨說我寫不下去,太痛了。

老翁鼓勵我,說這是「轉大人」(成長變大人)的歷程。

他說有一種痛叫「成長痛」(growingpain),就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轉大人」時,因骨頭在發育,身體就會莫名其妙的痛,這是身體發育的必經歷程。

成長就是會痛,他要我不要輕易放棄。

  不要輕易放過每一個「痛」。

說完故事後,我才懂了這句話。

  托勒在《一個新世界》書裡,給「成長痛」另一種說法,他稱之為「痛苦之身」(painbody)。

他說:「人類有讓情緒恆久存在的傾向,所以幾乎每個人的能量場中,都帶著累積已久的過往情緒傷痛,我稱之為『痛苦之身』。

」  這痛苦之身的「痛」是怎麼來的呢?  托勒說的好:「痛苦之身的本質並不是個人化,它繼承了無數人在人類歷史上所受的痛苦,包括持續不斷的種族戰爭、奴役、掠奪、強暴、虐待,還有其他形式的暴力。

這些痛苦還是存留在人類集體的心靈中,而且每天都還不斷地增加。

」我喜歡這個靈性的解釋。

這個痛,有它的歷史性與集體性,並非全然的個人經驗。

或許,它也並非只是來自今生的經驗。

  我的博士論文寫自己成長的故事,有時,很痛,邊寫邊流淚。

但說故事讓我擁抱真實的自己,也擁抱我的內在小孩。

漸漸地,我發現:那個痛的源頭,其實來自某種「社會集體性」的壓迫與箝制。

  人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自我(self)是被社會建構的。

於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社會的故事。

「一人故事,即眾人故事」,這也是敘事的重要概念。

  長久以來社會上各種形式的壓制與暴力,壓迫著我們,叫我們活得很辛苦。

透過說故事,我們才能揭開主流敘事的壓迫內幕,看見自己如何處在這個脈絡當中的艱辛與生存的力量。

  去年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姊妹」(TheHelp)就是在講這件事。

  當時一群被壓迫的美國黑人幫傭婦女,透過發聲、說故事、出書,於是她們終於被看見。

發聲,讓她們被自己看見、也被社會大眾看見;說故事,讓她們得到理解、支持與共鳴,也使她們的生命變得強大有力量。

你真該看看,電影最後一幕,那個黑人女傭從雇主家裡走出來的樣子(她被解雇了):她抬頭挺胸、表情堅定、充滿自信,此刻,這個人,好有力量、好有尊嚴,宛如巨人一般,叫人尊敬。

  《心靈祕徑》一書裡,楊蓓曾說過:「很多人在自我探索的這條路上,欠缺的就是『文化探索』這一塊。

當自我整合到達一個階段時,應該把那個『我』放回到原生的文化脈絡裡做理解。

」說完故事,我才理解到我的母親是一個活在父權社會、貧窮匱乏的農業時代的女人。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社會裡,母親是一個被嚴重物化、工具化,需要不斷地靠勞動來求溫飽生存的勞動階級。

說完故事,我才理解了母親的剛強,原來是來自社會環境的性別壓迫。

是啊,在那個匱乏的年代裡,為了求生存,女人不得不「剛強」,這是母親活下去的動力。

  其實我們都是「金魚缸」裡的魚,不管你怎麼游,周遭總有個玻璃缸擋著你、限制你。

在大環境的限制下,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了,於是,我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肉身,去衝撞那個厚厚的玻璃缸。

剛強就是這樣長出來的,母親如此,我也是如此。

  透過說故事,讓我看見母親的剛強與壞脾氣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也讓我明白:原來剛強是她求生存的利器。

因此,我對她產生更多的心疼與寬容。

  第一章「另謀出路」的故事裡,說到我唸師大博班時,因不滿學分體制,不斷地連署上書陳情,那也是一種衝撞,我在衝撞以心理師為體制的諮商教育。

這個衝撞,背後就是剛強。

  二○○七年,台北心理師公會想要發展心理師「次專業認證」一事,被我堅決反對。

因為證照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這個專業標準化的歷程,其背後是一種掌控,這可能造成諮商專業的壟斷與霸權,並影響到未來台灣心理師養成的畸形發展,從此以後,我們「只看證、不看人」,這絕非台灣諮商心理界之福。

當時很多人不明白,我只好發聲,去說明我反對的理由。

  經過半年不斷投書發聲,跟公會來回溝通,並連結其他心理師一起陳情,最後終於阻止了這件事的發生,這在當時心理諮商界很轟動。

你看,我又在衝撞了。

我在衝撞「證照化」這個主流價值。

衝撞的背後,有我對後現代人文價值理念的堅持,更有我的剛強。

雖然衝撞讓自己傷痕累累,但我不後悔。

  說完故事,讓我看見自己身上的剛強,也明白了剛強的價值與力量,這個看見,轉化了痛苦之身,並療癒我的傷。

如果沒有任性、沒有剛強,那我就失去另謀出路的本事,更無法成就「今天的我」,這件事越說越明白。

    然而,很不可思議的是,當我的剛強能被我如此理解並接納以後,內在深處有一個柔軟的東西,卻也同時緩緩升起。

那是慈悲。

  說故事,讓我學會以愛與慈悲來看待生命,也讓我開始擁抱自己的痛。

因為擁抱,使我變得柔軟。

說故事就是一種自我擁抱,沒錯,這樣的擁抱,具有療傷的力量。

當我擁抱自己時,我於是也漸漸長出了力量,可以去擁抱他。

故事就是「成己成人」的心靈良藥,確實如此。

3-4説故事,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透過說故事,她重新被看見了。

  不只是被我看見,也被她自己看見。

  說故事是一種「看見」。

    敘事裡強調說故事,在故事裡,我們得以重新看見自己。

這種看見,不同於主流社會價值裡的看見,而是一種回到真我、內在本性的看見。

  主流文化價值給出的看見,經常帶出好壞對錯的論斷,當我們沒做到社會價值標準時,就會感到羞愧,覺得自己很糟糕(如:太矮、太胖、太窮、功課不好、沒有工作)。

你有想過嗎?有時,社會價值是一種「偏見」。

人之所以活的痛苦,就是活在眾多偏見的壓迫中,不得翻身。

  偏見無所不在,每個人都有,請小心你的偏見。

它會讓我們自以為是地批評那些不在我們理解「框框」之內的人,偏見阻礙了人與人的關係,它叫他人與自己都活著痛苦。

敘事就是在「解構」這種主流價值,讓我們看見偏見對人的壓迫。

當我們不再奉行某種「唯一的真理」,當我們可以尊重人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尊重生命的多元價值時,你就可以幫到他人的忙。

在敘事裡,我們鼓勵人做回自己,而且是「偏好的自我」,只要生命可以回到自己,回到生命的本質,基本上,人其實是不會生病的。

  不只如此,敘事裡聆聽故事,我們做的是一種生命底層的看見。

這種看見,不是看見生命的「應然」,而是「本然」,也就是電影「阿凡達」中的:「Iseeyou!」那是一種靈性的深層看見。

  應然與本然的看見是不一樣的。

  「應然」是一種價值判斷,它來自社會某種視框、標準,透過這個視框,我們對人做出理解、判斷,於是「本真的我」就被消除、不見了。

  「本然」指的是生命的本質。

哪些是生命的本質呢?像是孤獨、寂寞、掙扎、不完美等。

活在這個掙扎的世界裡,生活雖不完美,但每個人卻都在努力使自己活得好一點,這是生命可貴之處。

敘事裡,我們要看見的,就是人在不完美中依舊努力存活的「亮點」,當生命這些努力可以被看見、被欣賞時,人就產生力量,就可以從不完美的生命中,釋放痛苦,得到解脫。

人的救贖之道,最終在接納自己。

  知名導演李安當年在宣傳電影「斷臂山」時,說過這句話:「其實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一座斷臂山。

」他用斷臂山的隱喻,來比喻生命的詭譎多變、難以捉摸。

他說:「每個人內心裡那座斷臂山,雖然是如此神祕幽微、變化多端、難以理解,但它卻也是如此深邃、美麗。

」沒錯,這就是生命。

  聆聽故事,就是在進入他人生命的「斷臂山」裡。

當你進入他人的斷臂山時,請不要帶著你的地圖(標準、偏見)進去,拜託,請丟掉手上的地圖,不然你看不見生命的幽微與美好。

欣賞生命風光,我們需要的,只是一份好奇、禮敬及謙卑的心,就夠了。

我說個故事,您便明白。

  有一次,一個中年婦女來找我諮商,談的是她與先生的關係。

  她告訴我:她跟先生是白手起家的,剛結婚那幾年過得很辛苦。

後來賺了錢,開了一間小工廠,本來生意不錯,但幾年前遇到金融海嘯,工廠倒閉。

生意失敗,先生受不了打擊,天天喝酒、發脾氣,最後他也倒了。

她感到很無奈又無助,問我該如何幫助老公?  我問她:「先生倒了,妳怎麼沒倒?」她之前告訴我,為了償還債務,她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以上,同時兼了好幾份差事。

  「我怎麼能倒?孩子要上學、家要養,總不能兩個都倒,那孩子怎麼辦?」哇!好堅強的母親,這就是「為母則強」的最佳寫照。

  我告訴她,在她的生命裡我看見有一種「韌性」與堅強,也因如此,她可以勇敢面對困境,讓她不退縮、不被打倒。

「是嗎?」我問她。

  聽我這樣說,婦人眼裡泛著淚光,並感到訝異。

第一次,有人說她堅強,並看見她生命的「韌性」。

  我問:「這韌性是怎麼來的?」  她不解。

「我也不知道耶,本來就應該這樣不是嗎?」  不是的,生命裡沒有「理所當然」。

我跟婦人解釋:「如果沒有這個韌性,妳就會跟妳先生一樣倒下去。

不是嗎?但妳沒倒,因為有這份韌性。

它是怎麼來的?」  她靜靜思索著我的話,因為從沒有這麼想過。

  「或許,韌性跟妳的成長過程有關,可以跟我說說妳的故事嗎?」我提醒她,並邀約她說故事。

  「我小時候的故事不精采,沒什麼好說的啦!」她有點害羞,不好意思。

  我絕對不勉強他人說故事,故事必須由當事人發自內心給出來才可貴,我讓婦人自己決定要不要說。

  在我的邀約下,婦人開始緩緩地說著故事。

她說自己是一個養女,生長在重男輕女、物質缺乏的年代,家裡生了很多女孩,父母養不起於是就把她送給別人當養女。

所謂養女,其實就是女傭,從小得做很多家事,她也不例外。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全家的衣服都是我洗的、飯菜都是我做的。

讀到小學六年級的畢業前夕,養母把我叫過去,跟我說妳不要再唸書了,妳得出去工作,這幾年妳都吃我們、住我們的,妳得去賺錢還給我們。

」婦人聽了很難過,因為她很喜歡上學。

小學她遇到一位好老師,對她很好,所以她功課很好,尤其是國文,每次作文比賽都得第一名。

(跟我國中時一樣。

可見老師真的很重要)  然後,她想了一個星期,跑去跟養父母說:「請你們給我上學好嗎?我一樣會去打工,該賺的錢,一毛不會少;該做的家事,一樣也不會少。

」  經她苦苦哀求,養母答應了:「好啊,如果妳有本事賺錢回來,還可以邊唸書,妳去唸呀,但記住學費妳得自己出喔。

」  就這樣,她開始半工半讀,一路上從國中補校、高中夜間部唸到大學夜間部畢業。

  哇,聽完婦人的故事,我睜大眼睛,紅著眼眶,問她:「妳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別人都不讓妳唸書,妳卻可以唸到大學畢業?」  婦人再度愣住,眼裡泛著淚光。

  「你是怎麼辦到的?」這是敘事裡常用的話語。

這句話暗示著:人是「有能力」的,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話。

  確實,從婦人身上,我不只看見「韌性」,我更看見了婦人身上潛藏許多寶貴的生命品質,包括堅強、勇敢、勇於溝通、不放棄、選擇自己要的。

  然後,我一一把它們寫在一張紙上,跟她說明這是我在她身上所看見的「東西」,這些寶貝特質,使她的生命成為獨一無二,同時幫助她度過人生的困境。

我最後在紙上簽名,成為她生命的「見證人」,然後再把這張紙交給婦人。

  對了,在給婦人前,我先大聲地「朗讀」這份文件,讀完後,像「頒獎」儀式一般,禮敬地送交到她手上。

(這是敘事工作裡的證書運用)婦人雙手接過這張「證書」,再次流下感動的淚水,一直說謝謝、謝謝。

在這個敘事對話與歷程裡,婦人被深深看見了,而且是不一樣的看見。

這種看見,叫人重新認識自己,並叫內在產生了力量,我說的故事療癒,就是這樣產生的。

    無     回首頁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syGardenPublishing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email protected]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